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19C浪漫主义文学概述拜伦雨果.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5571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19C浪漫主义文学概述拜伦雨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五19C浪漫主义文学概述拜伦雨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五19C浪漫主义文学概述拜伦雨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五19C浪漫主义文学概述拜伦雨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五19C浪漫主义文学概述拜伦雨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19C浪漫主义文学概述拜伦雨果.docx

《五19C浪漫主义文学概述拜伦雨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19C浪漫主义文学概述拜伦雨果.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19C浪漫主义文学概述拜伦雨果.docx

五19C浪漫主义文学概述拜伦雨果

19C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一、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主要特征

     浪漫主义,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作为创作方法,它在反映客观上侧重于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因素。

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也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

浪漫主义作为思潮,是从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上半期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一词来源于中世纪各国用拉丁文演变的方言(Roman)所写的“浪漫传奇”(Romance),即英雄史诗和骑士传奇、骑士抒情诗。

后来浪漫主义运动开始奉这些富于幻想、传奇色彩的文学题材和风格形式为典范。

首先提出的是席勒,他在《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中探讨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区别,认为浪漫主义,即感伤的诗,是“把现实提升到理想”,或者说“理想的表现”。

     1、历史背景

     A英国工业革命:

一方面使人对自身的创造力有了认识,自信精神,人的解放。

一方面工业社会对人的异化,人向往回归自然、怀念往昔岁月。

     B、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民族解放运动。

一方面是启蒙理想的破灭,普遍的失望情绪。

一方面是拿破仑的功勋,大起大落的激情时代。

     2、社会思潮:

     A、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哲学思潮中的浪漫主义运动,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夸大主观作用,强调天才、灵感和主观能动性,把“自我”提到高于一切的地位。

     B、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利叶、欧文,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幻想消灭阶级对立、企图通过空想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助长了耽于空想、脱离现实的倾向。

     3、扬弃关系:

     A、继承18世纪文学传统,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哥特式小说、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特别是法国的卢梭传统,都推崇个性解放、思想自由、重视情感、返回自然和民间的思想。

     B、反驳古典主义传统,古典主义美学原则束缚了作家的创作,文坛希望以开放的、多变的、个性的艺术形式代替古典主义。

     4、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主观性和抒情性,一般不喜欢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偏重表现作家的主观世界,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强调创作自由,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位。

所以又有“理想主义”“自由主义”“表现主义”等提法。

     对大自然的歌颂和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响应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注重人与自然的诗意的统一。

对抗工业文明,将自然视为精神上的避难所。

     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的传统,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对民间文学进行整理加工,创作上采用民间文学的题材、语言和表现手法。

     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上,采用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体裁,运用夸张,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充满异常的情节,神秘的色彩和奇特的异域情调。

     5、浪漫主义派别:

     消极浪漫主义,代表没落贵族阶级的愿望和情绪,鼓吹逃避现实、脱离斗争,宣扬神秘主义,歌颂忍耐和驯服,美化中世纪。

复古倾向。

主人公往往是自我陶醉、消极厌世、脱离现实的“幻想家”。

     积极浪漫主义,正视现实、渴望斗争,崇尚自由解放精神,既否定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也批判资本主义的罪恶现实,将理想寄予朦胧的未来。

民主倾向。

主人公往往是具有个性、有革命要求的“反抗者”。

     称为第一代、第二代更合理。

     6、文学成就:

     主要在诗歌方面.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和发展

      

(一)德国

     封建势力大,市民阶层软弱,缺乏战斗精神;古典主义哲学规模宏大、体系精严,也限制了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所以,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比较浓厚,消极浪漫主义盛极一时。

     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在德国兴起。

继以耶拿派为代表的早期浪漫派之后,又有1806--1830年的海德堡派,即以格林兄弟、霍夫曼、沙米索等为代表的晚期浪漫派。

1830年之后又出现以海涅为代表的新浪漫派。

     “耶拿派”,因在德国城市耶拿的小团体而得名,缅怀过去,歌颂中世纪。

     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AugustWilhelmVonSchlegel,1767-1845)

      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FriedrichvonSchlegel,1772-1828)

      哥哥潇洒倜倘,弟弟则偏执古怪,但弟弟的成就高于哥哥。

        主要贡献:

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人。

        雅各布.格林(JaocbGrimm1785-1863)、威廉.格林(WihelmGrimm1786-1859),格林兄弟。

相差一岁,官员家庭,经历相似,均在马尔堡大学学习法律,均在哥廷根大学任教授,均因抗议汉诺威国王破坏宪法而被免职,后均为柏林科学院院士。

兴趣相近,合作研究语言学,是日耳曼语言学的奠基人。

又研究民间文学,收集民间童话和传说,是发掘和传播德国民间文学的重要学者。

代表作品:

《儿童与家庭童话集》(1812-1815),脍炙人口的《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不来梅城的乐师》,所宣扬的正义、忠诚、善良、勇敢等品德对全世界都有教育作用。

另有两卷《德国传说》。

     恩·台·阿·霍夫曼(Hoffmann,1776-1823),复杂和有争议的作家。

歌德、黑格尔、司各特对他没有好感,而赫尔岑、别林斯基、海涅和巴尔扎克对他推崇备至。

墓志铭:

“作为法律家、诗人、音乐家和画家,他均是卓越的。

”生于一个律师家庭,大学学习法律,毕业后到柏林当法官。

1806年因拒绝效忠法国占领军而被革职,此后当过乐队指挥、家庭教师、导演、画师等以谋生。

1816年任柏林高等法院顾问。

晚年脊椎结核导致全身瘫痪,47岁去世。

      他的作品具有奇异和荒诞的色彩。

主题上,写人的生活受到一种阴暗的、幽灵般的力量的支配,无法主宰自己的行动,对社会进行批判,别具一格的讽刺。

艺术上,幻想和现实相交织的手法,深刻的心理描绘,丰富的想象力。

为20世纪现代派开启先河。

影响超出德国,如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波德莱尔、爱伦.坡等都受到其影响。

    《金罐》,艺术家的遭遇,心地善良的大学生,穷大学生安泽穆斯,心地单纯,总受命运的捉弄,新外套上肯定要被弄上油迹、被钉子刮破;每次向女士打招呼,不是把帽子甩得远远的,就是在光滑的地板上失足跌倒,大出洋相;每当他在昏暗的地方唉声叹气,就会被人当成醉汉和疯子;连手里的奶油面包掉在地上时,总是有奶油的那面着地。

可是,他没有向作弄他的现实低头,作为浪漫主义梦想者,他徘徊于丑恶的现实和梦境的王国之间。

在市侩世界和艺术王国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历经磨难,终于娶了心上人——蛇变成的姑娘,获得了心上人的陪嫁--金罐。

妖婆。

       

(二)法国

     由于复辟与反复辟斗争激烈,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司汤达的《拉辛和莎士比亚》曾被看作是浪漫主义的宣言。

接着,雨果在1827年发表《克伦威尔序言》,全面提出浪漫型戏剧纲领,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猛烈抨击,要求扩大艺术表现的领域,提出美丑对照原则。

1830年《欧那尼》上演,在序言中响亮地提出:

“浪漫主义,归根结底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

1、夏多布里昂(Francois-RenedeChateaubriand,1768-1848):

     青年雨果的志向:

“成为夏多布里昂,此外别无他志。

     出生于布列塔尼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是十个孩子中的最后一个,由于有四个兄姐早夭,他还有四个姐姐和一个哥哥。

童年在荒凉环境中的一所中世纪古堡度过,无所事事,但从小个性突出,自卑和自满都达到极限。

四姐与他性情相合,二人都深深地感到孤独和忧郁。

中学毕业后,他又学了希伯来文,18岁投身军界,家庭为他谋得少尉职位,哥哥把他引荐给巴黎的文艺圈子和沙龙,他也曾在路易十六的宫廷行走,失去宗教信仰。

1789年革命初期,父亲去世,他对时局动荡深感厌倦,于是开始计划中的美洲之行,“何必仅仅流亡出法国呢,我流亡出世界。

”1791年4月出发,到费城见过华盛顿,北上尼亚加拉大瀑布,接触印地安人,“高贵的野蛮人”思想,并写下了《美国游记》。

1791年12月,他从美洲返回,迅速娶了个有钱的贵族女子,迅速把财产挥霍净尽。

他声称自己的剑是为路易十六服务的,于是在1792年同哥哥一起参加贵族叛乱的队伍——反革命军事行动,在仅有的一次战斗中负伤,随军退入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又去英国过了七年悲惨的生活,在伦敦他翻译、教授法文,同时开始写作,1797年发表《革命论》。

