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end.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4322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文学end.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比较文学end.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比较文学end.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比较文学end.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比较文学end.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较文学end.docx

《比较文学en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文学end.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比较文学end.docx

比较文学end

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

跨种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1)跨民族是衡量比较文学研究成立的重要标识。

 

2)言是衡量比较文学研究成立的标识。

 

3)跨文化是衡量比较文学研究成立的标识 

4)跨学科是衡量比较文学研究成立的重要标识。

 

5)跨民族、跨学科最为重要,在这两个跨越中选择了一个,比较文学研究即可能(不是一定)成立。

2、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的社会学科,包括艺术、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是一门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和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3、谈谈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的关系

①国别文学是以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区域观念所定义的文学现象。

在单一民族构成国家中,国别文学就是民族文;对于统一于一个国家政治区域下的多民族文学来说,民族文学是从一个民族共同的血缘观念来定义的文学现象,在这里族际语言与族际文化的个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汉语比较文学研究语境下,民族文学这一概念的理论有效性大于国别文学。

②世界文学共含有四个层面的意义:

总量上的世界文学,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世界名著的世界文学与歌德力量中的世界文学。

③民族文学研究或国别文学研究是以一种民族文学或一种国家文学为研究客体的,作为学科的成立,国族文学研究是依凭文学现象本身在历史上存在的客观时空条件所定位,即客体定位,所以他们的研究是单向度、一元的:

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两种民族文学之间或两种国别文学之间的关系,其研究视域与研究语境是双向度的、二元的。

 

4.什么是比较视域?

当比较文学研究者对两种民族文学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跨越研究时,以自己的学术思考对双方进行内在透视,来寻找两种之间的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这是一种多元观察的、多视点透视的研究视野,这种研究是内在的深层次的研究。

 

5.梳理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历程(史前史和学科史),谈谈你的感受(各自天涯各自编吧)

史前史: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诗学》,比较了史诗与悲剧

古罗马:

贺拉斯《诗艺》,罗马与希腊文学传承关系、风格差异,强调模仿希腊

中世纪:

但丁《论俗语》,按方言划分欧洲文学,南部俗语文学之间相对照

文艺复兴:

莎士比亚流浪汉小说《小癞子》

17世纪古今之争:

布瓦洛《诗的艺术》厚古薄今夏尔贝洛厚今薄古

18世纪启蒙运动:

英国理查逊《克拉丽莎》私人化

法国伏尔泰《中国孤儿》(改编赵氏孤儿》

德国莱辛《汉堡剧评》带有比较文学性质

歌德《歌德谈话录》对《好逑传》《玉娇梨》的赞叹,宣布“世界文学时代即将到来”,

斯塔尔夫人《论文学》《论德国》划分比较南北方文学,地理环境民族因素。

学科史:

勃兰兑斯《19世纪文学主流》

专著:

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86英

杂志:

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87德

讲座:

戴克斯特法里昂大学《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1897

1954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成立

西方比较文学现状:

(不会考,但可以写进感受里)

文化理论与比较文学的探讨:

文学本体研究转向文化研究

东西方平等对话话语权

世界文学大文学成为趋势

 

6.梳理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三个阶段),概括其特点。

(杨乃乔p25)

第一阶段:

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史前史)

汉代萌芽《史记》涉及比较文学最原始的记载

东晋翻译佛经

唐宋诗画的研究(跨学科古典文化的研究)苏轼“味摩诘之诗……”诗画同理说

严羽《沧浪诗话》以禅道解释诗道妙悟

特点:

1,内容丰富,尤其以跨学科研究成就最为突出

2,专业意识极为淡薄

第二阶段:

中国比较文学的建立(西学东渐)

严复翻译《天演论》《原富》“信达雅”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林纾翻译外国小说

王国维利用叔本华的学说分析《红楼梦》

鲁迅《摩罗诗力说》具有比较意识

茅盾《中国神话研究abc》用西方比较神话学派的理论对中外神话进行比较研究

学科兴起的标志:

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and研究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的著作与论文出现

(第一次比较文学讲座:

1924吴宓“中西诗之比较讲座”东南大学

清华大学等开设比较文学课程比较文学学科从此诞生

中国学者第一篇关于比较文学的论文:

1935吴康《比较文学绪论》)

特点:

研究成果在深度广度质量数量超过古代

自觉的学科意识

第三阶段:

中国比较文学的兴盛

特点:

1,建立了专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系所,创办了专门的比较文学刊物,成立了各级比较文学协会,并与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大潮接轨合流。

