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坛.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53164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论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教师论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教师论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教师论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教师论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论坛.docx

《教师论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论坛.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论坛.docx

教师论坛

原文地址:

与新教师谈教师专业发展作者:

随意

与新教师谈教师专业发展

 

    

各位老师,大家好!

    首先恭喜各位老师从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踏上讲台,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从此我们的生活就和“诗意”牵手,我们的人生就和“奉献”结缘,我们的生命就和“精彩”融合。

今天,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能和大家共同探讨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我觉得非常荣幸,在今天的讲座中,把我以前工作中实践中产生的感悟与大家共同交流,也把我二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研究的一些问题和所得,与大家共同分享。

因为我是小学语文教师,所以在交流的时候,小学语文方面的案例就自然而然地多一些,也请大家谅解。

我今天的讲座分三个方面进行——

 

(一)新教师成长困难原因分析

教师的成长是伴随着教师职业生涯的个体社会化过程进行的,它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新教师自身内在的心理因素的制约。

根据教师一般的成长过程,可以把教师分为新教师、有经验教师和专家型教师。

教师走向工作的前三年可以称之为新教师,此期间的教师刚刚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角色转换的突变,往往会因为期望与现实的差距而焦虑和不安,并出现诸多的不适应,研究分析新教师成长的困难因素,对构建有效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训体系,有效地开展校本培训,激发新教师的成就动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影响新教师成长的因素

①、角色的转换

教师角色代表教师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和身份,包含着社会所期望于教师个人表现的行为模式,它既包括社会、他人对教师的行为期待,也包括教师对自己应有行为的认识。

新教师在角色转换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从学生转换为专业的具备管理学习环境能力的人。

过去是学生,更多的是受学校和家庭的引导和照料,而现在成为教师要承担管理者、组织者、激发者、交流者、咨询者、反思者等角色。

新教师在所接受的师范教育中,几乎没有提到角色转换,也缺少课堂控制能力的训练。

因此,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后,面对不同的情景扮演的不同角色常常手足无措。

②、知识结构的单一

目前师范院校专业划分较细,造成了新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或文或理,知识面受到局限。

综合课程开设后,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日趋紧密,要求新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广博的综合知识,以及全新的教育理念。

面对这全新的要求,许多新教师感到自身素质与之相差甚远,并认为高不可攀,进而陷入自卑、自责、无助的深潭而不能自拔。

③、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新教师在走向工作之前,对自身的成长都有着良好的愿望,但教师职业的清苦、平凡、艰辛和劳累,很快就粉碎了一些人美好的思想。

随着“末位淘汰制”的推广,收入分配与工作业绩及教学科研业绩的挂钩,新鲜感很快荡然无存,带来的是对教师职业的巨大压力、对职业理想的动摇,成长动机低落。

④、人际关系的处理

教师是在与他人交往中生活、学习和发展的。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态度。

新教师一走上工作岗位,就会碰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

新教师与领导、同事、家长间的关系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是否心情舒畅,是否能从同事那里学到教学经验,是否能把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新教师由于缺少社会经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相对较弱,遇事易冲动,往往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和睦,从而影响自身的成长。

⑤、师生关系的处理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是主体间互相交往的关系。

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他们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教师和学生在交往中以完整的人格相互交流和沟通,从而构建自我,教师所拥有的知识、信念影响着学生,塑造着学生。

同时,学生的个性和行为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和自身成长。

新教师由于没有工作经验,缺少有效的教育方法,面对过于调皮捣蛋的学生,极易和学生发生冲突,影响师生感情的建立,易使教师心力交瘁,导致新教师厌倦心理。

⑥、来自同行的竞争

新教师从独立教学和管理班级的第一天,就意味着竞争的开始。

学生学习成绩的竞争、升学率的竞争、各种竞赛的竞争、纪律的竞争、各项文体活动的竞争等等,这些竞争归根到底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竞争。

