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5006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0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B.内环境稳态的实现不仅需要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机制,还需要各器官和系统的协调活动

C.所有的疾病都是由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

D.血浆的渗透压主要由Na+和K+维持

【答案】B

【解析】内环境的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其实质是健康人的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稳态的实现需要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A错误,B正确;人类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不是由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C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D错误。

2.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通过做预实验可减少实验误差

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C.观察线粒体时,可用嫩而薄的藓类叶片代替口腔上皮细胞

D.用微电流计测量膜的静息电位时,要将微电流计的两极分别置于膜外和膜内

【答案】D

【解析】预实验可摸索出最佳的实验条件,可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因此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通过做预实验可减少实验误差,A错误;用标志重捕法可调查野兔种群密度,但不能用于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B错误;观察线粒体时,需要用健那绿染料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而嫩而薄的藓类叶中有叶绿体,叶绿体呈绿色,会颜色干扰,故不能代替口腔上皮细胞,C错误;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用微电流计测量膜的静息电位时,要将微电流计的两极分别置于膜外、膜内,D正确。

3.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中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进入突触间隙,此过程不需要载体和能量

B.b所在的神经元中无神经递质,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

C.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电位的变化

D.在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C

【解析】图中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进入突触间隙,此过程不需要载体,需要能量,A错误;因为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传递到突触后膜,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并非b所在的神经元中无神经递质,B错误;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的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电位的变化,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C正确;在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明确世界都知道存在与释放是单向的,所以兴奋的传递也是单向的。

4.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番茄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落花落果

B.植物激素既可以直接参与代谢,又可以给细胞传达调节代谢的信息

C.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促进茎段细胞伸长

D.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就是植物激素

【答案】A

【解析】番茄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脱落,A正确;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B错误;低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C错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不一定是植物激素,也有可能是植物生长调节剂,D错误。

5.为了调查某一地区鼠群的数量,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第一次捕获100只,并进行标志,然后放回原地区;过一段时间后,第二次捕获20只,其中有标志鼠2只,可以推测该地区鼠群数量约为(  )

A.200只B.400只

C.1000只D.2000只

【答案】C

【解析】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可以得到以下比例(设该地区鼠群约为x只),x︰100=20︰2,从而可以求出x=100×20÷2=1000只,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

【名师点睛】种群密度

1.概念:

种群密度是指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

2.作用:

是决定生物的益或害、狩猎或禁猎、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也是检查保护效果和防治效果、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3.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样方法

①适用对象:

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

②过程:

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③取样的方法: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

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生物: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密度估算公式

6.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实例的是(  )

A.HCO3-与HPO32-等离子共同作用,使血浆pH维持在7.35—7.45

B.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

C.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后,肌细胞内肌蛋白的含量基本不变

D.剧烈运动出很多汗后,排尿量会比平时少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HCO3-、HPO42-等离子是血浆内的缓冲物质,在这些离子的共同作用下,维持血浆pH在7.35~7.45之间,A正确;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属于免疫调节,B正确;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一星期,肌细胞内肌蛋白的含量基本不变,肌蛋白属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中的物质,C错误;剧烈运动出很多汗后,排尿量比平时少属于水盐平衡的调节,D正确。

考点: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名师点睛】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是细胞赖以生存的细胞外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稳态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只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变动并保持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7.为了探究生长素的作用,将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胚芽鞘上端一侧放置含有适宜浓度IAA的琼脂块,对照组胚芽鞘上端同侧放置不含IAA的琼脂块,两组胚芽鞘下段的琼脂块均不含IAA。

两组胚芽鞘在同样条件下,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对照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实验组胚芽鞘发生弯曲生长,如图所述。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与b'侧的相等

B.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不同

C.胚芽鞘b'侧细胞能运输IAA而c'侧细胞不能

D.琼脂块d'从a'中获得的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所以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均不含生长素,AB错误;胚芽鞘b'侧细胞和c'侧细胞都能运输IAA,C错误;琼脂块a'中含有生长素,部分用于侧的生长,所以琼脂块d'从a'中获得的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D正确。

8.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机体主要依赖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

B.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浆细胞会分裂并产生抗体

C.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病

D.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可以发生在非特异性免疫中,也可以发生在特异性免疫中

【答案】D

【解析】机体调节内环境稳态的主要方式是神经调节,A错误;浆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只能分泌抗体,B错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引起过敏反应,而不是自身免疫反应,C错误;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可以发生在非特异性免疫中,也可以发生在特异性免疫中,D正确。

9.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反映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C.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K/2值上下波动

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答案】D

【解析】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要想知道种群数量的消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等其他数量特征,A错误;我国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错误;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K值上下波动,C错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D正确.。

10.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激素的调节特点与动物激素完全一致

B.植物的向光性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C.乙烯可以促进植物种子的形成和果实的发育

D.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浸泡种子可促进种子萌发

【答案】D

【解析】植物激素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动物激素调节动物的细胞代谢A错;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是指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植物的向光性生长是高浓度促进生长,B错;果实的生长发育是生长素,乙烯是促进果实的成熟,C错;赤霉素可以促进种子萌发,D对。

