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师公共体育课教案一年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4861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6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沈师公共体育课教案一年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沈师公共体育课教案一年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沈师公共体育课教案一年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沈师公共体育课教案一年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沈师公共体育课教案一年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沈师公共体育课教案一年级.docx

《沈师公共体育课教案一年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师公共体育课教案一年级.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沈师公共体育课教案一年级.docx

沈师公共体育课教案一年级

沈师公共体育课教案(一年级)

项目:

太极剑第1次课任课教师:

邹师

1.引导课

2.身体素质训练

教学目标

1.介绍太极剑教学计划、任务、特点和作用

2.向学生提出太极拳教学的要求和考核标准

3.身体素质训练

南区

运动场

内容

讲授内容

教法

效果预测

讲解部分

10分钟

1.向学生介绍太极剑教学计划、任务、特点。

 

2.向学生提出太极剑教学的要求和考核标准

1.计划:

按教学计划本学期24式太极剑教学18周,36学时,实际授课24学时,复习6个学时,机动1个学时,考核4学时。

教学任务:

掌握32式太极剑。

运动特点:

体静神松,内外祥和;轻灵沉着,刚柔相济;连贯圆滑,绵绵不断;剑法规正,剑身协调

作用:

对神经、呼吸、心血管、内分泌、消化、骨骼肌肉系统作用。

理论:

介绍太极天人合一、太极说、阴阳说、形神统一观、知行合一的基本理论。

2.教学要求:

严格遵守体育教学常规、课上积极练习、课下认真复习、提倡晨练、鼓励合作学习、发扬团队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考核标准:

按100分制记录成绩,考核评分按10分折合成100分。

太极剑90分,平时表现10分。

太极基本特征:

1.太极拳是拳术,具有技击性。

其套路招式符合拳理,具有攻防含义,能够产生攻防实效。

2.太极拳属于内家拳术,内外兼修。

内家修炼注重意气,以养生为基础,从松柔、虚静入手。

3.太极拳的拳学理论具有哲理性。

太极拳融老子的《道德经》、《周易》、太极阴阳学说于拳学理论,以“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柔克刚”、“虚极静笃”以及“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古典哲学思想。

4.太极拳符合医理,具有健身功效。

太极拳根据古代养生术、吐纳导引,传统医学的经络、气血、形神相因论等医学养生理论。

明确学期教学目标和要求

 

了解太极剑的内容和特点

 

了解考核标准和要求

 

身体素质训练

30分钟

1.慢跑200米

2.身体各部位活动

1.教师带领学生慢跑,在跑动中与学生交流。

2.了解太极剑的基本手法、步法、身法、腿法等,观察自然、舒展、大方、柔和、优美和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全身放松、开合适度等特点。

抓住松、稳、慢、匀特色。

恢复体力

调动练习兴趣

和自信心

结束部分

5

分钟

1.课的小结

2.布置下次课内容

1.整理放松,进行课的小结

2.布之下次课上课地点和要求

3.布置课后身体练习

总结

明确学

习目标

教研室主任:

2005年2月21日

太极第1讲

讲座题目

太极拳的起源

讲座日期

2005年2月21日

讲座内容

一、陈王廷留下来的武术资料分析

根据大量史料的整理、分析、研究当时的各家拳法,创造太极拳的是明末清初的陈王廷。

陈王廷是陈家沟第九世,其父名抚民,祖名思贵,均好拳习武,《陈氏家谱》说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

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

"但族谱、墓碑、《温县志》都作"王廷",故应作陈王廷。

陈王廷出身地主家庭,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

如《遗词》上半首说:

"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寇,几次颠险。

蒙恩赐,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

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陈王廷于明亡时正当壮年,到"年老残喘",尚能"耕田"、"造拳",可推定其创造太极拳,应在十七世纪的七十年代,即1664年明亡后的三十年光景。

《黄庭经》是道家"嘘吸庐外,出人丹田"的导引、吐纳方法,从《陈氏拳械谱》可知,太极拳套路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式)五路,长拳一百零八式一路,炮捶一路。

结合导引、吐纳,成为内功拳一种流派。

他的《拳经总歌》,却总括了其所创拳套的理法,录于后: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

钩棚逼揽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此歌诀见于陈氏两仪堂《拳谱》,歌词深受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影响。

戚继光是明代整理民间拳术的杰出人物,他总结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间著名拳法,并吸收了其中三十二式编成拳套,收入《纪效新书》中,被称作士兵练武之源。

