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地理总结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4434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上学期地理总结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一上学期地理总结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一上学期地理总结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一上学期地理总结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一上学期地理总结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上学期地理总结笔记.docx

《高一上学期地理总结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上学期地理总结笔记.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上学期地理总结笔记.docx

高一上学期地理总结笔记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恒星星云

2、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地月系

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其它行星系

其它恒星系

3、太阳系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丨丨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小行星带

二、特殊的行星-地球

地球存在的生命条件

原因

外部条件

稳定的光照

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

温度适宜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大气

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液态水

地球北部的物质运动

第二节太阳队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概况

1、能量来源:

核聚变反应4H

1He+能量

2、太阳辐射:

太阳传递能量的现象

二、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光、热能量

直接:

动植物对太阳的直接利用

间接:

煤、是有等化石燃料的形成

2、是地球的水循环和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影响地球环境的形成。

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

黑子、耀斑为主要标注。

周期约为11年

太阳外部结构及太阳活动示意图

2、太阳活动的影响

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活动越剧烈,气候越反常

②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如影响手机)

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

运动形式

旋转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地球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北逆

南顺

恒星日

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太阳日

24小时(方便人们)

15°/小时

赤道向两极递减

地球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恒星年(真正周期)

回归年

平均1°/天

近日点(1月初)最快

远日点(7月初)最慢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黄赤交角:

23°26′

二、地球自转的物理意义

(一)、昼夜更替

周期:

1、太阳日:

24小时

1太阳直射赤道时晨昏线示意图

2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晨昏线示意图

3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二)时差

1同一条经线时间相同

2经度相差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3地理为主越东,地方时的值越大。

(三)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

规律:

观测者顺着运动方向时,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

(南左北右,赤道不偏)

(四)地球形状成椭圆形

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赤道略凸,两极稍扁地球成椭球体。

三、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位置

赤道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北半球

昼夜平分

昼长夜短

越往北昼越长

昼短夜长

越往北昼越短

赤道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南半球

昼短夜长

越往南昼越短

昼长夜短

越往南昼越长

规律: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该半球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点处为90°,自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递减。

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时,北回归线及其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

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

3、季节更替

4、五带划分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

地壳:

地表---莫霍面

地幔:

莫霍面---古登堡面

地核:

古登堡面---地心

岩石圈: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

软流圈上面。

软流层:

上地幔上部

莫霍面:

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

古登堡面:

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垂直分层

2、水圈:

连续不规则

3、生物圈:

最活跃的圈层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A:

太阳辐射

B:

削弱的太阳辐射

C、D:

地面辐射

E:

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

F:

大气逆辐射

G:

大气辐射

O3吸收紫外线反射吸收散射

CO2和水汽吸收红外线

2、削弱作用与保温作用的意义

削弱作用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

昼夜温差小

保温作用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

二、大气运动

1、热力环流:

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中的风:

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

斜穿等压线

3、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假设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三圈环流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4、季风

区域

风向成因

东亚夏季:

东南风

冬季:

西北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南亚冬季:

东北风

夏季:

西南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三、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热带雨林气候

气候类型:

热带鱼雨林气候

特点:

终年高温多雨

成因:

赤道低压带控制,空气对流强烈

(2)热带沙漠气候

特点:

常年干旱少雨

成因: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

(3)地中海气候

成因: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暖多雨

(4)温带海洋气候

特点:

温和湿润

成因: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5)温带大陆性气候

特点:

冬季严寒,降水较少

成因:

大陆的内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少。

四、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

1、气团和锋

气团是指性质比较相似的大团空气

冷锋:

冷气团推动暖气团移动

过境前:

低压、高温晴朗

过境时:

大风、风雪、降温、气压上升

过境后:

高压、低温、晴朗

暖锋:

暖气团推动冷气团移动

过境前:

高压、低温、晴朗

过境时:

连续性降水,气压降低

过境后:

低压高温、晴朗

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准静止锋在一个地方徘徊或时进时退时,云雨区宽广,降水强度小,持续时间长。

如我国长江地区的梅雨天气。

2、气旋和反气旋

气旋:

气流辐合上升,阴雨,北逆南顺低压

反气旋:

气流辐散下沉,晴朗干燥,北顺南逆高压

 

第二节水的运动

世界海洋分布模式图

热带和副热带海区北逆南顺

东寒西暖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北逆南顺

东暖西寒

南纬40°附近海区:

西风漂流

特殊:

北印度海洋区受季风影响,夏顺冬逆。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沿岸地区气候:

暖流增温增湿

 

第三节地壳运动与变化

一、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碰撞形成岛弧或山脉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二、内力作用

1.1、地壳运动

(1)挤压

背斜和向斜

地质构造

只受内力作用

受到侵蚀作用

判别

意义

背斜

成山岭

成谷地

岩层中间老两边新

储油储气

向斜

成谷岭

成山地

岩层中间新两边老

储水

(2)张裂成裂谷和海洋

1.2地壳垂直运动

(1)地垒常形成断块山、高地(如我国的庐山、华山等)

(2)地堑常形成谷地、低地,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我国陕西的渭河谷地和山西的汾河谷地。

2、地震

板块交界处多发生地震,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3、岩浆活动

岩浆岩

4、变质作用

由变质作用生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三、外力作用

沉积岩

固结成岩

裸露岩山

沉积物

 

风化风化壳侵蚀侵蚀产物搬运沉积

 

1、流水作用及地貌

(1)流水侵蚀作用及地貌

瀑布、峡谷、黄土高坡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喀斯特地形

(2)流水的沉淀作用及地貌

山麓冲积扇(出山口)、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地区级出海口)

2、风力作用及地貌

(1)风的侵蚀作用及地貌

风蚀土墩、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雅丹地貌、戈壁等

(2)风的沉积作用及地貌

沙丘、沙漠、黄土高原的沉积

3、冰川作用及地貌

(1)、冰川侵蚀地貌-冰斗、冰蚀洼地、角峰、U形谷等

(2)冰川沉积地貌-冰碛平原、冰碛[qì]湖泊等

四、岩石圈物质循环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区域差异

第一节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太阳辐射

人文地理环境影响因素2、大气环流①海陆分布

3、下垫面②洋流

基础改造4、人类轰动③海拔

地理环境④坡向

 

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牵一发而动全身

2、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变化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纬度地带性

规律:

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更替

从赤道到两极基础:

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

的地域分异表达:

在高纬度和低纬度表现更明显

 

2、经度地带性

规律:

各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更替

从沿海向内陆基础:

以水分变化为基础

的地域分异表现:

在中纬度大陆表现更典型

 

3、垂直地带性

规律:

各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随着高度的增加作有规律更替

山地的垂直基础:

以水热情况的变化为基础

地域分异表现:

海拔越高,纬度越低的山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越复杂。

4、非地带性

自然带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分异现象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

一、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影响

1、地形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位于平原

热带城市位于高原

2、水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位于河流交汇处或港口

河流两岸的城市形态常呈带状或被河流分割成组团状。

3、气候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位于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工业位于城市盛行风下风向

4、矿产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位于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

二、自然条件对交通的影响

1、影响交通运输方式

2、影响交通运输路线形态和走向

3、影响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

 

一、寒潮的危害

1、危害农作物生长

2、堵塞交通

3、电信、电力中断

二、寒潮的优点

1、冻死虫害

2、净化空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