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辽宁省凌源市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4819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辽宁省凌源市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凌源市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1月份月考

语文

2018.1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檫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本卷命题范围:

必修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酒令是对酒礼的变革、丰富和发展,是佐酒助兴的重要手段,是文化入于酒,更是酒中的文化。

最早的酒令是辅助礼的,后来才发展为佐酒助兴、宾主尽欢的方法,甚至成了劝酒、赌酒、逼酒的手段。

最古老的酒令当为投壶,要将特制之矢投入一口广腹大的壸中。

投壶从射礼转化而来,盛行于春秋战国,《史记》中载有投壶盛况。

魏晋时,文人雅士整日饮酒作乐,纵情山水,清谈老庄,游心翰墨,喜作流觞曲水之举。

择一风雅静僻所在,依次安坐于潺潺曲水边,置酒杯于上流使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嘯吟或援笔,作出诗来。

最著名的一次当数永和九年的兰亭修禊,留下了名传千古的《兰辛集序》。

这种酒令,虽为罚酒手段,但因被罚作诗这种高逸雅致的精神活动的参与而变得不同凡响。

当然在民间亦有简化为只饮酒不作诗的。

南北朝时期,由“流觞曲水”演化而来的吟诗应和,流行较盛。

士大夫在酒席上吟诗应和,迟者受罚,已成风气。

唐宋时代是我国游戏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酒令也得以长足发展。

“唐人饮酒必为令为佐欢”。

当时较盛行的是“藏钩”“射覆”等几种。

“藏钩”就是甲方将“钩”或藏于手中或匿于手外,搓成拳状让乙方猜度,猜错罚酒。

“射覆”是先分队,也叫“分曹”,先让一方暗暗覆物于器皿下让另一方猜,射就是猜度之意。

李商隐就曾在诗中写道: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酒令到明清时代则进入另一个高峰期,其品种更加丰富.举凡世间人物、花木、虫禽、词牌、中药、八卦、骨牌,以及种种风俗、节令、无不入令。

清人俞敦培把酒令分为雅令、通令、筹令。

雅令,是指文人酒令,按内容可分为字令、诗令等多种。

比如字令,因汉字形体结构随意增损离合变化殊多,制成的字令或妙语双关,或双声叠韵,或顶针回环……变化万千,趣味盎然,真正是考较与座者的智慧与敏捷。

心快、眼快、手快、嘴快四者缺一不可。

雅令是文人的“智力竞赛”,虽情趣古雅,但一般人做不来,而“通令”不必劳神,几乎人人可为,比如投骰子,划酒拳,全凭运气。

至于筹令,则是雅俗共赏,因是从筒中抽筹行令,故名。

筹上多镌刻诗词、典故,每筹下注明饮酒对象及数量,诙谐幽默,每每令人捧腹。

小说《红楼梦》中就有多处行酒令的描写,妙趣橫生,宴乐无穷。

酒令的形式千变万化,可以即兴兴创造和自由选择,几经发展。

这一有趣的艺术形式,已成为中国所特有的酒文化。

1.下列对文中“酒令”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酒令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酒文化,是文人雅士们智慧的结晶。

B.酒令的产生是出于辅助酒礼的需要,后来逐渐成为了佐酒助兴的最佳手段。

C.酒令起初形式单一,直到明淸时代进入了发展的高峰,品种变得丰富起来。

D.洒令的形式千变万化,可以即兴创造和自由选择,令洒宴妙趣横生,兴味无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晋时,文人雅士整日饮酒作乐,纵情山水,清谈老庄,游心翰墨,自然喜行流觞曲水这种酒令。

B.投壶是最古老的酒令,从中同古代“六艺”之一的射礼转化而来,在春秋战国时代极为盛行。

C.“唐人饮洒必为令为佐欢”,“藏钩”“分曹”“射覆”就是当时较盛行的洒令,都是以“猜”的形式来定胜负,猜错罚酒。

D.酒令是为众人会聚畅饮美酒来助兴的,但也可能变成有的人劝酒、赌酒、逼酒的手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人酒令中融人了丰富的语言和义学知识,因此参与者的知识文化水平有助于在行令过程中胜出。

