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5807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题.docx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题.docx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题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

一、选择题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天”是指

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B.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

C.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D.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2、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3、右图是江苏镇江丹徒区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宜侯矢簋。

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大意为西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并赏赐他鬯酒(一种香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

该文物的价值包括

①说明了铭文最早使用于丹徒区②体现了西周完整的宗法结构

③佐证了西周实行过分封制④反映了西周的青铜冶炼技术

A.①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②④

4、史料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它包括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和非文字史料等。

下列关于史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同一个史料,人们可能会做出多种解释

B.史料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重要依据

C.在三种史料类型中文字史料的价值最高

D.对同一事件的记载,不同的史料可能完全不同

5、夏曾佑认为:

“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

”他这样说的依据可能是

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础

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6、《尚书·大传》说:

“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对材料中四年建侯卫、六年作礼乐解读正确的是

A.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国制,制作礼乐就是为了维护郡国制

B.建侯卫就是实行分封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分封制形成的等级制度

C.建侯卫就是推行宗法制,制作礼乐用来代替分封制

D.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县制,制作礼乐是为了丰富周人的生活

7、商鞅一人多姓。

据《姓纂》载:

“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

”其中“商”姓来源于

A.所任官职名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D.因功得到的封地

8、在宗法制的等级结构中,处于最底层的是

A.卿大夫B.士C.平民D.奴隶

9、《吕氏春秋》载:

“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

受德乃纣也,甚少矣。

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

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而争之曰:

‘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

故纣为后。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B.商纣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

C.商王对于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少D.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10、家谱,是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

古人重视修订家谱的原因不包括

A.为了彰显家族的声誉B.为了凝聚亲族

C.为了给历史研究者提供历史史料D.为了教化子孙

11、“(某制度)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

”这一制度指的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皇帝制D.郡县制

12、《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

”据此,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判断

①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②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趋于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③秦朝统治者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④为防止分封制的弊端,所有官员通过考试方式产生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3、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提出:

“中国二千余年的专制官僚政治局面其所以是由秦国开其端绪,乃因中国二千余年的地主经济制度,是由秦国立下基础。

这种政治经济形态的配合,不但改变了中国封建性质,改变了中国官僚政治形态,且也改变了中国专制君主与官僚间,乃至官僚相互间的社会阶级利害关系。

”该结论

A.夸大了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B.开创了现代化史观的研究新视角

C.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态度D.肯定了政治对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1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15、下列官职,其职责为“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的是

A.秦朝初年的御史大夫B.汉朝初年的丞相

C.明朝初年的内阁大学士D.清朝初年的军机大臣

16、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

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

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分封制全面崩溃B.宗法制荡然无存

C.郡县制初现雏形D.实行郡国并行制

17、《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43年“蝗蔽天下”,前235年“天下大旱”,前230年和前228年又都是“大饥”……后来赢政称自己的功劳为“堕坏城郭”和“夷去险阻”。

赢政对自己的称赞主要是基于

A.秦政府有效解决了自然灾害B.确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

C.地方用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D.统一使救济物资在全国畅通

18、“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

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这段话说明,该时期

A.经济领域已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B.面临激烈的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

C.处于王室衰微与诸侯纷争的境地D.经济迅速发展与周王室权势渐强

19、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收藏一件秦汉(秤砣),上面刻着秦朝通行的文字“廿六年(公元前221后),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

(一),歉疑(疑惑不明)者皆明壹之。

”该文物有助于研究

①秦朝制度②秦始皇功绩③古代文字演变④秦朝灭亡原因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20、“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

21、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这一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科举制D.行省制

22、《元史·百官志》:

“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据材料可知,元行省

A.最初是中央派出机构B.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C.削弱了中央集权D.辖区广阔且权力较大

23、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A.尚书省B.参知政事C.枢密院D.军机处

24、唐朝某中央机构的职能为:

“凡百官奏钞(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

”该机构是

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御史台

2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三省六部制②宋朝在地方设置通判③明朝的内阁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

26、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

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27、《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王沈缺乏治理才能B.九品官人法有弊端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度只看出身

28、中国古代有一位皇帝设立了一个新的职务,当时全国共计13人出任这一职务,负责全国十三个行政监察区的监察工作。

这一职务是

A.御史大夫B.刺史C.门下省给事中D.通判

29、《元史》记载:

“至元十三年,初置江淮行省,治扬州。

二十一年,以地理民事非便,迁于杭州。

二十二年,割江北诸郡隶河南,改曰江浙行省,统有三十路、一府。

”从上述史料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①行省的管理区域时有变化 ②元朝的行省制度时行时废③路和府是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 ④行省设置和调整由中央政府决定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0、中国古代常出现品序较低的皇帝近臣参与军国大事的现象,下列属于这种现象的是

