冬季流行病传染病预防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6319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冬季流行病传染病预防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冬季流行病传染病预防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冬季流行病传染病预防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冬季流行病传染病预防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冬季流行病传染病预防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冬季流行病传染病预防方案.docx

《冬季流行病传染病预防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冬季流行病传染病预防方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冬季流行病传染病预防方案.docx

冬季流行病传染病预防方案

  莱芜市实验幼儿园2014年度下学期流行性病、传染病预防方案

  初冬季因早晚气候的温差致使各种病毒、病菌滋生,从而引起流行病、传染病的多发。

幼儿因自身免疫力的原因抵御病毒、病菌的能力较弱,易于被感染。

因此,保护幼儿的健康是我园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

我园坚持每天对入园幼儿进行仔细、认真的晨间检查。

各班亦加强紫外线消毒及被褥、玩具等幼儿用品的浸泡、晾晒消毒。

同时,通过宣传栏向家长宣传流行病、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确保幼儿身心健康,维护幼儿园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我园采取多项措施,积极做好冬季传染病、流行病的预防工作。

一是将冬季流行病和传染病防控工作纳入幼儿园常规管理。

建立健全幼儿园流行病和传染病防控机制,层层落实工作责任。

  二是加强教学、生活场所通风与换气的管理。

每天对各班教室、餐厅等幼儿学习、生活场所开窗通风换气,确保幼儿学习、生活场所空气流通。

  三是坚持每天用消毒水喷洒教室,擦拭课桌、门把手等幼儿经常接触的部位,为幼儿创建洁净卫生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是召开预防流行病、传染病主题班会,对幼儿进行预防流行病、传染病知识教育,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五是认真落实晨检制度,坚持每天在幼儿入园前,对幼儿身体状况进行监测。

发现异常,迅速通知家长,及时到当地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并根据医生建议,妥善处置。

附:

冬季幼儿常见病1——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多发生于冬春季节。

在幼儿园、小学等集体儿童机构内易造成流行。

流行病学:

(1)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

(2)主耍通过直接接触或喷嚏、咳嗽飞沬传播,也可由于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玩具、衣服、用具等而得病,但少见。

(3)人群普遍具有易感性,但以4岁以内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病后获得持久免疫,但可发生带状疱疹。

(4)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多见。

本病传染性很强,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故幼儿园、小学等幼儿集体机构易引起流行。

  潜伏期通常为十四到十六天。

病变主要位于皮肤及粘膜,偶尔发生在内脏。

临床表现为发病前2~3周内有水痘接触史,发疹前的前驱期无或极短,年纪越轻,越无前驱症状;幼儿可能一开始发烧就进入发疹期。

依红斑、丘疹、水泡、脓泡之变化顺序发疹,丘疹会迅速发展成露珠状清澈水泡,然后再变混浊。

因为变化的速度很快(约六至八小时),较早发出的疹子已变为脓泡,新的疹子可能还在红斑丘疹阶段,故在同一时间内可在同一部位看到各阶段变化之疹子,此为水痘之特色表现。

疹子极痒,多集中分布于躯干(典型向心性分布),随后续向头及肩部蔓延,最后是四肢(上臂大腿较前臂小腿为多)。

眼结膜、口腔与咽部粘膜、阴道粘膜都可能出现水痘。

水疱容易破裂形成很浅的溃疡。

所有病变最后均将结痂,此时就没有传染性。

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治疗:

  水痘患儿的病情一般比较缓和,很少有并发症,无须特殊治疗,常可自然痊愈,但要精心护理,以防止感染。

要给病儿多喝水,并供给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

应避免受凉感冒,注意衣物和用具的清洁消毒,讲究卫生。

居室要经常通风,剪短指甲,避免小儿抓伤皮疹而引起感染。

如果瘙痒严重,可搽一些止痒水,也可服用扑尔敏等药物;已有感染可局部涂一些消炎软膏,切忌使用肤轻松、皮炎平一类的软膏,以免造成全身性水痘。

预防措施:

  1、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孩子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

  2、冬春季节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3、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幼儿必须在家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自发病起21天左右)。