1798年,他得到母亲和姐姐都已经被革命政权处决的噩耗,于是恢复宗教信仰,成为基督教的宣道者,强调宗教对内心的作用,为浪漫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他改名换姓、于1800年回到法国,认识了拿破仑的兄弟姐妹和一些支持拿破仑恢复基督教的上层人物,作为“试探”,他在次年先发表了《阿达拉》。

       《阿达拉》1801年问世,标志着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

副标题是《两个野蛮人在荒原中的爱情》,酋长的女儿阿达拉爱上了俘虏夏克达斯,双双逃进丛林。

但阿达拉并非酋长生女,她的母亲是印地安人,父亲则是西班牙人,母亲在弥留之际让她发誓将自己的童贞献给“天使的王后”。

正是这种欧洲人的宗教信仰使阿达拉不能成为崇拜偶像的异教徒夏克达斯的妻子,结果,在宗教和爱情的冲突中阿达拉吞下致命的毒药,饮恨而死。

夏克达斯悲痛欲绝,答应有朝一日一定会皈依基督教。

在此书发表前夕,夏对友人说:

“我的命运决定于明天,要不是个可怜虫,要不就平步青云。

”此书发表后,证明命运之神是眷顾他的,一夜成名,连拿破仑也下令将他的名字从流亡贵族的名单上划掉。

它是法国浪漫运动早期的代表作:

一是强烈的宗教色彩:

在宗教和爱情之间选择宗教,二是抒发强烈的感伤之情,阿达拉的悲惨命运十分动人,三是着力描写自然景物、异域风光,体现出蛮荒之美和孤独之美,四是华丽的语言、诗意的叙述。

当然也可以双面解读:

读者可能看到的是基督教对人性的摧残,宗教狂热对纯洁少女灵魂的腐蚀,对她的爱情与幸福的断送;作者所要讴歌的却是基督教的伟大胜利。

《提要》P152。

    《勒内》1802年是《阿达拉》的续篇,主人公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表现出“世纪病”特征的浪漫主义“英雄”形象。

《勒内》是“整整一代人的充满诗意的自传”。

     2、斯塔尔夫人(MdeStael,1766-1817):

被誉为法国浪漫主义的“产婆”。

本名热尔梅娜.内克。

父亲是银行家,路易十六时代三次担任财政部长,母亲是个守旧的妇女,对她管教极严。

她少女时代即熟读百科全书派的作品,以才情著称。

母亲葬送了她的纯情初恋,在20岁时,按母亲的安排,她嫁给了40岁出头的瑞典驻巴黎大使斯塔尔,成为斯塔尔夫人,婚后并不幸福。

革命爆发时她为之欢呼,她的沙龙成为自由派人士的聚会场所。

不久态度转为冷淡,逃到日内瓦。

拿破仑当政时,因为她的反对之声,不允许她留在巴黎。

她在施莱格尔的陪同下游历欧洲,到过德国、意大利、英国和俄国。

复辟王朝时期,她回到巴黎,重建文学沙龙。

     斯塔尔夫人首先是理论家和批评家。

她的《论文学》和《论德国》对浪漫主义文学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论文学》(1800)的全名是《论文学与社会结构的关系》,评论了从古希腊直到18世纪的欧洲文学,深入考察了宗教、风俗、法律对文学的影响和文学对以上因素的反作用,有辩证法思想。

《论德国》(1810)实际上是论以歌德、席勒为首的德国浪漫派文学,介绍和评论了德国的文学和民族性格,指出德国人是理想主义者,重感情,富有艺术才能,严肃,不喜欢实验哲学,而喜欢抽象探索,倾向于神秘感。

两部论文都论述了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也就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南方文学指以法国为代表的拉丁语区的古典文学,北方文学是指以英国、德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

斯塔尔夫人赞美北方文学,推动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

     斯塔尔夫人同时又是小说家,她的两部作品《黛尔芬》和《柯丽娜》写女性的不美满的婚姻和戏剧性经历,有自传成份,也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探讨妇女问题的作品。