戚氏的《拳经》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远及宋太祖赵匡胤的长拳三十二式,长拳短打,去芜存精,用刚用柔,兼收并蓄。

它的拳法"式式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大大矫正了当时流行的满片花草,华而不实的花拳之弊害,成为新的拳派。

戚继光与陈王廷相隔约半个多世纪,对陈王廷创造太极拳影响很大,戚氏《拳经三十二式》被陈王廷吸收了二十九式编入太极拳套路,如《拳经》"懒扎衣"为起式,陈王廷所造拳套七路都以此为起式。

甚至陈式《拳谱》和《拳经总歌》的文辞,也仿造戚氏的《拳经》,可见影响之深了。

然而,这仅仅是说继承和影响,并不是说陈王廷的太极拳抄自戚继光,更不能说戚继光创造了太极拳。

陈王廷的功绩在于继承了戚继光的拳术遗产,并推陈出新,创造了一种新的拳派,这就是太极拳。

举个例子来说,如陈式太极拳中专门练习周身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性的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的方法,在戚继光、俞大猷、唐顺之、陈冲斗等拳术著作中均无记载,其他各派拳术中也无此训练方法,而是陈式太极拳所独有的竞技方法。

综观陈王廷留下来的武术资料,他在研究整理过程中有如下一些创造性的成就:

(一)把武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

我国源远流长的养生法--俯仰屈伸以运动肢体的"导引术"和主张作腹式深呼吸运动的"吐纳术",在公元前4世纪见于老子、庄子、孟子和屈原诸人的著作中。

汉代淮南子刘安所编的"六禽戏"和汉末伟大的医学家华佗据以改编的"五禽戏",都是以呼吸运动结合仿效禽兽的动摇、屈伸、顾盼、跳跃等动作的健身方法,也就是后来的气功内行功的方式方法。

太极拳把武术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同"导引"、"吐纳"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整体的、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

在锻炼时,要求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结合,达到"内外合一"的目的。

这的确是很有价值的创造。

(二)螺旋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极符合经络学说的原则

经络是指布满人体的气血通路。

有"沟通表里,运行气血"的功能。

太极拳动作要求采用螺旋式的伸缩旋转,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要求以腰脊为轴心,微微转动来带动四肢进行有节奏的运动;要求全身松静,畅通气血,达于手足尖端,等等。

这些也正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

(三)发展了以太极含义为依据的拳法理论

陈王廷的《拳经总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是总结古代技击术(踢、打、拿、跌)的一篇拳论,它阐述了攻击与防御的战略和战术,所以称得上太极拳七个拳套的概括性拳论。

把《拳经总歌》和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图诀加以对照(如《拳经总歌》中说"闪惊巧取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横直劈砍奇更奇"、"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而"拳经三十二势"中则说"怎当我闪惊取巧"、"一条鞭横直披砍"、"挨步逼上下提笼"、"进攻退闪弱生强"),这样就不难看出陈王廷在拳论方面怎样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华。

但是陈王廷并不满足于吸取当时名家的拳法理论,而是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作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发挥。

陈王廷在拳法理论上的独创性成就,表现在《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句: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诸靠"指的是推手八法,是两人手臂互靠,用推手八法粘贴缠绕,以练习懂劲和入劲的技巧,通过严格的和正确的锻炼,反复练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推手高级技术水平,陈氏旧传的四句《打手歌》"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这正好是《拳经总歌》开头两句的注解。

这种推手方法和懂劲的理论,是在继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从外形的技击术提高到"劲由内换"、"内气潜转"和"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高级技巧,在我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同时,它还为后来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等太极拳名家奠定了锻炼方法和进一步发挥技击理论的基础。

由于太极拳以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为入手的锻炼原则,要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达到刚柔相济;拳套的练法要求先慢后快,快后变慢,有柔有刚,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后发先至。

也就是说,练太极拳要求达到能慢能快,能柔能刚。

这种既重外形,更重内蓄的观点,还为提高武术技术水平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新的锻炼方法。

今天,太极拳已成为我国盛行的一种拳术,为增进人民健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逐步引起国际体育界和医学界的重视。

推本溯源,陈王廷对发展和创造太极拳是有一定功绩的。

但是,由于太极拳的前期是在封建社会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所以不可避免地会蒙上一层封建的尘垢。

