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市工业强市五年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6093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海市工业强市五年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临海市工业强市五年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临海市工业强市五年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临海市工业强市五年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临海市工业强市五年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海市工业强市五年发展规划.docx

《临海市工业强市五年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海市工业强市五年发展规划.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海市工业强市五年发展规划.docx

临海市工业强市五年发展规划

临海市工业强市“五年”发展规划

(2012—2016年)

(征求意见稿)

 

临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台州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二O一二年六月

 

《临海市工业强市发展规划》(2012-2016)是指导全市工业经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相关专项规划、经济政策和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临海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规划的规划期为2012年至2016年,主要是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的通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解读、《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规划》、《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台州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临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临海市域总体规划》、《临海市城镇体系规划》、《临海市级及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临海市港区产业城(一期)产业选择及布局方案》等材料,并结合当前临海市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周边基础设施、产业现状和发展要求而制定的。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现实基础

近五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以创新转型为导向,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工业经济发展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继续保持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工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从2006年到2011年,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基本实现翻番,全市工业增加值从91.8亿元增加到181.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7.5%,年均增长14.6%;500万规模上企业数量达到752家,完成工业总产值从324.2亿元增加到682.9亿元,年均增长16.1%,实现利润总额从12.0亿元增加到28.1亿元,年均增长18.6%;外贸自营出口总额从7.9亿美元增加到21.9亿美元,年均增长22.5%;累计完成工业性投资378.0亿元,年均增长12.2%。

2011年,产值超2000万的企业共有35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611.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7.2亿元;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共有12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512.8亿元,占全市规模上工业总产值的76.5%;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共有7家。

工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近年来随着我市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的不断深入,东部沿海的发展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南洋涂规划工业用地还有2500亩,头门港区规划工业用地有11200亩,中部、西部现有工业用地2000亩,未来五年中、西部规划工业用地4500亩左右。

全市未来五年内工业用地总数超2万亩,超过今后五年工业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发展空间得到有效保障。

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积极扶持主导产业,2011年五大主导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2.4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5.9%。

其中汽车机械、休闲用品礼品、医化三大产业规模突破百亿元。

企业上市步伐加快,上市企业总数达到5家,融资规模55.7亿元,均居台州首位,新组建股份有限公司11家。

培育成长型企业成效明显,自2009年实施成长型小企业培育工程以来,已入选44家企业作为培育对象。

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开始起步,2011年完成工业产值12.5亿元。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以创建“省科技强市”和“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为抓手,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连续六年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军民科技合作走在全省前列。

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已拥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家,国家级技术中心2家,国家级检测中心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省级技术中心(研发中心)23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2家,省级星火技术服务中心1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家。

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全市R&D经费投入从约1.9亿元增加到6.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0%增加到1.6%;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从3909万元增加到9926.4万元。

加快实施品牌、标准化和知识产权“三大战略”,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1件,中国名牌产品2个;企业参与了47个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企业专利授权量翻了两番,从387项增加到1723项,年均增长34.8%,连续两年位居台州首位。

工业载体建设不断加快。

中部龙头带动作用和中心城区集聚辐射能力增强,临海经济开发区在全省排名从第35位跃居到第20位,2011年完成产值232.0亿元,占全市规模上产值34.0%。

温台沿海产业带建设加快,东部区块成为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25.9亿元增加到138.2亿元,年均增长39.8%,占全市规模上产值20.2%;头门港工业园区已列为拟新增省级工业园区。

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初见成效,休闲用品、医化产业列入全省42个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

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取得成效,新增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3家,其中1家列入国家重点扶持基地,全市已认定10家小企业创业基地,并启动了1个科技孵化器,为小企业创业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工业发展方式不断转变。

临海工业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加大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大力实施清洁生产,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工业发展方式开始逐步转变。

节能降耗成效明显,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为0.4103吨标准煤,比2010年下降4.58%。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深入开展“811”环境保护行动,推进园区生态化改造,强化医化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关停水洋化工区,全面整治涉重企业,基本完成东部电镀企业搬迁入园。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有60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验收,5家企业被评为省级绿色企业,15家企业被评为台州市绿色企业。

