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知识与技能的掌握2新.docx
《第八章 知识与技能的掌握2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 知识与技能的掌握2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章知识与技能的掌握2新
第八章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一、知识的概述
(一)什么是知识?
知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结果,是事物的属性、联系与关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1)知识是后天获得的,人是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结果。
比如,枇杷树,果实可以吃,其叶子可以治病,治咳嗽病,这就是一种知识,是人们对枇杷树这一客观事物认识的结果。
(2)知识反映事物的属性、联系与关系。
(这是难点)
事物的属性:
玫瑰花是红色的,(表面属性);笔是书写工具(本质属性)
事物的联系: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事物的关系:
S(距离)=V(速度)×T(时间),P功率=W功/T时间
(3)知识是主观的。
知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反映的形式是主观的,这说明知识有正确的知识(科学知识)和错误的知识(如看相、算命,古代人认为天圆地方),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知识的主要构成成分是概念、原理、法则和公式。
(二)知识的分类
1、根据个体获得知识的来源分为直接知识(经验)和间接知识(经验)
直接知识:
个体通过本人的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知识
例如,从北京乘飞机到纽约,亲身体会到时差的存在。
春风的和煦,夏日的炎热也是个体在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知识。
间接知识:
通过书本学习或其他途径间接获得的知识。
学生在学校在获得的知识大部分是间接知识。
牛顿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种知识对于牛顿来说是直接知识,学生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对学生来说是间接知识。
2、根据知识反映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也称做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
感性知识:
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特征
反映客观事物外部属性和外部联系的知识,例如:
日出日落、月缺月圆,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反映了日月季节变化的现象);上午的蔬菜贵些,傍晚的蔬菜便宜些(反映了时间与蔬菜价格之间的外部联系)它们都是感性知识或具体知识。
理性知识:
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例如:
日出日落,月缺月圆是太阳、地球、月亮运动变化的结果;蔬菜价格变化是受价值规律调节的。
这些知识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原因和内在联系,它们属于理性知识或抽象知识。
又如,平时我们看见水,是流动的液体,当水蒸发时,变成气体,水烧开以后,变成气体,我们所看到的这些现象属于感性知识,后来我们通过分析认识到,当水在零度以下时是固体,当水在零度以上,沸点以下时为液体,当水在沸点以上时成为气体。
这属于理性知识。
(三)知识存在的形式
心理形式:
以经验或理论的形式存在于个体头脑中
(表现形式通常是概念、命题或表象)如什么是三角形?
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剑门关是什么样子的?
物化形式:
是语言文字符号或其他符号贮存于书本上或其他人造物中(表现在书籍或雕刻、绘画、工艺品等中)
我们各种教材(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等)上就有许多知识,它表现为语言文字符号。
教师教学,其目的就是为了将教材物化形式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里心理形式的知识。
(四)知识掌握
1、什么是知识掌握?
知识掌握是对知识的接受和占有,学生掌握知识就是学生接受和占有教师怕传授的知识。
也就是将教材物化形式的知识转化为心理形式的知识,并贮存在他们的头脑中,使之成为他们自己的精神财富,并且今后能够运用这引些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2、知识掌握的过程
知识的感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知识的运用
知识的感知比较简单,学生思考通过什么形式感知知识?
