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率.docx
《大学生自杀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自杀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自杀率
篇一:
《大学生自杀研究报告》
大学生自杀研究报告
调查时间2011-05-01
调查地点兰州部分高校
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调查方法抽样调查
(一)前言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即将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主力军,近年来,我国各高校进行扩招,使更多学子有了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
大学逐渐发展,于是就有各种问题体现出来。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不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就业压力过大等原因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从而产生轻生的念头。
当下大学生自杀现象频繁发生,有资料显示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青少年死亡的首位因素,而大学生自杀尤为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学生自杀给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给同龄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给学校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一切现象使得人们不得不思考大学生自杀现象产生的原因以避免更多悲剧的发生。
我们小组对大学生自杀现象及心理在部分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二)报告内容
参考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100万以上的人自杀身亡,而中国有20万以上,另外有我国每年还有约200万自杀未遂者。
自杀是中国
第五位重要的死亡原因,是15~34岁人群首位重要的死亡原因。
而大学生自杀率为同龄一般人口的2~4倍,已成为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近两年,某地区高校就有近20名大学生因各种原因自杀,其中某高校在短短一个月内就有4个人自杀。
并且,据统计,有10.7%大学生表示当遭遇挫折时想到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来解决。
这说明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阅历较浅,对很多问题缺乏理性认识。
根据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自杀现象具有以下特点⑴从自杀者性别来看,女性占76﹪,男性24﹪,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2)从自杀率来看,男性20.5%,女性38%。
(其中自杀意向女明显高于男性,但同样自杀未遂者同样集中在女性);(3)从家庭子女数量来看,独生子女达78%,其他22%,独生子女自杀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如下图
自杀者男女各指标分布表
(三)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体自身的原因,即内因;另一方面是个体所依存的外部环境,即外因。
自杀者的个体原因一般包括心理因素、认知错误等等。
心理因素则包括人格障碍和心理情感缺陷,主要表现在抑郁、悲观、自卑、孤僻、多疑、狭隘、焦虑、自我为中心等等。
有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杀者中,性格内向的占92%,孤僻占54%,虚荣心强占74%。
认知错误则主要是价值取向偏差、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生命意识。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应对挫折和承受压力的能力。
自杀不仅是由于个体自身的问题造成的,个体行为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所在的群体、社会的影响,受其所属的文化体系的熏陶和左右的。
因此,解释大学生自杀现象还应当分析其群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等。
尤其是现代大学生受就业压力,爱情压力等影响,容易产生轻生念头。
如图所示
针对大学生自杀现象,分析其自杀原因,我们提出如下措施⑴针对大学生自身而言对于自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随意结束自己生命;要明白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强调自身的重要性;要多多参加社会实践,增加社会阅历,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其次还要尽可能的选修一些心理学的相关课程,多阅读相关书籍,对恋爱等问题做到理性处理。
⑵对于学校而言要改变传统教育,注重生命教育。
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都具有功利色彩,从古代的“学而优则仕”,即十年寒窗苦读为的是获取功名利禄,到现在的“文凭”教育,即读书是为了获取一个学位、拿一个有分量的文凭,为将来能找份好工作。
在这种功利思想的驱动下,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教育偏向了技术教育而忽视了生命教育。
具体来说,开展生命教育,首先要教育学生珍视生命、保护生命。
其次,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
开展生命教育同时应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
在生命教育的内容上应从生命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意义三
方面,通过认知、实践、情意三个层次全方位开展。
与此同时,社会也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好大学生合法权益,并且尽可能的完善社会就业系统,减少大学生就业压力。
(四)结论与思考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预防大学生自杀现象已刻不容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了解到大学生自杀的原因与特征,并针对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大学是培养祖国未来建设者的地方,大学生也是相对来说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大学生必须端正其心态,应该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不能拿生命开玩笑。
我们应该具备坚强的性格和平稳的心理素质,做事应该去以理性的头脑进行思考,要做到高瞻远瞩,放开眼界,要更加积极的生活与学习下去!
篇二:
《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心理学分析》
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心理学分析
内容摘要
近年来,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各高校大学生自杀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大学生自杀更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正值青春的大学生为什么选择如此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呢,在这问题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原因呢?