对接触过水痘病人的孩子最好也要隔离观察3周。

  4、对易感儿童接种水痘疫苗,接种疫苗后15天产生抗体,30天时抗体水平达到高峰,抗体阳转率95%左右,免疫力持久,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冬季幼儿常见病2——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临床症候群,具有临床表现多样的特点,多数病例临床表现较轻,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少数病例出现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引起脑炎、心肌炎、肺水肿、弛缓性麻痹等症状,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导致死亡。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肠道病毒71型等。

  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主要表现为手足口病,但也可表现为其他疾病,手足口病可以由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引起,也可以由柯萨奇病毒A组等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但根据国内外资料,与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相比,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疾病发生重症感染的比例较大,病死率也较高,重症病例病死率可达10%-25%。

  发病特点:

  

(1)年龄段普遍偏小,最大的患者11岁,最小的才1岁左右,其中2—3岁的居多;成人也可感染。

(2)发病地区分散,且主要在农村地区。

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易发病。

(3)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

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4)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

  传播途径:

  1.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临床表现:

  患儿感染肠道病毒EV71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

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应。

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现,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

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

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幼儿园、托儿所的预防措施:

  1、托幼机构等儿童集体生活、学习的场所,要做好晨间体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小孩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

患儿应在家中休息,不宜继续上学。

  2、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后,要立即对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食堂、卫生间、教室等的消毒处理。

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

 3、发现保育员、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

  正确的洗手方法:

  正确的洗手是个人良好卫生习惯重要内容之一,能有效的防止肠道病毒的传播。

在非典型肺炎蔓延时,专家就曾经发出警告———手指是健康最大的敌人,大家更要留意个人卫生的问题,并意识到洗手的重要性。

人们一般洗手时会被忽略的几处地方。

很多人误以为把肥皂放在手掌心,然后随便搓一搓、揉一揉,洗手过程就算完毕,这是不正确的。

我们洗手时常常忽略清洗的五大处:

手掌心、手指之间,手指头、指甲以及手腕的部分。

大多数人每次洗手的时间只有数秒钟,想要在如此短促的时间内将手上的细菌有效地清除掉,根本是不可能的。

倘若按照正确的洗手方法,洗手时间应该介于一至两分钟。

  推荐较合理的五步洗手法:

湿、搓、冲、捧、擦。

  一、湿:

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二、搓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

  

(一)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二)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三)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四)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五)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六)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三、冲:

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

  四、捧:

用清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再关闭水龙头。

  五、擦:

用干净的毛巾/纸巾擦干或烘干机烘干。

冬季幼儿常见病3——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感冒。

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最常引起发病的是甲型。

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突变,出现新的亚型,引起大流行。

由于人体对各型流感病毒之间无交叉免疫能力,故每年都有不同范围的新亚型流感流行。

流行性感冒的症状与普通感冒大致相似;亦有部分患者全身症状较普通感冒重,如:

持续高热、头痛、肌痛、全身疲软无力等症;部分患者病程迁延,可持续2周或更长时间;老年患者及慢性病患者易出现下呼吸道合并症,以及心肌炎、肌炎、脑炎等并发症。

  发病原因:

  气候寒冷、门窗紧闭、少运动、抵抗力下降,是流感易流行的原因。

  临床表现:

  流感潜伏期1~3日,最短数小时。

流感根据临床表现分以下几种临床类型:

  ①典型流感:

急起畏寒高热,乏力,头痛,咽痛,有鼻塞、流涕、喷嚏、干咳、咽部可见充血,肺部闻干罗音。

发热3~4日后热退,但上呼吸道症状及乏力可持续2周左右。

  ②其他类型流感:

<1>轻型流感:

症状轻,病程2~3日。

<2>肺炎型流感:

主要发生于老幼体弱者。

典型流感1~2日后病情加重剧咳、吐粘痰或血痰,气急发绀,可伴发心力衰竭。

双肺湿罗音,X线检查双肺散在絮状或结节状阴影。

<3>胃肠型和中毒型流感:

胃肠型流感除呼吸道症状外主要以腹泻、呕吐为特征。

中毒型极少见,主要表现为高热、血压下降,易发生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因为幼儿及老人抵抗力较差,也可能并发肺炎、支气管炎、脑炎、心肌炎等,严重者甚至会死亡。