新教师刚参加工作,热情高,富有远大理想,非常希望自己有所成就,能得到领导的赏识、同事的认可。

当愿望与现实出现差距时,恐惧与不安全感会油然而生。

⑦、不可抗拒的社会压力

教师职业本身具有特殊性,教育对象的多样化、教育工作的示范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教育任务的复杂性,要求教师要有多维的心理。

然而目前社会对教师的高期望值,特别是部分家长对新教师的过分苛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的压力,再加上人事制度的改革,教师资格社会化,学校内的学生和家长评定教师等制度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给新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过重的精神负担。

2、新教师成长的对策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

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

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

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①.激情不老

这应该成为为师品格的重要追求。

马克思说,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二种本质力量。

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

教师的激情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

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

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

②.读书一生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古典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不足,决定了我要以为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

读书,是每个教师专业成长必须的生命方式。

从这样的意义和高度上讲,教师就必须读书。

一个不读书的学校就是一所没有希望的学校。

读书就是最高级的精神美容,读书就是最长远的备课、最好的教学准备。

不读书的教师是对工作的一种渎职。

老师在读书中走向广博、深刻、独到。

我经常和老师们共享的一段话是:

没有真正阅读过那一本本经得起推敲的经典大书的时候,心灵就是粗糙的;没有真正被经典感动过的情怀,内心就会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著作洗礼过,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阅读史就是一名教师的生命史。

③.宁静致远

一个好教师不全是靠培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造就的。

教师很苦很累,比如各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课改通识培训,市级的、省级的甚至国家级的教学比赛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

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已被剥夺殆尽——整天忙着读人家的“书”,自己的“书”却没有读。

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将导致“肤浅后遗症”。

因此,与其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

④.以写促思

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

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以写促读。

身为教师,当我们踏着白纸黑字的阶梯,把教的、读的、感悟到的记下来时,我们就发现,读人家书的结果,就是那些方块字达成了我们专业素养的提升,化成了教学的结晶和印记。

一名教师读书、教书乃至写书的专业发展的记录,实际上就是这位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足迹。

⑤.慎独养身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

面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

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

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

可以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⑥.伸展个性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

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

“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

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

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⑦.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

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⑧.海纳百川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

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⑨.合作同进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

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

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

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⑩.海星角色

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

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

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

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每一位教师在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道路上,必须学会调整自己,摆脱工于心计的市井之气,找到属于自己的有专业尊严感的幸福,这样教师就走向了大气象——努力成为一个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

这个时候,教师就成为三尺讲台上,学生百读不厌的那本厚重的、不倒的、书香四溢的大书!

(二)、新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

几种常见的教师类型

不管处于怎样的历史时期,社会是发展的,人类是进步的。

发展历来是主旋律,所不同的仅仅是发展的快慢程度、表现形式不一而已。

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教师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生命质量的提升。

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面临体制改革、课程改革,教师素质的提高则显得尤为迫切。

内在的需要和外在的需求凝合成了当今教师的第一要务——发展。

要发展就要有目标。

目标不是空中楼阁,目标的确立常以现实中的某些已有事务为参照,或追求达到该事物的现有状态,或在其原有基础上有新的提高。

在中国,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教师有千千万万,其发展的状态也是千姿百态,各有各的特点。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从教师发展的相似点来看,大致汇聚为以下类型:

维持型。

这些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备课、上课、批作业、辅导、考试、阅卷、排名次、接受各种检查、考核,这些几乎构成他们工作的全部内容。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有的持续三年五载,有的工作了十几年、二三十年直至退休,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几乎没有多大变化。

在不少地方,这样的教师要占绝大多数。

技能型。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和各级教研部门常常组织优质课、教学基本功比赛、论文评选等活动。

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常常围绕这些活动大练基本功。

于是,一些教师的教学技能不断提高,在某些方面冒了尖。

经年累月,学校积累了为数不少的获各种奖项的老师。

这些教师,在没有获奖之前,教学进步看起来很快,一旦获了奖,其中不少人就停留在了这种获奖水平上,呈现出一种不升不降的技能表演状态。

科研型。

这些教师面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或进行反思、改进、总结、提高,或确定专题、搜集资料、拟定计划、研究实施、分析总结。