    《黛尔芬》(1802),书信体长篇小说,因为反对拿破仑制订的天主教婚姻法,因此被视为伤风败俗。

写女主人公20岁成为寡妇后,与贵族青年雷翁斯相爱,一次,女友引发桃色事件,使雷翁斯发生误会,娶了黛尔芬的堂妹为妻。

明白真相后,雷翁斯继续与黛尔芬往来,不过保持着纯洁的关系。

而社会舆论的压力,迫使黛尔芬进了瑞士的修道院。

当雷翁斯的妻子病故,他火速赶到修道院之前,修道院抢先让黛做了修女。

法国大革命后,修女们还俗。

黛赶回法国,欲和雷结婚,不过仍遭到社会的百般责难。

不久,雷卷入内战,被革命法庭判处死刑,黛营救不成,服毒自杀。

   《柯丽娜》(1807),女主人公本是英国贵族的后代,在其意大利生母去世后,与后母不和,只身来到意大利,成为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

来意游历的英国贵族青年奥斯瓦尔德勋爵与她一见钟情,不过勋爵受传统偏见限制,觉得女子不该锋芒毕露。

于是在矛盾中回到英国,与柯丽娜的异母妹妹订下婚约。

暗中尾随的柯丽娜为成全他们的爱情,托人将戒指退还给奥,返回意大利,哀伤而死。

     3、龚斯当(HenriConstant,1767-1830):

     斯塔尔夫人的密友和情人,作家、政治家。

     积极参加七月革命。

1830年12月去世,人们为他举行了国葬。

     生前问世的著名小说《阿道尔夫》(1816),两周写成,六七万字。

爱情悲剧,又一个世纪病患者。

     4、维尼(AlfreddeVigny,1797-1863):

          他一生思想悲观,是个孤独的哲理诗人。

长诗《摩西》、《洪水》等将传奇色彩和哲学象征巧妙结合,对人类的命运持悲观态度,厌世、对苦难和死亡的傲岸态度--“我们可能信仰的唯有苦闷和死亡。

     5、缪塞(AlfreddeMusset,1810-1857):

富于魅力、潇洒自如、才思敏捷的诗人。

出生于巴黎拉丁区附近一个和睦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受到启蒙主义的熏陶,使小缪塞起点颇高,特别喜爱莫里哀、拉封丹等人的作品。

缪塞以辉煌的成绩毕业于亨利四世中学,然后学法律、医学,还擅长音乐与绘画。

在18岁就被引荐到“浪漫派作坊”——第二文社,以风雅和才智受到瞩目。

第一部诗集《西班牙与意大利故事》(1830)着力描写狂暴的激情、荒唐的故事和奇异的地方色彩,故事纯属虚构,但展现出诗人的奇想。

不久,他脱离了浪漫派阵营,剧本《威尼斯之夜》的失败更使他成为一个孤独者,有唐璜倾向,纵情欢乐但是内心抑郁。

1832年父亲去世,促成他从事作家的职业。

在1833年发表著名长诗《罗拉》,罗拉19岁时双亲亡故,于是他有了一小笔钱,他决定在三年内花光,然后就自尽,从此成为一个赌徒,最后一夜由一个15岁的妓女相伴,少女想救他,不过罗拉吞下了毒药,给了少女最后一吻:

“在这圣洁的一吻中,他的灵魂走了,而在这一刻,他们俩相爱了。

”--彻底绝望的世纪病。

在1833-1835年间,他与女作家乔治.桑相爱,并一同前往意大利。

在此期间,又有一位威尼斯医生介入,三角恋爱,以致缪塞与桑感情破裂,最后分手。

缪塞感到失望和受伤害,转向寻欢作乐的生活,不断谈情说爱。

他写了著名的四首长诗《夜歌》,反映失恋后痛苦的心情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对痛苦与创作、生活与艺术、感情与理智、孤独与希望、上帝与死亡等作出了深刻概括,对话显示出他的双重个性,是浪漫派抒情诗歌中最动人的作品--“没有什么比巨痛更使人高尚。

最绝望的歌才是最优美的歌,我所知不朽的歌是呜咽痛彻。

”“受过痛苦之后,必须还受痛苦。

爱过之后,必须不断地再恋爱。

”1836年发表的《世纪儿的忏悔录》是一部以他和桑的恋爱故事为中心的自传体小说,主人公患的是整个时代的病:

每个人都感到“他生存的空虚和双手的平庸”,精神方面的疾病,没有信仰,也不相信爱情。

指出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和拿破仑英雄主义的幻灭,是产生主人公阿克达夫的“世纪病”的社会根源。

1847年,巴黎重新发现了缪塞的戏剧天才,1852年入选法兰西学士院,健康每况愈下,声誉与日俱增。

47岁去世。

     7、雨果(见专节)

     8、乔治·桑(GeorgeSand,1804-1876):