  一般经过适当的治疗,通常需一周至二周的时间才会复原。

  治疗:

  无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

①多喝水、多休息,使体力尽快复原,以对抗病毒。

②一般及对症治疗:

呼吸道隔离1周,戴口罩,多饮水。

高热时酌情服用APC等解热镇痛药。

有脱水者可适当补液。

合并细菌感染时酌情选用抗生素。

③抗病毒治疗:

甲型流感早期用金刚烷胺效果。

病毒唑对各型流感均有疗效。

④中药治疗:

感冒冲剂、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片、感冒清均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预防措施:

  由于流感是病毒性传染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主要预防措施包括:

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

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2、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3、每天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4、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5、接种流感疫苗是目前为止预防流感行之有效的方法。

?

在流感疫苗和流行病毒株匹配的情况下,流感疫苗的保护效果为70-90%,即便是再次得了流感,接种过流感疫苗的人比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症状要轻,病程会短,尤其是因流感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冬季幼儿常见病4——麻疹

  麻疹是一种古老的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没有麻疹疫苗接种以前,几乎每一个儿童难以幸免麻疹病毒的感染,也就是说除了世界上最孤立的角落外,麻疹的真实发病数基本上等于存活儿童数。

我国在1978年开始实施计划免疫,由于麻疹疫苗接种率逐年提高,使麻疹发病率、死亡率都大幅度下降,麻疹的大流行基本上得到控制。

近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部份儿童麻疹疫苗漏种或免疫失败,加之初免后随着年龄增加而免疫力逐渐降低等原因,致使麻疹仍有不断的发生,且表现如下新的特点:

  1、发病年龄后移。

过去麻疹发病多为5岁以下儿童,尤以1~2岁最多。

现在麻疹除8个月以内婴儿发病外,其它多数为较大儿童或成人发病,特别是成人发病呈明显增多趋势。

2、轻型或非典型患者增多。

过去典型麻疹具有“烧三天、出(疹)三天、退三天”的特征,麻疹诊断比较容易,如今典型麻疹比较少见,发热、上呼吸道炎症及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常无麻疹黏膜斑。

皮疹形态及出疹顺序也随着有所改变。

3、成人麻疹增多且症状比较典型。

接种麻疹疫苗后几乎都能获得保护,但成人多数未接种疫苗,特别是外市人口,因无麻疹免疫,常易感染,成人感染麻疹症状较重,发热多在39℃~40℃,早期可有麻疹黏膜斑,皮疹也为典型。

4、发病季节改变。

未使用麻疹疫苗前,麻疹以10月至次年2月为高发季节,普种麻疹疫苗后,高发季节后移至每年3~5月份。

流行病学: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

(一)传染源:

患者为唯一传染源。

一般认为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

麻疹病毒大量存在于发病初期病人的口、鼻、眼、咽分泌物及痰、尿、血中,通过病人打喷嚏、咳嗽等途径将病毒排出体外,并悬浮于空气中,形成“麻疹病毒气溶胶”。

易感者吸入后即可形成呼吸道感染,也可伴随眼结膜感染。

除主要经空气飞沫直接传播外,麻疹病毒也可经接触被污染的生活用品,作为机械携带工具,在短时间短距离起到传播作用,引起感染。

(三)易感人群:

未患过麻疹,也未接种麻疹疫苗者均为易感者。

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10~14天。

本病典型经过分三期。

  

(一)前驱期:

又称出疹前驱期,持续2~4天,但体弱,重症或滥用退热剂者可延至7~8天。

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急起发热,咳嗽、流涕、喷嚏、畏光流泪,结膜充血、眼睑浮肿。

咳嗽逐日加重。

少数病人病初1~2日在颈、胸、腹部出现风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或荨麻疹,数小时即退,称为前驱疹。

此时在悬雍垂、扁桃体、咽后壁、软腭处亦可见到红色斑点,出疹期才消退。

  

(二)出疹期:

于第4病日左右开始出疹,一般持续3~5天。

皮疹首先开始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躯干与四肢,待手脚心见疹时,则为“出齐”或“出透”。