研究,成为这些教师工作的基本特点。

在不太重视教育科研的地方,这样的教师不会太多,可能会有一个两个;在科研氛围浓厚的地方,正在逐渐产生科研型教师群体。

专家型。

这里的“专家型”,是指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统称。

学者,一般指博学多识,在学术上有一定专长或成就的人。

专家,指的是对某一门学问有专门研究,或擅长某项技术的人。

“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在学校不多见,即使在一个县或更广的范围内也是凤毛鳞角。

智慧型。

这是集维持型、科研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某些特点为一身,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一类教师。

他们既具有敬业务实的精神,又能高效率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既具有深厚的专业文化基础,又有终身学习的意愿与行动;既善于创新思维,又能够创造性实践;既能教书育人,又会教育科研;既能收获教育成果,又能得到幸福的人生体验。

智慧型教师是一种经过努力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达到的教师类型。

相对现实和未来的教育需要来说,不同类型的教师各有其长,各有其短。

维持型教师,讲奉献,重务实,本本份份的完成基本的工作任务,老实听话,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叫怎么干就怎么干,管理起来容易,需要容易得到满足,只要学生考试分数不低,能够晋级提资,解决温饱问题,也就自满其足。

同时,这样的教师缺个性,少创造,表面看来可以满足最基本的工作需要,实际上就象小驴拉磨,又象原地打夯,重复,乏味,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提高,很少有从事教育的幸福的生命体验,生活质量也不会太高。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教书匠式的生活。

这样的教师显然无法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变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上做彻底的转变,如果原地维持,在新课改倡导的三维目标面前,“知识和技能”目标可能落实得好,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却难以得到很好的实现。

技能型教师,基本功好,技能棒,教学有一定的观赏性,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吸引和影响作用。

但是长期停留在这样的教学层面,课堂容易成为讲堂,讲台容易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

在这些老师的课堂上,精彩总是教师的,而学生则沦为呆呆的看客。

在突出知识灌输、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年代,这些教师的技能优势得天独厚,而在学为主体的新课改面前,继续发挥这种优势则有可能成为新课改的障碍。

新课改倡导以学为主,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对教学的评价不再看教师表演得是否精彩,更看重的是学生有没有出色的表现。

从发展状态看,一味任凭技能表演的教师仍没有跳出“匠人”的天地,仅仅是在“教书匠”前面有一个超出一般匠人的限定——技能较棒。

维持型、技能型教师,已经无法适应新课改的需要,难以担当新课改的重任。

科研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无疑可以弥补上述两种类型教师的不足。

这些教师不断发现、研究课改中的新问题,以其学术能力、业务专长有效地解决问题,保证课改的顺利实施,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

从这一角度说,引导教师成为科研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大方向是对的,是值得倡导的。

但我们也应看到问题的另一面。

科研型教师侧重的是工作方式的研究特点和工作水平上的研究能力,比较看重的是对某些专题的研究突破,获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加强教育科研,借助研究无疑可以提高教师素质,研究是提升素质、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手段,一个过程,是教师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必经之路,但还不是教师达到的理想境界。

只停留在研究能力的层面上过分强化,有意无意间忽略了错综复杂的教育所需要的教师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甚至可能使部分教师厌弃实际面对的天天与孩子们打交道的繁琐的教育事务,而去一门心思搞自己的所谓研究,步入一种狭窄的研究误区。

能有一大批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当然再好不过,但从教育实践看,要成长为这样的教师一是时间长,二是人数少。

新课改是一个新事物,其全新的理念、目标及其所需要的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把年轻的、年长的、有经验的、没经验的、有成果的、没成果的等所有的教师都拉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面对刚刚起步的新课改,已经没有什么权威、没有什么专家(也许已经有人在称课改专家,只能是相对来说的理论专家,从课改实践中诞生的专家现在说有为时尚早)。

学者、专家,学识丰富,专业精湛,其产生需要长时期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

我们可以引导老师们向这方面发展,同时,面对我们的教育国情,面对我们的教育实际,我们也不能不说,成为学者、专家,或者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是多数教师难以做到的事情。

能不能引导教师成为教育家?