恩格斯:

“妇女权利的勇敢捍卫者。

”本名奥罗尔.杜邦。

贵族家庭,然而父亲是第一帝国时期拿破仑手下的高级军官,母亲是出身低微的平民。

身为元帅之女、金融家遗孀的祖母与妈妈不合,使小奥罗尔很痛苦。

四岁丧父,于是由祖母按贵族方式抚养,祖母曾是卢梭的熟人和崇拜者,所以她阅读大量启蒙名著,深受影响。

她13岁进修道院,16岁出来时成为全面发展的女才子,吟诗、作文、弹琴、唱歌、画画、跳舞、骑马、打猎,无不精通。

祖母去世后,年仅17岁的她继承了大笔财产,也担负起管理庄园的重任。

在未经慎重考虑的情况下,她18岁与平庸的杜德旺男爵结婚,因为情趣不一,深感苦闷。

三年后的1831年带一子一女离开丈夫,去巴黎独立生活,想以创作来取得人身和精神的自由,为了表示独立不羁,她穿起男装,使用烟斗。

同年,一个青年作家于勒.桑多成了她的情人,他对她的书稿《玫瑰红与白雪白》进行了润色,以表示二人合作的笔名“于勒.桑”,从此走上文学生涯。

次年,她以乔治.桑的笔名发表了《印第安娜》,此书使她一举成名。

此后五年里发表的诸多小说,都是以桑本人的感情生活为基础,表达作者对爱情的感受和观点,她认为:

爱情就是生命,是人们至高无上的权利和义务,爱情应该克服一切偏见与习俗,摆脱一切羁绊和束缚。

桑在生活中也身体力行这种爱情至上的浪漫主义观点,1833年,她与于勒分手,又同缪塞相恋两年,曾同游意大利。

1835年与丈夫离婚。

1836年与著名音乐家萧邦相爱,达八年之久。

1836年左右,她受到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对社会不公感到关注,开始创作“社会问题”小说。

1848年的革命曾使她非常兴奋,但后来慑于工人暴动的声势,转变方向,退隐乡间,不再过问政治,也不再写社会问题小说,而是以无邪静谧的田园情趣为题材,写下了几部田园小说,发掘人心中高贵与美好的一面,有淡淡的空想社会主义色彩。

晚年平静,慷慨好客,与作家圣勃夫、米什莱、福楼拜、小仲马频繁接触。

     “艺术的使命就是情感与爱的使命。

      激情小说--爱情和婚姻自主主题,为妇女的权利而辩护。

     《印第安娜》:

主人公不满意于父亲安排的婚姻,投入情人的怀抱,又被情人抛弃,最后投水自尽。

     “社会问题”小说:

   《木工小史》(1840):

细木工匠去贵族城堡干活,被高贵的小姐看中,最后成亲。

歌颂了劳动和劳动者,表现爱情能打破阶级壁垒,建立平等与和睦。

   《康素爱罗》(1843):

女主人公是位吉卜赛歌唱家,先被未婚夫欺骗,然后与贵族结婚,丈夫死后,她拒绝了应属于自己的遗产,回到属于自己的世界——舞台上,去过自食其力的生活。

   《安吉堡的磨工》(1845):

磨工与有钱人家的女儿相爱,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田园小说:

   《魔沼》(1846):

主人公谢尔曼是位年近三十的鳏夫,为了三个孩子不愿再娶。

但岳父却催促他去外村相亲,他只好带上最小的孩子出发,同行的还有同村的小玛丽,小玛丽家境贫寒,比谢尔曼小十多岁。

天黑又逢大雾弥漫,他们迷失在阴森的魔沼附近,只好在橡树底下过夜。

一路上,小玛丽照顾孩子无微不至,其温柔善良打动了谢。

谢第一次向小玛丽求婚,被委婉地拒绝了,谢以为对方嫌自己年龄大,其实小玛丽是怕自己家贫拖累谢。

后来农场主欲强暴小玛丽,谢不仅保护了她,再次向她求婚,二人终于幸福地结合了。

诗意盎然,情景交融。

道德的梦境,理想的现实。

   《弃儿弗朗索瓦》(1848):

女磨房主收留了弃儿,养母与义子,养母不仅要与放荡的丈夫抗争,还要与其情人周旋,义子勤劳忠实,不仅支撑着磨房的全部劳动,使其免于破产,而且还使家业得到发展。

共同的劳动培养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在丈夫去世以后,二人冲破一切偏见,结成美满夫妻。

