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及表达手法的效果完整优秀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62803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及表达手法的效果完整优秀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及表达手法的效果完整优秀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及表达手法的效果完整优秀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及表达手法的效果完整优秀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及表达手法的效果完整优秀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及表达手法的效果完整优秀版.docx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及表达手法的效果完整优秀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及表达手法的效果完整优秀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及表达手法的效果完整优秀版.docx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及表达手法的效果完整优秀版

常见修辞手法、表达手法的含义及其效果

一、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如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

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

甲(本体)如(喻词:

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

甲是(喻词:

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借喻:

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具体见下表: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附】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

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作用: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令文章更生动。

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

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荷花淀》孙犁)

3.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

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方法:

  作用: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如: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最后一次讲演》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

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1)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

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

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易于记忆,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

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例句: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

总的作用是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

例句: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

表达鲜明,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

作用:

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0.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作用:

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

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以上修辞手法在实际运用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误用情况,因此,运用时务必注意:

1.比喻:

要贴切、生动;要注意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喻的喻体必须是常见、易懂的事物;

2.比拟:

必须是自己强烈感情的流露,感情必须与所描写的环境气氛协调一致;进行比拟的人和物或物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相似或相近。

3.借代:

借体必须有明显的代表性,使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用人物的形体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它的褒贬色彩和使用场合的不同。

4.夸张:

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要力求新颖。

5.对偶:

要尽量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一致、音节和谐,注意相关;要尽量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6.排比:

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拼硬凑排比的形式。

排比是多项并举的,有的是多项全举,有的是在多项中举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让读者自己深思,后一种排比的句末要用省略号。

二、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1、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

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是突出本体的××特征。

有主次之分。

3、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

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4、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

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 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作用:

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

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渲染:

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8、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作用:

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

 

景观文化表达手法分析

 

学院:

农学院

班级:

园林08班

姓名:

张林叶

学号:

2021123831

景观文化表达手法

中国园林无论是商周时期周文王“灵囿”还是汉武帝 的“上村苑”或是明清时期的“拙政园”、“颐和园”,无不折射出各个时期厚重的历史文化,无不流淌着东方文化之美。

这种从“囿”、“苑”到“园”的演进过程,实际上也是中国园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赋予园林景观丰富的内涵。

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通常包括 两个层面:

一是各园林要素所表达的主题内容;二是设计理念和审美情趣的表现手法。

 一 文化内涵的挖掘

(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它包含了民族心理素质、风俗习惯乃至人们的思维、行为、生活方式等等,特别是那些人类文化史上留下的无数符号在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极为有用。

中国传统符号种类很多,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凤、玉兔等中国传统的吉祥物;有五行的金、木、水、火、土;有十二干支纪法;有中国结、窗花、剪纸、生肖、祥云、日、月、山、火、云、水、太极等象征民族特色的图案;有福、禄、寿等吉祥文字;有中国传统的宝相植物如牡丹、荷花、松、竹、梅等;有流传千年的诗词曲赋等等。

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结合现代设计语言形成适合于当代审美取向的设计理念,以此召唤深植于人们内心的文化认同和情感需求,是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的新发展方向。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结合城市设计的文化主线,充分挖掘我国丰富的传统符号资源,采用抽象、简化或模拟的手法来体现传统文化内涵,运用各种形式在城市环境中满足当代人对文化的精神需求,让城市充满文化的氛围,是对城市景观设计的极大考验。

其前提是对城市文化运用自如,运用得当,能够塑造具有感召力和文化特质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的影响下,需要对文化符号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以便于景观设计的内容更加丰富。

任何一个景观设计都有一个文化主线,在把握文化主线的前提下,传统符号作为“枝叶”来充实景观空间,是城市景观的一贯做法。

如何发掘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层次内涵,在于对文化理念的理解,从中吸取对景观有意义的文化元素,将这些元素通过实体符号运用于景观空间。

如赤峰市在以红山文化和契丹文化为背景的景观体系下将玉龙、陶器、图腾柱、契丹雕像等元素符号在景观建设过程中加以运用,体现本地的两大文化底蕴。

而城市普通空间对景墙、大门、廊架、景窗、景亭、地面铺装、座凳、灯饰、雕塑小品等的特色设计来表达人们对文化的认同与追求。

如中国结是幸福安康的象征,如意是生活幸福如意隐喻等,这些以灯饰、雕塑为内容展现,则是体现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愿望。

