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国家变革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5528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9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国家变革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社会主义国家变革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社会主义国家变革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社会主义国家变革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社会主义国家变革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国家变革报告.docx

《社会主义国家变革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国家变革报告.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主义国家变革报告.docx

社会主义国家变革报告

社会主义国家变革报告(2013)

  

  

序言

  

苏联东欧剧变后,社会主义“失败论”在世界范围内一度盛行。

而随着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的爆发,尤其是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蔓延,人们开始反思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原因,探索资本主义的替代模式。

过去一段时间,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替代资本主义的巨大思潮。

“什么制度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替代”?

在拉美、原苏联东欧地区以及西方国家相继兴起了一股“新社会主义”思潮。

各种“新社会主义”普遍主张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实现途径的多样化、社会基础的广泛化、斗争方式的合法化、价值追求的公正化等。

这些“新社会主义”思潮虽与传统社会主义明显不同,但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复兴有着积极的意义。

使得自上个世纪末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以来,原本显得有些孤独的社会运动突然变得热闹起来。

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以事实依据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强大魅力。

与中国有着相似国情的越南,以及在苏东解体后依然坚强存在的古巴、老挝等传统社会主义国家,也越来越多地飘进了世人的视野。

尽管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这几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甚至差距还很大,然而,面对整个世界普遍陷入金融危机的一片萧条,这些国家的经济却稳步上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目前国外主要社会主义流派及其社会主义观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思潮产生以来,一直都存在着各种形形色色的流派。

自科学社会主义战胜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流派和思潮,成为主流之后,这些社会主义流派和思潮也没有销声匿迹,仍存在并发展着。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又相继涌现出了一些新的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

这些社会主义流派主要有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市场社会主义思潮、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等。

尽管这些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都带有改良主义色彩,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和缺陷,而且许多社会主义流派都对科学社会主义采取了或多或少的否定、排斥甚至是反对的态度,但它们也提出过许多积极合理的思想观点,在它们的理论主张中也有很多可取之处,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民主社会主义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和工党的思想体系的总称。

民主社会主义主张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一种道德的需要,声称社会主义是一种道德价值,是某些基本原则或基本价值的实现,坚持把“自由、民主、公正、互助”等伦理道德原则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提出民主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为一个社会公正、自由民主、世界和平的制度而奋斗。

在指导思想上,民主社会主义坚持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在政治上,它主张多党制、议会制、普选制等资本主义民主形式,否认共产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主张通过社会改良、议会斗争等和平方式进入社会主义。

在经济上,民主社会主义坚持私有制主导下的混合所有制、工人参与管理和社会福利政策。

冷战后,民主社会主义对自身的价值观念、理论纲领等又作了较大的调整。

首先在价值目标上,放弃社会主义的制度追求,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属性。

第二,主张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混合经济,淡化所有制问题,强调市场机制和竞争的作用。

第三,推行社会改革,淡化意识形态之争。

这方面的主张有重新界定政府的职能,提出“新治理”思想。

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有目的地削减一些福利开支,改变原有的福利模式,变社会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国家,把部分福利投资转为人力资本投资。

  

市场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重要思潮之一,是对倡导和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思潮和运动的总称。

在不同的时期,产生过很多内容不一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模式。

早期的市场社会主义者主张在计划经济框架内引进和运用市场机制,市场为计划服务。

经过不断的发展,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者普遍主张要突出市场的主导作用,只是在市场失效的领域才依靠政府调节。

“冷战”结束后,西方一些左翼学者又纷纷提出了自己倡导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新市场社会主义模式。

这些新模式包括:

美国经济学家罗默的“证券社会主义”模式,美国经济学家容克“实用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美国经济学家韦斯科夫“民主的基于企业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英国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米勒的“合作制”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等。

罗默的“证券社会主义”模式提出要通过利用某些资本主义成功的微观机制,设计出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一样运行有效的社会主义机制。

罗默的证券社会主义模式主张由真正的竞争性市场机制定价,以保证资源配置效率,并通过精心设计和改造的证券制度来保证公民在间接占有产权和分配企业利润上的机会平等。

  