①汉武帝建立中朝③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

②宋初设置“中书门下”④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3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

“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B.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C.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2、下列统治机构,始设于清康熙帝时期的是

A.台湾府B.军机处

C.云南行省D.议政王大臣会议

33、(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

……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傅畅自序》云:

“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

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四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

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

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清史稿·选举志》

材料五根据1855年前后英国议院辩论记录及相关资料,得出结论: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在当时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竞争考试的观念均与中国有关;议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以否认;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明权。

——张沅长《中国与英国的文官改革》

材料六1855年文官改革令在英国政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以择优取士的崭新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因而也是不列颠现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起点。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

(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

(2分)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

(2分)

 

(3)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变化?

(3分)

 

(4)根据材料五、六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55年英国实行文官制度的原因。

(3分)

 

(5)综合上述材料,从君主专制和东学西渐的角度分析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影响。

(2分)

 

34、(12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

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

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

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

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并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

(6分)

 

材料二

图2明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图1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机构示意图

 

(2)材料二中图1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分)与图1相比,图2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直接表现是什么?

(2分)综合上述图示,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2分)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参考答案

1、【答案】C【解析】考查周代宗法制。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任天者定”指以天命来决定身份就没有什么争议,这里的“天”就是指决定嫡庶身份的血缘了,选择C项。

2、【答案】A【解析】考察分封制从唐德刚的划分来看,“封建”指的是奴隶社会阶段;帝制指封建帝制存续阶段;民治指的是从中华民国开始的历史,故符合分封制特点的是A。

3、【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分封制。

①“最早”在材料中无法体现,表述是错误的。

②完整的宗法结构应该包括周王、诸侯、卿大夫、士,题目中显然是不完整的,表述是错误的。

从“册封”“侯”“土田”等有效信息可以看出有实行过分封制,故③表述正确。

从关键词“青铜器”“西周康王”可以判断④的表述是正确的。

故选C。

4、【答案】C【解析】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

实物史料和二手史料:

文字记载,其中以实物史料价值最高,故C项中由于文字史料属于二手史料因此史料价值并不是最高。

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文化的比较。

周代是君主贵族政治,希腊是民主政治,故A不正确;C、D与史实不符;周代政治制度、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古代希腊是西方文化的源头,故B符合题意。

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

郡国制是汉初,郡县制是秦朝,故首先排除A、D;“建侯卫”,侯即诸侯国,应是指分封制。

礼乐是维护等级制度工具,故B正确。

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分封制。

根据引文意思分析,秦国有卫商,被分封于商地.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规定功臣、先朝后代、王室子弟有接受分封的可能。

商鞅由于在秦国的变法的功劳,被分封于商地。

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

宗法制的等级结构是: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平民和奴隶均不属于等级结构中的成分。

故选B。

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

由材料信息“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可知,微子启和仲衍为“妾”生的庶子,而纣则为“妻”生的嫡子。

材料中微子启不可以为太子,纣可以为太子,是根据嫡长子继承的原则确定的,这说明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故选D。

1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由此可以凝聚亲族,彰显家族声誉,“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可以教化子孙。

修家谱的目的是强调血缘关系为中心,而不是为了历史研究者提供史料。

1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

从材料“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获得信息。

‘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说明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

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垂直管理体系,故D正确。

A、C不是加强地方管理,可以排除,B项分封制造成地方权利过大,不能体现‘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

12、【答案】B【解析】考查郡县制。

根据“秦…以为(解释认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这句话,可以得出①正确;根据“周…终为诸侯所丧”这句话,可以得出②正确;根据“秦兼四海…分天下以为郡县”得出③正确;④所有官员通过考试方式产生表述太绝对,也不符合史实。

13、【答案】C【解析】王亚南的观点是,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地主经济制度的产物,这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观点,故本题选C。

其他三项明显不符合材料信息,可直接排除。

1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中央政治制度。

秦朝时期建立了三公九卿制,西汉时期继承了这一制度,因此题干中说“是一个大变动”,唐朝时期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也是一个大变动。

九品中正制是两晋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建立。

郡县制在秦朝时期实行,行省制度在元朝时期出现,内阁制在明朝时期确立。

15、【答案】B【解析】考查丞相制度。

“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表明丞相有很大的实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秦朝和汉初的时期丞相有实权。

在汉武帝设置“中朝”之前,汉初的丞相是由实权的,符合题意,故选B。

16、【答案】C【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中的春秋时期可排除ABD三项,A错在全面崩溃、B错在荡然无存、D项是汉初制度,再从材料的“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判断选择C项。