B.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旬“隔座送钩春酒暧,分曹射覆蜡灯红”生动地描写了酒宴上的行令场面。

C.淸代有人将酒令分为通令、雅令、筹令,人们可以各依需要来自由选择,因而酒令在各个阶层都能盛行。

D.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我们再没见过酒令的出现,酒令文化已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永远消亡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泥斑马

肖复兴

家里大院的大门很敞亮,左右各有一个抱鼓石门墩,下有几级高台阶。

黑漆大门上,有一副对联: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有点儿老一辈的气势。

在老北京,这叫广亮式大门,平常的时候不打开,旁边有小门,人们从那里进出。

台阶上有一个平台,平台显得很宽敞。

王大爷的小摊就摆在那里,很是显眼,街上的人,一眼就能望见。

王大爷的小摊,卖些糖块儿、洋画片和泥玩具之类的东西。

泥玩具,多是些小动物,是王大爷自己捏的,涂上颜色,非常好看,活灵活现,卖得不贵,因此,很受小孩子欢迎。

我常常一放学就到王大爷的小摊前,看一会儿,玩一会儿,王大爷望着我笑,任我随便摸他的玩具。

我真佩服王大爷的手艺.他的手指很粗,怎么就能那么灵巧地捏出那么小的动物来?

王大爷那时五十多岁,住在我家大院的东厢房。

他人很随和,逢人就笑。

那时,王大爷的东西很便宜,人们生活不富裕,因此他赚的钱也不多,只能勉强生活。

王大爷老两口只有一个儿子,大院里的人都知道,儿子是抱来的。

将近三十,还没结婚,在铁路上开火车,和王大爷两口挤在一间房里。

让他头疼的是儿子以后找个媳妇,可怎么住呀?

那一年寒假,我常到王大爷小摊前玩。

有一天,他在做玩具,问我:

“你说做一个什么好?

”我随口说了句:

“做只小马吧。

”他点点头。

没一会儿的工夫,就捏出了.只小马的样子。

他抬起头又问我:

“你说上什么颜色好?

”我随口又说:

“黑的!

”“黑的?

”王大爷反问我一句说:

“一色儿黑,不好看,来个黑白相间的吧,好不好?

那时候,我没有细想,这个黑白相间的小马会是什么样子。

等王大爷把颜色涂了一半,我才发现,原来是一只小斑马。

黑白相间的弯弯条纹,让这只小斑马格外活泼漂亮。

“王大爷,您的手艺真棒!

”我情不自禁地说。

第二天,小斑马的漆干了,脖子上系一条红绸子,绸子上挂着个小铜铃铛,风一吹,铃铛不住地响,小斑马像活了一样。

我太喜欢那匹小斑马了。

每次路过小摊都会站住脚,反复地看,好像它也在看我。

那一阵子,我满脑子都是这个小斑马,可惜没有钱买。

几次想张嘴跟家人要钱。

接着又想,小斑马的脖子上系着个小铜铃铛,比起一般的泥玩具,钱稍微多了点儿,便把冒到嗓子眼儿的话,又咽了下去。

春节一天天近了,小斑马不知哪一天就会被哪个孩子买走,带回家过年。

一想起这事,我心里很难过,百爪挠心,好像小斑马是我的,会被别人抢去。

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我干了一件“蠢事”。

那一天,天快黑了,因为临近过年了,小摊前站着不少人,都是大人带着孩子来买玩具的。

我趁着天暗,伸手一把就把小斑马“偷走”了。

飞快地把小斑马揣进棉衣口袋里,小铃铛轻轻地响了一下,我的心在不停地跳,觉得那铃声,王大爷好像听见了。

这件事很快被爸爸发现了,他让我把小斑马给王大爷送回去。

跟在爸爸的后面,我头都不敢抬起来。

王大爷爱怜地望着我,坚持要把小斑马送给我。

爸爸坚决不答应,说这样会惯坏了孩子。

最后,王大爷只好收回小斑马,还嘱咐爸爸:

“千万别打孩子,过年打孩子,孩子一年都会不高兴的!

