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40764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docx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docx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

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别人的认同,尤其是来自师长的褒奖,会对一切都充满自信。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

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成长。

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一些常常被老师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

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人的精神成长和生理发育是一样的,对“营养”的需求也是分阶段的。

人在特定的年龄段就应该读特定的名家名作,一旦错过了这个月阅读阶段,我们不但会失去阅读的欲望,而且也难以吸收特定成长阶段所需要的“精神营养”。

在什么样的年龄段读什么样的书,这应当成为指导学生阅读的重要原则。

智能的发展从本质的意义上讲没有所谓文、理之分,只要亲自参与了实践,只要切实经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由此而获得的“营养”——无论文、理,对于年轻生命的健康发展,都是十分必要、十分有益的。

青年时期的朋友群体至关重要。

在贫乏的物质生活面前,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家相聚在一起,有共同的爱好和追求支撑着,虽然个性不同,但却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彼此包容,学会了互相欣赏,学会了和谐相处。

每个朋友都是对方的镜子,每个朋友都是对方的老师,相处的过程就是共同成长过程。

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教育与警察不同,教育的成功决不是抓出一个小偷,它还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用情感改变一个孩子的心灵……

语文学习的规律:

长期以来,用数理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严重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涵咏、感悟和体验,语文水平便不可能提高

就像幼儿学走路,的确需要扶持,但决不能一味地扶持,孩子真正学会行走和奔跑,都是在大人松开扶持的双手以后。

在中学里,教师也应该逐步少讲,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到中学毕业的时候,学生如果完全可以自学了,那才算真的毕业。

——叶圣陶

学生的成长固然需要老师的引领,但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在成长,我们永远无法代替他们成长。

过去我们做好心的“警察”,当勤劳的“保姆”,剥夺了多少本应属于学生自己的时间,侵占了多少本应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

这种“管教”式的教育,学生处在被动的状态,学到了知识,但失去了自我。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

一切纪律都当小心地施用,除了诱导学生去把他们的工作完全做好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一切制度都必须从关注人本身的需要出发,脱离人类关怀的制度只能成为束缚手脚的镣铐。

我们常常过于看重管理的权威,却往往忽略了管理的终极目的:

一切都是为了人的发展。

如果以牺牲孩子的前程命运作为维护管理权威的代价,这不但背离了管理的初衷,而且这种管理最终必然走向死胡同。

教师以什么样的心态理解生活,就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教学。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重要人物。

一个人认为自己重要的背后,其实是他心灵深处沉甸甸的责任意识~

人类所有的冲动中,以“希望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最为强烈。

——杜威

我向来不赞成把教师仅仅看作蜡烛、春蚕、铺路石一类的角色。

那种把一类人的工作视为仅仅是为另外一类人献身、一类人悲剧性的活着仅仅是为了造就另外一类人的幸福的说法,其实已经与我们这个世界本来的初衷相去甚远。

教师应该是托起太阳的人,但同时,它也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

我宁肯教出一个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也不愿教出一个人格上的不诚实的学生。

如果你再作弊的话,那是你在跟自己的人格较量。

人生是由无数“第一次”组成的。

在学校生活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第一次”体验,尽可能地让学生主动寻求“第一次”体验,这样的经历会影响学生一生,这样成长起来的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时代和斑驳陆离的社会。

不要把一切体验都留到学生踏上社会之后。

那样的话,我们的教育使命就意味着没有很好地完成。

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

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苏霍姆林斯基

体验,只有体验,才能有这些刻骨铭心的东西,才能有这些属于他们自己的思考。

我们会成为木匠,会成为钳工,会成为工厂主,但会不会成为一个人,这还是一个问题~——别林斯基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学,,;,我们把课堂越搞越小,而知识越圈越窄,都只剩下那点可怜的书本知识了,从这样的校园里走出去,怎么可能适应社会,怎么可能塑造美好的人生呢,

开发课程,实际上就是开发自己。

一位教师要创造性的承担自己选择的工作,就必然要殚精竭虑地开发自己的潜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又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个性化教师的有效途径。

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要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

在教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

因为,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际上就已经结束了。

牛同马赛跑,当然是牛输了。

但牛的失败并不证明牛的无能,凡反倒证明让牛和马去赛跑的人的无知。

在英国国家艺术画廊中,有两幅引人注目的藏画:

一幅是狗的骨骼图,另一幅是狗的血液循环图,这是当年一名叫约翰?

麦克劳德的小孩子的作品。

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约翰?