听老师讲,看教材或看老师做实验。
3、知识掌握的种类
(1)所谓符号学习是指对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所代表意义的学习,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符号学习所占比例不大,在高中的教学中,w表示商品、P表示货币应属于符号学习。
(2)所谓概念学习指对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的掌握。
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划分出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区别,并用某一词汇加以固定、记载和表达。
例如:
对于商品这一概念的学习,就需要掌握作为商品这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点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一特点既是一切商品所具有的,也是商品区别于其他物品的根本标志。
(3)所谓原理学习亦称命题学习,是对原理所反映的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学习。
原理一般以句子的形式出现,所以原理学习又表现为对句子所表达的复合观念的掌握。
一般地说,概念学习比符号学习复杂,而原理学习又在程度上高于概念学习,原理学习必须以符号学习和概念学习为基础才能完成。
如“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
要学习这一原理,必须先学习圆、直径、半径等符号所代表的意思以及它们的概念。
二、知识的理解
(一)理解的含义教材P219
理解是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
分析
1、理解是一种思维活动
因为在理解时,需要思考,需要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既然理解是一种思维活动,能不能这样说:
辨析:
一切思维活动都是理解。
(不能)并非一切思维活动都是理解,比如,我们清早起床后,想一想,今天要做些什么事情,这虽然是一种思维活动,但一般不称为理解,只有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对事物进行思考,并获得新的认识的思维活动才是理解。
比如,在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的物品,玻璃杯、电视机、收音机-----,当我们第一次知道它们的用途、性能的时候,这是一种理解,而以后,我们按照这种认识,成千上万次地去使用它们,这当中,虽然也参与思维,但通常不说是在理解。
但如果玻璃杯因冲入滚开的水而炸裂,倘若你弄不清它的原因,就叫须知不理解,假如你应用物理学的知识,知道这是一种“热胀冷缩”现象,并对玻璃杯的性能以及它与水温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这就是理解,所以说,理解是人们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未知的事物、现象进行思考,并获得新的知识的思维活动。
2、理解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人们对事物的理解,总是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对抽象。
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理解水平不是同的,
如对“力”的理解,在小学学自然时,只知道力有大小,后来到初中学物理时,不仅知道了大不但有大小,还有方向,着力点,到了高中,还知道了力与运动、速度的关系,才懂得“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理解的种类
1、对言语的理解
听懂别人的口头言语和看懂别人的书面言语,而且还能体会到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如“该来的还不来?
”。
某人过生日,邀请了四位朋友到家里做客。
约定时间已经过去了,还有一个人没到。
主人等得不耐烦了,就说:
“怎么搞的,该来的还不来?
”三位客人中,有一个人觉得不对劲,心想:
“如此说来,我们可能是不该来的吧!
”便悄悄走了。
主人摆好饭菜一看,走了一个人,又不满地说:
“怎么搞的,不该走的却走了!
”又有一位客人嘀咕:
“这么说,我们是该走的了,何必还要赖在这里呢!
”于是这位也伺机溜走了。
主人一看,十分恼火,说:
“我又不是说他们俩!
”最后这位一听也生气了,对主人说:
“既然你不是说他们,就是说我了!
”这个人也愤然离席。
一位领导正在全神贯注地宣读文件,当念到“已经取得文凭的和尚未取得文凭的干部”一句话时,这位领导将它读成了“已经取得文凭的和尚,未取得文凭的干部”。
台下的人立刻哄堂大笑.这位领导愣了一下,生气地敲了敲扩音器,提高嗓门批评道:
“你们笑什么!
现在是市场经济了,连和尚也得要文凭,你们不想办法弄张文凭,今后可怎么办呢?
”
某领导发言把“大干苦干加巧干”,读成“大干苦干加23干”。
2、对事物意义的理解
就是从不同角度、方面去把握事物的性质作用和影响。
如五四运动的意义、十月革命的意义、阳光和空气的意义,数学课中对“正弦定理”意义的理解。
心理学中:
前面讲过学习对人的意义?
(学生思考)
3、对事物类属于的理解
就是弄清事物的类属关系,将某事物归入某一类事物中去。
如草鱼、鲫鱼、鲤鱼归为鱼类;将喜鹊、画眉、丹顶鹤归为鸟类。
学生思考:
鲸是不是鱼类?
(鲸是哺乳动物,它是用肺呼吸,鱼是鳃呼吸)。
鸡和鸭是不是鸟类?
4、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理解
就是弄清事物、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任何事物、现象,有因必在果,有果必有因,我们既可以从因推知果,也可以从果推知因,关键问题时,这个因和这个果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某人第一天喝了竹叶青,吃了花生米,吃了糖醋鱼,结果醉了;第二天喝了五粮液,吃了花生米,吃了烧鸡,结果醉了;第三天喝了泸州大曲,吃了花生米,吃了烤鸭,结果醉了。
于是它得出结论,吃花生米是他醉的原因。
5、对逻辑关系的理解
就是弄清事物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逻辑关系是一个广泛的范畴,上面所讲的因果关系也属于逻辑关系。
如果-----就--------(条件关系);不但-------而且------(递进关系);虽然------但是-------(转折关系)。
逻辑学中专门要讲逻辑关系。
如三段论:
外语不是一天能学好的,boy是外语,所以boy是不一天能学好的。
我们都知道它错了,但你知道它错在哪里吗?