就在这一年,为了支援“三线建设”,政府动员人们去甘肃。

王大爷报了名,很快就被批准了。

大院所有的街坊都清楚,王大爷这么做,是为了给儿子腾房子。

王大爷最后一天收摊的时候,我站在一边,默默地看着他。

他也望着我,什么话也没说。

那一天,小街上冷冷清清的。

第二天,王大爷走时,我没能看到他。

放学回家,看到桌上那只脖子上挂着铜铃铛的小斑马,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四十多年过去了,王大爷的儿子,今年七十多岁了,他在王大爷留给他的那间东厢房里结了婚,生了孩子。

他的媳妇个子很高,长得很漂亮。

他的儿子个子也很高,很帅气。

可是,王大爷再也没有回来过一次。

难道他不想他的儿子,不想他的孙子吗?

四十多年来,我曾经多次去过甘肃,每一次去,都会想起王大爷,想起这个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当然,也会想起那只“泥斑马”。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其实,我把小斑马“偷走”王大爷是知道的,因为当时小钤铛轻轻地响了一下,被王大爷听见了。

B.王大爷报名去甘肃不仅是为了给儿子腾房子,更主要是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为了支援“三线建设”,因为那时人的觉悟高。

C.以“泥斑马”为题,更生动形象,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王大爷作为主要人物,贯穿始终,文章也可以以“王大爷”为题。

D.文章写法细腻,通过对人物神态和典型化语言的细致描写,刻画了让“我”敬爱怀念的王大爷形象。

5.小说第一段中的对联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6.小说主人公王大爷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徐复:

学林巨匠教苑楷模

王华宝

徐复,1912年1月8日生于江苏武进,2006年7月24日逝于南京。

在先生一百周年诞辰之际,南京师大在随园校区中大楼前设立其半身塑像。

我是1983年拜识徐复先生的,其机缘就是先生在南京师范学院始建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

对于开设新的专业,学校有的领导颇为担心和犹豫,而年逾古稀的徐先生,敏锐地察觉到传统文化在当代复兴的契机,以极大热情和大无畏精神,找学校、高教局领导协商,终于成功创办。

如今,南师大古文献专业已发展成为特色品牌专业。

许多学生都记得,徐先生亲自授课,那是学校一景。

校内外的好学之士,纷纷赶来,几代人共处一室。

特别是先生的老学生吴金华、王继如教授等坐在第一排,还经常争着冲上讲台帮着擦黑板。

徐先生关心和帮助学生之事不胜枚举。

记得,万久富、孙叶锋等人与我商量计划成立“扬州清学伐薪会”。

我主动向徐先生汇报,先生大加鼓励,还专门抽出时间给我们做讲座。

在老师的不断教导和持续关爱下,古文献专业首届20名学生浸润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都一直坚守在传统学术这一领域。

徐先生还曾培养多名外国高级访问学者。

在德国弗赖堡大学任教的冬玛轲曾受教于徐先生。

最终,冬玛轲成为国际汉文字学专家,出版了德文版《说文解字手册》,这是第一部向瑞士及德语国家介绍中国文字学的开山之作。

先生快慰地说:

“我总算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西方做了些工作。

“好事大家做”是徐先生的口头禅,他与同道一起创办学会,召开学术会议,出版学术成果等,共同推动了传统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的复兴。

1981年5月,中国训诂学研究会成立大会在武汉召开,徐先生当选为副会长。

次年苏州召开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年会,盛况空前。

此后,由徐先生出面,组织了许慎、章太炎等著名学者的多次纪念活动,建立了一些永久性的纪念馆。

他曾热心作序百余篇,推动或直接资助出版了大量的学术文化著作。

如推动老友段熙仲教授遗著《春秋公羊学讲疏》的出版等。

2002年11月2日,徐先生在女儿徐乃建和我的陪同下,最后一次回母校武进前黄中学。

(其前身为“三近高小”,是先生之父徐晓卿在民国初年所创办)。

先生亲见前黄中学今日之盛况,一路上不断回忆往事,心情舒畅。

他对家世有着强烈的荣誉感,并讲述“三近”精神(好学、力行、知耻)之义。

徐先生终生奉之,由此更可知家风的重要。

数十年来,徐先生笔耕不辍,自然留下了许多体现其专精与博大的传世之作。

如《后读书杂志》《徐复语言文字学丛稿》《论稿》《晚稿》《秦会要订补》,等等。

徐先生说:

“余之治学,名物训诂,典章制度,八字而已。

”一个“而已”,道尽了学术的高境界和人生的真风流。

2016年7月24日,是先生仙逝十周年的忌日。

最后选取一则南京大学的挽联作结,以表达学术界的心声——道述博大精深,堪称现代学林巨匠;胸怀光明磊落,不愧当今教苑楷模。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7.下列理解和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徐复先生一百周年诞辰之际,南京师范大学在随园校区中大楼设立其半身塑像,纪念徐复先生在学术方面的伟大贡献。

B.南京大学为徐复作的挽联对其一生进行了高度概括,上联是指徐复在学术方面的巨大成就,下联则是讴歌其与人为善与执着于教书育人的优秀品质。

C.徐复先生具有敏锐的眼光,当他觉察到传统文化在当代复兴的契机时,就以极大热情和大无畏精神力主在南京师范学院开设古文献专业。

D.文章选材典型,在具体叙述徐复先生的事例时,既有具体的年代也有具体的人物,甚至还有许多现场的话语,体现了传记文学真实性的文体特征。

8.下列对徐复先生相关事例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徐复先生关心、帮助学生,作者和万久富、孙叶锋等人成立“扬州清学伐薪会”后,他专门抽时间为我们做讲座,指导我们年轻一代进行研究。

B.徐复先生授课时,不仅校内外的好学之士纷纷赶来,就是那些功成名就的老教授等也坐在前排,还争着擦黑板,这体现了徐复先生的人格魅力。

C.徐先生的口头禅是“好事大家做”,这就可以看出他的合作精神,又体现了“人无完人的”古训,说明徐复先生也存在缺点,从而丰富了其形象。

D.“余之治学,名物训诂,典章制度,八字而已”一句是徐复对自己人生成就的高度总结,“八字而已”既有谦虚的意味,也充满了遗憾的情绪。

E.徐复先生对家世有了强烈的荣誉感,他父亲所提倡的“三近”精神,激励着徐复先生的一生,由此可见,良好的家风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巨大。

9.徐复先生在中国古文献专业方面做出那些贡献?

请简要概括。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仁镐,邢州龙冈人。

后唐明宗镇邢台,署为牙校,即位,擢为作坊副使,累迁西上阁门使。

清泰中,改右领军卫将军。

晋天福中,青州杨光远将图不轨,以仁镐为节度副使,伺其动静。

历二年,或谮仁镐于朝,改护国军行军司马。

仁镐至河中数月,光远反书闻。

汉乾祐中,历昭义、天雄二军节度副使。

周祖镇邺,表仁镐为副留守。

及起兵,仁镐预其谋。

周祖即位,仁镐为王峻所忌,出为唐州刺史,迁棣州团练使,入为右卫大将军,充宣徽北院使兼枢密副使。

显德初,出为永兴军节度使。

世宗嗣位,移河中。

会殿中丞上官瓒使河中还,言河中民多匿田租,遂遣瓒按视均定。

百姓苦之,多逃亡他郡,仁镐抗论其事,乃止。

丁母忧,去官。

五年,拜安国军节度,制曰:

“眷惟襄国,实卿故乡。

分予龙节之权,成尔锦衣之美。

”郡民扶老携幼,迎于境上,有献锦袍者四,仁镐皆重衣之,厚酬以金帛。

视事翌日省其父祖之墓周视松槚涕泗呜咽谓所亲曰仲由以为不如负米之乐信矣时人美之。

郡有群盗,仁镐遣使遗以束帛,谕之,悉遁去,不复为盗。

恭帝嗣位,移山南东道节度。

宋初,加检校太师。

建隆二年,以疾召还,次唐州,卒于传舍,年六十九。

仁镐性端谨俭约,崇信释氏,所得俸禄,多奉佛饭僧,每晨诵佛经五卷,或至日旰方出视事从事刘谦责仁镐曰:

“公贵为藩侯,不能勤恤百姓,孜孜事佛,何也?

