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题中的热点句式类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4470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题中的热点句式类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题中的热点句式类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题中的热点句式类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题中的热点句式类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题中的热点句式类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题中的热点句式类析.docx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题中的热点句式类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题中的热点句式类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题中的热点句式类析.docx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题中的热点句式类析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题中的热点句式类析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的热点句式类析(上)

文言文句式,高考一般不单独设题,考查往往融合在句子翻译题中,但忽略了句式,往往会在句意理解、翻译中出现"黑障"。

下面结合2008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出现的热点句式作点分析。

一、省略句

文言文句式中,省略句是考试的热点句式。

2008年,全国18套试卷41道翻译题,其中,浙江、江西、福建、山东、湖南、湖北、四川、安徽、广东等9家考查了省略句。

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省略句不可忽视。

省略句主要有省主语、省谓语、省宾语、省兼语、省介词等形式。

⒈省主语

如:

①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浙江卷15题)

这里主语"白居易"承上文省略。

译文:

(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

②吾爱之,不吾叛也。

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江西卷13题)

这里"不吾叛也",主语"他"(尹何)省略。

译文:

我喜欢他,(他)不会背叛我的。

让他去学习为政之道,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了。

③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赴有夫!

(福建卷6题)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两个紧缩复句,即"用之,(我)则行;舍之,(我)则藏",主语"我"承前一分句宾语省略。

译文:

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任用我,我就退隐。

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

④"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

"遂以斧自刎其项。

(山东卷13题)

这里两处省略主语,一处是"况为我死",即"况(弟)为我死";一处是"遂以斧自刎其项",即"(讷)遂以斧自刎其项"。

译文:

"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

"(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⒉省谓语

谓语是句子中的核心,人们讲话总是"有所谓"的。

若补不出,则无法译出句子"大意"。

如:

①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

(湖北卷13题)

这里"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中的"或"后省略谓语"达到","亦"后省略谓语"有"。

译文:

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甚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

②兄曰:

"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于是速归之。

(山东卷13题)

"且犹不可",即"且犹不可(樵)",是说,还是不能去砍柴。

这里"樵",名词活用作动词,砍柴。

译文:

哥哥说:

"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

"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③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

未几,复谢去。

(四川卷11题)

这里"永乐元年入朝"句中的"入朝"承上句省略谓语"征召",上句"致仕",是辞官的意思,所以这里"入朝"前必须补上"征召",否则,下文"留为故官"也无从说起。

译文:

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

不久,又辞官离去。

⒊省宾语

如:

①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湖南卷13题)

"且又大购之"中"购"后承上文省略"捕",即"且又大购(捕)之",就整体而言,动宾短语"(捕)之"作"购"的宾语。

译文:

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

②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湖南卷13题)

"胜"后省略宾语"审讯之苦"。

译文:

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

⒋省兼语

文言文中省略的兼语,在翻译中,如果不补出来,则文意有时无法理顺。

如:

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广东卷9题)

"访荐为主簿"句中的"荐"后省略兼语"之",即"访荐(之)为主簿",意思是:

周访举荐他(陶侃)做主簿的官职。

译文:

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⒌省介词

如:

我闻忠善以报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江西卷13题)

这里"忠善""作威"前都省略了介词"以",而"以报怨""以防怨"中的"以"则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译文:

我听说过用忠诚善良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威权来防止怨恨。

6.省关联词语

如:

①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福建卷6题)

这是两个紧缩复句,省略了关联词语"若......则......",即"(若)得志,(则)与民由之;(若)不得志,(则)独行其道"。

译文:

(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就)走自己的路。

②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

虽得罪,所甘心焉。

(安徽卷11题)

这里"虽得罪,所甘心焉"中,"所甘心焉"前省略了"亦"。

关联词语"虽......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即使......也......",译文:

刺史倘若了解百姓的疾苦却不去救助,怎么能执政呢?

即使获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7.综合省略

这是指在一个文言文句子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省略现象。

如:

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

(湖北卷13题)

"当......为事"句中的"志"前省略"章君",定语省略,"为事"前承上文"乃辟塾聘师",应补上动宾短语"办好义塾",译文才文通字顺。

译文:

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

二、变式句

这是比照现代汉语而言。

文言文句子的语序变化,常见的有四种:

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语后置、定语后置。

2008年高考考查了两种。

⒈宾语前置句

如:

①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全国卷Ⅱ11题)

这个文言句子中的"罪人斯戮"是"戮罪人"的宾语前置句式,与"唯命是听""唯才是举"一类句式的特征相同。

若译成"罪人严惩了",则不符合要求,应译成:

严惩了罪人。

译文:

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②陈人欲战,蛮奴之曰:

"老夫尚降,诸君何事!

"众皆散走。

(辽宁卷11题)

"诸君何事!

"即"诸君事何!

