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技术基本操作.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5806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技术基本操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针灸技术基本操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针灸技术基本操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针灸技术基本操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针灸技术基本操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灸技术基本操作.docx

《针灸技术基本操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技术基本操作.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针灸技术基本操作.docx

针灸技术基本操作

针刺前的准备

一、针刺的练习

  针刺的练习,主要是指力的练习、手法的练习和自身试针。

由于毫针针身细软,如果没有一定的指力,就很难力贯针尖顺利进针以减少刺痛,对于手法的操作也不能运用自如,从而会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针刺练习是初学针刺者的重要基本技能训练。

(一)指力练习

指力,是指医者持针之手的力度。

凡欲施针进行针刺,其手指应有一定的力度,方能将针刺人机体。

指力的练习,可先在纸垫上或橡胶块上进行。

制作纸垫可用细草纸或毛边纸折叠成长约8厘米、宽约5厘米、厚约2-3厘米的纸块,用线扎紧成“井”字型即成。

练针时左手执纸垫或橡胶块,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如执笔状地持0.5-1.5寸毫针,垂直于纸垫或橡胶块,当针尖抵于纸垫或橡胶块时,手指渐加压力,待针刺透纸垫或橡胶块后,再换一处如前刺之。

第二步可在棉团上练针,即用棉花一团,以棉纱线绕扎,内松外紧,做成直径约6-7厘米的圆球,外包白布一层,练针时将毫针在棉球中捻转提插,并可按各种针刺手法的姿势和动作要求反复练习。

通过练针有了一定的指力和掌握了一些行针手法,才能做到进针不痛,针身不弯,刺人顺利,行针自如,指力均匀,手法熟练,指感敏锐,针感出现快。

指力练习如图5-2所示。

(二)手法练习

针刺手法练习是在指力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速刺的练习:

此法是以左手拇指或食指爪切,右手持针,使针尖迅速刺人2—3厘米,反复练习并掌握进针速度,减少疼痛。

2.捻转练习:

捻转练习是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刺人后,拇指和中指、食指向前、向后在原处不动地来回捻转。

要求捻转的角度均匀,运用灵活,快慢自如。

3.提插练习:

提插是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针刺人后,在原处作上下提插的动作。

要求提插的深浅幅度适宜,针体垂直无偏斜。

练到一定程度,可将以上三种方法综合起来练习,使之浑然一体。

(三)自身试针

通过纸垫和棉团练习后,掌握了一定的指力和行针技巧,便可以在自己身上选择一些穴位进行试针,也可彼此相互试针,以体会进针时皮肤的韧性和进针需要用力的大小,以及针刺后的各种感觉。

二、针具的选择

  正确选择使用不同规格的针具,是提高疗效和防止医疗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临床多用不锈钢制成的针具,应按有关要求仔细检查针具的质量。

金质、银质的毫针,弹性较差,价格昂贵,故较少应用。

现在临床多选用不锈钢所制针具,是因为不锈钢针具有硬度适中、富有弹性和韧性、能防锈、能耐热和可防止化学腐蚀等优点。

选择毫针时应注意:

①针尖要尖而不锐,圆而不钝,形似松针者为佳。

针尖不可有钩曲,也不可过于尖锐或过于圆钝。

②针身要光滑挺直,上下匀称,坚韧而富有弹性。

凡针身有剥蚀、锈痕及弯曲者均不宜使用。

③针根要牢固,不能有剥蚀和松动现象。

④针柄以金属丝缠绕紧密均匀者为佳,针柄松动者尽量不用。

选择针具时,除应注意针具的质量外,还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的长幼、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和所取腧穴所在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髓的针具。

《灵枢·官针》中说:

 “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

”如男性、体壮、形肥、病变部位较深者,可选用稍粗稍长的毫针;反之,若为女性、体弱、形瘦、病变部位较浅者,就应该选用较短、较细的针具。

此外还需根据腧穴所在的具体部位进行选针,一般皮薄肉少之处和针刺较浅的腧穴,选针宜短而针身宜细;皮厚肉多而针刺较深的腧穴宜选用针身较长、较粗的毫针。

临床上选针常以将针刺人腧穴应至之深度而针身还露在皮肤上稍许为宜。

如应刺人0.5.寸,可选1.0寸的针,应刺人1.0寸时,可选1.5—2.0寸的毫针。

三、选择体位

针刺时患者体位选择得是否适当,对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都有很大影响。

如病重体弱或精神紧张的病人,采取坐位易使病人感到疲劳,往往易于发生晕针。

又如体位如果选择不当,在针刺施术时或在留针过程中,病人常因移动体位而造成弯针、滞针甚至发生断针事故。

《标幽赋》中说:

“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

先审自意,次观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

”意思是说,取穴必须熟练掌握骨度分寸,还应重视取穴的体位。

因腧穴各有其特点,故取穴必须采用不同的姿势,有伸而取之者,有屈而取之者,有宜卧而取之者,有宜坐而取之者,总以平直为好,这样才能自然安定。

(一)选择体位的原则

1.便于正确取穴及针刺操作。

如取尺泽须正坐伸臂仰掌微屈肘;取环跳须侧卧伸下足、屈上足等。

2.舒适自然,便于持久留针,可防止因体位移动而引起弯针、折针等。

3.尽量选用一种体位使所取的穴位都能选刺。

4.考虑体质与病情,如年老体弱、初诊、精神紧张者宜取卧位。

肢体畸形的患者选体位宜灵活掌握。

5.嘱咐患者在留针过程中不要移动肢体。

(二)常用体位

仰卧位:

适用于头、面、颈、胸、腹部和部分四肢的腧穴,如百会、印堂、膻中、中脘、足三里等穴。

俯卧位:

适用于头、项、肩、背、腰、骶和下肢后面、下肢外侧等部位的腧穴,如百会、风府、风池、大椎、背俞穴、承扶、委中、悬钟等。

侧卧位:

适用于取侧头、侧胸、侧腹、臀、上下肢外侧部位的腧穴,如头维、太阳、下关、肩髃、外关、风市、阳陵泉等穴。

仰靠坐位:

适用于前头、面、颈、胸口部腧穴和上肢的部分腧穴,如上星、印堂、天突、肩髃、曲池等穴。

俯伏坐位:

适用于头顶、后头、项、肩、背等部位的腧穴,如风池、风府、肩井、天宗、肺俞等穴。

  侧伏坐位:

适用于侧头、颈侧部位的腧穴,如头维、太阳、颊车、听宫等穴。

四、消毒

针刺治疗前必须严格消毒。

消毒包括针具的消毒、医者手指的消毒和施术部位的消毒。

1.针具器械的消毒 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下列1种方法,其中以高压蒸气消毒法为佳,已被广泛采用。

1高压消毒:

将毫针的器具用纱布包扎,或装在试管、针盒里,放在密闭的高压消毒锅内,一般在1,2千帕/平方厘米的压力、120~C高温下保持15分钟以上,即可达到消毒的目的。

2煮沸消毒:

将毫针等器械放置于清水中,加热待沸腾后,再煮10—15分钟。

此法简便易行,无需特殊设备,故也比较常用,但对锋利的金属器械,容易使锋刃变钝。

如在水中加入重碳酸钠使之成为2%的溶液,可以提高沸点至120'E,且可减小沸水对器械的腐蚀作用。

3药物消毒:

将针具放在75%的乙醇内浸泡30分钟,取出擦干待用。

玻璃器具等可放在1:

1000的苯扎溴铵溶液内浸泡60-120分钟。

4直接与毫针接触的针盘、镊子等也应该进行消毒,已消毒的毫针必须放在针盘内。

此外,对某些疾病宜采用一次性针具。

2.医生手指消毒 医生手指在针刺前须先用肥皂水洗刷干净,再用75%的乙醇棉球或0.5%的碘伏(碘—聚醇醚溶液)棉球涂擦,然后方可持针施术。

  3.施术部位消毒 在选取的穴位上,用75%的乙醇棉球或0.5%的碘伏棉球拭擦即可,擦时应由中心点向外绕圈拭擦。

采用三棱针放血时,最好先用2%的碘酒涂擦局部皮肤,稍干后再用75%的乙醇棉球脱碘。

消毒之处须避免接触污物,以防重新感染

 

针灸技术基本操作针灸操作:

 

一、针刺操作:

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其状如持笔,故右手称为“刺手”。

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

持针姿势

两指持针法

三指持针法

四指持针法

持柄压尾法

持针身法

双手持针法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

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人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手法操作等。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的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身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有以下几种:

1.单手进针法

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用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人,直至所需的深度。

此法:

三指并用,尤适宜于双穴同时进针。

此外,还有用拇、食指夹持针体,中指尖抵触穴位,拇、食指所夹持的针沿中指尖端迅速刺入,不施捻转。

针入穴位后,中指即离开应针之穴,此时拇、食、中指可随意配合,施行补泻。

单手进针法

2.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人腧穴。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严格消毒的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人腧穴。

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临床上也有采用插刺进针的,即单用右手拇、食二指夹持针身下端,使针尖露出2~3分,对准腧穴的位置,将针迅速刺人腧穴,然后押手配合将针捻转刺入一定深度。

(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人。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

以上各种进针方法在临床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针刺深浅和手法的要求灵活选用,以便于进针和减轻病人疼痛。

指切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1)

舒张进针法

(2)

提捏进针法

3.针管进针法

将针先插入用玻璃、塑料或金属制成的比针短3分左右的小针管内,放在穴位皮肤上,左手压紧针管,右手食指对准针柄一击,使针尖迅速刺人皮肤,然后将针管去掉,再将针刺人穴内。

此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

也有用安装弹簧的特制进针器进针者。

针管进针法

二、灸法的作用:

 

温经散寒

灸法具有温经散寒的功能。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寒湿痹痛、痛经、经闭、胃脘痛、寒疝腹痛、泄泻、痢疾等。

扶阳固脱

阳气下陷或欲脱之危证,皆可用灸法,以扶助虚脱之阳气。

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久泻、痰饮等。

消瘀散结

灸能使气机通畅,营卫调和,故瘀结自散。

所以临床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初起、瘰疬、瘿瘤等。

防病保健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疾》记载:

“河洛间土地多寒,儿喜病惊。

其俗生儿三日,喜逆灸以防之,又灸以防噤。

《备急千金要方·针灸上》云:

“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

《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

“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

《医说·针灸》也说:

“若要安,三里莫要干。

说明艾灸足三里有防病保健作用,今人称之为“保健灸”,也就是说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

三、灸法分类

 

艾灸

艾柱灸

直接灸

化脓灸、非化脓灸

间接灸

隔姜、隔蒜、隔盐、隔附子饼灸

艾条灸

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

温针灸

其他灸法

灯火灸、天灸

  艾灸--艾炷灸

 

艾炷灸(moxibustionwithmoxacone),是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而治病的方法。

常用的艾炷或如麦粒,或如苍耳子,或如莲子,或如半截橄榄等。

艾炷灸又分直接灸(directmoxibustion)与间接灸(indirect

moxibustion)两类。

圆锥形艾炷

圆柱形艾炷

 

各种艾炷

直接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

古代常以阳燧映日所点燃的火来点燃艾炷,此火称为明火,以此火点艾炷施灸称为明灸。

因把艾炷直接放在腧穴所在的皮肤表面点燃施灸,故又称为着肤灸、着肉灸。

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scarringmoxibustion);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non-scamngmoxibustion)。

涂蒜汁

放置与点燃艾炷

补法(火焰自然向上)

泻法(吹火焰)

①瘢痕灸又名化脓灸。

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强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

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施灸时由于艾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

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而留下瘢痕。

因此,施灸前必须征求患者同意合作后方可使用本法。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②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约如苍耳子大)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

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

间接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故又称隔物灸。

间接灸所用间隔药物或材料很多,如以生姜间隔者,称隔姜灸;用食盐间隔者,称隔盐灸;以附子饼间隔者,称隔附子饼灸。

①隔姜灸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

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

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②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

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

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病证,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隔蒜灸

蒜瓣

③隔盐灸

用干燥的食盐(以青盐为佳)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

但须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期脉起、肢温、证候改善。

隔盐灸

盐的放置

④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至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

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等作用。

隔附子饼灸

附子饼的放置

四、拔罐疗法的分类

按排气方法分类

火罐

利用火力排去空气

水罐

利用煮水热力排去空气。

抽气罐

抽去空气。

按拔罐形式分类

水罐

利用煮水热力排去空气。

抽气罐

抽去空气。

按拔罐形式分类

单罐

单罐使用。

用于较小的病变范围或压痛点。

多罐

多罐并用。

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的疾病。

闪罐

吸拔后迅速起罐,反复多次。

坐罐

吸拔后留置一段时间。

走罐

吸拔后在皮肤表面来回推拉。

按综合运用分类

药罐

用药水煎煮竹罐后吸拔,或在罐内盛药液。

针罐

扎针后加拔火罐

刺络拔罐

用三棱针或皮肤针刺出血后加拔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