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4384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6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师用书新人教版

时空坐标

单元主旨

(1)近代前期,西方列强侵华不断加剧,先后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随着西方列强侵华的不断加剧,民族矛盾不断加深,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斗争不断高涨,并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民主革命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

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考点1

两次鸦片战争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

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把侵略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

(2)直接原因:

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借口虎门销烟发动侵略战争。

2.过程

(1)爆发:

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

(2)扩大:

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清军将领海龄等抗英殉国。

(3)结束:

1842年8月,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扬言架炮攻城。

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3.结果: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2)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3)美国、法国于1844年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

4.影响

(1)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2)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易错提醒]

正确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注意:

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都不能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或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

[概念阐释] 片面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口岸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权等待遇。

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一般是相互的。

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是外国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它们并不以最惠国待遇给予中国,因此是“片面”的,单方面的。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权益。

(2)直接原因:

“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2.概况

(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

(2)不久,英法两国与清政府再起冲突。

英法联军接连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

3.结果:

清政府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

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时间

1858年

1860年

内容

①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

②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③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④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①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②增开天津为商埠

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④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4.影响

(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轻巧识记]

数字法归纳两次鸦片战争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核心问题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史料一 从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

“①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

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②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史料二 鸦片战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的主要内容不是殖民史,不是鸦片入华史,也不是文化交流史,而是贸易的历史,是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历史。

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③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在于茶叶、在于白银、在于鸦片,等等。

——郭卫东《转折——以早期中英

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

史料三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④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

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鸦片战争前中英国情对比

①“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体现了工业革命的影响

②“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反映出小农经济下晚清社会的现实和国人的心态

史料二: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③“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在于茶叶、在于白银、在于鸦片,等等”→主要从经济角度分析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史料三:

鸦片战争的影响

④“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体现了鸦片战争对中国文明转型的影响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

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提示] 本质差异:

西方已经迈进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阶段;中国还处于落后的农耕文明时代(或封建社会)。

主要原因:

封建专制统治强化,“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2)结合所学知识,试评述史料二中关于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观点。

[提示] 示例一:

同意鸦片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中英经济贸易关系上的经济利益冲突所致。

理由:

由于英国大量购买中国茶叶等产品,其工业品在中国“闭关锁国”政策下滞销,英国出现贸易逆差,大量白银流向中国。

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鸦片给中国带来严重危害,清政府严厉禁烟,英国为了贸易利益发动了鸦片战争。

示例二:

不同意鸦片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中英经济贸易关系上的经济利益冲突所致。

理由: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积极进行殖民扩张,企图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原料掠夺。

为打开中国市场,进行罪恶的鸦片贸易,以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

(3)史料三体现了历史研究中的哪些史观?

[提示] 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史论归纳

运用多元史观分析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

革命史观

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现代化史观

它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

整体史观

它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的局面

社会史观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

文明史观

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文明传入中国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

“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一观点(  )

A.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B.解释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A [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是因为中国拒绝“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显然没有认识到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的根源是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需要变中国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故B项错误;费正清是站在西方的立场上解释鸦片战争的,故C项错误;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的分析是错误的,故D项错误。

]

2.《南京条约》签订后,时任江苏布政使的李星浣看到条约后评论说:

“阅江南钞寄合同,令人气短,我朝金瓯无缺,忽有此蹉跌,至夷妇与大皇帝并书,且约中如赎城、给烟价、官员平行、汉奸免罪,公然大书特书,千秋万世何以善后……”由此可见(  )

A.清朝部分官员充分认识到中英签约的危害

B.清朝部分官员已经形成现代国家主权观念

C.清朝部分官员尚未正确认识战争失败的原因

D.清朝部分官员仍以传统观念看待中英关系

D [根据题干评论中“夷妇与大皇帝并书,且约中如赎城、给烟价、官员平行、汉奸免罪,公然大书特书”可知,这个官员依然按过去的华夷观念来看待中英关系,故D项正确。

]

3.清人戴鸿慈在日记中说:

“观(伦敦)博物院。

……陈设者率以国分室。

中国室内,则有内廷玉玺两方存焉。

吾国宫内宝物流出外间者不少,此其一也。

若扣其所从来,固亦凡国民所铭心刻骨、永不能忘之一纪念物也。

”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  )

A.导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B.刺激了国人的近代民族意识

C.打开了近代西学思潮的闸门

D.标志着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起步

B [题干材料体现了近代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掠夺,加剧了中华民族危机,刺激了国人的近代民族意识,故B项符合题意。

导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事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新思潮的萌发打开了近代西学思潮的闸门,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起步,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

考点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

(1)日本明治维新后,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2)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

日本趁机入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2.过程

(1)战争爆发:

1894年7月底,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2)平壤战役:

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3)黄海大战:

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

(4)辽东、威海卫之战:

日军进攻辽东、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威海卫等地,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

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4)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4.影响

(1)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2)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3)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4)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6)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概念阐释]

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1)商品输出:

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

(2)资本输出:

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二、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