生态社会主义是在西方生态运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

生态社会主义的突出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社会主义需要从整体尤其是生态的角度进行重新定义,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生态发展协调一致。

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生态社会主义主张按照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体系进行生态现代化变革,建立一种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注重自然资源及其产品生产和分配实现全面正义的“社会生态经济”模式。

在政治上,生态社会主义主张在经济、政治、生态相统一的基础上建立一种以工人自治为主导的民主政治体制。

在社会文化建设方面,主张建立以丰富全面的生活方式为核心,兼顾自然和谐统一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新文化。

  

2.西方国家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

  

西方国家主要是各国共产党积极开展理论创新,围绕本国国情来探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美国共产党提出要在美国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即《权利法案》社会主义。

美国共产党的《权利法案》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劳动人民掌握政治权力,对工厂、农场等重要生产资料进行国有化。

大型垄断公司、银行将实行公有制,即全体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集体所有制。

但小型私有企业的生存权利并不会被剥夺,私宅、私车等个人财产的归属权也将不变。

  

第二,政府负责制定覆盖全社会经济、有绝大多数人民参与其中的计划。

这可使众人的利益协调,避免由剥削导致的冲突及不必要的竞争。

同时,实行有计划的经济政策能够推动生产提高、促进科技进步、加强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

但在社会主义计划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也不可忽视市场反馈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体现的理性精神将使中央计划与市场反馈实现最佳结合。

  

第三,美国的社会主义政府是一个真正的民治、民有、民享的政府。

它建立在全面民主、首先是经济民主之上。

工会能在工人的劳动与收入之间维持一种平衡,且在加强安全、健康保障措施及防止出现增产不增资现象等方面发挥作用。

  

法国共产党提出了“新共产主义”的目标,指出要在法国创造和实现使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条件,在广大民众参与经济、政治、社会决策的基础上,建立以公平、民主、利益分享、联合等为特征的社会制度。

  

英国共产党认为未来社会主义英国从根本上说将是一个个性能得以充分发挥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是一个十分重视民主的社会。

在经济上,英共认为公有制是经济基础,实行社会主义计划,并实行民主化的管理模式。

在政治上,英共主张要在资本主义所发展的民主制度和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发扬民主,使得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在政治民主的基础上。

日本共产党提出了“日本式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主张,其主要内容是政治上的“工人阶级的执政论”,经济上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论”,即采纳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体制。

  

3.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总体动向和特征

  

社会主义国家大多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里建立起来的,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改革的过程。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突破固定模式的束缚、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

苏东剧变后,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继续社会主义改革的探索,致力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创新。

越南共产党认为本国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级阶段,把革新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

老挝人民革命党认为本国正处于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的阶段,将加速经济发展、尽快摆脱不发达状态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

古巴从1993年起开始经济调整和改革,并强调改革的目的是改进这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摧毁这个制度。

朝鲜劳动党提出“主体思想”的基本理论和“先军政治”的最高理念,强调从新的高度出发探索朝鲜式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通过改革,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较快,成绩较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

特别是在新时期,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浪潮的侵袭,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积极采取各项措施,防止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确保了经济平稳增长。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继续深化对改革发展问题的探讨,以积极寻求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

2010-2011年,朝鲜、越南、老挝和古巴执政党先后召开了具有历史风向标意义的全国党代会,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

  

2011年1月召开的越共十一大上通过的重要文件对一些重要理论观点进行了改动,包括:

重新提出了越南社会主义的新标准、完善了胡志明思想并肯定其指导地位和作用、提出关于发展的理念、重申越南处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并指明越南社会主义的中长期目标和发展方向等。

在越南《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国家建设纲领》(2011年增补草案)中,提出了越南社会主义的八个基本特征,即“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民富、国强、民主、公平、文明的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具有以现代生产力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发达的经济;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先进的文化体制;人们生活温饱、自由、幸福,并具备了全面发展的条件;全体越南各民族平等、团结、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建立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属于人民、来自人民和为了人民的社会主义法权国家;与世界各国人民建立了友好与合作关系”。

  

2011年4月16日至19日,古巴共产党召开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议重点立足于经济领域,旨在研究古巴经济与社会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大会通过了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指引古巴社会主义模式“更新”的《党和革命的经济与社会政策纲要》。