麦克劳德忽然想亲眼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于是和几个同学偷偷地套住校长家的狗宰杀了,把内脏一件件地分割观察。

按照学校的律例,麦克劳德是要受到严厉惩罚的。

庆幸的是,他遇到了一位开明的校长,它对麦克劳德最大的“惩罚”就是要麦克劳德画一幅狗的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

校长的巧妙惩罚激发了麦克劳德的好奇心、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最终使他成为一名著名的解剖学专家,并因为发现了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不要轻易给学生做出结论,不要轻易挥动处罚的大棒。

过去我们太偏重于给学生挫折,给学生失败。

如果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失败固然是成功之母,可失败多了,就成了成功的“后娘”。

所以我们更加坚信,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过去,我们用来衡量学生的尺子只有一把,那就是学习成绩。

在这唯一的衡量标尺下,大部分学生成了失败者。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工业的特征是流水线,是标准化,而农业的特征是生态化、多元化。

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

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美轮美奂。

评价的尺子越多,好学生越多。

增加了评价的尺子,就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从而使他们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得到满足;这些心理因素对他们取得新的成绩又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每一位学生的成功都必然充满个性,每位学生的发展也必然有各不相同的道路。

那种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把学生一切成绩全封闭起来,让学生既不了解别人的成绩也不清楚自己的成绩在班级中的位置,也不是负责任的态度。

我们并不希望踏上社会的学生都以一个腔调说话,都以同样的方式处事,可我们的教育却在年复一年地评价中,以同样的指标去要求我们这些最终要以各种不同的姿态踏上社会的学生。

我们的“模具”不变却希望从模具里塑造出的产品千姿百态,无疑是一种南辕北辙的战略。

用“比值”衡量学生成绩

具体做法,每次考试后,把本年级前五名学生的平均成绩确定为1,其余的学生则以自己的成绩除以前五名同学的平均成绩,所得的商即为自己的比值。

这种评价办法不同于名次的评价就在于引导学生更加注重自我评价。

“比值”法的使用,使学生能够在不公布成绩、班级不排名次的情况下,比较客观地了解自己学习的进退,而且淡化了名次效应,使学生不用整天左顾右盼,过分关注别人成绩的升降进退,而是把精力放在了对自己学习成绩的审视上,扬长避短,查缺补漏,不断地完善自我,成为同学们的追求。

人们现在有一种奇怪的想法,认为无论什么都要通过讲授来教给学生。

我看不出讲授比阅读究竟好在哪里,因为讲义都是从书本上抄来。

——约翰生

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

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

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苏霍姆林斯基

语文,就是让孩子鼓帆前行~

语文素质提高的过程是学生诵读、涵咏、感悟、积累的过程,语文是学生自己学会的;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老师的讲授;语文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广种博收”,仅仅几本教材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必须加大阅读和写作总量。

一项改革只要触及了教育的真谛,只要接近了学生成长的规律,它没有理由失败~

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兴趣、特长;尊重了孩子的个性、特长,也就意味着为孩子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

一个人的真正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关头才能表现出来,但它却是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在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

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

——斯宾塞《教育论》

教育必须从细节入手,然后才能塑造出注重细节的学生。

最好的教育应当是着眼于孩子一生发展的教育,应当是关注孩子心灵的教育,应当是使师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乐的教育。

智者先知,能者先达。

课程变了,理念变了,时代变了,学校里的好多东西都变了,为什么我们的行政管理不能变,

对教学工作的领导,行政命令是靠不住的。

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苏霍姆林斯基

一个健康的机制,关键在于把“领导重视”转化为“领导需要”。

如果一位老师不是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他不仅不会去实施,他也不懂得怎么去实施。

与学生掌握知识一样,只有老师们有了属于自己的教育体验,他们才能掌握属于自己的教育方法。

重要的是观念而不是方法,有了好的教育理念,方法可以创造出好多。

理论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

农民种地,从来不强迫庄稼按照一个模式生长——因为他们知道那样做肯定是徒劳无益的,他们只是勤勉地浇水、施肥、喷洒农药,为每一棵庄稼按照自己的方式尽情地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于是,他们的秋天才有了属于自己的那份沉甸甸的收获。

教育何尝不是如此,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一个教教材的概念,把教材教得“到边到沿”,考试就不会出问题,完成了教材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目标才是我们的着眼点,用什么样的教材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走近课程目标。

我们应该叫我们七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天都来问他的老师,你今天教给我们的这些东西,我们到什么时候才有用,

——萨达特(美国国际教育中心主任)

站在新的课程目标的高度,教的是知识,训练的是技能,培养的却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教材,还是用教材,仅仅把教材的内容完成,还是通过教材完成课程目标,这是新的课程方案与过去教学大纲的区别所在。

新的课程方案给教师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教材再创造成为教学过程之必须,站在课程方案的角度挖掘教材,已成为新的课程目标下备课的一个基本要求。

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情感方式投入学习,比怎样学习、学习什么更重要。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什么时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

提问应该是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能动思考之间的纽带,它应该是将教师要讲授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想学习的契机。

