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概重点.docx
《马概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概重点.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概重点
马概重点整理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第一章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人类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物万事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
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世界上的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这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5.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二者的关系是什么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两者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
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7.什么是新事物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8.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什么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9.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是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即可服其消极因素又保持其积极因素。
10.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1.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在食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二章
1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什么
实践观点
14.什么是实践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时间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15.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时间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②时间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6.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哪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17.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两者有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有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第三章
18.什么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9.什么是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两者的辩证关系如何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两者的辩证关系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0.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1.在生产关系中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什么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
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前提决定的,所以是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22.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的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3.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在推动社会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
24.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观点是什么
唯心史观:
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唯物史观:
“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儿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
人是现实的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的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5.什么是人民群众,群众路线是什么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得路线。
第四章
26.商品的二因素是什么、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什么,二者有什么关系
商品的二因素是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即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两者之间的关系: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27.商品的价值量有什么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8.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
①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②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29.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础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30.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得枢纽
劳动二重性(选择题)
3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32.什么是剩余价值
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之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是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3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可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意义:
把资本区分为不可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表明剩余价值不是与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可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34.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什么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35.理解生产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
36.理解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有机构成(选择题)
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了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表现了资本的技术构成,两者的概括就是资本的有机构成。
37.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生产材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具体表现在:
①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②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38.什么是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法律、哲学、伦理、历史、文学、宗教等大多数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学说或意识形态都属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范畴。
第五章
39.什么是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是如何左右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①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②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③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以左右国家的内政外交及社会生活。
4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益,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4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作用是什么
表现:
①生产的全球化。
②贸易的全球化。
③金融的全球化。
④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作用:
积极:
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已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消极:
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②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③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④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4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从最初的个体资本所有制演变为国家资本所有制,在演变成法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
②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③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④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⑤政治制度的变化。
43.变化的原因和实质是什么
原因: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的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现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改变。
4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两大基石是什么(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