指出,古巴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完善和“更新”经济与社会模式,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古巴未来仍将坚持以计划经济为主导,并适当考虑市场因素的作用;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的前提下,削减国有部门岗位,赋予国有企业更多自主权,鼓励更多私营经济,扩大个体户、承包、租赁、合作社、外资等所有制形式;古巴将继续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和全面免费教育,重视发展农业;逐步取消购货本制度,削减不必要的社会开支和政府补贴。

  

目前,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所处的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改革发展的程度不一,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严峻挑战。

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只要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继续改革创新,就能迎接各种挑战,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的改革建设大业。

  

第一部分越南社会主义革新的历史与现实

  

什么力量撬动了越南革新的步伐?

  

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在河内的巴亭广场宣布越南独立,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

但直到1975年,胡志明领导的越南共产党在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下,先后战胜法国和美国殖民统治,解放了南方,才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并改国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此后,全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原有经济体制陷入困境,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在全国统一以前,越南北方于1954年获得解放,从那时起就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计划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在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一开始,就对民族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旨在迅速建立单纯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两种成分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到1974年,国有和集体经济成分占工业总产值的97.7%,占农业总产值的69%,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71.4%。

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只有少量的个体形式散落在一些地方。

1975年,南方获得解放后,随即发动了一场“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实行合作化”运动。

1976年召开的越共四大做出决定,五年内南方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于是,大批人口被赶到条件艰苦的“新经济区”,大部分工厂停止生产经营,大片农田丢荒,商业凋零,西贡(1976年改名胡志明市)及其周边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资本主义生产被全面破坏,资本家、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等上百万人逃往国外。

  

越共四大还继续保持战争时期的思维,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生产。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和苏联减少了对越南的援助,使得原来主要靠外援的很多大规模建设项目由于缺乏后续物资而成了烂尾工程,工厂开工不足而纷纷关门倒闭。

尽管红河三角洲和湄公河三角洲素有“世界两大谷筐”之称,但生产的粮食却满足不了本国需要,每年需进口粮食100多万吨。

  

2.农业和工业领域基层萌动变革,闯关成功

  

在上述背景下,一些地方开始偷偷寻求出路。

上世纪70年代末,越南海防市永富地区的农民自发性地偷偷实行了土地承包制。

当事情被发现后,主管干部受到了纪律处分。

但时任越南国务委员会主席的长征不公开地组成考察团到当地进行调查,并把调查结果上报中央。

对于上述新做法,起初有人拥护,有人反对,有人怀疑、犹豫,有人则不知所措。

但实践的结果表明这些新观念、新做法有利于生产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改善,符合社会主义管理原则。

为此,越来越多的人从反对、怀疑转向认可、接受。

最后,中央认为海防的做法值得肯定。

于是,1979年9月,在四届六中全会上,越共中央认可了以永富省为代表的基层自发改革,会议决定,推行以促进粮食生产和消费物资生产为中心,以物资刺激为主要手段的“新经济政策”。

因此,四届六中全会被誉为越南经济体制革新的里程碑和转折点,开启了越南经济改革的探索之门。

  

四届六中全会后,越南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给农民、企业和非国营经济放权、松绑。

农业方面,1981年1月,中央书记处发布第100号指示,允许农民以个人和劳动组的形式对农产品进行承包,这就是具有历史意义的100号承包指示。

当时,把产品承包到劳动者个人的方式限制于:

把一定面积的土地承包给合作社的社员,社员通常只承包三个环节:

耕地、管理、收割,而在其他五个环节中进行合作。

如果最后收割的产品超出了承包额,社员就可以自己享有。

书记处的100号指示依然维持合作社的集体所有、组织生产和管理。

1988年4月5日,政治局召开会议后,颁布了《关于革新农业经济管理的决议》(简称10号决议),确认了合作社作为自主、自管的经济单位,以农户家庭社员为单位从合作社进行承包。

在落实10号决议的过程中,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工业方面,上世纪70年代末,时任胡志明市市委书记的阮文灵选择胡志明市的一些企业作为试点,允许这些企业在完成国家计划任务之外,可以到市场上寻求原料进行生产,之后将其产品在市场上销售。