把必须教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想学的东西,这才是发问的本质。

好问题的提问技巧应当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如何回答问题,学生思维的展开需要时间,学生思维成熟需要的时间。

美国学者罗威有关提问等待时间延长的实验。

那些把等待时间延长了1—5秒的课堂上,发生了下列令人可喜的变化:

一、学生回答的平均时间延长;

二、学生回答的主动性和正确程度提高;

三、学生不能回答问题的可能性减小;

四、思考之后回答的现象增加;

五、从事实推论得出的论述增加;

六、学生的提问增加;

七、学生作

读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笔记

年前读了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感受颇多~近来,常给一些校长和老师推荐书目,这本书是其一。

当时做了大量笔记,现将其中精华部分做简要整理,发在这里,以飨各位没有充足阅读时间的朋友~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阅读摘要

教育其实很简单:

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书,是世界上最宝贵的,它比金钱、粮食更重要。

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

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别人的认同,尤其是来自师长的褒奖,会对一切都充满自信。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

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成长。

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一些常常被老师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

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人的精神成长和生理发育是一样的,对“营养”的需求也是分阶段的。

人在特定的年龄段就应该读特定的名家名作,一旦错过了这个月阅读阶段,我们不但会失去阅读的欲望,而且也难以吸收特定成长阶段所需要的“精神营养”。

在什么样的年龄段读什么样的书,这应当成为指导学生阅读的重要原则。

智能的发展从本质的意义上讲没有所谓文、理之分,只要亲自参与了实践,只要切实经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由此而获得的“营养”——无论文、理,对于年轻生命的健康发展,都是十分必要、十分有益的。

青年时期的朋友群体至关重要。

在贫乏的物质生活面前,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家相聚在一起,有共同的爱好和追求支撑着,虽然个性不同,但却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彼此包容,学会了互相欣赏,学会了和谐相处。

每个朋友都是对方的镜子,每个朋友都是对方的老师,相处的过程就是共同成长过程。

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教育与警察不同,教育的成功决不是抓出一个小偷,它还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用情感改变一个孩子的心灵……

语文学习的规律:

长期以来,用数理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严重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涵咏、感悟和体验,语文水平便不可能提高

就像幼儿学走路,的确需要扶持,但决不能一味地扶持,孩子真正学会行走和奔跑,都是在大人松开扶持的双手以后。

在中学里,教师也应该逐步少讲,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到中学毕业的时候,学生如果完全可以自学了,那才算真的毕业。

——叶圣陶

学生的成长固然需要老师的引领,但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在成长,我们永远无法代替他们成长。

过去我们做好心的“警察”,当勤劳的“保姆”,剥夺了多少本应属于学生自己的时间,侵占了多少本应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

这种“管教”式的教育,学生处在被动的状态,学到了知识,但失去了自我。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

一切纪律都当小心地施用,除了诱导学生去把他们的工作完全做好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一切制度都必须从关注人本身的需要出发,脱离人类关怀的制度只能成为束缚手脚的镣铐。

我们常常过于看重管理的权威,却往往忽略了管理的终极目的:

一切都是为了人的发展。

如果以牺牲孩子的前程命运作为维护管理权威的代价,这不但背离了管理的初衷,而且这种管理最终必然走向死胡同。

教师以什么样的心态理解生活,就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教学。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重要人物。

一个人认为自己重要的背后,其实是他心灵深处沉甸甸的责任意识~

人类所有的冲动中,以“希望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最为强烈。

——杜威

我向来不赞成把教师仅仅看作蜡烛、春蚕、铺路石一类的角色。

那种把一类人的工作视为仅仅是为另外一类人献身、一类人悲剧性的活着仅仅是为了造就另外一类人的幸福的说法,其实已经与我们这个世界本来的初衷相去甚远。

教师应该是托起太阳的人,但同时,它也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

我宁肯教出一个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也不愿教出一个人格上的不诚实的学生。

如果你再作弊的话,那是你在跟自己的人格较量。

人生是由无数“第一次”组成的。

在学校生活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第一次”体验,尽可能地让学生主动寻求“第一次”体验,这样的经历会影响学生一生,这样成长起来的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时代和斑驳陆离的社会。

不要把一切体验都留到学生踏上社会之后。

那样的话,我们的教育使命就意味着没有很好地完成。

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

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苏霍姆林斯基

体验,只有体验,才能有这些刻骨铭心的东西,才能有这些属于他们自己的思考。

我们会成为木匠,会成为钳工,会成为工厂主,但会不会成为一个人,这还是一个问题~——别林斯基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学,,;,我们把课堂越搞越小,而知识越圈越窄,都只剩下那点可怜的书本知识了,从这样的校园里走出去,怎么可能适应社会,怎么可能塑造美好的人生呢,

开发课程,实际上就是开发自己。

一位教师要创造性的承担自己选择的工作,就必然要殚精竭虑地开发自己的潜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又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个性化教师的有效途径。

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要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

在教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

因为,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际上就已经结束了。

牛同马赛跑,当然是牛输了。

但牛的失败并不证明牛的无能,凡反倒证明让牛和马去赛跑的人的无知。

在英国国家艺术画廊中,有两幅引人注目的藏画:

一幅是狗的骨骼图,另一幅是狗的血液循环图,这是当年一名叫约翰?