",代词宾语"何"前置。

译文:

陈国人想要应战,任蛮奴挥手呵斥说:

"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

"众人都四散逃跑。

⒉介词结构后置

如:

①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江苏卷9题)

"欲潜师就尚于江南"中的"于江南"是介词结构后置,即"欲潜师于江南就尚"。

译文:

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②力不足,死焉,职也。

(上海卷19题)

"焉"用在动词之后(常在句末),相当于介词"于"加上代词"之",可译为"在这里""在那里""在这件事上"。

"死焉"即"死于之",这里介词结构"于之"译为现代汉语,可不变语序,作补语。

不过,介词结构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作状语。

译文:

(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在这里),也是你的职分。

三、被动句

常见的有五种形式:

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用"为""为......所......"表被动,用"见""见......于......"表被动,用介词"被"表被动,动词本身表被动。

2008年高考考查了两种。

1.用"见""见......于......"表被动

如:

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江苏卷9题)

"及得召见"中的"见",是动词,是接见、召见的意思;"遂见亲信"中的"见",副词,表被动,含"被、受、受到"的意思。

译文:

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动词本身表被动

如:

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安徽卷11题)

"罪细且不容"句中的动词"容",表被动。

译文:

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就不能接受诏令。

四、疑问句

可分两种形式:

用疑问代词(谁、何、曷、胡、安、孰、焉等)提出问题,用疑问语气词(乎、欤、耶、哉等)提出问题。

2008年高考考查了用疑问代词提出问题。

如: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是其故何也?

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天津卷15题)

全句可译为:

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

这是什么缘故呢?

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

2008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的热点句式类析(下)

五、判断句

就是名词谓语句。

常见的有五种形式:

1.用"者"或"也"表判断;2.直接表示判断,即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3.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4.用动词"为""是"表判断;5.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2008年考查了直接表示判断,即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这实质上是"者""也"表判断的一种省略式。

如: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浙江卷15题)

这里"况,吴人"便是,这实质是"况,吴人也"或说"况者,吴人也"的一种省略式。

译文:

(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六、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称凝固结构,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固定的习惯句式。

1."莫如""莫若"

意思是"没有......比得上""莫如""不如"。

如:

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全国I卷11题)

译文:

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2."是以"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为这个""因此",这里"是"是指示代词。

如:

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

(北京卷8题)

译文:

颍川人从此相互告发成风,百姓间多仇恨。

3."得无......乎""得无......耶"

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意思是"恐怕......吧?

""莫非......吧?

""该不会......吧?

"。

如:

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北京卷8题)

译文:

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恐怕会有伤教化吧?

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

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

""怎么......呢?

"

如:

①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是其故何也?

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天津卷15题)

译文:

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

这是什么缘故呢?

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

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

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广东卷9题)

译文:

人们往往有一些优点,很少不自己称赞自己的,你的功劳那么大,却没有说一句,这是为什么呢?

5."何......之有"

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意思是"有什么......呢?

","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

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天津卷15题)

这句中"此何难之有焉",即"此有何难焉",意思是:

这样有什么困难呢?

"以为"即"以(之)为",介词宾语省略。

译文:

这样有什么困难呢?

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

6."若......然"

相当于"像......一样(似的)",如"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或相当于"像......这样"。

如:

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上海卷19题)

"非若吏人、百姓然"中的"若......然",即"像......这样"。

译文:

即使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

七、其他

下列几种固定句式,近两年虽未考查到,但也不可忽视。

⒈"有......者"

常用于叙述的开头,以突出叙述的对象。

如:

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

"有......者"有时候是定语后置的一种形式。

这里"有涉江者"是"人"的定语。

⒉"无乃......乎"

表委婉的商榷语气,意思是"恐怕......吧?

"

如: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奈不可乎?

(《崤之战》)

译文:

部队精疲力竭,远方的对手又有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⒊"孰与""与......孰......"

表示比较和选择,意思是"跟......比较,哪个......"

如: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个(厉害)?

⒋"不......亦乎"

表示委婉的反问,意思是"不是......吗?

"或"岂不是......吗?

"

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⒌"何以......为""何......为"

表反问,意思是"还用......做什么?

""要......干什么?

"

如:

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汉书・霍去病传》)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⒍"有以......""无以......"

就是"有所以......""无所以......"。

"有""无"是动词,"所以"和后面的词语组成名词性短语,作"有""无"的宾语。

意思是"有什么可拿来用来......""没有什么可拿来用来......"。

如:

项王未有以应。

(《鸿门宴》)

译文:

项王没有什么话可回答。

⒎"有所......""无所......"

"有"和"无"是动词,"所......"是名词性短语,作"有"和"无"的宾语。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没有什么......"。

如: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

"有所近"直译为"有接近的东西"。

⒏"如......何""奈......何""若......何"

这种句式用来询问办法,可用"对......怎么样""把......怎么样"来对译。

如:

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⒐"非惟......抑亦"

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如: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陈寿《隆中对》)

译文:

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⒑"庸......乎"

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哪里(怎么)......呢?

"

如: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韩愈《师说》)

译文:

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

⒒"何(奚)以......为""何(奚、曷)......为"

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要......呢?

""还用......做什么呢?

""要......干什么?

"

如: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将颛臾》)

译文:

这是我们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⒓"......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表示总结性的判断。

这是宾语放在动词"谓"之前的句式,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译文:

听到许多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固定结构,2007年全国高考18套试卷只有江西卷作为考查点,今年则不同,有全国、北京、天津、上海4家考查了6种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忽略了固定结构,往往会理不顺句意,译不准句子"大意",更谈不上字字落实了。

正确理解句式,必须把握"两个意识":

一是语言标志意识:

如固定句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用"得无......乎""得无......耶"。

如文言文中被动句,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用"于""受......于......""为""为......所......""见""见......于......"等。

二是具体语境意识:

如动词表被动的句式,即主动句式表达被动内容的句子,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来判断。

如之前曾讲到的"罪细且不容"句中的"容"便是,这里动词"容"表被动。

可以预测,2009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就句式而言,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固定句式等仍将是考查的热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