临海已成为省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生态市(县)。

临海工业取得上述阶段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严峻问题,长期积累的素质性和结构性矛盾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当前,工业经济总量相对偏小,人均水平偏低,综合竞争力仍然不强;产业层次不高,产业结构仍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快,产业结构亟待优化,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工业投入增长动力不足,工业发展后劲还偏弱,产业发展带动力强的大好高项目不多;工业创新能力薄弱,研发投入偏低,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偏少;能源供应、环境容量、高端人才等要素制约非常突出。

总之,粗放型工业发展方式已难以维系临海工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006-2011年临海工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   标

2006年

2011年

年均增长(%)

工业增加值(亿元)

91.8

181.5

14.6

500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324.2

682.9

16.1

500万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亿元)

12.0

28.1

18.6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4.5

79.1

12.2

外贸自营出口总额(亿美元)

7.9

21.9

22.5

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0.96

1.59

10.6

专利授权量(件)

387

1723

34.8

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

0.792

0.4103

-12.3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97.51

98.13

0.1

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吨/万元)

0.001672

0.00076

-14.6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吨/万元)

0.000902

0.001266

7.0

(二)发展环境

未来五年,临海工业经济既面临着平稳发展的全新机遇,又肩负着转变发展方式、加速转型升级的重任,只有加快推进工业强市建设,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全球经济进入缓慢复苏期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纵深发展,国际产业转移的层次不断提高,这为临海工业利用国际高端创新要素,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

但由于发达经济体在发展方式、经济、金融和财政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解决,世界经济复苏前景黯淡。

全球经济进入一个可能延续数年的低速增长期,重商主义抬头,发达国家再度回归实业,后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奋起直追,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产业制高点的竞争更趋激烈。

各国将重点转移到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培育上,新兴产业将成为新技术革命的突破口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必将对临海发展新兴产业产生巨大竞争压力。

2.国内工业经济进入结构调整关键期

从国内环境看,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加快融合,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工业经济发展的国内环境总体有利。

未来五年,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纵深发展,经济结构转型不断加快,体制机制活力显著增强,巨大的国内需求将成为带动临海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经济发展的最大引擎。

为应对经济减速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和省将采用各种扶持措施加快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将成为临海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重要增长极。

区域竞合将进入新阶段,各地为争取发展的主动权,提升区域竞争力,积极调整产业布局,打造发展新平台,对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争夺更趋激烈,这对临海吸引工业经济转型发展所需的要素资源,提出了新的考验。

3.临海工业经济进入创新转型期

从市域环境看,作为国家沿海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海将围绕“全面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城市综合发展示范区、乡村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实现千年古城新崛起”的总体部署,全面开发头门港和临港产业平台,大港口与大平台将成为临海最大的发展优势,促进平台、产业、项目联动,加快整合、优化、提升现有开发区和工业区块,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这为实现临海工业发展新跨越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未来五年,临海工业经济发展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全面加快创新转型,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工业由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向中高端环节延伸,提高工业装备的先进性及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度,推动工业发展基础由依赖土地和劳动力等低端要素向依靠人才、科技、信息、品牌等高端要素转变;工业发展动力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工业发展导向由规模与速度主导向质量与效益主导转变,确保工业经济平稳快速持续发展。

二、基本思路、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省委“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根据临海市“全面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城市综合发展示范区、乡村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实现千年古城新崛起”的总体部署,以头门港工业园区和温台沿海产业带建设为契机,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以扩大总量和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落实创业创新、产业集群、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低碳四大发展战略,实施八大工程,加快发展有规模有台州湾循环经济特色的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纵深发展,构建产业链完整、结构优化、环境友好、集群效应显著、创新驱动明显的现代工业发展格局,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力争把临海建设成为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浙江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温台沿海产业带先进制造业重点基地。

(二)发展战略

1.继续推进创业创新驱动战略

通过创业富民,创新发展,推动临海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

一是提升开放新水平,强化招大引强。

抓住新港、新城的发展机遇,实行更高层面,更宽领域,更深程度的开放;着重与知名品牌、知名企业和军工合作,注重引资和引税、增量和增收、规模和效益同步提升。

二是激发创业新热情,强化内源活力。

不断夯实创业服务载体,完善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鼓励想创业、能创新、肯创造者积极创业;引导企业参与区域间的融资、合作、嫁接,实施二次创业。

三是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鼓励科技、科教、高技能和高端服务业等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力争引进和评审认定高层次创业、创新、紧缺人才100名。