【考点定位】其他植物激素、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11.下列生理活动只能单向进行的是()

A.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的进出

B.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的运输

C.肝细胞中糖原与葡萄糖的相互转化

D.活细胞内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答案】B

【解析】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的扩散是双向的,只不过是出的水比进的多,A错误;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而不能反过来运输,B正确;当血液中的血糖浓度偏高时,机体通过调节会发生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当血液中血糖浓度偏低时,肝糖原又会水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中,C错误;当细胞内有吸能反应发生时,会发生ATP水解产生ADP、Pi和释放能量的反应,当细胞内发生放能反应时,会发生ADP和Pi与能量和成ATP,D错误。

12.在植物→昆虫→蛙→蛇这条食物链中,若蛇增加1克体重,至少要消耗植物()

A.1000克B.500克

C.250克D.125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能量流动过程中的相关计算。

在植物→昆虫→蛙→蛇这条食物链中,若蛇增加1克体重,至少要消耗植物(按照能量最大传递效率20%计算)=1÷20%÷20%÷20%=125克。

13.烧伤后的伤口易化脓的主要原因是绿脓杆菌的感染,头孢菌素是临床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抗生素。

使用该药前一般会对病人做过敏实验和细菌耐药实验。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接受绿脓杆菌刺激后,会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B.B淋巴细胞接受绿脓杆菌刺激后,形成的浆细胞会使绿脓杆菌裂解死亡

C.用药前做耐药实验的原因是抗生素滥用诱导细菌发生耐药突变

D.对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再次使用头孢菌素时,机体不会发生免疫反应

【答案】A

【解析】吞噬细胞接受绿脓杆菌刺激后,会将相关信息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A正确;浆细胞会产生抗体,但是不会使绿脓杆菌裂解死亡,B错误;细菌耐药突变本来就存在,抗生素对其进行了选择,C错误;对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使用头孢菌素后机体会再发生免疫反应,D错误。

14.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E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共有3条食物链

B.各营养级中,能量最多的是E,生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是A

C.若水体受有机磷农药轻度污染,则受害最严重的是A

D.A只占有一个营养级

【答案】B

【解析】分析图:

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各营养级中,能量最多的是E,生物个体数量最少的一般是最高营养级,即A。

.若水体受有机磷农药轻度污染,则受害最严重的是A,A只占有一个营养级,即第三营养级。

故选B

15.如图表示三种可构成一条食物链的生物(营养级不同)在某河流不同深度的分布情况。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三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可能是物种甲→物种乙→物种丙

B.若物种甲表示绿藻,它在不同水深处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是温度的原因

C.物种乙的数量突然增加,短时间内物种丙的数量也会增加

D.若物种丙表示肉食性鱼,该种群营养级高,所含能量较少

【答案】B

【解析】一般情况下,营养级越低的生物个体数量越多,根据图示结果可知,三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可能是物种甲→物种乙→物种丙,A项正确;绿藻在不同水深处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是光照的原因,B项错误;物种乙的数量突然增加,即丙的食物增多,所以短时间内物种丙的数量也会增加,C项正确;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营养级越高,所含能量越少,D项正确。

16.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B细胞只在血糖浓度升高时分泌胰岛素

B.肌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和某些激素的受体

C.下丘脑调节肾脏分泌抗利尿激素,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D.免疫调节是独立的调节机制,不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影响

【答案】B

【解析】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而血糖浓度正常时,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但也处于一定的水平,A错误;肌细胞可接受神经递质和激素的调节,故其细胞膜上存在神经递质和多种激素受体,B正确;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结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C错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即免疫调节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影响,D错误。

【点睛】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

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

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7.受体在细胞间信息传递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神经细胞轴突膜和胞体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受神经递质刺激后膜电位可发生变化

B.B淋巴细胞膜上有淋巴因子的受体,受淋巴因子刺激后B细胞才能增殖分化

C.肝细胞和肌细胞膜上有胰高血糖素的受体,受胰高血糖素刺激糖原加速分解

D.垂体细胞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受两种激素作用后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神经细胞树突膜和胞体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轴突膜上没有受体,A项错误;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使之增殖分化,淋巴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B项错误;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使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不能作用于肌细胞,C项错误;垂体受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共同调节,垂体细胞膜上具有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受体,D项正确。

18.某人进行血液检查时发现T细胞含量明显偏低,则下列说法中最可能错误的是()

A.此人可能感染了HIV

B.此人可能接受了器官移植正在服用抗排斥药物

C.此人免疫的防卫功能低下,因此容易得癌症

D.此人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比正常人低

【答案】C

【解析】HIV专一侵染T细胞,感染HIV会导致T细胞含量明显偏低,A项正确;抗排斥药物会抑制免疫细胞的生成,B项正确;癌细胞的清除依赖于免疫系统的监控、清除功能,C项错误;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含量降低会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比正常人低,D项正确。

19.某头部受伤病人,不能听懂别人说的话,但能说话,能写字,也能看书读报,那么受伤的区域很可能是()