文章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具体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自杀心理原因解决
一、现状概述
年来,大学生中自杀死亡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其危害与后果极为严重。
该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笔者依据35名大学生自杀案例的调查,主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大学生自杀的诱因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自杀的途径和措施。
{大学生自杀率}.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仍然处于青春期的完成过程,身心发育不协调和不稳定;二他们大部分属于独生子女,是在呵护中长大的,是一群依然没有断乳的大孩子,认知、情绪和行为发展处于成型过程,对事、对人的态度、认识比较偏激,隐含冲动性;三他们是一群对社会充满理想和憧憬,理想与现实在他们思想中剧烈激荡的群体;四他们是接受高等教育,具有专业知识,思想活跃、个性鲜明,以批判眼光审视现实的青年群体。
大学阶段是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也是生活事件频发容易导致心理压力而自己又缺乏能力解决问题的时期。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心理压力是由外部事件引发或个体内部归因不良引起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自身发展相关的生活事件。
有的是已被意识到的,如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等;有的是尚处于潜伏阶段,如专业学习与兴趣、就业、恋爱与异性关系等等。
生活事件,就对个体的影响来说,可以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类。
但是,无论哪类性质的生活事件,都要求大学生去适应,付出努力面对生存环境所发生的变化,以便应付生活事件带来的心理压力。
这种应付,就是“适应”。
适应,意味着个体脑力和体力的付出,包括对生活事件的性质和强度的评估,对自我能力的评估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会说“真麻烦!
”体验到麻烦,就说明压力已成为现实。
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因人而异。
即使同一个人,可因不同的身体状况或心境承受能力而不同。
这说明,所谓心理压力并不单纯是客观事件本身,而更多的成分是个体的主观体验。
二、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分析
在面对大学生自杀的现象我的分析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客观上主要从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社会。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紧张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竞争,使得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都大大的加重了我们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很多人失去了安全感和稳定感。
于是,
空虚、无聊、寂寞成了大学中最流行的词语。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整和力发生着重要变化,文化的转型、价值观念的转变、社会失范现象的加剧都大大冲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的就会选择自杀。
另外,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对自杀的认识的一种变化,在现在社会中人们强调生是我们的权利的同时也在强调死也是我们的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自杀有一定的影响。
{大学生自杀率}.
其次,是家庭。
人在小的时候受到自己父母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会对他的一生产生作用和影响。
由此,部分学者认为,家庭的不完美,父母的离异或者早亡,父母关系的紧张,孩子受父母的关注太少或者受到父母或他人的虐待对孩子的心理都会造成一定的创伤,形成不健康或畸形的心态,对以后的心理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小时候的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
再次,是学校。
学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是学校学生之间的竞争的加剧。
二是学校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对学生心理的重视和教育不够。
作为大学生,他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在大学校园里,因此,大学校园的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有着明显的影响。
大学的校园环境除了包括以往的大学教育还包括大学校园中的各种事件,例如学习、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和挫折都可能会导致大学生产生自杀的心理倾向。
所以,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自杀最终的发生是在瞬间,但它的基础是长期的积累而形成的,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辅导,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社会、学校、家庭应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学校和家庭,它们是大学生最主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其健全与否关系到大学生以往和现在的成长环境,亦与大学生的自杀行为关系密切。
从主观上来说,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同样具有青年期的特点?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年期个体所面临的最大心理问题可归结为两点,即人格顺应和情绪控制?
在青年期,一方面,社会化的要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促使个体与社会不断发生冲撞,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如学习?
工作与恋爱之间的矛盾,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矛盾等等?
能否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决定了个体能否顺利地实现人格的良好发展?
另一方面,性成熟需要的日益强烈使青年期个体处于“疾风怒涛”的状态?
日本心理学家依田新指出:
“青年处于儿童和成人之间的中间世界,所以内心动摇大,情绪的紧张程度一般较高,对很小的刺激也容易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一时陷入被打败似的悲痛里,一时由于有希望而昂首挺胸,一时又由于失意而俯首顿足,情绪如此不稳定,是青年期心理的一个特征?