(1973台湾成立比较文学学会1978香港1985大陆)

2,产生了大量高质量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钱钟书《管锥编》《七缀集》)

3,出现了大量研究比较文学的成果,编辑了多种比较文学的教材,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要求日趋强烈(1976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提出“阐发法”)

 

7、简述钱钟书在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①钱钟书的《谈艺录》(1948)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和诗话的体式,以中国传统文论为母题,从大量具体的文学现象的鉴赏和比较入手,中西诗学互证互补互释,总结出了中西诗学在创作心理、接受心理、艺术方法、风格意境等方面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诗学规律,赋予中国传统文论以现代意义和世界意义。

②1979年,钱钟书出版巨著《管锥编》,在中西理论双向比较方面作出了更令人瞩目的成就,被视为中国比较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该书围绕《周易正义》、《毛诗正义》等中国10部重要典籍,引用800多位外国学者的1400多种著作,结合3000多位古今中外作家的创作,彻底打破时空界限与学科界限,进行广泛深入的比较研究,往往将中外文学现象与理论进行互补与互证。

③80年代《七缀集》是比较文学论集,该书基本上是《旧文四篇》和《也是集》的合编,全用活泼醇正的白话写成,同样是不可多得的比较文学精品。

钱氏的这些研究成果正是传统学术的求“通”意识与现代学科的比较意识结合得最为完美的典范。

8、谈谈法国学派的主要理论观

①基本主张:

如基亚所说:

“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

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情感方面的彼此渗透。

简而言之,法国学派认为,比较文学的归属是“国际文学关系”,它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民族文学和各国作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②局限:

没有走出“欧洲中心论”的藩篱,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也被排除在外。

同时,法国学派强调事实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总是能够获取的,影响也不总是能够明确把握的,法国学派有时会陷入烦琐考证的泥淖。

 

9.影响研究的主要包括哪些研究:

誉舆学、渊源学、媒介学。

(P36)

梵·第根在他的《比较文学论》中提出“经过路线”的三个立足点:

放送者、媒介、接受者。

根据立足点或是具体研究对象的不同,分别产生了“誉舆学”、“源流学”,“仲介学”,即誉舆学、渊源学和媒介学。

1)誉舆学:

从放送者出发,研究一位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体、或一种民族文学在外国的影响。

它包括四个方面:

(例见杨版P167)

一是集团对集团的影响(即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的影响),

二是集团对个体的影响(即一国文学对一个异国作家的影响),

三是个体对集团的影响(指一个作家对一国的众多作家的影响),

四是个体对个体的影响(指个别作家作品之间的影响)。

(影响可分为集团的影响和个体的影响。

集团的影响是指一国文学,一个文学派别(或文学团体),一种文体对他国的文学、文学派别、文体之影响,如15-16世纪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初期交往俄接触;个体的影响是指一位作者对另一位作者、一个集团、一个派别之影响,可以从文本、心智和思想情感、气质、文学技巧等方面着手。

譬如莫里哀对欧式喜剧诗人的影响就可从戏剧场面、人物性格、喜剧技巧、人生哲学等多个角度挖掘。

)誉舆学往往会涉及文学的传播、翻译、流传、成功、争论、假借和模仿,这些环节反映出一位作家或作品在外国的待遇,而真正的影响常常微妙而复杂,充满变化。

2)渊源学:

从接受者出发,探讨一位作家或一部作品接受了哪些外国作家作品的影响,去追索“放送者”。

渊源按其表现形态可分为三种:

印象的渊源(指作家旅居国外时所得到的感受,如歌德两次漫游意大利,逐渐从狂飙突进运动中解脱出来,走向了古典主义)、口头的渊源(是一种不见诸文字的渊源。

一个偶然听到的故事,某一番谈话,它们可能构成一个作家某篇文章、某部书,甚或是全部著作的基础。

田园歌谣、家族传统、偶然听来的故事,这些口传异闻是许多想象作品的源头。

文人间的谈话和文学辩论常常也是促发某些文学现象的先机,然而,口传的渊源难以留存,也几乎无法运用文学内部研究的种种手段,而不得不完全借助作家的生平、日记、回忆、书信等等外部作证。

)、书面的渊源(大量存在,被研究最多。

从小处着手,可以研究一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任务以及细节的渊源,即“孤立地渊源”。

从大处着眼,它可以研究一个作家所受到的全部外国文学的影响,被称为“集体的渊源”。

)。

3)媒介学:

从传递者出发,研究影响是通过什么媒介和手段发生的。

梵·第根举出了三种媒介:

个人媒介(“接受者”国家中的个人媒介者、“放送者”国家中的个人媒介者和第三国中的个人媒介者),社会环境媒介(包括同仁集团和圈子,文学社团,沙龙等,它们往往聚集了一批趣味相投之士,通过他们移植或传播某些外国作品),书籍媒介(主要指译文,分为批评文字和译本)。

P39

誉舆学、渊源学、媒介学是为了学理说明的便利人为地将影响研究做了细分。

实际的影响研究很可能是三者高度整合在一起。

 

10、美国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

①提倡平行研究的新方法

②提倡跨学科研究,将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学科去

③重视作品的“文学性”和“美学价值”

④反对“欧洲中心论”,主张把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全世界

⑤反对“总体文学”的提法

 

11、平行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①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美国学者对法国学者的比较文学路线进行挑战之后产生的一种文学研究范式,这是一种建基于“没有事实关联”的民族文学之上的比较文学研究。

②平行研究要实现“可比性”,必须符合两个方面的学理论证,其一是文学研究的“整体性”,其二是文学研究的“文学性”。

首先是文学研究的“整体性”,即把文学视作一个连贯一致、互相关联的整体。

其次是要明确文学科学研究的中心内容是文学之所为成其为文学的内在性质,即“文学性”,因此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美学评判成为问题的焦点。

 

12.比较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的区别。

理论:

1)法国学派是实证主义

2)美国学派:

新批评,强调文学本体研究

范围:

1)法国学派拘泥与事实

2)美国学派打破了时空、质量和强度的限制

法国学派:

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

代表学者有维尔曼、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等。

他们提倡一种以事实联系为基础的影响研究,故又被称之为“影响研究学派”。

他们往往从渊源、借代、模仿、改编等方面去考察作家作品之间的联系,并力图用实际材料证明这种关系是缺失存在的事实联系。

它的归属是“国际文学关系”;它的对象与范围是不同民族文学和各国作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研究方法是强调实施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局限性:

1)没有走出“欧洲中心论”的藩篱,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

2)对影响的强调也在另一个层面上局限了法国学派的视野——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被排除在学者们的考察范围之外。

3)法国学派强调事实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总是能够获取的,影响也并不总是能够明确把握的,法国学派有时会陷入繁琐考证的泥淖。

美国学派:

如果说法国学派及影响研究注重考察各种文学现象的实证关系,那么美国学派及平行研究强调的则是没有明确的渊源关系的文学、文化现象之间的研究。

美国学派拓宽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突出了文学的本位意识和对审美价值的关注,但同时也容易导致研究范围上得泛化倾向。

1)韦勒克指出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的界限划分是一种人为臆断之举;他们仅仅限于考证两种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是将比较文学变成文学“外贸”的材料铺排;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爱包含了一种民族注意的文化优越感,是“记文化账”的做法。

韦勒克主张比较文学学者应该自由地研究各种文学问题,在他看来,艺术品绝不仅仅是来源和影响,她们是一个个整体。

只有把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综合在一起,比较文学才有价值。

2)雷马克出了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平行研究的方法。

定义包括两层意思:

a.比较文学是超出国界的文学研究;b.比较文学史跨越学科门类的文学研究,这是美国学派和法国学派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法国学派也是主张不同国家之间文学的比较研究的,但雷马克认为,法国学派一味强调“可靠性”和实证,忽视了文学本位意识,从而把文学研究编程了材料史。

雷马克认为即使是影响研究也要注重艺术理解和评价,比较文学不仅仅是“影响文学”。

短暂的历史使得美国文学很难具有像欧洲文学那样巨大的影响,因此美国学者对平行比较的兴趣自然会超过对影响研究的兴趣;没货文化虽然受到欧洲文化的影响,但它懂事又是多元的、兼容并蓄的,因此也更能够在理论层面上平等地关注“欧洲中心”之外的文化。

法国学派是实证注意和唯科学主义影响下的产物,而美国学派基本上是以新批评作为自己的理论武器的。

新批评主张对文学进行内部研究,这恰好与法国学派强调一个作家、作品及诸如政治、宗教、艺术等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联系相对立。

而法国学派关注的只是文学的边缘性问题,是对文学文本的忽视。

美国学派强调的跨学科研究看似与法国学派关注作品与政治、宗教等门类的外部联系相一致,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前者始终以文学为中心,后者则把文学消融在其他学科之中了。

13、俄国学派

约形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代表人物主要有维·日尔蒙斯基;米·阿列克谢耶夫;康拉德;萨马林等,主要著作有:

A、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三章》,提出了“借用说”和“多元说”,开创了一种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方法—历史比较研究;B、日尔蒙斯基《作为国际性现象的文学流派》(1967);C、康拉德《现代比较文艺学问题》。

主要观点:

①以“历史比较文艺学”代替“比较文学”,历史比较文艺学分为“类型学”和“文学联系与影响”。

②比较文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意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对文学的影响。

③把同一国家内不同民族间的文学比较纳入比较文学的范畴。

④重视维护文学的民族特性。

⑤反对“欧洲中心论”,却流露出“苏联中心论”的倾向。

俄国比较文学特征:

①试图通过文学研究确立俄罗斯文化在境内的权威性和作为帝国主体文化的合法性。

②试图通过突出斯拉夫语境下的社会主义共同体和俄国文化的资源优势,以缓解、掩盖因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原因带来的民族价值观上的对立。

③挖掘俄国文化的独特性价值,提升俄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世界意义。

④打破研究空间的欧洲中心论,把东方文学纳入其中。

 

14.中国学派

缘起:

1976古添洪陈慧桦《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

1977李达三《比较文学与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研究之新方向》

叶维廉刘象愚叶嘉莹

1979钱钟书《管锥编》

1985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

阐发研究:

用西方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文学。

由单向阐发转向双向阐发。

中国学派特点:

双向阐发跨文化折衷色彩

意义和局限:

打破同质文化的藩篱,创立新的研究形式,但没有超出平行研究的范围

15主题母题(p138-150)

主题:

文学作品所体现出的思想内容。

母题:

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生、死、时间、空间。

母题由于浓缩力,涵摄面较大,一些反复出现的词语、意象都可构成之。

 

16.谈谈主题与母题之间的关系。

1,母题较有具象性,主题则往往是思想性较强的抽象概念。

2,母题较多地呈现出客观性、中性,而主题正由于母题(意象,或不止一个)的出现及特定组合,而显示出某种意义,主题就是这样融注并揭示了作家的主观倾向性。

3,主题数目极多而母题数目有限。

主题虽变幻多端,,但在具体作品中却是意象组合、母题营构后提纲挈领的总结,而有限的母题却频频出现在系列作品中。

4,由于以上几点,在进行跨民族、跨文化比较时,母题的着眼点偏重在同,而主题的着眼点偏重在异。

 

17、谈谈意象研究

①意象研究是主题学中的重要部分。

意象就是当人在以审美理想关照事物时意识中所呈现的形象,也就是“意中之象”,不仅是视觉形象,还包括触觉、听觉、通感形象等等。

意象严格来说就是一种符号,一种蕴含了个人审美情趣和文化倾向的表现符号。

②意象存在多种层次,最主要的是文化意象和个人意象。

文化意象由于初民生存环境相似而具有相似性,他们在历代的文学中都不同程度地具有成为深层意义的主导意象,如水、火、太阳等,同时不同民族对意象的文化态度又存在差异性。

个人意象是作家进行创作时运用自己的意象形成的意象体系,如在诗歌中,意象的并置和叠加是必不可少的形式,这些意象以隐喻的形态传达出作者的情感与意识。

18.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自我”与”他者”。

他者:

异国异族形象。

 

他者与自我相对,自我即作者、作者所属的国度或民族; 

1)“他者”和“自我”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他者是针对自我提出来的,自我要确证自己,必须借助于外界参照物。

 “他者”就是自我反观自身的参照物,通过“他者”,自我印证了自己的形象。

 他者形象形成时,自我形象也随之相伴而生,自我注视他者形象,他者形象也映现自我形象。

 

2)自我与他者双方的地位是不对等的。

主体性自我明显渗透着一种的优越感。

 他者只能“是被探查的对象,而绝不是一个进行交流的主体。

” 由于缺少对话,文本就成为了自我单方面的言说,而他者永远不能作为他者来为自己说话。

  例如:

 

遥远的异国、神秘的异族人民往往作为与自我相对立的他者而存在。

 西方人将“自我”以外的非西方世界视为“他者”,潜含着西方中心的意识形态。

 中国古代: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有居高临下,甚至歧视异族的心理。

 清朝时期强调夷夏之防,仍然是把外国人看成未开化之“夷”人,摆脱不了华夏中心的心态。

   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在文化上的差异,既是他们相互交流的必要前提,也是他们之间互为‘他者’的前提。

   