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中国缺少大师级的教育家。

试想,当今中国如果有如古代孔子、孟子,近代蔡元培、陶行知,有如国外的苏霍姆林斯基、赞柯夫、巴班斯基、布鲁姆、杜威般的一批教育领袖人物,中国的教育可能会是另一番理想的模样了。

中国呼唤教育家,人们可以向教育家的方向努力,但不可能人人成为教育家。

面对新课改,面向教育的未来,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师,是一种智慧型教师。

你们要做什么型的教师呢?

教师的智慧来自哪里

 

教师的智慧不是生来俱有的。

遍览国内外富有智慧的教师,我们发现,就教师个体来说,教师的智慧来自敬业,来自高效,来自底蕴,来自好学,来自实践,来自研究,来自体验,来自明辨,来自胆识,来自创造。

个人的背景不同,基础不一,智慧的形成往往带有个性化色彩。

就教师群体来看,如果具备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也会形成教师的群体智慧。

现就教师个体和群体智慧形成的两个方面,结合实际作以阐释。

智慧来自敬业。

这是个老话题。

尽管如此,要提及智慧,首要的必须敬业。

智慧的显著特征是创造。

创造需要热情,甚至是激情。

热情和激情都来自对事业的热爱。

许多教育名家之所以有不凡的业绩无不源自他们对事业的满腔的热情。

钱梦龙经再三肯求才来到教育岗位上,于是有了他孜孜不倦的探索和他“三主”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智慧的结晶。

魏书生申请了一百多次才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神圣事业,于是有了他对科学与民主的不懈追求和他超乎寻常的教育的创造。

在于漪的热情洋溢的报告和文采飞扬的书稿中总流露着对教育掩饰不住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真情。

他们的智慧是一种事业的智慧,是一种热爱的智慧。

他们从这样的智慧中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体验到了人生的幸福。

从20岁到50多岁,是人生的黄金时段。

职业生活是这段时光的主旋律。

遗憾的是,我们看到为数不少的人,把教育当作一种维持生计的手段,养家糊口的一种职业,由此带来的是情感上的冷漠和无奈,工作上的应付和松懈,也就没有什么激情谈不上什么创造。

这样的职业人生是灰色的,是得不到幸福的人生体验的。

有人说,敬业就是敬自己。

我觉得,说这话的人有大智慧。

有的人总爱抱怨:

我干多了,他干少了。

其实,想一想,同样一段时间,我干多了,说明我的这一小段生命历程特别的充实;他干少了则可能会有很多虚度成份。

干多是赚了便宜,干少了则吃了大亏。

智慧来自执著。

有人说,天上掉馅儿饼是愚人之想,一口吃成胖子是痴人说梦。

凡事有所成,都与执著不可分。

执著是发自于心灵一种热切的渴盼,如同一个干渴的人急切地向着那水声潺潺的前方奔去一样。

执著是有形的,它是通往天高云淡之山巅的悬梯,是驶向帆影鸥歌之彼岸的舟桥。

执著又是无形的,它是一种精神,一种品格,一种境界。

执著是矢志不渝,执著是百折不挠。

同样,你执著于什么,你将成为什么。

执著没有专利。

每个人都可能拥有自己的一份执著。

无疑,执著孕育了才华,孕育了成功。

但执著也必须付出自己的代价。

执著常常是孤独、冷清、落寞的代名词,艰苦、辛劳、牺牲的同义语。

但执著成就了伟大,执著便也是伟大;执著成就了崇高,执著便也是崇高……

 

智慧来自底蕴。

火山的暴发之所以那样强劲、壮丽,是因为它的能量来自广袤的大地。

当今教坛上大放异彩的不少老将新星无一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丰厚文化底蕴的形成,离不开原有的积累基础,更离不开后来的学习汲取。