   《小法岱特》(1849):

一贫如洗的小法岱特追求同村的富家青年,凭着善良、真诚和乐于助人的品质,赢得对方爱慕,爱情也使她自己去除了粗俗的习气和污垢的面容,由丑陋村姑变成花朵少女,二人终成夫妻。

    ——农民的世界,对大自然的崇拜,如诗如画的浪漫色彩。

对人物的理想化。

    她的作品文字清丽流畅,描绘细腻,风格委婉亲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理想主义色彩的表现----印典娜。

   9、大仲马(AlexandreDumas,1802-1870):

    祖父是位当过炮兵上校的侯爵,曾在中美洲的圣多明各岛拥有种植园,与一位叫仲马的黑人女奴同居,生下大仲马的父亲,所以有黑人血统。

父亲18岁回到法国,决心参军,用生母的姓氏报名,表现出叛逆精神。

后来成为拿破仑麾下的将领,因反对拿破仑的独裁而遭冷遇,在大仲马刚刚四岁时英年早逝。

大仲马拿起父亲的枪——“我要到天上去,我去杀死上帝,因为他杀死了爸爸。

”他继承了父亲的革命传统,十二岁时去监狱为父亲昔日好友送钱和武器。

复辟时期主动选择父亲的姓氏。

他在上过几年小学,十岁后进私立学校学习了四年,但他的学识和文学才能主要靠自学。

21岁到巴黎,靠一笔好字,供职于奥尔良公爵府当抄写员。

定居下来不久,认识了同一楼层的女裁缝拉贝,拉贝大大仲马八岁,二人很快同居,1824年生下小仲马。

业余广泛阅读、刻苦创作,并受到浪漫主义运动、特别是英国剧团在巴黎搬演的莎士比亚戏剧的影响。

1827年他写出处女作《克里斯蒂娜》,即“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12岁出任瑞典女王,在位22年后让位给表兄,自己与情人、骑士莫纳尔代齐漫游欧洲。

后来,意大利人桑蒂奈利成为克里斯蒂娜的新宠。

莫纳尔代齐怒斥女王,女王命令桑蒂奈利将旧爱谋杀于枫丹白露长廊。

此剧经第一文社主人诺蒂埃的斡旋被法兰西喜剧院接受,在排练搁浅期间,又于1829年写出浪漫主义历史剧《亨利第三及其宫廷》,还是以法国16世纪宗教战争为背景,演出空前成功,比雨果的《欧那尼》还早一年,从此加入以雨果为首的浪漫派行列。

1830年,在推翻波旁王朝的斗争中,大仲马表现积极,背着猎枪参加街垒战,将3500公斤炸药运到巴黎,但不受新政权器重,回归创作。

1831年五幕爱情悲剧《安东尼》再度轰动巴黎,阿黛尔男爵夫人与诗人安东尼的悲剧故事。

40年代,随着法国浪漫主义戏剧高潮的低落,他转向小说创作,仿效司各特写历史小说,在报刊上连载,1844年的《三个火枪手》获得成功。

转年的《基督山伯爵》使他获得更高的声誉。

在此后的十年,他以极高的速度创作历史小说,连巴尔扎克和雨果也无法和他比速度。

有一个小说家回忆:

一次二人看戏后回到旅馆,已经更深夜半,大仲马一口气写出三种不同的早上就得邮走的连载小说,甚至还编了出小戏——精力过人、才华横溢。

另外,他拥有一批合作者,“我拥有合作者,就象拿破仑拥有部将。

”他自称写了400部作品,,一般统计有200余部,即小说150部,戏剧88部(正剧55部,悲剧3部,喜剧23部,通俗剧4部,喜歌剧3部)。

丰厚的收入使他生活奢侈放荡挥金如土,建立“基度山城堡”,宾客盈门,每年耗资几十万,1849年全部资产抵债。

1848年二月革命和1860年意大利加里波第起义,他都有所举动。

晚年贫困、由儿女赡养,1870年死于小仲马家中。

      “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钉子,用来挂我的小说”。

大仲马情趣。

    《三个火枪手》(1844):

以17世纪初期的法国社会为背景。

主人公达达尼昂是贵族子弟,奉父命来巴黎投靠国王路易十三的火枪队队长,与其手下的三个火枪手阿多斯、波尔多斯和阿拉密斯结成好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