3)肯定他者,意味着对自我形象的消解否定;否定他者,则又意味着对自我形象的肯定以及自我空间的延伸。

 他者形象犹如一面镜子,给自我形象提供了显现自身的条件。

 形象学正是借助异国异族这个他者,反观自我、映照自我形象的。

 自我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都会投射于他者,这种投射往往不能真实地反映他者,这个他者是自我所属群体文化综合的产物,而且带有极强的主观性。

 

19、请梳理四大学派的主要倡导者和重大事件(填空)(见课件)

㈠法国学派:

巴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等。

事件:

①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5(博士论文)

②梵·第根《比较文学论》1931第一个阐述法国学派观点强调事实联系

㈡美国学派:

雷纳·韦勒克,亨利·雷马克,欧文·奥尔德里奇,威斯坦因等。

事件:

㈢俄国学派:

维·日尔蒙斯基;米·阿列克谢耶夫;康拉德;萨马林等。

㈣中国学派:

钱钟书,季羡林,杨周翰,贾植芳,乐黛云。

20、谈谈你对跨学科研究的看法

①定义: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就是跨越科际差异的文学研究方法,亦称为跨类研究、超文学学科研究、科际整合等。

是经由美国学派倡导并逐渐得以推行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是在平行研究的基础上,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由文学内部延伸至文学的外部,探求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联,在跨越学科界限的基础上沟通文学与其他学科,并进而凸显文学审美的特性与价值意义。

②研究对象:

一般包括三大领域,即文学与自然科学、文学与人文学科、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

③学理依据:

文学与其他门类混生共存,作者身份混杂,学科交叉融合。

④意义和局限:

跨学科研究是从文学的外部联系,探讨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它不仅极大地突破了法国学派强调事实联系的局限,而且超越了文学学科的界限,拓展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对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无疑具有理论创新意义。

但是,如果单纯追求文学研究的无限跨越,也很容易陷入“无边的比较文学”之误区。

因此,必须坚持文学研究本位,并坚持系统研究前提。

21.论述中西诗歌的差异。

1)抒情与叙事:

西方:

神话的产物,个人意识。

史诗传统

中国:

现实主义因素,无长篇叙事诗

2)自然描写:

人格化与泛神,小与大。

中国诗:

人格化(如陶渊明《饮酒》等)

西方诗:

《丁登寺》华兹华斯

3)情感的含蓄与直露:

如爱情诗等

 

22、梳理中西小说的发展脉络

一、中国小说

1、最初:

①《庄子.外物篇》: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②《荀子》:

小说不入流,小说珍说。

2、东汉·班固《艺文志》:

“小说家者流,大多盖出于稗官之所流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言。

“似子而浅薄,近史而悠缪。

起源的四种说法:

稗官说,方土说,神话说,史传说

补:

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

发展成熟慢;民众性;故事性强;可诵性。

3、魏晋小说

①志怪小说:

《搜神记》干宝,《神仙传》葛洪,《述异记》祖冲之

《列异传》曹丕,《神异记》王浮,《博物志》张华,《玄中记》郭璞

②志人小说:

《世说新语》刘义庆

4、唐小说—传奇

①初唐:

王度《古镜记》,张X《游仙窟》

②中唐:

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元稹《莺莺传》

③晚唐:

薛调《无双传》,杜光庭《虬髯客传》

5、宋元话本小说

《碾玉观音》《快嘴李翠莲》《错斩崔宁》

6、明代小说

①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②英雄传奇《水浒传》

③神魔小说《西游记》

④世情小说《金瓶梅》

⑤短篇白话小说《三言二拍》

7、清代小说

①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吴敬梓

②世情小说《玉娇梨》《好逑传》

③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红楼梦》

④武侠小说:

《儿女英雄传》燕北闲人

⑤谴责小说:

《官场现形记》李宝嘉

⑥短篇小说:

《聊斋志异》蒲松龄

二、欧洲小说(被称为路上小说或大陆小说)

1、起源:

史诗,神话

2、中世纪:

传奇(Romance)

3、文艺复兴:

novel新奇的,fiction虚构

《堂吉柯德》塞万提斯

《巨人传》拉伯雷(流浪汉小说《小癞子》)

《十日谈》薄伽丘

4、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

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斯威夫特《格列夫游记》

理查逊《克拉丽莎》书信日记体

菲尔丁《汤姆琼斯》(转折点)

5、19世纪:

浪漫主义小说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6、20世纪现实主义与现代派(内倾性)

①传统与现代:

海明威,劳伦斯

②现代派:

意识流《尤利西斯》淡化情节,以人物的心理活动为主体,非理性世界。

③后现代派:

碎片化,解构中心,互文性

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

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

 

23、学习比较文学后最深刻的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