皮疹初为细小、稀疏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4mm。

24小时内转变为椭圆形、表浅、有薄膜包围的“露珠”状疱疹,周围红晕,大小不等。

然后疱液从清亮转为云雾状,后干燥结痂。

疹间可见正常皮肤,皮疹出透后转为暗棕色。

病情严重时,皮疹可突然隐退。

皮疹分布呈向心性,以躯干、头、腰部多见。

皮疹分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等各期皮疹同时存在。

口腔、咽部和结膜可见小红丘疹,继之形成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

经1~3周结痂脱落,无色素沉着及疤痕,但如继发感染可留下永久性小疤痕。

  本期全身中毒症加重,体温高达40℃,精神萎糜、嗜睡,有时谵妄抽搐。

面部浮肿,皮疹,眼分泌物增多,甚至粘连眼睑不易睁开,流浓涕,上述表现之面貌称为麻疹面容。

  (三)恢复期:

皮疹出齐后,中毒症状明显缓解,体温下降,约1~2日降至正常。

精神食欲好转,呼吸道炎症迅速减轻,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并留有糠麸样细小脱屑及淡褐色色素沉着,以驱干为多,1~2周退净。

若无并发症的典型麻疹全程10~14天。

  治疗:

对麻疹病毒至今尚未发现特异的抗病毒药物,故治疗重点在加强护理,对症处理和防治并发症。

  

(一)护理:

1、隔离患者应卧床休息,在家隔离、治疗至出疹后5天。

有并发症患者应住院隔离治疗,隔离期延长5天。

2、居室空气新鲜,保持适当温度和湿度,衣被不宜过多。

3、保持皮肤及眼、鼻、口腔、皮肤保持清洁,用温热水洗脸,生理盐水漱口,用抗生素(红霉素)眼膏或(氯霉素,诺氟沙星)眼药水保护眼睛,防止继发感染。

4、饮食宜富营养易消化,并应多喂温开水。

不用忌口,恢复期尚应加餐。

  

(二)对症处理:

高热时可给小剂量退热剂,咳剧时予以镇咳药等。

体弱病重者可早期给丙种球蛋白肌注,少量多次输血或血浆。

近年报告给麻疹病人补充维生素A,一次10万~20万IU口服,可减轻病情,使病死率下降。

  (三)防治并发症:

1.肺炎2.喉炎3.心血管功能不全。

  预防措施:

  1、对病人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至疹后10天。

2、接触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天。

  3、病室通风换气进行空气消毒,患儿衣被及玩具曝晒2小时,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预防继发感染。

  4、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托幼机构暂不接纳新生。

5、为提高易感者免疫力,对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可接种麻疹疫苗。

接种后12日血中出现抗体,1个月达高峰,故易感儿接触病人后2日内接种有预防效果。

对年幼、体弱的易感儿肌注人血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接触后5日内注射可免于发病,6日后注射可减轻症状,有效免疫期3~8周。

  注意事项:

  1.单纯出麻疹,孩子无其他并发症,一般没有危险,家长不要慌张,按医生嘱咐在家对病儿进行细致护理,可顺利恢复。

需要时家长可以请负责本地段的保健人员到家里来访视,指导治疗与护理。

不要带孩子到处去看病,这样万一着凉,疹子出不透,就容易发生并发症。

或再感染上其他疾病。

同时也会把麻疹传染给别人。

  2.急性期病儿有高热时,如按医生的吩咐吃少量退热药,或用温水给病儿擦浴等,都可以使体温下降,但必须注意,退热不要退得太快、太低,出汗过多,可能会造成病儿“虚脱”,或者疹子没有发透,役决就回去了。

一般退至38℃左右就行。

  3.自从小儿普遍采用麻疹疫苗预防接种以来,城市小儿麻疹发病明显减少,但在学龄期或青年期往往出现了较多病例,这就需要在适当的年龄阶段进行再免疫。

冬季幼儿常见病5——猩红热

  猩红热又名烂喉痧,是由一种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小儿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小儿对猩红热有普遍的易感性。

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幼儿园、学校等人群密集之处可发生流行;冬春季节由于气候寒冷,室内活动较多,若不经常通风,发病较多。