尤其是处在当今知识量急骤增加,信息渠道拓展,知识更新加快的时代,勤于学习,广采博取则显得更为重要。

教师的文化底蕴加深了,才能从容应对来自学生学习方式变化后所带来的挑战,才能在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智慧来自研究。

要实现教师的高速发展,就要走教育科研之路。

这已被国内外的教育实践所证明。

从国内看,辽宁的魏书生,一年中近一半的时间有外事活动,他的学生自主学习,学得既多又好。

湖南的杨初春,主持快速作文实验,学生不但能在两课时里完成篇幅较长的作文,而且教师的批改也能基本完成。

湖北的何文浩,即使在高三也不给学生留物理课外作业,学生高考成绩照样名列前茅。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这些教师的教学都是独特的、神奇的、高效的,有一点却又是相同的,那就是从研究的角度搞教学,按教育规律办事,从而走上了教育的快车道。

也就是说,他们都是通过进行教育科研,来建设教育的高速公路的。

能出现这样的效果,这是由教育科研的性质所决定的。

因为教育科研是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以教育现实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按照科学的方法,有计划按步骤的认识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的一种认识活动。

教师一旦认清了教育规律,掌握了研究成果,这些东西就会成为改变现实的巨大力量。

 

智慧来自创造。

创造性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

它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智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人之智慧的结晶。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极富创新精神的民族,我国古代就有为世人瞩目、让国人骄傲了几个世纪的四大发明。

这些发明创造都闪烁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光芒。

然而时至今日,面对现实,我们不能不反思,我们中国人的创造力到哪里去了?

为什么在当今世界的科技领奖台上,没有一个中国高校培养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层层的考试压力,沉重的课业负担,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无不在扼杀着学生的创造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习惯是“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模式,学生在整个学习生涯中,始终都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的对象。

 

教师往往也以知识的权威自居,只会给学生留机械重复性作业。

在这种传统模式下,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成为知识的接受器,而不是知识的主人,他们完全按照一种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机械地达到成人所设计的目标。

自主探究性学习还仅仅停留在理想化的层面上而没有成为主要的求知方式。

不是我们的孩子天生缺乏创造力,而是在他们后天成长的教育环境(包括家庭)里缺少生成创造力的土壤,其中最直接最关键的是教师缺乏创造力。

要培养创造性人才,首先要有创造性教师。

 

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人处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之中,自身也在不断变化。

变化的社会、变化的人,决定了教师工作必须有相应的变化,要有创造性。

创造性的内涵十分丰富,首要的就是教师的人格。

教师应该努力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创造人格,要有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的勇气。

另外,教师的创造性在两个层面上具有外显性:

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

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产生新颖的、独特的事物,它常常与改革、发明、发现联系在一起,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来自学生的不断变化为教师这方面的创造提供了最大的可能。

二是对自身的超越。

教师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身,实现自身的否定之否定,使“旧”我转变为“新”我。

善于反思,勇于否定自我,才能不断出新,才能适应学生的变化而变化,适合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闪烁着教师智慧的方法策略便会接踵而至:

如允许学生与老师平等地讨论甚至争论,借以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的批判性思维;在求知、探索的领域,鼓励他们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多为学生设置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教师的创造力增强了,智慧丰富了,必然会带出一大批拥有智慧富有创造力的学生。

 

(三)新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教师写作——教师精神生命的倾吐。

写作是人类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进行书面表达传播的行为,是言语生命的一种自我实现。

写作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是必不可少的了。

随着互联网成为一种生活状态后,人们更离不开书面表达,什么发帖、跟帖、QQ聊天、个人博客、电子邮件发送、参与论坛争鸣……都离不开在网上书写。

可以说,我们真正进入到写作时代。

 

在“写作”的时代背景下,“教学写作”便成为当代教师的一种基本的专业需求。

因为教师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源于教学实践体验的书面表达活动,是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行为。

从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