四是注重观念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实现转型发展从要素投入驱动到创新驱动转变。

2.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按照“存量优化、增量提升”思路,统筹优化制造业生产力布局,完善传统优势产业链。

一是明确临海工业产业的布局和各工业区块的产业功能。

东部区块,医化园区重点突破医药制剂生产,建设“绿色药都”;大力发展皮革制品,提升皮革产业;头门港工业园区以临港型产业为主导,积极培育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部区块,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汽车机械、休闲用品等产业。

西部区块有选择地发展无污水、废气排放的机械、电子等配套清洁型工业。

二是加强产业内部及各产业的联动。

遵循“三低两优”(低生产成本、低交易成本、低政策成本,体制优势、整体协调优势)方向,创新产业集聚体制和机制,强化产业组织创新,重视大企业本地化和国际化,实施积极的财税金融政策,发挥各产业中骨干企业在招商引资、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中的带动作用,引导配套企业,强化产业内部联系,实现大中小企业互相促进,着重推进区域特色产业链建设。

3.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战略

依据临海原五大主导产业的产业发展态势和潜在的产业发展优势,明确未来五年的现代产业体系为“3+X”,壮大休闲用品、汽车机械、医药化工三大产业,培育有潜力的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整合发展建材、眼镜、LED和船舶等特色产业,推进产业向高附加值、智慧型、节能型和高效型的方向发展。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以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先进标准改善要素投入结构,加强企业有效技术改造,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以顾客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优化产品结构。

准确把握消费需求特点与发展趋势,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和高端产品。

4.持续实施绿色低碳战略

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完善绿色产业体系。

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实施清洁生产,鼓励ISO14000认证,建设绿色企业和生态工业集聚区;推动绿色环境(包括节能、节水)标志产品认证,提高绿色、环境标志产品比重。

二是加强环境管理。

建立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与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的相应关系。

淘汰重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产业,健全环境准入、污染物排放等标准,创新完善生态补偿、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贸易和绿色证券等经济政策,全面推进排污权交易制度改革。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努力把东部区块建设成为经济快速增长极,中部区块为稳定创新发展极,西部区块为经济增长补充极。

——工业总量保持持续较快增长。

到201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为1600亿元,年均增长12.6%;工业增加值达到280亿元,年均增长9%;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9.8万元/人,年均提高10%;规模以上的工业产值超1300亿元,年均增长16.3%;新增规模上企业200家。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到2016年,规模以上企业亩均产值为570万元,年均增速为3%;规模以上亩均税收达到19.2万元,年均增速为3%。

——产业集群效应显著。

提升发展休闲用品、汽车机械、医化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超60%;努力发展皮革制品产业超100亿;争取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超100亿。

完善产业链,大力提升重点行业的产业配套能力,到2016年,形成休闲用品、医化、汽车机械等产业协同效应明显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全市23%以上,其中新兴产业占比达到10%以上。

——工业企业实力明显增强。

实施322成长型企业培育工程,壮大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具有区域带动效应的龙头骨干企业,即培育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企业3家,10亿板块的企业20家以上,亿元群体企业200家以上。

组建股份公司20家,新增上市公司5家。

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到2016年,在海内外上市的公司达到10家以上,完成融资总额100亿元以上。

加强工业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强化产业区域品牌创建,新增中国驰名商标达到4件以上。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工业性投入年均增长

8.7%,R&D经费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2%;R&D人员每年4700人以上;专利授权量位居全省前列;军工技术产业化产值42亿元;建成一批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建成省级企业研究院7家、省级技术中心14家。

——“两化”融合不断深化。

积极促进“两化”融合,实现工业生产向服务型、智慧型转变。

全市信息化指数达到0.8,45%以上重点骨干企业实现关键环节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95%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80%以上,ERP的从部门级应用提升到供应链、生产的集成应用比率达到80%。

——节能减排持续推进。

高能耗产业落后产能基本淘汰,重污染行业退出机制逐步健全,单位GDP能耗低于0.3981吨标煤,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低于20立方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度降低;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减排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

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与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的响应关系基本建立;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污水排放达标率9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无危险废物排放,废旧放射源集中收贮率达到100%;鼓励绿色、环保、不含有毒有害物质的特色产品生产。

三、产业导向与重点区域

坚持量质并举,提升休闲用品、汽车机械、医化三大大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培育和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发展皮革产业;整合发展建材、眼镜、LED和船舶等特色产业,打造临海“3+X”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一)提升发展传统优势产业