(四概念错误)。
又如附性推理,S是P,QS是QP,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所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主、谓项之间的关系在附性前和附性后相同,两者是同一关系)。
从前,有个卖矛盾的人,他说:
我卖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矛,任何坚固的盾都可以刺穿;之后,他又说:
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盾,任何锋利的矛都不能刺穿.买矛盾的人问:
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呢?
那个卖矛盾的人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6、对事物内部结构的理解
就是弄清事物内部的组成因素、每种因素的作用、性质以及相互关系
如一台机器(电脑或电视机),它里面有很多零件,每个零件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并且各个零件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坏一个零件,整个机器都会受到影响,我们要学安装或修理这些机器,就必须理解机器的内部结构,也就是弄清这个机器有哪些零件,每个零件有何作用、功能,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某工厂从国外引进了一台价值不菲的机器,不断,用了不久,便出了故障,而本厂的工人又找不出来原因,最后只好请外国专家来,外国专家仔细检查了一遍,最后在有问题的地方划了一条线,然后叫其它工人去修理,最后这位工人得了几十块钱,而这位专家却得了上万元钱,别人不理解都认为给专家的钱太多了,最后这位专家怎么说,你猜,他说“划了一线只值一块钱,而知道在哪里划线,要值9999元”
(三)知识理解的水平
1、字面的理解——获得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观点的表面的直接的意义
如“一针见血”,学生说所谓一针见血就是“戳一针就能看见血”。
什么是“有头无尾”,学生回答说:
有头无尾就是有头没有尾巴。
一般来说,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只能从字面上理解故事情节,对其所隐含的寓意不能理解。
另外字面的理解还表现为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只能重复书上的原话,如老师问学生“什么是庄严?
”。
学生照着词典念一遍“庄严,庄重,严肃”。
这种理解是最低水平的理解,
2、解释的理解——这种理解比前面字面的理解水平要高些,因为它不是完全照搬书上的原话,而能根据课文的前后联系,通过自己的分析概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如,小学语文《寒号鸟》中“得过且过”。
(1)有的学生说:
能过就过。
(2)有的学生说,过一天算一天。
(3)还有的学生说,能过能去就过,不能过的时候再说,(4)也有学生说,现在天暖和,能玩就玩,能睡就睡,到天冷的时候再搭窝。
这种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的解释的理解有时还不够全面。
如“吩咐”,学生认为吩咐就是告诉的意思,于是在造句时,就造出这样的句子:
我吩咐妈妈,我明天要去春游。
3、批判的理解——学生对学习材料能够进行某种评价,并在材料的性质、价值、精确性和真实性方面,提出自己的个人判断。
如《颗粒归仓》鹅叫唤,“嘎、嘎、嘎”。
“嗡哒”、“嗡哒”。
4、创造的理解——学生能摆脱课文束缚,发表超越材料内容的新思想或提出另一种见解。
这是最高水平的理解。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知”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说,既可以理解为“知”,也可以理解为“不知”。
知:
是因为作者知道,刮风下雨一定会落花,不知:
不因为他还没有花园去过,因此,落多少花,并不知道。
《狐假虎威》是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并没有本事,寓言讽刺了仗势欺人者。
学完这篇课文后,某老师请同学们谈一下对狐狸的看法。
有的学生说:
“我认为狐狸,真是了不起,战胜了强大的老虎,我很佩服它。
”还有的同学说:
“狐狸很聪明,能随机应变。
”“:
狐狸虎口脱险,机智勇敢。
”“我们应该向狐狸学习,当生命遇到危险时,要不择手段,因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了。
”
(四)促进知识理解的教学措施
1、运用直观教学,丰富感性材料