(2)1900年间,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3)借口:

镇压义和团运动。

2.过程

(1)1900年6月,英、法、美、日等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并由天津向北京进犯。

(2)八国联军在廊坊和天津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顽强阻击。

(3)1900年7月,八国联军占领天津;8月,攻陷北京。

3.结果:

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

(1)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3)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4.影响

(1)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轻巧识记]

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核心问题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及影响

史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①兵舰既弱,坐守而已。

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②先攻登州,陷荣城。

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

③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

④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

⑤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

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⑥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⑦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

⑧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

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

日军受降。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史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

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⑨是役(甲午中日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

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

中国复乖于应付,⑪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

⑫中国乃不国矣。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威海之战的态势及北洋舰队失败的原因

①“兵舰既弱,坐守而已。

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③“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敌攻我守(被动挨打)

②“先攻登州,陷荣城。

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⑤“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

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陆交织(局处海隅)

⑥“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⑧“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将士贪生怕死

⑦“诸洋员请姑许乞降”→洋员鼓动投降

④“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⑧“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主帅指挥不力

史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造成的危害

⑪“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复乖于应付”、⑫“中国乃不国矣”→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⑨“是役(甲午中日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学会用史]

(1)梁启超说:

“盖19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甲午中日战争为例说明上述观点。

[提示]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

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

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

(2)结合以上史料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提示] 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但它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史论归纳

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1)认识原因:

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信奉“武器决定论”。

(2)战略失误:

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放弃和丧失制海权。

(3)政治原因:

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政治腐败。

(4)外部因素:

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

2.全面理解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1)列强侵华方式:

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民族危机程度: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经济发展方面: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4)阶级力量方面: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5)学习西方内容:

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

(6)革命力量方面:

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4.(2017·乐山调研)下图显示了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

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  )

A.为东亚国际格局变化埋下伏笔

B.源于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

C.表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制海权

D.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更为先进

A [从图示中可以看出中国海军编制比较混乱,为东亚国际格局变化埋下伏笔,故A项正确,D项错误;中、日的海军都受西方影响,故B项错误;从图示中看不出中国比日本更重视制海权,故C项错误。

]

5.“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乃至远东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不仅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影响,而且使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下列对该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新兴的近代文明战胜了腐朽落后的封建文明

B.简单的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足以挽救国家的危亡

C.甲午中日战争使东方开启了近代化时代

D.甲午中日战争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C [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近代西方文明之路,而中国尚处于落后的封建文明,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开始由学习西方器物向学习制度转变,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东方开始近代化之路中,日本始于明治维新,中国始于洋务运动,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它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

6.(2017·永州二模)《庚子西狩丛谈》记述:

“先是直境义和团纷起,群信为天神下降。

盖民间感于历来国耻,及各处教堂教士之蛮横,排外之心甚热,亟愿合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以故邑中有识士绅,亦洋洋乐道其事。

”在此作者强调的是(  )

A.义和团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

B.统治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C.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时代局限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

A [根据材料“亟愿合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可知,义和团发展壮大得到民众的支持,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西方国家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项错误。

]

主题一 天朝的崩溃,社会的转型——鸦片战争及影响

[主题立意]

1840—1842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即中英《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但鸦片战争也强行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中国长期以来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出现了探求西方知识、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以御外侮的新思潮。

[知识交汇]

1.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继续

①从背景看,都是发生在工业革命后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为发展资本主义,列强竭力寻找海外市场。

②从目的看,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③从性质看,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

④从结果看,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大量侵略权益。

(2)扩大

①从目的看,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②从过程看,侵略者的数量由一国变为多国,侵略时间由两年延长为四年,侵略范围由中国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并侵入北京。

③从影响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经济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清朝统治者开始投靠侵略者,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2.中国外交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

(1)“朝贡体系”:

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

在该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

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与儒家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2)“不平等条约体系”:

即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

其法律依据是1842年《南京条约》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

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

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符合了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

主题二 从英国“侵华先锋”到八国“群魔盛宴”——综合认识近代列强侵华

[主题立意]

近代以来,外国资本主义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发动战争、强占领土、迫签条约、开辟商埠、建立租界、控制关税、垄断航运以及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等多种方式,对中国从政治上加强控制、经济上大肆掠夺、文化上逐步渗透,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另一方面,他们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知识交汇]

1.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及影响

阶段

19世纪40—60年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侵华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侵略者

英法为首,俄美随后

英、法、美、俄、德、日、意、奥

阶段特征

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大门;商品输出为主

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由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对中国的影响

①政治:

丧失大量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经济: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出现近代工业

③思想:

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④外交:

清王朝被迫打开国门

①政治:

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

②经济:

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

③思想:

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

④外交: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2.运用多元史观解读列强侵华战争

(1)从革命史观角度看:

西方列强的侵略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以及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从近(现)代化史观角度看:

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及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

(3)从全球史观角度看:

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4)从文明史观角度看:

西方列强的侵略打破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美梦,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民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过渡。

(5)从社会史观角度看:

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发生重大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