”仁镐敛容逊谢,无愠色。

当时称其长者。

(节选自《宋史·王仁镐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视事翌日/省其父祖之墓/周视/松槚涕泗呜咽/谓所亲曰/仲由以为/不如负米之乐信矣/

B.视事翌日/省其父祖之墓/周视松槚涕泗/呜咽谓所亲/曰仲由以为/不如负米之乐/信矣/

C.视事翌日/省其父祖之墓/周视松槚/涕泗呜咽/谓所亲曰/仲由以为不如负米之乐/信矣/

D.视事翌日/省其父祖之墓/周视/松槚涕泗呜咽/谓所亲/曰仲由以为不如负米之乐/信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擢,文中是“提升、提拔”的意思,文中的“迁”“改”“拜”“加”都是此意。

B.团练使.文中指一种军事官职,在宋代多为虚衔,苏轼被贬黄州时做过团练副使。

C.母优,母亲的丧事,中国古代朝廷官员在位期间,若父母去世,须辞宫回家守孝。

D.传舍,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

又如“沛公至高阳传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仁镐出身行伍,多次升迁官职。

他从低级武官做起,先后担任作坊副使、西上阁门使和右领军卫将军等官职,官职屡次升迁。

B.王仁镐衣锦还乡,备受乡亲欢迎。

他主政河中时,回到自己家乡探亲,当地百姓扶老携幼到边境迎接,有人献锦袍,他以钱物相谢。

C.王仁镐信奉佛教.对佛事很上心。

他崇奉佛教,用俸禄来供奉佛事施舍僧人,每天早晨诵读佛经五卷,有时到天色很晚才处理事务。

D.王仁镐谦虚恭敬,为人诚恳宽厚。

他从事佛事,被别人看成是不勤于政事救助百姓的高官,他道歉无恼怒之色;他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百姓苦之,多逃亡他郡,仁镐抗论其事,乃止。

(2)郡有群盗,仁镐遣使遗以束帛,谕之,悉遁去,不复为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自唐诗,完成14〜15题。

赠梁浦秀才斑竹拄杖①

贾岛

拣得林中最细枝,结根石上长身迟。

莫嫌滴沥红斑②少,恰似湘妃泪尽时。

【注】①诗人以一技斑竹赠给友人作手杖,这首诗写于其间。

②“红斑”事见《博物志史补》,云:

“舜之二妃,曰湘夫人。

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尽斑。

14.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前两句写斑竹杵杖之由来,“拣得林中”语出平淡,但却反映了诗人找遍竹林的过程。

B.首句“得”字和“最”字写出了诗人找竹之艰辛,去现了诗人注重诗句锤炼,刻意求丁的才能。

C.作者借此竹“结根石上”,说明此竹生命力顽强,生长的环境是很贫瘠的,不是随便就能找到的。

D.这首诗在艺术上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说此竹是“最细枝”的,后用“恰是湘妃泪尽时”传递出深层意蕴。

E.这首诗写赠梁浦秀才斑竹拄杖之事,言简意深。

体现出了“近事浅语,出于天然”的特点。

15.诗中运用湘夫人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氓》中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的句子是“氓之蚩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写出经过月亮的银辉的浸染,雾气、江水、夜空浑然一体的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认为“萨德”不会对中国造成军事威胁的人大概只有两种,一种是真正缺乏相关常识或知识积累的人,另一种则是居心叵测之人,希望以“避重就轻”的说法蒙骗中国人。

②这次召开小组学术讨论会时,他一个人在那里喋喋不休地说了一个多小时.不由分说,根本不考虑其他人的意见和感受,这种做法要不得。

③昆明的4月,正是鲜花饼上市的时期,市民排着长队等待购买新鲜上市的鲜花饼早已成为司空见惯的景象。

④有些司空见惯的警句现在被奉为至理名言,其实这些所谓的警句最初之意并不是如此,而是在的流传的过程中发生了改变。

⑤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动力源泉,需要我们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创新,敢于实战,不应翻云覆雨。