感性知识是理解知识的源泉,前面讲过理解是一种思维,但人只有在具备丰富、典型工、正确的感性材料基础上,才能比较好地进行思维活动。
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直观教具一般分为三类即实物直观(实物、标本、实验)、模象直观(图片、图表、模型、电影、电视)、言语直观(形象化的语言描述)。
如老师讲方程的概念。
(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许多优秀教师正是运用了对实物的感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进行内外因问题的教学时,学生对于机械运动也是内因起决定作用难于理解。
教育专家沙福敏老师将一个铅球和一个篮球放在讲台上,她让学生用同样的力量推铅球和篮球,然后观察两个球运动的状况,观察的结果一下子就解决了学生的困惑,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再例如: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赵聪老师在给初一学生讲解自由和纪律的关系时,将几个用线单独穿好的小球依次放入一个小口瓶中,然后她让学生拉紧所有的线,并要求学生把小球从瓶中取出。
结果越是想同时取出,就越取不出;只有把小球排个顺序依次去取,才能达到目的。
学生们在实验中体会到了纪律和自由也是这样一种关系,越想得到自由就越要加强纪律,纪律是自由的保证。
语言直观教学,例如:
在教学0~9的认识时,可编歌诀,帮助学生识记:
0字像鸡蛋做蛋糕,立起才好看;1字像铅笔细又长上不留天下不留地;2字像鸭子水上漂,颈长没有脚;3字像耳朵听声音,横起没有把;4字像小旗迎风摇,旗杆右边立;5字秤钩来买菜,一横莫写掉;6字像豆芽咧嘴笑,尾巴朝上头;7字像镰刀割青草,一横连一竖;8字像麻花拧一道,只能竖起画;9字像勺子来乘饭,滚得溜溜圆。
2、正确运用变式,显示本质属性。
什么是变式?
前面讲思维时已讲过,所谓变式就是变换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的呈现形式,以便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突出本质特征。
如在讲垂线时,不仅要举出一般常见的,还要用其它图形来说明。
在讲“热胀冷缩”原理时,不仅用金属等固体材料来演示,而且也用气体和液体材料来演示。
3、充分进行比较,揭示知识的异同
在学习中,学生容易对相似的概念和类似的原理产生混淆,如重量与质量,情绪和情感,表象和想象,压力和压强。
对这些容易混淆的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联系。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更好地理解。
4、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水平
(感性的概括、理性的概括)
5、运用归类列表法,力求知识系统化
只有将知识系统化,才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系统化的方式有:
编提纲,列表解,绘图表。
6、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三、技能概述
•
(一)什么是技能?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自动化的动作的或智力的活动方式
•分析:
•1、它是一种活动方式(肢体或肌肉的活动方式,智力活动方式)
•2、它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
•3、技能形成的两个阶段
•A初级阶段——会做、能做
•B高级阶段——自动化程度(技巧)
•
(二)技能的分类
•动作技能
•(根据技能的性质和表现方式)
•智力技能
•1、动作技能
•
(1)含义:
是以机体外部动作或运动占主导地位的技能,它主要借助于骨骼、肌肉和相应的神经过程来实现
判断:
下列哪些属于动作技能?
•1)咳嗽;
•2)做操;
•3)打字;
•4)眨眼;
•5)下棋;
•6)打喷嚏
•
(2)分类
•A分为连贯的动作技能和不连贯的动作技能
•说话、唱歌、射箭、举重、按电钮、投枪、弹琴、打乒乓球
•B为封闭的动作技能和开放的动作技能
•体操、举重、打乒乓球、打足球、打篮球、发扑克牌、射箭
•2、智力技能
•
(1)含义:
是以抽象思维为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它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
•
(2)、分类
•分为一般的智力技能和专门的智力技能
•分析技能
•概括技能
•写作技能
•唱歌技能
•判断下列哪些是动作技能?
哪些是智力技能?
•1)构思;2)打羽毛球;3)计算;4)默读;5)概括;6)心算;7)绘画;8)写字
•(三)技能的形成阶段(见教材,自学)
四、练习
•
(一)练习曲线
•1、什么叫练习曲线?