A.运动性语言中枢B.听觉性语言中枢

C.视觉性语言中枢D.运动中枢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如果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不能说话,A错误;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不能听懂别人说话,B正确;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不能看书读报,C错误;运动中枢,管理人体的躯体运动,与不能听懂别人说的话无关,D错误。

考点:

本题的知识点是人脑言语区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20.下列有关渗透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浆蛋白含量的变化不会影响组织液的渗透压

B.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都容易引发组织水肿

C.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有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参与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不会影响组织细胞的渗透压

【答案】C

【解析】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离子有关,如果血浆蛋白大量进入组织液,会直接导致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A错误;血浆的渗透压升高不会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调节有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所以有激素和神经递质共同参与,C正确;组织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改变,会引起组织细胞渗透吸水或者失水,进而改变细胞内液的渗透压,D错误。

【点睛】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

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

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

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1.下图表示反馈调节的模式图,下列所述与图示模型不符的是()

A.甲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乙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B.甲表示种群数量增多,乙表示种内斗争加剧

C.甲表示水体污染加剧,乙表示鱼虾死亡增多

D.甲表示被捕食者数量增多,乙表示捕食者数量増多

【答案】C

【解析】图示模型是一个负反馈调节模型。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会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但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会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A正确;若种群数量增多,必然导致种内斗争加剧,种内斗争加剧,则一部分老弱病残个体会遭到淘汰,种群数量会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B正确;水体污染加剧,鱼虾死亡数量增多,而鱼虾死亡增多,会导致水体进一步污染加剧,属于正反馈调节,C错误;被捕食者数量增多,捕食者数量因食物来源丰富而增多,但捕食者数量增多,会导致被捕食者数量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D正确。

【点睛】反馈调节分正反馈和负反馈,二者区别在于系统中某个效应经反馈调节之后,如果表现越来越多或者越来越少,则是正反馈;如果表现为原来多,后来少或者原来少,后来多,总之效应在一定范围内维持平衡的效果则为负反馈。

22.植物激素甲、乙、丙和生长素类似物NAA的作用模式如下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激素甲最可能代表乙烯

B.激素丙最可能代表生长素

C.激素乙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D.激素丙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

【答案】A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甲能够促进种子休眠,抑制植物生长,可能是脱落酸,A项错误;丙很可能是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果实发育,其运输过程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B、D项正确;植物激素的特点之一就是微量、高效,C项正确。

23.下列关于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某种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B.在森林群落中,动物与植物的空间结构类型不相同

C.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都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供消费者利用

D.反馈调节在个体稳态、生物群落内部乃至生态系统都普遍存在

【答案】D

【解析】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A错误;在森林群落中,动物与植物的空间结构类型相同,因为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B错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供消费者利用,C错误;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正确。

24.下列农业生产过程与所使用的植物激素对应,正确的是(  )

A.麦田除草﹣﹣脱落酸

B.增加芦苇的产量﹣﹣赤霉素

C.促进果实的发育和成熟﹣﹣乙烯

D.获得无子番茄﹣﹣细胞分裂素

【答案】B

25.艾滋病(AIDS)是由HIV引起的免疫缺陷病。

截止到2016年5月,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共81万多例,预防艾滋病迫在眉睫。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艾滋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HIV只能引发机体产生细胞免疫,所以患者体内无HIV抗体

C.健康人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共同进餐都不会感染艾滋病

D.艾滋病可以通过母婴途径传给后代,属于一种遗传病

【答案】C

【解析】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A错误;HIV进入人体后,先后发生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患者体内有HIV抗体,B错误;健康人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共同进餐都不会感染艾滋病,C正确;艾滋病可以通过母婴途径传给后代,属于一种传染病,D错误。

26.图为某一区域M、N两个物种种群的资源利用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b越大表明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B.M、N两个种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

C.d越大,M、N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大量

D.该曲线表明M、N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A

【解析】b越大说明生物摄取的食物种类越多,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A错误;M、N两个种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B正确;d越大说明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重叠越多,表明M与N的竞争越激烈,其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大,C正确;根据曲线图分析,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有重叠,则存在竞争关系,D正确。

27.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统计某时刻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时需多次计数并取平均值

B.调査某地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

C.标记的仓鼠难以被再次捕捉会导致统计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D.随机选取表层土样可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答案】D

【解析】为减少实验误差,统计某时刻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时需多次计数取平均值,A正确;调査某地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通常采用样方法,B正确;运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

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之积÷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数,可见,标记的仓鼠难以被再次捕捉,会使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导致统计结果比实际值偏大,C正确;利用取样器取样方法,随机选取表层下面的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方法、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学生熟记并理解相关的方法的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这提示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把易疏忽或易错的内容进行纵横联系,进行归纳。

28.如图是某种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处

B.只要①受到刺激,就能引起②产生反应

C.a处给予适宜刺激,③处测不到电位变化

D.b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②的反应属于反射

【答案】A

【解析】据图分析,a处为传入神经,c处为突触,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速度大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因此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处,A正确;只有适宜刺激,才能引起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引起相应效应器发生反应,B错误;如果a处接受适宜的电刺激,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途径是a→b→c,因此③处可以接收到电位变化,C错误;b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②的反应,没有感受器参与,所以不属于反射,D错误。

29.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