⑥内蒙古锡林浩特出现了冰柱现象,游客们不知道怎么形容,只知道自己被那些不可言传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

A.①③④B.①②⑥C.②③⑤D.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从供给侧角度看,分享经济提高了闲置资源利用率,创新了产品和服务供给模式,刺激了消费几何级数增长,满足了大众消费的新需求。

B.回溯人类文明发展史,从竹简到羊皮,从纸张到电子墨水,尽管书籍的材质一直在变化,但人类对知识的渴望、对智慧的追求却始终如一。

C.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人均寿命接近75岁左右,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相比有大幅提升,在这个巨大变化的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D.如果孩子还不能了解故事中每个字句的意思,父母可以简化故事的内容,最好以富有感情的声音念书,增长图画书对幼儿的吸引力。

19.下列各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A.今天的讲座,能够聆听各位先贤的髙论,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B.父亲带着儿子见长辈,这时,孩子打破一只碗。

父亲赶紧说:

“今天这个小子毛手毛脚,请大来见谅他。

C.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以后还请恩师继续斧正我工作中的不足。

D.兹有高一

(1)班张三同学因病请假回家休息,请保卫科同志予以放行为谢!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游泳在中国可谓一项古技。

《诗经》中《国风•邶风•谷风》就有“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说明早在周代,①。

《北游录•纪闻上》记载渔民“入水捕鱼,口噉一,手捕其二,跃岸称贺”。

游泳是古人用来捕鱼的看家本事,但是嘴里叼一只鱼,②,显然不是单纯的捕鱼活动,“跃岸称贺”的描写,则表明这更像是一段展示水性的表演,③,由此可见一斑。

21.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病急乱投医”,说的是事情到了紧急的时候,到处求人或乱想办法.病急乱投医虽然能给病人一线希望,但是会带来误诊、增加病人痛苦等问题,还可能引起病情转化,一旦引起病情转化,势必造成意外死亡和医患糾纷,现在很多人理性看待病情,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病情转化,而且只要理性看待病情,就能避免误诊、增加病人痛苦等问题,让人坦然面对,积极治疗。

①病情转化不一定会造成意外死亡。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有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哲人,寻求解脱之法。

哲人给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指着一条沙砾路说:

“你每走一步就检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

”过了一会儿,那人说:

“越来越觉得沉重。

”哲人说:

“这也就是感到生法越来越沉重的道理。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我们每个人都背着一个空篓子,然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去,所以才有了越走越累的感受。

”那人问:

“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这沉重吗?

”哲人问:

“那么你愿意把工作、爱情、家庭、友谊等哪一样拿出来呢?

”那人不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1.D(A.“是文人雅士们智慧的结晶”错误,也有很多无需文化水平就可参与的酒令,“文人雅士”范畴太狭。

B.“最佳手段”错,是重要手段。

C.“直到明清时代进人了发展的高峰”,唐代也有长足发展。

2.C(“分曹”“射覆”是同一种酒令。

3.D(文中未提到酒令在今天的发展,难以得出这一结论,何况“永远消亡”也过于绝对。

4.C(A.原文是“觉得那铃声,王大爷好像听见了”;B.“更主要是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为了支援‘三线建设’”没有根据;D.本文没有对人物的神态和典型化语言的细致描写。

5.①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家风的写照,是父亲教存孩子的箴言;②对联也暗示了王大爷忠厚老实的性格;③通过对联,表达了作者对善良忠厚品格的倡导与赞美。

(5分,意思对即可。

6.①心灵手巧,有一副好手艺,通过“我”的佩服、赞叹可以看出,我“偷马”也从侧面衬托了王大爷手艺精湛。

②随和善良。

任凭“我”随意摸他的玩具;“他人很随和,逢人就笑”,“卖的东西很便宜”;“我”偷了泥斑马,王大爷要送给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