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第三章陆地和海洋阶段质量检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5284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部分第三章陆地和海洋阶段质量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一部分第三章陆地和海洋阶段质量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一部分第三章陆地和海洋阶段质量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一部分第三章陆地和海洋阶段质量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一部分第三章陆地和海洋阶段质量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第三章陆地和海洋阶段质量检测.docx

《第一部分第三章陆地和海洋阶段质量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部分第三章陆地和海洋阶段质量检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部分第三章陆地和海洋阶段质量检测.docx

第一部分第三章陆地和海洋阶段质量检测

第一部分第三章陆地和海洋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0·石家庄质检)下图中甲、乙、丙、丁代表岩石类型,箭头①~⑦表示地质

作用。

读图回答1~3题。

1.图示岩石中,属于花岗岩的是(  )

A.甲   B.乙C.丙D.丁

解析:

读图可知,甲和乙为岩浆岩,丙为变质岩,丁为沉积岩;在岩浆岩中花岗岩

侵入岩石的内部,玄武岩分布在地壳表层,所以乙为花岗岩。

答案:

B

2.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

A.②——外力作用B.③——固结成岩作用

C.④——地壳下沉D.⑤——高温熔化

解析:

读图可知①、③为冷却凝固作用,②、⑦为风化、侵蚀与搬运作用,④为重熔再生作用,⑤为变质作用,⑥为固结成岩作用。

所以②为外力作用,A正确。

答案:

A

3.关于岩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类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

B.乙类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

C.丙类岩石具有层理结构

D.丁类岩石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岩

解析:

甲为岩浆岩中的玄武岩,由于岩浆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气体,当岩浆喷出

表,温度与压力迅速降低,使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

答案:

A

  王家坡U谷是庐山冰川U谷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冰碛物最多、最典型的U谷。

在近山麓处谷地变宽,两侧谷壁变陡,谷底为“V”字形谷地。

结合下图,回答

4~5题。

4.下列区域中与图中具有相同地貌特征的是(  )

A.阿尔卑斯山B.德干高原

C.东北平原D.刚果盆地

解析:

图中地貌是受冰川侵蚀后形成,选项中只有阿尔卑斯山为具有该地貌特征的区域。

答案:

A

5.王家坡U谷谷底为“V”字形谷地,影响该地貌的地质作用为(  )

A.冰川的刨蚀作用B.流水的下切作用

C.流水的搬运作用D.内力张裂作用

解析:

“V”字形谷地是由流水强烈的下切作用形成的。

答案:

B

(2010·海淀模拟)右图为局部板块示意图,

回答6~7题。

6.下列地貌中,与a附近板块边界

的成因基本一致的是(  )

A.雅鲁藏布江谷地

B.菲律宾火山群

C.安第斯山脉

D.东非大裂谷

解析:

读图可知,a附近的板块边界为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雅鲁藏布江谷地、菲律宾火山群、安第斯山脉都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而东非大裂谷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答案:

D

7.图中b处附近因太平洋板块的持续移动而形成(  )

①岛弧②巨大山脉

③海沟④海岭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解析:

b处为板块的消亡边界,在大陆板块的一侧形成岛弧,在海洋板块的一侧形成海沟。

答案:

C

  读图,回答8~9题。

8.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纬度范围是(  )

A.南北纬10°之间B.南北纬10°~40°

C.南北纬30°~60°D.南北纬50°~80°

解析:

从图中明显看出,降水量低于蒸发量的纬度范围在南北纬10°~40°。

答案:

B

9.设全球降水量、热带蒸发量、温带径流量最大值所在纬度范围分别为①、②、③,则海洋表层盐度(  )

A.①>②>③B.①>③>②

C.②>①>③D.②>③>①

解析:

据图可以看出,全球降水量最大值的纬度范围在南北纬10°之间,热带蒸发量最大值的纬度范围在南北纬10°~30°即副热带地区;温带径流量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南北纬40°~60°。

根据海水盐度分布规律,可判断C项正确。

答案:

C

10.(2010·西安统考)读“某河流年径流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四图中P地区河流径流状况与图a相似的是(  )

解析:

根据图示范围可知,A图P地区位于河西走廊,河流水的补给方式主要是冰川积雪融水。

B图P地位于日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大气降水补给。

C图P地区位于美国西海岸,属地中海气候区,河流的补给是大气降水。

D图P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属冰川积雪融水补给。

结合该河年径流量变化6~9月为枯水期判断,C图正确。

答案:

C

在两个相同的长方形塑料盒子的一端用潮湿的土壤分别搭起一座相同坡度的“小山”,从盒子的另一端倒入等量的水,形成“湖泊”;不同的是在其中一个盒子内,将一块微湿的海绵压入“小山”底端的土壤里(见图)。

分别用两个喷水壶,往“小山”上洒等量的水,模拟降水。

观察、比较两个盒子内水面发生的变化。

据此回答11~13题。

11.放有海绵的盒子的水面与另一盒子的水面相比(  )

