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2步专题十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5214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1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2步专题十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2步专题十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2步专题十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2步专题十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2步专题十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2步专题十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docx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2步专题十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2步专题十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2步专题十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docx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第2步专题十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

专题十一

 知考情·明考向

高频考点

考情分析

考向预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民主政治建设

1.好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建设成就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对“一国两制”的考查有渐增之势

2.重点呈现:

政协的性质,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祖国统一大业

1.从考查内容看:

(1)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大多侧重于对建国初期的政治制度的考查。

题型以选择题为主,要求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2)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几乎每年都有试题涉及,题型以选择题为主,考查的重点是外交成就

(3)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要历史活动,要求考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性和科学性

2.从考查形式看:

结合时政热点、社会热点,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外交成就,仍会以选择题为主,也会出现大跨度的非选择题

2.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

3.“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4.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逐步完善:

经济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历程,高考注重考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2.重点呈现:

“一五”计划,探索时期的失误与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市场经济

5.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6.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7.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活动

1.独立自主:

围绕新中国外交“独立自主”这一核心,考查建国后中国的外交变化

2.重点呈现: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20世纪70年代的三大事件,上海合作组织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主干知识要记牢]

一、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建立:

1954年第一届人大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

(2)地位: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意义:

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制度的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建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2)发展:

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3)职能:

①建国初期,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②1954年第一届人大后,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作用。

(4)作用:

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前提:

各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2)目的:

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

(3)依据:

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宪法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作用:

①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的实现。

②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

——————————————

中国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

(1)从历史上看:

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

(2)从国家性质上看:

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从代表阶级利益上看:

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从经济基础上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的。

—————————————————————————————

二、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刘少奇冤案。

2.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纠正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会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全面展开。

3.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在平反冤假错案的同时,党和政府还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4.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重要法律

颁布了1982年宪法,并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等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被正式写入宪法。

—————————

————————————————

新中国政治建设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49~1956年,是民主政治的确立时期;第二个阶段是1956~1976年,是民主政治的挫折时期;第三个阶段是从1976年至今,是民主政治的健全完善时期。

——————————————————————————

  三、“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理论

(1)含义: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2)形成: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

2.实践

(1)香港、澳门的回归。

洗刷了民族的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①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有了重大发展。

②阻碍:

“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

———————————

—————————————————

对台湾问题的两点认识

(1)台湾问题不能等同于港、澳问题:

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

(2)台湾问题也不能和德国问题、朝鲜半岛问题相提并论:

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是由国际因素造成的,属于二战遗留问题。

——————————————————————————————

[经典考题领悟好]

[例1] (2013·江苏高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

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

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题规范]

第一步:

审题干

定时空:

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

抓关键:

根据关键信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参加筹备新政协”,联系第一届政协会议的任务分析。

第二步:

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判断理由

A

正确

选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各民主人士是为了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A项正确

B

干扰

选项

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与筹备新政协无关,排除B项

C

干扰

选项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D

干扰

选项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不符合题干时间,故排除D项

[例2] (2013·北京高考)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D.③④

[解题规范]

第一步:

审题干

抓关键:

示意图显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作为新中国最高权力机关,应是1949~1954年。

第二步:

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判断理由

正确

选项

从图片信息可以看出,它反映的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历史,故①正确

正确

选项

1949~1954年,中国处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阶段,故②正确

错误

选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于1954年,这时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③错误

错误

选项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是在1956年,与题干不符,④错误

[高分障碍要清扫]

必须突破的2个重难点

1.1949年《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比较

项目

1949年《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

历史

背景

是在国民党反动政府被推翻,新中国即将成立时制定的

是在新生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时制定的

法律性质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宪法(临时性)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经济方针

规定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合理调整工商业

规定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1)政党地位:

在多党合作的关系中,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各民主党派与中共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

(2)政党关系:

政治上是密切合作关系。

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议政,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民主党派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的关系。

(3)合作基础: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4)合作方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必须理清的2对关系

1.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之间的关系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二者密不可分。

(2)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律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法制化的统一。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关系

(1)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我国先后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和西藏自治区(1965年)。

[预测押题不可少]

1.《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

“(中国)新政府24个部长中的11个是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虽然政权显然由中国共产党掌握,但这些职位不仅仅是形式。

更广义地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对有威望的非党人士的意见是真心去征求的。

”这说明(  )

A.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已确立

B.新中国的诞生为民主党派的创立创造了条件

C.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D.新中国使民主党派获得了执政权力

解析:

选C 材料描述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于1949年,当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尚未建立,A项错误,C项正确。

民主党派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已经出现,B项错误;民主党派不是执政党,D项错误。

2.“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

”这部宪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解析:

选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都是《共同纲领》的内容,D项是1954年宪法的内容,故选D项。

3.据统计,国务院有关部委制定了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22个配套性文件或规章,四川、海南、重庆等省市出台了13个有关的地方性法规。