麦克劳德的小孩子的作品。

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约翰?

麦克劳德忽然想亲眼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于是和几个同学偷偷地套住校长家的狗宰杀了,把内脏一件件地分割观察。

按照学校的律例,麦克劳德是要受到严厉惩罚的。

庆幸的是,他遇到了一位开明的校长,它对麦克劳德最大的“惩罚”就是要麦克劳德画一幅狗的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

校长的巧妙惩罚激发了麦克劳德的好奇心、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最终使他成为一名著名的解剖学专家,并因为发现了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不要轻易给学生做出结论,不要轻易挥动处罚的大棒。

过去我们太偏重于给学生挫折,给学生失败。

如果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失败固然是成功之母,可失败多了,就成了成功的“后娘”。

所以我们更加坚信,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过去,我们用来衡量学生的尺子只有一把,那就是学习成绩。

在这唯一的衡量标尺下,大部分学生成了失败者。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工业的特征是流水线,是标准化,而农业的特征是生态化、多元化。

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

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美轮美奂。

评价的尺子越多,好学生越多。

增加了评价的尺子,就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从而使他们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得到满足;这些心理因素对他们取得新的成绩又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每一位学生的成功都必然充满个性,每位学生的发展也必然有各不相同的道路。

那种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把学生一切成绩全封闭起来,让学生既不了解别人的成绩也不清楚自己的成绩在班级中的位置,也不是负责任的态度。

我们并不希望踏上社会的学生都以一个腔调说话,都以同样的方式处事,可我们的教育却在年复一年地评价中,以同样的指标去要求我们这些最终要以各种不同的姿态踏上社会的学生。

我们的“模具”不变却希望从模具里塑造出的产品千姿百态,无疑是一种南辕北辙的战略。

用“比值”衡量学生成绩

具体做法,每次考试后,把本年级前五名学生的平均成绩确定为1,其余的学生则以自己的成绩除以前五名同学的平均成绩,所得的商即为自己的比值。

这种评价办法不同于名次的评价就在于引导学生更加注重自我评价。

“比值”法的使用,使学生能够在不公布成绩、班级不排名次的情况下,比较客观地了解自己学习的进退,而且淡化了名次效应,使学生不用整天左顾右盼,过分关注别人成绩的升降进退,而是把精力放在了对自己学习成绩的审视上,扬长避短,查缺补漏,不断地完善自我,成为同学们的追求。

人们现在有一种奇怪的想法,认为无论什么都要通过讲授来教给学生。

我看不出讲授比阅读究竟好在哪里,因为讲义都是从书本上抄来。

——约翰生

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

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

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苏霍姆林斯基

语文,就是让孩子鼓帆前行~

语文素质提高的过程是学生诵读、涵咏、感悟、积累的过程,语文是学生自己学会的;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老师的讲授;语文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广种博收”,仅仅几本教材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必须加大阅读和写作总量。

一项改革只要触及了教育的真谛,只要接近了学生成长的规律,它没有理由失败~

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兴趣、特长;尊重了孩子的个性、特长,也就意味着为孩子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

一个人的真正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关头才能表现出来,但它却是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在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

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

——斯宾塞《教育论》

教育必须从细节入手,然后才能塑造出注重细节的学生。

最好的教育应当是着眼于孩子一生发展的教育,应当是关注孩子心灵的教育,应当是使师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乐的教育。

智者先知,能者先达。

课程变了,理念变了,时代变了,学校里的好多东西都变了,为什么我们的行政管理不能变,

对教学工作的领导,行政命令是靠不住的。

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苏霍姆林斯基

一个健康的机制,关键在于把“领导重视”转化为“领导需要”。

如果一位老师不是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他不仅不会去实施,他也不懂得怎么去实施。

与学生掌握知识一样,只有老师们有了属于自己的教育体验,他们才能掌握属于自己的教育方法。

重要的是观念而不是方法,有了好的教育理念,方法可以创造出好多。

理论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

农民种地,从来不强迫庄稼按照一个模式生长——因为他们知道那样做肯定是徒劳无益的,他们只是勤勉地浇水、施肥、喷洒农药,为每一棵庄稼按照自己的方式尽情地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于是,他们的秋天才有了属于自己的那份沉甸甸的收获。

教育何尝不是如此,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一个教教材的概念,把教材教得“到边到沿”,考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