A.高出很多B.高出稍许

C.高度相同D.高度较低

解析:

海绵会吸纳“山坡”流下的水,从而减少注入湖泊的水量,导致湖泊水位不会太高。

答案:

D

12.实验中海绵代表的地理环境是(  )

A.黄土塬B.沙滩地

C.沼泽地D.自流盆地

解析:

黄土塬指黄土高原上地势高而平坦宽广的地形区。

沙滩地地表水下渗强烈,与海绵的吸水性能有较大差异。

沼泽地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与海绵吸水性能较为接近。

答案:

C

13.该实验模拟的地理事实是(  )

A.湖泊能够调节空气湿度

B.坡度变化会改变地表径流量

C.湿地能够吸纳地表径流

D.降水变化能够影响自然环境

解析:

以海绵的吸水性能来模拟演示湿地吸纳地表水的现象。

答案:

C

  (2010·临沂检测)下为“不同气候区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当地年均温及年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对图示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均温呈负相关

B.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C.年降水量与年均温呈正相关

D.岩石的风化深度与气温年较差呈正相关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岩石风化的深度与降水和年均温变化曲线的变化趋势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性:

即年均温越高、降水越多的地区,岩石风化越深。

答案:

B

15.若图中有四地,其对应的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分别为甲(3℃,800mm)、乙(15℃,

900mm)、丙(7℃,5mm)、丁(23℃,2900mm),则岩石风化深度大致相

同的是(  )

A.甲和乙B.乙和丙C.甲和丁D.丙和丁

解析:

分析可知,甲的温度较低但降水多,而乙温度高但降水少,可能形成的岩石风化深度大致相同,丙地降水和气温都少,丁地气温和降水都丰富,结合图可得出正确选项。

答案:

A

16.(2009·北京高考)读下表,该海域沿岸(  )

表 非洲西海岸沿19°S的表层海水温度观测值

离海岸

距离/km

0

52

104

208

312

416

520

624

728

水温/℃

14.7

16.4

17.4

18.4

19.1

19.7

20.3

20.8

21.2

A.存在上升流,为热带雨林气候

B.有暖流经过,为热带草原气候

C.有寒流经过,为热带沙漠气候

D.盛行东南风,为热带季风气候

解析:

首先结合区域定位分析可知,非洲西海岸19°S处有本格拉寒流经过,由于此处受东南信风带控制,在西海岸吹离岸风,降水稀少,加上受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形成沙漠。

答案:

C

  假设某地地形剖面及气温、年降水量随地形分布如下图所示。

回答17~19题。

17.若该山地有冰川分布,则其雪线海拔约为(  )

A.3000米B.4000米

C.5000米D.6000米

解析:

由图可知,该地月均温最高为30℃,按气温垂直递减率0.6℃/100m计算,雪线0℃应在5000m左右,故选C。

答案:

C

18.图中反映的地段,根据气温和降水状况判断,在山麓M地区的自然带可能是(  )

A.亚寒带针叶林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热带雨林带

解析:

由图可知,M地1月均温、7月均温都在20℃左右,降水量也在2000mm以上,故终年高温多雨,有热带雨林分布。

答案:

D

19.图中山地M坡的朝向最有可能的是(  )

A.东南B.西北C.东北D.西南

解析:

由图可知,1月均温高于7月均温且山麓气温终年高于20℃,故此地为南半球低纬度地区,盛行东南信风。

M地区高温多雨应处于迎风坡,故坡朝向东南。

答案:

A

20.“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足下看。

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村耕凿久相安。

”该诗为乾隆下江南时登临南京燕子矶所题,隐喻了地理环境的演变,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河流主流变动造成侵蚀与堆积的变化

B.地壳抬升使原水域变为陆域

C.河岸沙丘运动填入江中形成陆地

D.海平面上升造成河滩的淤积与扩展

解析:

南京燕子矶地处长江沿岸,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长江河道会逐渐偏移,河流的南岸侵蚀、北岸堆积,从而使得燕子矶附近地区的地貌不断地发生变化,故应选A。

答案:

A

21.(2009·浙江高考)读右图,①、②、③

代表的土壤类型依次是(  )

A.荒漠土壤、森林土壤、草原土壤

B.草原土壤、荒漠土壤、森林土壤

C.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

D.草原土壤、森林土壤、荒漠土壤

解析:

本题考查三类土壤肥力的高低,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土壤生产能力越高,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越高,肥力越高。

由图可知,表层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②,最低的是③,因此,①、②、③分别代表草原土壤、森林土壤和荒漠土壤。

答案:

D

(2010·营口模拟)右图为陆地环境

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22~23题。

22.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

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而这些方面与河流流域内的气候密切相关。

松花江地处东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区而珠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两条河流由于气候不同,而水文特征差异很大。

答案:

A

23.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B.⑥C.⑦D.⑧

解析:

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主要是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图中⑥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

故选B。

答案:

B

  (2009·江苏高考)右图是一张反映

“滴水叶尖”现象的照片。

据此回答24~25题。

24.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热带雨林

解析:

根据题意,“滴水叶尖”现象常年出现的地区应是常年多雨区,选项中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最易出现该现象。

答案:

D

25.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

A.天山天池湖滨B.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C.桂林漓江沿岸D.武夷山九曲溪边

解析:

我国西双版纳属热带季风气候,“滴水叶尖”现象在此出现较为普遍。

答案:

B

二、综合题(共50分)

26.(2009·四川高考)阅读材料1(我国某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2分)

材料:

(1)图中甲山脉多低谷、山口,形成这种地表特征的主要外力是    ;地质历史时期该山脉有多次岩浆侵入活动,由此推测该地可能出现的地理事物有              。

(4分)

(2)比较长江中游“地上河”(荆江河段)与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的不同及其治理措施的差异。

(8分)

解析:

(1)根据甲山脉沿纬线延伸,且纬度在25°N南北两侧,当属我国最南一列东西向山脉——南岭。

由于地处南方,外力作用主要为流水侵蚀;历经多次岩浆活动,其表现出的地理现象应为岩浆岩或金属矿产的多样。

(2)南北两处“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不同,应从各自的河流特征和所处的自然环境分析。

答案:

(1)流水 岩浆岩(或花岗岩、或变质岩、或金属矿产)

(2)成因不同:

长江“地上河”:

河道特别弯曲,水流不畅,泥沙容易沉积。

黄河“地上河”:

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下游水流平缓,泥沙大量

沉积。

治理措施差异:

长江“地上河”:

裁弯取直工程;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黄河“地上河”:

黄土高原打坝建库(或打坝淤地),抽引水灌溉(或引黄淤灌);黄河中游地区种草植树。

27.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6分)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讲述了英国公爵根据漂流瓶提供的不完整信息,乘坐“邓肯号”,率领探险队沿着南纬37°一带,搜救格兰特船长的故事。

(1)“邓肯号”于1864年8月25日离开英国格拉斯哥,经过40多天航行,绕过麦哲伦海峡于10月6日到达智利西海岸的甲地。

甲地的气候类型是    气候,所属的自然带是         带。

(4分)

(2)探险队在南美大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搜救活动,途经甲、乙、丙和丁四地,遭遇不同的自然灾害。

其中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的是    地;途中遇到干涸盐湖,经受缺水煎熬的是    地。

(2分)

(3)在图上甲、乙、丙、丁四地区中,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是    地,丙地所处的自然带是    带,丁地所处的自然带是    带。

从丁地到丙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了    的地带性差异。

(8分)

(4)造成四地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有     、        。

(2分)

解析:

(1)甲地位于30°~40°的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乙地位于安第斯山脉,海拔在四地中最高,最可能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丙地处在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降水少。

(3)乙地位于安第斯山脉,地势起伏大,垂直地带性最明显;丙处于背风坡,降水少,为温带荒漠带,丁靠沿海,降水较多形成温带草原带;丁地到丙地反映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差异规律。

(4)由前面几题可知,甲、乙、丙、丁四地的差异关键是安第斯山脉的影响和距离海岸的远近。

答案:

(1)地中海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乙 丙 (3)乙 温带荒漠 温带草原 从沿海到内陆 (4)地形 海陆位置

28.(2010·南京调研)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2分)

材料1:

甲、乙两幅区域图。

材料2:

凌汛是冬季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冰凌对河水阻碍,使河水水位抬升而形成的水位上涨现象。

(1)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内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6分)

江汉平原

宁夏平原

自然带类型

草原、荒漠过渡带

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

根据当地问题自然、社会等特点,拟定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

××地区酸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试分析江汉平原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6分)

(3)试解释黄河在本区河段易发生凌汛现象的原因。

(4分)

(4)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将乙图中贺兰山以西荒漠化自然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填入下列表格中。

(6分)

 

A.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

B.地面变干燥

C.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少

解析:

(1)两地中甲为江汉平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农作物为水稻,乙为宁夏平原,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荒漠化明显,研究性学习针对当地情况,合理选择即可。

(2)湖泊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有调节气候(对气温和降水都有明显的影响),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能净化水体,影响水生生物生存,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的作用。

湖泊减小,湖泊变为陆地,气候大陆性增强,洪涝灾害多发,水体净化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体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3)河流出现凌汛现象的原因是有结冰期的河流,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结冰和融冰期都有可能出现。

该河段自南向北流,冬季气温低有结冰期,因此可能出现凌汛现象。

(4)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植被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下渗减少,蒸发增强,地面变得干燥,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空气的湿度降低,降水减少,会加剧荒漠化的趋势。

答案:

(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水稻 铁路沿线固沙植被的研究等(只要符合当地情况即可)

(2)气候大陆性增强(气温变化增大、降水减少、变率增大)、对河流调节作用下降、水体净化能力下降、影响水生生物生存、湿地景观演化为陆地景观(任答三点)

(3)冬季气候寒冷,河流有结冰期;河流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流动。

(4)从上至下依次为A、B、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