”能否调控这种具有两极性的情绪也是个体能否顺利度过青年期的条件之一?
在很多的大学生自杀案例中,几乎每位自杀者都有程度不等的人格障碍和情绪失调,这两个因素在导致他们自杀的原因中起着首要的作用?
要指出的是,与一般个体青年相比,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富有理想和抱负,憧憬未来,心理上的需求也相对较多,包括实现自身价值?
受人尊重?
爱情和审美等等?
除生理上的发育成熟与文化知识技能的提高以外,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完成的是个体角色的定位以及独立性的形成,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把自己目前的状况与将来的角色协调起来?
同时,当今的大学生
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是社会变革及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期望也不时地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加上自身生理和心理不成熟,使得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
这些心理特点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上的反差,导致各种心理挫折,因而更易于形成自杀机制?
三、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对策
美国自杀协会主席希尼亚?
帕佛认为“防止自杀最好的办法不是注意自杀本身,而是应当更广泛地注意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自杀的发生……。
”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自杀者在自杀前都会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明显的异常行为,如独处,沉默寡言,生活规律紊乱,情绪极度低落等等。
从国外的一些研究来看,美国心理学家格罗布等人的有关研究,确认了青年期个体潜在自杀征兆的30条线索,其中70%的人表现出抑郁现象,包括绝望、悲哀和冷漠,还表现出某些行为上的迹象,包括进食和睡眠等。
格罗布认为,青年期自杀的最大预兆是“严重的、长期的心理能力丧失”。
这种心理能力的丧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表露于外部行为中。
希尼亚?
帕佛认为,行为和习惯的突然改变常常是青年精神崩溃的信号。
这种行为的异变表现为容易感情冲动,爱发脾气,不合群,情绪低落,甚至于饮食和睡眠也受到影响。
由于自杀者在自杀前有了一系列的行为表现,这就为预防自杀提供了一些依据。
学校有关的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人员以及党团干部,系、年级、班干部是预防自杀的主要人员,只要通过一定的培训学习,他们就能及时地从自杀者的行为表现中发现其自杀企图,及时加以疏导、解救和阻止,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我们认为要预防学生的自杀行为,学校教育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卫生教育
我们认为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因素所致。
因此,在大学生中宣传普及各种有关心理卫生知识是防止大学生自杀的一个有效的办法。
其具体作法是,首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工作干部、辅导员、团干部进行轮训,轮训的时间一般为10-15天,主要讲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学生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等有关内容。
然后由参加了轮训的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大学生对青年期心理特点的认识,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人格顺应和情绪控制的基本规律,教给他们有关青年期心理适应的技巧,如合理的宣泄、代偿、转移、升华等,使其应付挫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环境
当今,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新的矛盾、新的思想、新的社会问题触及着每一个人的头脑。
同时,对外开放使得东西方各种文化涌现在我们面前,对新事物、新思想极为敏感的大学生必然会受到社会各种文化的影响。
如果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树立正确的思想,那么不少大学生的心理就容易失去平衡,价值观就可能出现混乱,心理障碍也会增多,自杀率上升的趋势就难以避免。
因此,我们要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丰富大学生课余的文化娱乐生活;大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培养大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形成浓厚的校园学术风气;
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社会、看待人生。
针对情绪发展和人格顺应是影响大学生自杀行为的主要心理因素,学校要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这种环境应具备以下一些特征
保证大学生与正直、善良、心理健康的人接触,以利于培养其积极的情绪。
为大学生提供健康情绪的表达机会,使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合理宣泄,以免破坏性地爆发。
给大学生的社会行为创造成功的机会,以免长期遭受挫折和内心冲突。