它表示一种技能在形成过程中练习次数或练习时间与练习成绩之间关系的图形。
•2、练习曲线的一般趋势
•
(1)练习成绩逐步提高
(2)、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
(3)高原现象
•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所谓的“高原期”。
•它表现为曲线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些下降。
但在高原期之后,又可看到曲线继续上升
在步枪射击的练习曲线中,在最初的10个练习日里,命中的环数从22环上升到74环,即提高了54环;在最后的10个练习日里,却只从81环上升到85环,上升了4环。
(二)有效练习的条件
•有一个学生,在一次作业中,将“葡萄”写成了“萄葡”,于是老师罚他将“葡萄”写100遍。
可是,第二天听写时,他仍然写成“萄葡”。
•国外,某学生将Ihavegone写成Ihavewent。
•有一天放学后,老师罚他在教室里将Ihavegone连续写50次。
•这个学生写完后,留给老师一张字条:
Dearsir,Ihavewenthome。
•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要求
•必须使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进行练习?
练习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如写字要求工整、美观,计算要求准确、迅速。
•2、给予及时的反馈信息
•美国心理学家比拉等人研究大学生的打靶训练,将动作技能水平相等的学生分成两组,共练习两个小时。
前一个小时,甲组在练习中有反馈信息,电机发出响声以表示击中,乙组则没有击中的信号;后一小时,两组对调,结果如图。
•3、先求正确,后求迅速。
•有一项研究表明,两组人练习打字,甲组强调速度,乙组强调准确。
每天练习3分钟,经过36天的练习,乙组在速度上赶不上甲组;两组停止练习4个月后,再行试验10分钟,
•结果甲组平均383个字,错误为2.2%,乙组平均打451个字,错误为1.2%。
一位教师鉴于学生在混合运算中容易出现运算顺序错误而导致练习结果错误的情况,在教该内容之初,让学生练习一组题:
(1)80-48÷4+2
(2)(80-48)÷4+2(3)80-48÷(4+2)(4)80-(48÷4+2)
教师要求学生不急于计算结果,先丝袜它们之间的异同。
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这四道题的数字和运算符号都相同,只是由于括号及其位置的不同而改变了运算顺序和算式的意义,与把着点放在结果的练习上相比,在掌握了这四道题的不同运算顺序后进行练习,大大减少了计算错误,显著提高了练习效果。
•4、创设有效的练习情境
•有位教师在教完“三角形内角和”这一定理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请三个同学分别代表三角形内角角1、角2、角3。
游戏时,代表角1的同学报一个数,代表角2的同学接着报一个数,(注意必须考虑取值的范围)。
代表角3的同学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原理推算出自己的度数,然后报出来,最后全班同学当裁判。
•5、采用正确的练习方式
•一般说来,年幼或能力低的儿童适合于分散练习,年长或能力强的儿童适合于集中练习
•简单的动作技能、有意义和短而简单的材料,适宜于集中练习,复杂的动作技能、无意义和长而复杂的材料,适宜于分散练习
•6、给予适当的指导
•早在1945年,心理学家戴维斯就此作过比较研究。
他把被试分成甲乙两个组,练习射箭。
其中对甲组进行了指导(在站立的姿势、握弓的方法和放箭的方法上给予指导。
)而乙组自行尝试,未受任何指导。
经18次练习,甲组命中率高达65%,而乙组只达45%。
这一研究表明,在动作技能学习时,有效的指导是不可缺少的。
•7、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比如,培养学生外语“四会”的技能,就可以利用会话、朗读、朗诵、听写、默写、造句、看图作文、课外收听外语广播、组织外语晚会、外语通信、出外语板报等多种方式。
•又如书法练习,可以临摹、可以请专家指导、可以看录像等。
五、学习迁移
•
(一)什么叫学习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如会骑自行车的人就容易学会骑摩托车
•对平面几何的掌握有助于立体几何的学习
•掌握英文的人学起法文来就比较容易
•
(二)分类
•1、按其作用的方向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先后)
•逆向迁移(后先)
•2、按其作用的性质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
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
起阻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