1.做强休闲用品产业

发展思路:

立足技术、规模、成本和骨干企业优势,实施龙头带动战略,通过机制转型,发展加工外包、服务外包等业务,进一步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加强产业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强化自主创新,引进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鼓励智能型产品的研发,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企业管理信息化,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升企业内在成长潜力;积极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加强产业

“2012-2016”期间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

类别

指标

2011年

2016年

年均增长(%)

属性

规模效益

工业总产值(亿元)

885

1600

12.6

工业增加值(万亿元)

181.5

280

9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611.0

1300

16.3

规模以上亩均产出(万元/亩)

493.2

570

3

规模以上亩均税收(万元/亩)

16.6

19.2

3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12.3

19.8

10

技术创新

全市工业性投资

79.1

120

8.7

R&D经费投入占GDP比例(%)

1.1

2

12.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0.87

1.3

8

军工技术产业化产值(亿)

18.8

42

17.4

省级企业研究院+技术中心(家)

3+8

7+14

发明、专利授权量

88/1723

位于全省前列

产业结构调整

新兴产业产值(亿元)

12.5

160

66.5

主导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65.7

70

0.86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例(%)

24.6

28

0.75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27.7

38

2.06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25

“两化”融合

全市信息化指数

0.7

0.8

2.7

实现关键环节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的重点骨干企业比重(%)

45

规模上(大中型)企业ERP普及率(%)

60

规模上(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

95

规模上(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80

资源节约

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

0.4103

0.37

-2.05

能耗水平(单位GDP)

0.4715

0.3981

-3.3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

60.77

48

-4.6

集群内相关利益者关联度;在强化企业品牌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区域品牌,抱团作战,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加强钢管、铝型材、复合板材、塑料藤、遮阳布等产业配套,完善产业链;积极建设信息、研发、设计、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将临海市打造成为国内休闲用品礼品产业集群示范区、国际有影响力的休闲用品礼品产业基地。

到2016年末,规模上企业的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

重点区域:

中部区块。

发展重点:

实现行业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品质;在户外家具、花园用品、庭院伞、遮阳篷、铁艺家饰用品、野营用品以及各类户外运动用品等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上,重点开发高层建筑节能遮阳、太阳能在伞篷产品中的应用、内遮阳产品、膜结构大型遮阳工程、军用帐篷及大型医疗智慧帐篷等多功能型高附加值的休闲系列用品,推进高品质配套产品生产,加强产品设计、焊接加工精度、高端产品布料、产品加工防护的专业化。

积极建设工业设计平台、工业检测平台、展览展销平台和物流整合平台。

2.做大汽车机械产业

发展思路:

鼓励企业加快传统汽车升级换代,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减少污染物排放,以汽车、摩托车、电动车及其配件的机械制造、加工为主体,巩固和加强产业群的模块化生产,提升汽车、摩托车和电动车等零部件生产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开发能力,鼓励发展仪表、电子系统和发动机系统等零部件,不断壮大整车,做优零部件,开拓模块化供货方式,逐步将临海市打造成为全国经济型轿车、高端摩托车和电动车的重要生产基地、长三角汽车机械产业集群新节点、台州市汽摩配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2016年末,规模上企业的工业总产值达到270亿。

重点区域:

江南街道汽摩配生产基地、杜桥镇、东部北洋区块。

发展重点: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区域集群发展为目标,扬长避短,积极发展安全、环保、节能等适应市场的经济型轿车,实现规模生产;进一步提升卡车及农用汽车的技术含量,扩展产品系列;依托临海优势,引进和鼓励高端摩托车和高端电动车加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抢占国内外市场;重点引进发动机、传功系统、制动系统等大部件汽配企业,发展发动机、变速器、冷却器、减震器、座椅、空调压缩机、方向盘、车灯及线束、装饰件与密封件等关键零部件,完善汽车机械产业链。

技术方面,支持轿车柴油发动机技术、车用新型动力的开发应用,发展一个“专、精、新”与周边城市有差异特色的汽车机械产业集群。

3.做优医化产业

发展思路:

围绕国际医药产业基地、我国医药产业核心区和浙江省工业园区创新示范引领区建设,规划制剂生产,做精材料化学和特色精细化学,规范医药中间体生产,实现在保持原料药优势的基础上,形成制剂优势。

加大对医化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