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从而来丰富园 林文化内涵,在中国十大园林中比比皆是。

如拙政园的 “待霜亭”便是取自于唐人韦应物“洞庭须待满林霜”一诗; 而“枇杷园”取自宋人戴敏的“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 一树金”,并为其中之亭取名为“嘉实”;“听雨轩”营造了 “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的诗情画意;长沙岳 麓山的“爱晚亭”则是取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 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诗。

“留听阁”一名取自唐代李商 隐“秋阴不散雪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句。

  山水诗、山水画为写意山水园林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 的素材,同时也使园林的构成要素更加富于文化内涵和景 观厚度。

  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 园林形式,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挖掘提炼历 史文化的典范。

(二)名人文化

名人的风姿映射了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的人文特 征,是不可多得的社会财富。

名人文化,其实质就是精神 和意识、观念和理论、知识和素质、情操和品格以及美学情 趣的高度凝聚。

名人文化折射的是一束 束智慧的花朵,是一道道思想的光芒,通过名人文化的不 断渗透,来振奋和弘扬民族精神,激励人们不断奋进。

古今的园林景观中有不少应用名人文化的成功先例。

    代表孔子文化的夫子庙、孔庙、文庙、雕塑几乎遍及全国各 地,成为中华民族的文脉所在。

“六朝金粉”的南京以夫子 庙和中山陵为代表的名人文化,构成了古城与文化交融, 成为南京最为显著的特色,体现南京的文化底蕴。

湘潭市 人文荟萃,英雄辈出,近代和现代就涌现出了毛泽东、彭德 怀、齐白石、曾国藩等众多名人。

为了传承名人文化,先后 建成白石公园、东方红广场、乌石彭德怀纪念馆、韶山毛泽 东铜像广场,使古城湘潭充满名人文化气息。

其中东方红 广场,则是以陕西民谣“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 东”为背景,毛泽东等领袖人物的群雕,展示了一代伟人的 风采,构成了湘潭市特有的文化现象。

同时,也确立了湘 潭作为中国红色旅游城市无可取代的地位。

(四)中西多元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文化活动的频繁交流,中西 文化已呈现多领域全方位的融合互动之势。

中西园林由 于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的不同,形成哲学思想、美学思想 差异,由此,导致了不同的中西审美文化和迥异的园林风格。

与中国园林相比,西方园林体现的是一种人工美,常 采取对称、规则的布局,有明显的轴线,讲求方方正正,从 而呈现规则的几何图案,与中国园林追求的意境美不同, 其以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和强烈的韵律节奏 感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其园林景观强调空间的开 放性和外向性,意在用一种令人震撼的大尺度的空间表现 一种庄严、气派而华丽的氛围。

西方文化认为,自然美是 一种素材,自然美存在缺陷,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 美的境地,不能升华为艺术美。

在相互 比照中寻求相互认识,重建审美文化的意识和理念,实现 园林审美文化的多元化。

事实上,现代中西园林已经形成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二 文化内涵的表现手法任何一处园林景观,都有一定的立意和主题,都有一 定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反映不同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特 色。

或讲究形式美,或追求意境美,或二者兼而有之。

通常 有外在形式表现法和内在意境表现法。

(一)外在形式表现法

这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表现法,通以文字、园林建 筑等形式渲染气氛,直截了当地表达主题和情感。

这在纪 念性广场、纪念馆、纪念碑、碑林、雕塑、小品等场所或景点 十分常见这类园林的布局形式多采用中轴对称规则严 整和逐步升高的地形,创造出雄伟崇高庄严肃穆的气氛, 如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由题词、 碑文和八幅浮雕为主要内容,碑文简洁,但揭示了中国3个 历史时段的革命斗争,八幅浮雕共约170个人物,概括而生 动地表现出我国鸦片战争以来惊天动地的革命历史,雄伟 挺拔的碑体,简洁的文字、精美的浮雕都直奔主题,表达对 人民英雄的无限敬仰之情

 号称中国近代建筑上的第一陵中山陵,是我国伟大的 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陵园由台阶、牌坊、陵门、 碑亭、祭坛和墓室等构成建筑主体,以钟山地形和树木造 势,以通天台阶相烘托,以雕像和“天下为公”等众多题字 横幅、浮雕来表现其内涵,从牌坊开始拾级而上到达祭坛, 共有石阶392级, 8个平台,游览者不难悟出“革命尚未成 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含义,对中山先生的政治思想和革命 主张了然于胸。

其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处理 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产生出强烈的感染力,从而更增 强了庄严的气氛,置身其中,油然而生敬意.