然而,阮文灵这一思路与时任越共中央总书记的黎笋推行的方针政策相背离,1981年被逐出中央政治局。

但阮文灵坚持自己的做法,他私下请长征到胡志明市参观考察。

长征对阮文灵的做法表示赞同,之后阮文灵再次得以重用。

1981年,越南政府颁发了第25号决定,允许把经营自主权下放到企业,企业的产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完成中央的指令性生产的产品、企业间自主性经营产品、可在自由市场上销售的产品)。

上述这两个文件的颁布,大大地激发了农业和企业生产者的积极性,生产逐渐得到恢复。

1981-1985年,某些国民经济指标开始恢复到战争前的水平。

  

3.流通和分配领域联动改革失败,经济陷入混乱

  

除了在农业和工业领域进行尝试以外,越南还尝试对流通和分配领域进行改革。

隆安省在改进分配流通方面进行了最早的探索。

从1981年开始,该省制定了按照协商价格进行买卖的政策,代替此前按照国家定价标准进行买卖的政策,废除了按票证供应的制度。

该省在本地市场实行了“高价买入、高价卖出”的做法。

隆安省的这个政策,对于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市场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之后,在国内其他一些地方开始实行价格双轨制,即生产资料除了按国家供给的较低价格购买以外,还有一部分按市场价格购买,二者的差价由国家财政进行补贴。

为了防止粮食价格出现暴涨暴跌,保留了干部员工和部队武装人员的粮食购买证。

这种补贴机制让国家财政难以为继。

1985年6月召开的五届八中全会决定,进行第二次价格-工资-货币政策改革。

价格方面,商品价格从双轨制变为单一市场价格,取消国家配给价格;取消商品购买票证,对全部商品价格进行重新定价。

工资方面,以1985年8月大米价格为基准,制定新的工资标准。

货币方面,从1985年9月起进行新旧货币的兑换工作,以1000个旧币兑换1个新币。

  

上述价格-工资-货币联动改革在很短时间全面铺开,而当时的经济发展条件还不足以支撑这么大规模的改革,因而造成了全社会从未有过的震动。

1985年,通货膨胀率飞速上涨到191%,1986年更是飞升到775%。

最后,价格-工资-货币联动改革宣告失败,负责货币改革的政府副总理和其他官员受到撤职等纪律处分。

越南经济陷入了严重的混乱状态。

  

4.外交备受孤立,经济被封锁

  

除了国内出现了上述各种严峻的挑战外,越南的国际形势也极其严峻。

  

越南在抗美和抗法战争时期,获得了中苏等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大力支持。

然而,在统一后不久,由于黎笋执行反华路线,越南与中国关系恶化。

越南还在1978年底出兵柬埔寨,其他国家也逐渐停止了援助,只有苏联每年不到20亿美元的援助,也主要用于购买武器弹药。

军费开支占国家财政预算的50%以上。

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越南进行封锁和严厉的经济制裁。

1979年中越边界战争爆发后,越南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负增长(1979年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4.52%,1980年又比1979年下降了8.7%),经济几乎走到崩溃的边缘。

在国内经济生产基础还未建立而又失去外援的情况下,越南人民生活比抗美战争时期还要艰难。

  

5.外部改革风云波及,促越南领导层内思变革

  

在越南陷入困境的同时,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动。

世界社会主义阵营里,波兰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而苏联则在198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七大上,提出了政治“改组”、“改革”、“革新”等概念;匈牙利以及民主德国也启动了短暂的改革进程。

尽管此时越南与中国还处于敌对状态,但中国的改革开放通过间接途径对越南产生了触动。

除此之外,东亚地区的日本已经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韩国、新加坡等国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其他东南亚国家通过发展出口加工模式成为了新兴经济体;这些来自外部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不断传入越南,触动了越南的一些有识之士的神经,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变革的思考。

  

6.最高领导的更换给越南革新带来重要契机

  

1986年7月,越共中央总书记黎笋去世,长征出任越共中央总书记。

8月,长征组织召开越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要求按照新观点重新起草越共六大政治报告。