培养大学生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帮助他们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教育学生认识社会的复杂性,从而增强他们的心理耐挫力。
(三)设立心理咨询机构
心理咨询,可持续、稳定地帮助大学生摆脱各种心理困扰,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使之及时恢复心理平衡。
受不良心理因素困扰的大学生,如果无法自我摆脱或及时得到帮助,便可能出现自杀念头。
有的即使已出现自杀念头,通过咨询,配合适当的心理疗法,也能避免自杀念头发展到自杀行为。
此外,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档案也是预防自杀的一项重要措施。
这项工作应由心理学专业工作者或受过心理学培训并有一定经验的教师来承担。
心理档案主要包括该大学生的智能和智商、人格特征、气质类型的发展状况等。
学生工作处最好是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除了长期观察、记录大学生各方面的行为表现和心理问题外,还有必要定期进行一些心理测试,以便较准确地掌握学生心理上的变化。
对心理测验的结果有关负责人要注意客观慎重地解释,严格地保密,及时地存档。
为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且难度较大的工作,最好是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组织心理学工作者、学生工作者等有关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篇三:
《大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
大学生自杀倾向及自杀原因调查报告
一、本次调查的目的及过程
本次调查从选题到结论历时两个月。
本次调查的课题是大学生自杀原因及
自杀倾向。
“大学生自杀问题”已经从个案演变成社会较普遍的现象,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自杀死亡是青少年的前三项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中国则是15~34岁年轻人死亡的第一原因,其中大学生自杀尤为突出。
目前,大学生自杀率呈上升趋势。
大学生自杀率是同龄一般人口的2~4倍,高于同龄非大学生年轻人,对大学生,这群高学历人群自杀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了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了。
本课题比较具有实际意义,特别是对预防措施的研究,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力求降低现在在校大学生自杀的几率。
我们着重于研究大学生自杀现象中的自杀倾向以及原因的问题。
“大学生自杀现象”问题不仅是心理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犯罪学的问题。
罗森茨韦克就曾提出过人的三种不同的挫折反映模式外罚性反应,内罚性反应,无罚性反应,其中,外罚性反应往往导致暴力犯罪,内罚性反应可能表现为自杀。
既然大学生自杀现象牵涉这么多问题,而且又涉及到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未来的国家中流砥柱,所以研究大学生自杀现象十分重要。
研究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目的也要运用于现实,也就是找出各方面的原因,最终有效预防大学生自杀事件的放生,所以找出哪种类型的大学生倾向于自杀,以及探讨他们自杀的原因就是本次调查的重中之重了。
首先,小组成员进行文献研究与分析,运用相关理论和已经筛选出的文献资料对大学生自杀现象心理进行相关性的假设,为其后实证调查研究奠定方向性的基础,通过小组讨论设计调查问卷。
其次,进行实证调查与初步分析。
在操场、图书馆、食堂、教室等学生聚集地对于四川师范大学160位不同年级、性别、专业的在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此次调查中,成长环境是农村、乡镇、城市的同学分别占37%,25%,33%,从地域的分布来说还是比较平均的,获得的数据比较可信。
我们还采访了有多年心理辅导经验的,接触过不少具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的心理学专家。
再次,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对调研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与理论解读,分析每项调查,建立每项调查的关联性。
对于联动分析之后所得的一致性、协调性数据进行归纳,并利用文献上的理论对其进行合理的阐释,对其分析后所得的不一致性、不协调性的数据进行分析及合理的猜想。
最后,在调研数据所得关于我国当代大学生自杀现象尤其是自杀心理方面相关知识基础上尝试做出针对性的建议,以利于规避大学生的自杀现象。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问卷
8070
6050403020100
对大学生自杀问题的关注程度(单位:
%)
首先,我们对在校大学生对于大学生自杀现象关注程度做了一个调查,有79%调查者选择了“基本关注,看到了才会说”。
这一结果表明他们对于这一现象的关注是被动的、处于被引起的状态,人们不会刻意地、主动地去了解有关大学生自杀的问题。
“看到才会说”同时也表明并没有让外界达到高度警醒与重视的程度。
你眼中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多选单位%)
然后,我们进一步调查了在校大学生眼中认为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旨在探求被调查的大学生在什么情况下会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来逃避或解决问题。
调查中,排在前五的是就业压力(62%),面对社会前途未卜的压力(67%),{大学生自杀率}.