在封建社会中,对一些来自民间并受到群众欢迎的东西,统治阶级通过它自己的士大夫和御用文人,把这些东西涂上一层幽玄的神秘色彩,假托"仙"、"佛"、"圣贤"等所创造,使它神化起来,以达到麻醉人民意志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因此,在历史上对太极拳的创始人,也就产生了牵强附会的臆说,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如有人说太极拳创始于元末明初的张三丰,有人说创始于唐代的许宣平,更有人认为陈氏太极拳系得自蒋发,而蒋发又得王宗岳,又说太极拳即内家拳,等等。

但是经过一系列的历史考证和对材料地实地核对,初步证实太极拳创始于陈王廷。

讲座方式

1.结合本学期教学计划讲解

2.条理清楚、语言要精练

 

沈师公共体育课教案(一年级)

项目:

太极剑第2次课任课教师:

邹师

1.太极剑体姿与基本功、握法手法

步型步法剑法

2.起势并步点剑、独立反刺、仆步横扫、向右平带、向左平带、独立抡劈

教学目标

1.练习24式太极拳

2.学习掌握太极剑的手型步型桩功

3.

1.南区网球墙附近

2.剑20把

内容

教法要点

学法要求

效果预测

15

1.课堂常规:

(1)宣布上课、考勤、宣布课的内容。

(2)介绍课程序及要求

2.准备活动:

1.教师带领做准备活动,在慢跑中与学生交流,速度由慢到中等速度。

2.教师带领做身体各部位伸展练习,练习的重点在下肢的柔韧性。

3.采取多种练习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1.了解本次课的内容,建立学习的概念

2.参与锻炼恢复体力

3.尽快进入太极拳学习状态

1.明确本次课学习目标

2.在心理上、身体上作好上课准备

70

1.太极剑基本技法训练

持剑、握剑、交剑、点剑、

带剑、挂剑、劈剑、独立上刺

2.学习太极剑的1-6个动作,起势并步点剑、独立反刺、仆步横扫、向右平带、向左平带、独立抡劈

太极拳的“静”

“静”字是练太极拳在思想上的要领。

做到“身静、心静、意静”三合一为一整体的“静”,首先要求全身内外一起放松,神经中枢,及末梢神经的支配。

太极拳是肢体语言文化,定势的造“型”和动势的“法”度,都是肢体在外显示的形状和姿态。

1.讲解示范法

2.集体练习与分组练习

3.个别或集中指导法

要点提示

预备式:

头颈正直、上体自然、两肩松沉

剪贴左前臂后侧,两指微压剑柄。

起式:

起式与太极拳相似,重心稳定、两手划弧上下相随,弓步交剑完成三环套月

并步点剑:

剑身立园以腕为轴,并步点剑持剑松活、重心在脚掌左侧

独立反刺:

右脚后撤、持剑抽撤、回身指点、翻腕下沉、左虚步点剑、左独立前指

仆步横扫:

左肩落地、右剑后指、左仆步横扫、成左弓步

向右平带:

左虚步收剑、右弓步平带

向左平带:

右虚步平带、左弓步平带

独立抡劈:

右脚上步、右剑回带、右后向前抡劈、左腿提膝、左手翻于头上

在练拳运动时,要求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上下,四肢百骸,肌肤筋骨都必须均匀连贯,手眼身步法十分协调地一气呵成,是“静中触动动犹静”的动静结合的体育运动。

1.集体模仿练习、体验动作

2.分组练习、相互指导

3.模仿练习法

体育锻炼有动态力量锻炼;静态力量锻炼等;动静结合的体育锻炼,就是我们所练的太极拳,要求动中求静,静中有动,内外双修。

太极拳适应面广,男女老少体质强弱都能练,贵在坚持,无副作用;太极拳也是一门艺术,能够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生活,而且练太极拳能使人健康长寿,青春长在。

1.掌握剑术的基本技法

2.初步32式太极拳1-6动作

5

放松活动:

1.敲击放松法

教学小结:

对本次课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布置课后练习

1.讲解法

2.示范法

3.个人练习法

 

1.自我放松

2.合作放松

1.逐渐恢复正常心率

2.明确课后练习内容

教研室主任:

2005年2月28日

太极第2讲

讲座题目

太极拳分类

讲座日期

2005年2月28日

讲座内容

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棉圈"、"十三势"、"软手"。

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

系词》: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

虽张三丰和王宗岳各著有《太极拳论》,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源出陈式太极拳,而持陈王廷创拳之说。

总的来说,太极拳的来源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特别是吸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太极拳的哲学基础,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

(一)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由著名拳师陈王廷创始于明末清初。

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练法要求:

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穿。

在推手中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曲伸人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