    园林文化内涵的外在形式表现法最为典型的是西方园林。

他们讲究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从属关系明确,以几何图案构图,整齐对称,边界和空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分 明。

这主要是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追求形式美,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 其习惯和观念,由于其文化背景和审美观的差异,其设计 理念和表现手法更多的是注重场地、空间、实效、简约、生 态等原则,表现自然与人工这一对立与统一的关系以及个 性化的理念,因此其文化内涵的表现方法始终围绕形式美 和理性美来展开的。

  

(二)内在意境表现法

通常以某种场境,让人触景生情,使人深思,给人启 迪。

其特点是含蓄、深刻,有无穷意味。

意境美是中国园林的特色,意境一直被认为是园林的灵魂。

    1.运用诗文、楹联、碑刻表现意境 运用古人的诗文、楹联、匾额和碑刻来表现意境,在中 国园林中比比皆是。

明代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建成中国四大园林之一的拙政园,借西晋文人潘岳的《闲居 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 名“拙政园”,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拙者)的 “政”事。

拙政园其中一景点远香堂,堂前满植荷花,园主 以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香远溢清,亭亭净植”之 句,体现园主洁身自好的品格;与“远香堂”有着完全不同 心境的是“留听阁”,该景点名取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秋 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园主借诗喻己,流露自 己晚年的孤独凄凉的意境。

此外,拙政园的“听雨轩”,“嘉 实亭”,留园的“逸翠阁”,无一不以诗取名,以诗造景,取其 意境。

    2.运用强烈的视觉冲击,营造意境 在主题公园中,为突出其主题,往往在最显要的位置 构造核心景点,或雕塑、或喷泉、或中心花坛,造成一种气 势和场境,以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让游人产生一种心灵 震撼,并领悟其含义。

如美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公园,来 到入口处,一条弯曲的道路便进入游人视线,它似乎告诉 人们越战是美国历史上走过的一段弯路,一场错误的战争 使这些美国士兵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设计别出心裁,寓意 深刻,立意巧妙,既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思,也是对越战 亡灵的悼念。

三 结语

园林文化应植根于地域文化之中。

所谓地域文化,是 指该地的民俗、风情、自然资源与人文历史。

其文化内涵 要反映地域文化特征,而不能违背历史文化,牵强附会,移花接木。

比如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李时珍的雕像立在 西方肯定不会被接受,名人文化是这样,自然资源文化也 是这样。

近些年我国内地某些地方,模拟热带风光景观, 引种大量的热带植物,这种不顾自然规律和地域文化的园 林理念,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城市景观特色日趋重要。

一个有独特魅力的城市景观,不再仅仅是追求图案化的形式与功能的简单满足,而是通过对文化元素的发掘与提炼来提升景观设计的内涵。

在当今的城市环境设计中,设计师们努力协调现代城市发展空间与人的精神需求之间的关系,力争使其达到和谐。

试图在打造现代城市空间过程中,将传统文化元素揉入现代设计语言中,使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塑造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城市景观空间,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所以,通过以上可以总结出景观文化表达手法应做到:

1、传统的符号、现代的精神;2、现代的外壳、古典的精神;3、在细节上体现人文关怀与对地方的尊重。

阅读教学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

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

1.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

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⑴、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

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

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

饮菊花酒。

②吹梅:

吹奏《梅花落》。

问: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⑵、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

例析1: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简析:

“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例析1: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简析:

“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

例析2:

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简析:

“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

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③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例析1:

①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简析:

“管”是一种类似于笛的乐器,“弦”是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

这里,诗人用“管”“弦”指代音乐。

例析2: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简析:

“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

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⑶、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李白的作品中表现极为突出,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危楼高百尺”等。

例析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简析: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⑷、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请具体说明。

简析:

这首诗的第三、四句修辞方法是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⑸、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咏白海棠(薛宝钗)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