17、【答案】D【解析】六国纷争,很难集中力量抵御自然灾害。

秦统一天下,“堕坏城郭”和“夷去险阻”,抗灾救灾。

18、【答案】B【解析】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材料分两句,前一句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动荡、后一句反映社会经济根本变革,AC项均值涉及一个方面,D项“周王室权势渐强”是错误的,选择B项。

1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秦统一全国的相关知识。

从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秦朝的皇帝制度、丞相制度,统一度量衡等信息,故①②正确。

从图片中小篆文字可知③正确。

该文物无法反映秦朝灭亡的原因。

故选B。

20、【答案】A【解析】本题选自2010年江苏高考卷。

此题考查的是对元朝中央机关的理解。

根据材料中的提示土番,时间是元朝,而且跟佛教有关,应该理解为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宣政院,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

2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

由材料中“文人学士集团”和“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可知该制度是科举制。

科举制度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但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故选C。

2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行省制度。

从材料信息“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可知,最初,行省为中央派出“任军民之事”的机构,故选A。

B、C与史实不符;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2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北宋中央政权机构,材料中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机构应是军政机构,根据所学符合的C项枢密院,管理国家军务。

24、【答案】C【解析】考查三省六部制。

注意关键词“审定”“驳正违失”,唐朝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负责审核,封驳审议,故选C。

25、【答案】A【解析】分析材料可以了解到黄宗羲在材料中论述了古代中央政治制度中相互牵制情况。

据此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分割和限制了丞相权利;宋代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设“通判”一职。

明代之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没有体现“权利牵制”;清代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与材料也不符。

本题选A项。

2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

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是察举制。

A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B项反映的是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C项反映的是察举制;D项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制度。

故选C。

2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

王沈年轻时就具有才华,但出身寒门,被豪强所抑制,升官无望。

这是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选官标准造成的。

故选B。

A项题目没有反映。

C项与题意无关。

科举看才能,D项表述错误。

28、【答案】B【解析】考察中国汉代行政机构的设置由材料信息“全国十三个行政监察区”“监察”可以判断为考察的是地方的监察官员,符合的为B。

29、【答案】D【解析】考查元朝行省制。

材料涉及元朝行省管辖区域的变化,并未提到行省制度的时行时废,排除②,选D。

3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

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

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①③④符合题意。

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与材料中“皇帝近臣参与军国大事”无关,故选D。

31、【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古代选官制度。

汉代选官制度,因阶级少,升迁机会优越,故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特权的九品中正制向公众开放的科举制的转变,有利于庶族地主和普通百姓参与政权。

体现了庶族地主的崛起和士族地主的衰弱,是阶级阶层变化的结果。

故选C。

3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军机处是雍正帝,议政王大臣会议创建于清崇德二年,云南行省是在元朝,清康熙帝统一台湾后,设台湾府。

33、

【解析】本题考查选官制度。

(1)问,从“皆世族”的信息可以看出其选官的主要依据。

联系所学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可知其依据的具体制度。

(2)问,从材料二“惟问中正”和材料三“余为中正”可以看出其主要依据是九品中正制的相关规定。

共同特点应和科举制开放公开的选举特点相比较来思考。

第(3)问,比较型的题目要先寻找角度确立比较项。

如选官的标准、范围、开放程度等。

再比较两者在这个角度范围内有什么变化,组织语言作答。

第(4)问,注意关键时间信息“1855年”,英国此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工业资产阶级壮大。

回顾此时期相关的知识点作答。

第(5)问,影响注意两个角度要答全,即对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影响,和对西方相关制度的影响。

【答案】(14分)

(1)主要依据:

血缘;(1分)

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

(1分)

(2)原因:

身为中正;门第高贵。

(2分)

共同特点:

封闭性、垄断性。

(2分,答出一点即可)

(3)选官形式:

由世袭、推举到考试;

选官标准:

由血缘、门第到考试成绩;

选官范围:

不断扩大;

选官特点:

由封闭、垄断到公平、开放。

(3分,任答其中三点即可)

(4)中国科举制;工业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

(3分)

(5)从世官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演变体现了统治基础的扩大,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1分)中国科举制成为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蓝本,促进了近代西方政治的发展。

(1分)

33、

【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采用‘世卿世禄制’”,“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回答。

第二小问,抓住分封制下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和郡县长官选拔的积极影响回答。

(2)问,第一小问,图一是唐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体现了皇权的集中。

第二小问,图二中留步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丞相被废除。

第三问,抓住中国古代皇权不断集中的趋势回答。

【答案】

(1)区别:

分封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2分)

郡县制实行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

(2分)

意义:

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

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