也有少数是通过皮肤创伤或产道侵入,引起"外科型"或"产科型"猩红热。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

正常人鼻咽部,皮肤可带菌。

猩红热病人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时期的传染性最强,脱皮时期的皮屑无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

主要是呼吸道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破损的皮肤传播;偶可见细菌污染玩具、食物、生活用具等经口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猩红热普遍易感,儿童尤其以3-7岁是主要的易感人群,感染后人体可产生2种免疫力,可获得较长久的抗菌和抗红疹毒素能力。

  (四)流行特征:

在我国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但以冬春季多见。

  临床表现:

  此病潜伏期一般在2~4天,病人起病急骤,初起怕冷,发烧38~40℃左右

  1、局部表现:

病菌进入体内后,首先落脚于咽部,引起咽炎及扁桃体炎。

咽部出现充血发红,扁桃体红肿,有时上面有脓性分泌物,称化脓性扁桃体炎。

病变可蔓延到邻近淋巴结,导致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疼痛,可有压痛,称为急性淋巴结炎。

如淋巴结炎再扩展,可累及周围组织也发生红肿,称为蜂窝组织炎。

有时可化脓形成脓肿。

  2、全身症状:

是由菌血症和毒血症引起的。

可有发热、呕吐、腹痛等表现。

在发病后24小时内可出现皮疹,典型皮疹呈弥漫性细小点状,稍隆起,触摸有粗糙感,似鸡皮疙瘩,色鲜红,手指压后红色暂退,松手后出现苍白指印,很快又恢复原色。

皮疹在受压部位及易摩擦的皱折处,如腹股沟部、束腰带处更明显,密集呈红色线条状。

病人还感到皮肤发痒。

皮疹多在3-4天消退后,不留色素沉着,但可见脱屑及脱皮。

3、特征性表现:

面部无皮疹、只有红晕,因在口周不出现使口周相对苍白,显示“口周苍白圈”。

病初舌面尚有特殊表现:

舌苔灰白、边缘充血红肿。

伸出舌头一看,好像杨梅,又叫“杨梅舌”。

  4、并发症:

猩红热可并发中毒性肾炎和和中毒性心肌炎,还可发生变态反应性病变。

发生过猩红热疾病的小儿还有可能感染第二次、第三次。

  治疗:

  1、一般治疗:

做好呼吸道隔离,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供给充足水分和营养;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2、抗菌治疗:

首选青霉素,足量静滴,疗程7~10天;重症病人加大青霉素用量,并予静脉注射,或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如有青霉素过敏,可选用红霉素、头孢霉素等药物。

3、居室应通风,有条件时尽量让患儿隔离独居,避免传染给别人,也可防止其他感染。

在急性期要卧床休息,为防止猩红热引起的心肌炎、肾炎,病儿应绝对卧床2~3周。

4、饮食可给予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在发热出疹时应让患儿多饮水。

注意口腔卫生,可用淡盐水漱口,一日3~4次,清除鼻腔分泌物,用青霉素软膏涂口唇和鼻腔。

5、皮疹退后可出现皮肤脱屑,有痒感,要保持皮肤清洁。

可涂炉甘石洗剂或75%酒精。

忌穿绒布或化纤内衣裤,以免加重瘙痒。

脱皮时可涂凡士林或液体石蜡,有大片脱皮时需用剪刀剪掉,嘱病儿不能用手强行剥离,以免引起皮肤感染。

6、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在发病2~3周时注意小便颜色是否加深,如尿液似酱油色或洗肉水色,尿量减少,面部、四肢浮肿,以及出现关节红肿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7、病愈后1个月内,定期到医院检查化验,及时发现并发症。

  预防措施:

  

(1)托幼机构要在流行期认真做好晨、午检工作,早期发现可疑者。

  

(2)流行季节,虽然天气很冷,室内也要做到通风换气,每日至少2次,每次15分钟。

儿童要加强体育锻练,多做户外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

  (3)病室用具要用消毒水清洗,室内通风换气,

  (4)预防性服药:

对与病人有密切接触的小儿,要做咽拭培养,阳性带菌者须给予药物预防。

目前,一般采用肌肉注射青霉素或口服磺胺药物,连续用药7天,一般咽拭培养可转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