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137个自治条例、510个单行条例、75个变通和补充规定。

这体现了(  )

A.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逐步实现

B.国家法律的社会主义原则

C.各级政府重视落实民族自治政策

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建立

解析:

选C 材料中的法律、法规等都是为了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因此,C项正确。

材料没有关于这些法规实施的效果信息,A项错误,B、D两项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主干知识要记牢]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

1.背景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美国对华实行遏制政策。

2.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3.成就

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与17个国家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

———————————————

————————————

新中国三大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的提法是毛泽东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形象概括。

“另起炉灶”就是分开过,针对的是国民政府;“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中被“打扫”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其在华的一切特权,针对的是帝国主义;“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条件:

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作用加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2)标志: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3)意义:

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中国外交胜利,国际地位提高;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条件:

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受到苏联威胁。

(2)标志:

1972年尼克松访华,于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3)发展:

1979年元旦两国正式建交。

3.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两国建交。

三、改革开放以来

(1)目标: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活动: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

———————————————

现代中国外交的三个时期及特点

(1)奠基时期(建国初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一边倒”;步入国际舞台。

(2)拓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

“一大片”,改善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打开外交新局面。

(3)创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

全方位外交,真正全面走向世界。

——————————————————————————————————

[经典考题领悟好]

[例1] (2012·山东高考)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解题规范]

第一步:

审题干

定时空:

20世纪50年代初。

抓关键: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目的。

第二步:

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判断理由

A

正确

选项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目的是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及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以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外交封锁,A项正确

B

干扰

选项

20世纪50年代尚处于两极格局下,不可能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排除B项

C

干扰

选项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加强了同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合作,排除C项

D

干扰

选项

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D项

[例2] (2013·江苏高考)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

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

材料表明中国(  )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解题规范]

第一步:

审题干

定时空:

1972年1~9月中国的外交情况。

抓关键:

“1972年”“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和1969年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表明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

第二步:

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判断理由

A

干扰

选项

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是在20世纪5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

B

干扰

选项

中国开始步入国际舞台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排除B项

C

干扰

选项

切实推行新型区域外交合作是新时期的外交政策,排除C项

D

正确

选项

题干材料表明,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以后,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高分障碍要清扫]

必须突破的2个重难点

1.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对中国的影响

(1)外交环境:

中美关系的改善是20世纪70年代震惊世界的大事,追随美国的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掀起了与中国建交的高潮,美国围堵中国的联盟彻底崩溃。

20世纪80年代,苏联也开始检讨对华政策,中国的外交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2)经济建设:

中美关系改善后,中国开始执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发展对西方国家的贸易,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3)祖国统一:

中美关系改善后,美国从台湾撤军,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

外国势力从台湾的撤退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和平统一方针,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

2.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

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从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也反对别国把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国及其他国家。

(3)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应该成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4)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5)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必须理清的2对关系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间的相互关系

(1)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所有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必备条件。

(2)互不侵犯就是禁止侵略,禁止用战争手段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

它是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保证和补充。

(3)互不干涉内政,要求各国都要相互尊重各国人民自由选择国家制度、内外政策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将本国的利益和意志强加于别的国家。

(4)平等互利,就是要求各国在平等基础上,充分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关系。

国家之间只能在平等的原则下才能谈得上互利,互利本身就是平等的表现。

2.国际格局的演变与中国外交的关系

(1)新中国成立初期,鉴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2)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美苏争霸的态势互换,中国调整对外政策,先后同日本、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中国出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实行不结盟的无敌国外交。

[预测押题不可少]

1.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望。

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毛泽东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

中国这一举措(  )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D.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解析:

选D 从材料看“这一举措”是指“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反映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这一外交政策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2.20世纪50年代某西方报纸评论:

“(此次会议是)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界注意的焦点。

”此次会议(  )

A.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推动了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解析:

选B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可知此次会议为日内瓦会议,选B项。

3.1971年,毛泽东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说:

“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都当了‘红卫兵’,造美国的反,在联合国投我们的票。

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院’,只有古巴和智利同我们建交,这次居然有7个国家投我们的票。

美国的‘后院’起火,这可是一件大事。

”导致此种状况出现的因素有(  )

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②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③欧洲国家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④美国对华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选B 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

美国对华政策从遏制到接触这一转折的标志是尼克松访华,因此,④错误。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主干知识要记牢]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一五”计划:

①特点: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成果: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①性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意义: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2.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正确方针:

①内容: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评价:

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

(2)“左”倾泛滥:

①表现:

1958年开始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原因:

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结果:

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3)调整恢复:

1960年冬提出“八字方针”。

(4)“文化大革命”浩劫:

①实质:

“左”倾错误发展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

②影响:

国民经济基本瘫痪,面临崩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

—————————————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五点经验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3)生产关系的改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4)不照搬照抄别国经验;(5)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

二、新时期的经济建设

1.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