"棚、捋、挤、按"等法则,借力制动,舍己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

(二)杨式太极拳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

其拳路逐渐删改了陈式老架中原有的纵跳、震足、发劲等动作,由杨健侯修订为中架子,又经杨澄甫一再修订逐渐定为杨式大架子,即现在广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松自然,轻灵沉着兼而有之。

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正如杨澄甫所说:

"太极拳是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

架势有高、中、低之分。

(三)武式太极拳由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创编。

武式太极拳既不同于陈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于杨式大架和小架,学而化之,自成一派。

其动作简洁紧凑,架势虽小而不局促,动作舒缓平稳,出手不超过足尖,收时不紧贴于身,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

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

步法严格,分清虚实,小巧灵活,迈步时足尖先着地,然后再足跟着地徐徐放下全足踏平。

弓步前腿膝盖不得超过足尖,后腿不挺直高拔。

拳势讲究起、承、开、合,动作连贯顺遂,用内功的虚实转换"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以"神宜内敛","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身随,意动气随,意到气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达到意、气、形三者合一。

(四)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循规蹈矩,松静自然,具静态之妙。

拳架虽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又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不显拘束。

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孙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孙禄堂,自幼酷爱武术,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之师郭云深,又从师程廷华学八卦掌。

经多年研练,功夫深厚。

后有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

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

动作舒展园活,敏捷自然,练时双足虚实分明,全趟练起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每转身时以"开"、"合"相接,所以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讲座方式

2.教师能够结合动作解释其原理

3.结合学生存在问题讲解

沈师公共体育课教案(一年级)

项目:

太极剑第3次课任课教师:

邹师

1.复习太极剑太极剑1-6个动作

2.学习太极剑7-9个动作

(退步回抽、独立上刺、虚步下截)

教学目标

1.复习太极剑的基本剑法

2.复习太极剑的1-6个动作

3.初步掌握太极剑的7-9个动作

1.南区网球墙附近

2.剑20把

内容

教法要点

学法要求

效果预测

15

课堂常规:

1.体委整队、检查人数、布置内容、提出学习要求

2.介绍太极拳的特点

 

3.准备活动:

慢跑200米、徒手操、复习24式太极拳,太极剑的基本步法和剑法。

1.按指定地点、队形站立,教师运用讲解法进行宣讲,结合学校要求提出课堂教学要求。

2.特点

(1)体静神松。

心静体松,神态自然,精神集中。

(2)在姿势形态上要求中正安舒,悬头顶颈,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敛臀。

(3)在动作中要求意念引导,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身运剑,动中求静,气沉丹田,呼吸自然与动作配合。

3.教师带领学生热身跑,活动身体个关节韧带

复习太极拳持剑、刺剑、带剑、抹剑、劈剑、点剑和太极剑的步法。

教法:

教师采取领做法,边做边讲、边做边练

1.精神饱满、队列整齐

 

2.领会太极拳的基本特点

(1)

 

3.学生集体或分组完成热身跑练习

4.模仿完成徒手体操、24式太极拳,太极剑的基本步法和剑法

5.相互指导、自主练习

明确目标

 

掌握特点

领会内涵

热身准备

 

复习巩固

70

1..复习太极剑太极剑1-6个动作

2.学习太极剑7-9个动作

退步回抽

独立上刺

虚步下截

 

1.带领法、集体分组练习法

2.要点

(1)退步回抽。

回抽力点沿剑刃滑动,抱于左肋下,成左虚步,上体微左转,肩下沉。

(2)独立上刺。

上刺手与肩同高,剑尖与头同高,平剑身体微前倾。

(3)虚步下截。

左脚落左后,向左平带于体前,手心向里。

下截力在剑刃,成虚步,动作协调一致。

3.教法:

讲解法、示范法、带领法、个别或集中指导法、分组练习法、个人练习法

在练拳时,要求达到“静”。

能“静”是功夫的积累,也是练拳时间的积累。

太极拳理论博大精深,从体会理解到熟练掌握,只有以日渐进,积少成多。

所谓“多而惑,少而得”就是这个道理。

1.跟随练习法

2.相互指导纠正法

3.要点记忆法

4.集体练习法

5.目标完成法

想要求自己思想高度集中,达到无杂念,心平气和的“静”,首先要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思想专一,把意识注意点集中在练太极拳时的手、眼、身、法、步,尽可能做到动作准确规范,时间长了,慢慢会达到静的境界。