离校后与大学恋人分合未卜的压力(47%),人际关系压力(32%),来自家庭压力(33%)。
这些原因可以笼统地归纳为压力大,就业压力、分手压力、人际压力、家庭压力等等,可以说压力社会是造成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
是否曾有过自杀的冲动(单位%)
在被问及是否有过自杀冲动时,选择“从没有”占64%,选择“很少有”占28%,选择“偶尔有”占4%,选择“经常有”占4%。
我们试图将“经常有”和“偶尔有”的大学生归为具有自杀倾向者,那么该比例占到了18%,这不是一个令人乐观的数据,因为这意味着在100个大学生中就将近有12个人具有自杀倾向,至少自杀的想法会出现在他们脑子里。
80706050403020100
怎样看待大学生自杀(多选单位%)
接下来,我们询问了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自杀的认识及看法,77%的同学
觉得可惜叹惋,50.8%的同学认为自杀是件很愚蠢的行为,41%的同学觉得同情可怜,16%的同学觉得出现这种现象应该谴责社会,18%的同学表示理解大学生自杀的行为,仅8%的同学对频繁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漠不关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面对当今社会上大学生自杀事件的频繁发生,更多的人是持可惜叹惋的态度,认为大学生自杀是一种很愚蠢的行为,并且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表现;仅有16%的同学认为大学生自杀的频繁发生应该谴责社会,可以看出,对大学生自杀,多数人抱以谴责大学生态度,没有从更多的方面去了解这一问题,也体现了对学校、社会、家庭甚至大学生自身对自杀现象关注度不高,未对大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宣传教育。
对目前大学生活的满意程度(单位%)
里烦躁(单位%){大学生自杀率}.
现在经常会出现哪种情绪(多选单位%)
最后,我们通过直接询问以及做心理测试题间接得到了被调查大学生现在的心理状况,以及是否存在自杀倾向。
对自己现在的大学生活,基本满意的占45%,有25%的人认为不满意,只有3%的人认为非常满意,还有17%的同学不知道自己到底满意不满意,选择了没感觉。
虽然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大学生活符合他们的要求,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接近三分之一的人不满意现在的生活。
选择认为在现在生活中经常有郁闷、愁苦情绪的人有62%和50.8%,比经常有愉快情绪的人的比例还要稍高一点,而且被调查者中出现心里烦躁的频率也比较高,接近十分之一的人选择每两三天一次,更多的人选择一个月一到两次。
这是不容忽视的,这样的对大学生活的不满、经常愁苦、烦躁是否会久而久之衍生出抑郁的情绪,从而导致自杀,不得而知,但是极有可能。
*不同地域解决问题问题的方法(单位%)
454035302520201050
乡镇
城市
农村
*心理健康状况不同的处理心里问题的方式(单位%)
454035302520201050
篇四:
《浅析大学生自杀现象》
深圳大学考试答题纸
(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二○一二~二○一三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程编号
学号
课程名称姓名专业年级主讲教师
评分
题目浅析大学生自杀现象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在高校时有发生,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大学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的支柱,更是社会和国家未来的建设者。
为保障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增强高校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防范意识、维护高校稳定和家庭完整,我们应对大学生自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关注和思考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寻求预防大学生自杀的对策,是关系到家庭稳定、社会的和谐以及国家长远发展的大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在急剧变革的时期,社会经济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好的一面。
特别是对当今在校大学生而言,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他们的身心处在青春期;另一方面,脑力劳动是他们主要的活动形式,用脑的频繁性和复杂性影响着他们心理的变化和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自杀;原因;
一.大学生自杀现状
在我国,每年有25万人死于自杀,平均每天约有750人选择自杀,而自杀未遂者每年还有200万。
自杀已成为我国人口的第五大死因。
在l5岁至34岁的人中,自杀是首位死因。
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自杀率已经达到万分之四”。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预防自杀协会从2003年起,将每年的9月10日设立为“世界预防自杀日”,目的是引起公众对自杀的关注。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0年9月10日“世界预防自杀日”发表公报说,全球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每天平均有3000人自杀,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自杀是导致全球15~44岁年龄段人群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之一,是10~24岁年龄段人群的第二大主要原因。
大学生是社会和国家未来的建设者,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的支柱,寄托着家庭的深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