此次会议指出,时代发展要求越南必须正确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社会主义,必须从越南和世界的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制订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选择适合于越南国情的发展模式,并强调这是在理论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思想领域“新与旧”之间的一场斗争。

长征着手改变黎笋的路线,重新组织撰写越共六大政治报告草案。

1986年12月,越共六大召开,这被认为是越南革新正式全面开始的标志。

  

在越共六大上,长征主动退出总书记职位,把阮文灵推上了越共中央总书记职位,从而开启了越共领导班子任期轮换制的先河。

阮文灵上任后,他开始了大刀阔斧地改革,包括调整人事、调整经济政策和外交路线,带领越南从危机和被封锁状态逐步走了出来。

  

因此,越南学者把阮文灵喻为越南的邓小平,但越共中央理论委员会前秘书长杨富协教授认为:

越共前书记长征是越南社会主义革新的总设计师。

在越共“六大”报告中,他提出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尊重商品经济、竞争规律、价值规律,提出“越南可以跨越资本主义但不能跨越商品经济发展阶段”等改革的重要思想。

  

笔者为此特向长征的孙子、现任越南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邓春清求证。

邓春清说:

“杨富协教授的观点是正确的。

实际上,越共六大报告在前任总书记黎笋去世前就已经起草完毕,但其去世后,长征主持中央工作,对六大报告起草内容做了全面的调整,扭转了整个方向,这才使六大开启了革新的总步伐。

”长征在六大上的全力引退,开启了越共领导班子轮换制度的先河,并且提出了干部年轻化的思想,从而奠定了越南的政治革新的基础。

尽管谁是革新的总设计师看法不尽相同,但领导人的更替,长征和阮文灵等有改革魄力的领导人上台执政,可以说是越南革新的一个重要契机。

  

越南社会主义革新的成就与不足

  

(一)成就方面:

  

1.确立了越南社会主义的制度框架

  

首先,在经济领域,越南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目前,建立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写进了宪法和法律,从而使得越南革新的大方向有了法律依据。

在所有制方面也有了根本的革新,实行了各种经济成分相互交叉、混合的多种所有制,其中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

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也从对市场经济活动以行政性命令进行直接的干预,转变为通过法律、政策、战略、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其他宏观调控手段来管理。

  

其次,在政治方面确立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权国家”作为政治制度建设方向。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越南政治体制已经从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路线转变为努力建设“属于人民、来自人民和为了人民的越南社会主义法权国家”。

所谓社会主义法权国家,包括以下的要素:

(1)国家尊重法律,遵守宪法和各部法律;

(2)明确规定法权国家系统各部分的关系及职能;(3)国家机构的活动原则是国家权力统一,立法、司法和行法机关分工明确,相互协调和监督;(4)国家重视、保护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人权);(5)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与世界各国和谐相处,遵守所加入的国际公约和国际条约,并保证其在国内的实施;(6)法权国家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定向的经济体制;(7)法权国家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之下。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法权国家的目标,越南进行了行政改革、国会的改革、司法改革和党的自我革新等几个方面的政治系统革新。

在实践中,上述政治系统改革也卓有成效,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越南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继续得以巩固。

  

2.国家综合实力增强

  

经济活力增强,政治民主化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0多年来越南的社会主义革新事业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认为是世界上除了中国以外建设社会主义最为成功的国家。

但纵观过去25年来的革新,越南经济结构逐渐转为合理,工业和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从革新开始时期农业占绝对比例,到近几年农业、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三次产业的比例大约为20%:

40%:

40%。

革新25年来的经济平均增长率大约6.5%,其中2001-2010年经济增长年平均速度达到7.2%。

2008年,越南人均GDP从1986年的不到100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1500多美元,2008年就已经从一个世界最不发达国家跃升为人均GDP1000美元以上的世界中等收入国家。

尽管遭受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经济出现较大波动,但GDP增长率最低也保持在5%以上,呈现出较强的修复能力。

  

在政治方面,越共十大以来,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不断得到加强。

在选举、信息公开、质询制度等方面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因而受到外界高度关注。

越南国会和越南祖国统一阵线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处理好党政关系和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越南国会已经被认为甩掉了“橡皮图章”的帽子,不再是举手表决机器。

公民社会对党和政府的管理进行了较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