复习巩固

熟练掌握

了解动作要点

初步掌握新内容

5

1.放松活动

2.教学小结

3.提出课后练习内容与方法

1.教师带领学生练习

2.结合学习情况进行点评,表扬典型

3.结合早操指导学生课后练习

1.自我放松

2.合作放松

3.学习效果讨论

4.了解课后练习要求

恢复身体

评价效果

明确任务

教研室主任:

2005年3月7日

太极第3讲

讲座题目

太极拳的作用

讲座日期

2005年3月7日

讲座内容

太极与医学(中医)相结合,对身心锻炼所起的作用,分三方面述之如下:

(一)健身

欲要身体健康,平时应注意起居、饮食的规律性,除了加强营养外,还应坚持体育活动。

按练太极拳之要求,则应根据人的自然结构顺乎自然进行锻炼。

我们知道,"欲要健身先健心(指大脑)",因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通过大脑来指挥,所以说,人之根本,是以精气神为主,人身有三宝,就是精气神,人的精气神旺盛,则如天行健,方可永葆青春。

在平时应重视自身中之"内景"和"外象"之变化正常与否。

因人身之中之气血保持平衡最为主要,气血平衡,即无病;气血失调,即产生疾病,这是定理。

造成气血失调之原因则不外"七情六欲"所干扰,欲摒干扰,应运用人身上的"七星"与阴阳变化、五行生克之理法,方可保平安。

所谓七星,有动静两法要分开。

练静功(指眼、耳、口、鼻七窍);练动功(指头、肩、肘、手、胯、膝、足)。

阴阳(指内景即五脏六腑);外象(四肢百骸)。

换句话说,即人身中真气运行全凭感觉--无形的。

还有五行相生,"土、金、水、木、火";五行相克,"金、木、土、水、火"。

此五行对应人体内五脏即肺金、肝木、脾土、肾水、心火。

在人体内部通过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相互制约,互相调节,使气血平衡适应,促进体内各部机能增强抵抗力,方能健全体魄避生疾病。

以上属内景变化的一部分。

外象变化以动功为主,即四肢百骸全身之活关节收缩与舒张,同时与全身的大块肌肉和肌肉群等所起的反拔作用,而影响所有的横纹肌与平滑肌活动,则心脏得安。

所谓活关节是指"头",实际锻炼颈椎关节运转灵活性,同时也增强颈部神经根和神经丛的反应率;"肩"实际锻炼是肩胛与肱骨头之间的骨膜与肌腱之韧性,可防止肩周炎病产生;"肘"是锻炼桡、尺和肱骨骨头运转之灵活性;"手"是锻炼腕部的八块骨头之灵活性;"胯"是锻炼髋关节即大转子的灵活性,胯还要求"裆开一线",这对躯干运转可增强稳定性"膝"是锻炼股、胫、腓和膑骨等骨膜关系加强;"足"是锻炼脚腕关节灵活性并使各种步法变换敏捷稳健之功能。

如果按照"外象七星"认真锻炼,可使全身气血畅通,增强骨膜关系,改变石灰质与胶质的不平衡状态,或患有骨质增生和关节炎等症者,在不知不觉中痊愈,确能起到治疗的作用。

交感神经属阳,迷走神经则属阴,阴阳平衡就能保持心脏搏动频率恒定。

从之呼吸听从YAN髓中枢神经,即交感神经司呼气,副交感神经司吸气,所以练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并且着重理气。

中医说: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说明阴阳调和即阴阳平衡就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机体就处于健康状态。

太极拳作为健身运动的几个优点:

①全面锻炼:

太极拳的动作有几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如柔软、慢、连贯、走弧线(即圆形动作)和一动无有不动,都是锻炼上绝对不可忽视的法则。

在这里只拿一动无有不动的特点来证明它的全面锻炼作用。

大家都知道,游泳是需要手足和身体一起动作的一项运动,它已经被公认为有全面锻炼效果的运动项目之一。

太极拳在动作时,凡是全身能动的部分,都需要参加活动,所以叫做一动无有不动。

它的运动量虽然较游泳为小,但在全身动作的和谐上和细致上,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可见太极拳具有全面的锻炼的优点。

②内外兼顾:

太极拳在锻炼时,不但肌肉活动有各式各样的柔和动作,同时还要做好呼吸运动和横膈运动,来促进心、肺、肠、胃等内脏的机能活动。

另外,由于每一个动作都用意识加以引导,使人精神集中,不起杂念,以至越练越纯静(即心境异常安静之意),也能使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更好的调节作用。

这种锻炼方法,一面具有一般运动项目活动肌肉的好处,一面又吸收了静坐法调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