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银行在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3069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投资银行在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投资银行在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投资银行在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投资银行在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投资银行在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投资银行在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新.docx

《投资银行在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投资银行在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投资银行在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新.docx

投资银行在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新

一、银行国际化概述

(一)银行国际化基本含义

银行国际化包括投资银行的跨国发展以及其国际化的经营战略。

一般意义上的投资银行的跨国发展是在世界各地普遍建立分支机构,以适应日益扩大的经济、金融交易的需要。

但在当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跨国投资银行的发展突出地表现为投资银行在国内和国外的联合或兼并。

为了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和竞争、避险的需要,国际投资银行在不断推出新金融工具和业务的同时,逐步从专业化经营向多样化、全能化的混业经营转变。

同时,各国投资银行通过引进、并购等方式与国内外投资银行合作,做到优势互补,取得规模和竞争效益。

国际化全面的含义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经营品种、服务方式的国际化;二是机构国际化;三是管理国际化;四是监管环境的国际化。

(二)银行国际化的意义

1.国际化经营是金融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与世界金融全球化的潮流和我国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相比,我国金融全球化正处于初级阶段。

在加入WTO以后,我国金融全球化的进程正在加快。

(1)国际化经营是金融规则国际化的要求

目前国内一些与WTO条款和国际规则及惯例相违背的政策法规必须修改,使其与国际惯例接轨,国有商业银行无法在政府特殊政策的保护下经营。

另外,国有商业银行的客户信用品级体系、财务体系、信息披露制度等涉及统一标准的原有制度,也要进行相应修改。

(2)国际化经营是客户行为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推动金融全球化的原因之一就是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加入WTO后,根据对等互利的原则,我国企业将获得更多对外拓展业务的机遇,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将大大加深,银行客户经营行为的国际化趋势也大大加强。

这要求国有银行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任何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本国银行业跨国经营的配合。

国际经验证明,金融支持比国家支持更具有说服力和信用保证。

因为国际化的银行拥有资金、人才、国际金融市场、客户联系等优势,能够为公司的海外投资与经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国际化经营是资本流动国际化的要求

资本流动国际化是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之一。

近10年来,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总额和外国直接投资分别以12.34%和13.53%的平均速度递增,而同期,全球GDP的平均增长速度是3.37%,国际贸易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是6.34%,国际资本流动远远高于同期GDP和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

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是国外直接投资、银行信贷和证券投资,这三种方式都直接与银行的经营密不可分。

近年来,我国引进国外资金不断增加,对外投资也迅速发展,迫切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参与国际资本流动或为国际资本流动提供全方位服务。

(4)国际化经营是提高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竞争力的要求

近年来世界银行业正朝着全能化的方向发展。

根据美国资料统计,美国个人金融资产的26%放在银行以备急需所用。

40%左右放在基金管理公司为未来的储备。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金融产品的日新月异,国有商业银行直接管理的资金将越来越少,横向扩张是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虽然《商业银行法》规定境内银行必须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管理体制,但并没有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境外从事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以及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等加以限制。

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积极拓展海外业务,是增加其利润,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为其今后向全能化发展积累宝贵的经验。

2.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紧迫性

(1)银行国际化是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需要

我国加入世贸后,跨国贸易和跨国投资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国内企业走出去,国外企业走进来,使国际贸易已经融为一体。

银行业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行业,必须适应国内企业经营国际化的要求,在境内外提供全面的融资、支付和风险管理等业务。

(2)银行国际化也是应对金融竞争国际化的需要

根据加入WTO的承诺,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国外银行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

如果国内银行不尽快适应新形式,积极主动的实施国际化战略,就很难有新的发展。

(3)银行国际化是分散经营风险的需要

现代跨国银行行为实现其资产收益的最大化,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分散其经营风险,银行业务的国际化成为规避风险的一种方式。

根据资产风险管理的原理,一国银行资产的国际化,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使银行的经营更加稳健。

同时,银行资产的国际化还可以促使资产结构的最优化组合。

大大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经营能力。

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对我国银行业既是挑战、又孕育机遇。

二、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9年至1993年,是外资银行进入和起步发展期。

1979年外国银行设立第一家代表处,1981年设立第一家营业性机构,经过十四年,截至1993年底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共有76家,平均每年设立5家机构,资产总额为89亿美元。

第二个阶段是1994年至1997年,外资银行进入快速发展期。

截至1997年底,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达到164家,四年内增加了90家,每年净增加20多家;资产总额达到380亿美元,四年内增长了3.3倍,年增长率为82.5%。

第三个阶段是1998年至2001年,外资银行进入调整期。

受亚洲金融危机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不确定性的影响,银行业开放进程有所减缓。

截至2001年底,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为177家,四年内仅增加了13家,每年净增加不到4家;资产总额达到450亿美元,四年内增长了18%,年增长率仅为4.5%。

第四个阶段是2002年至今,外资银行进入加速发展时期。

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从177家增加到211家,新增加34家,平均每年增加11家之多;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增长了54%,平均年增长率为18%;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人民币资产总额增长了1.3倍,年增长率为43%。

外资银行在这一阶段的发展明显快于前三个阶段。

总体看,外资银行经历了起步——快速——调整——加速的发展路径。

(二)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现状

1.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外资银行业务范围逐步拓展。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外资银行业务受到种种限制,只能对在华外资企业、规模较大的“三资”企业和非居民提供外汇贷款、中间服务。

现在外资银行已经可以向全部企业、全部居民提供外汇服务。

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一项重要承诺。

早在入世之初的2001年12月,中国首批开放了深圳、上海、大连、天津4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这些城市是外资银行比较集中的区域;2002年以后,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逐步扩大到中部和西部省份,到2005年底,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25个。

而2006年11月,中国兑现了入世承诺,开放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不再设置行业和地域限制。

可以看出,在华外资银行的业务将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外资银行经营网点仍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

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经营网点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2004年这5个城市的外资银行机构数占全国外资银行机构总数的73%。

其中上海的外资银行数居国内第一。

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东京三菱银行、瑞穗实业银行等国际知名银行都选择落户上海,而德意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荷兰银行、美国银行等都在北京设立了分行。

目前,我国正着力于开发西部,不少外资银行已经看到了西部发展的广阔前景,正积极筹备将经营网点往西部延伸,例如国际金融公司和加拿大丰业银行参股西安市商业银行,但这样的例子尚不多。

(3)外资银行经营效益起伏波动,资产质量逐年提高。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明显地受到不同时期中国经济与政策的影响。

在中资银行积极的信贷政策下,外资银行外汇贷款业务的市场份额从2001年的15%下降到2002年的7.4%,与此同时,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体系中所占的资产比例也从2%下降到1.1%。

得益于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2003~2004年,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逐步恢复,资产总额从2002年的3330.5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5159.95亿元,占全国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从1.4%增加到1.8%。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在熟悉了中国市场规则和居民消费投资习惯以后,其经营状况将趋于稳定。

另外,外资银行在资产质量方面普遍优于国内商业银行,其不良贷款余额从2004年的13.73亿美元下降到2006年的6.16亿美元,不良资产比率从6.51%下降到1.34%,而在同一时期,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6.10%和15.57%。

2.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现状

(1)市场准入方面采取限制性原则

第一,准入条件的限制。

我国监管部门在外资银行准入条件上,重视资本金、资产规模等硬件,忽视内控机制、管理水平等软件。

在我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中规定:

申请开设外国银行分行,申请者提出设立申请前1年年末总资产不少于200亿美元,最低注册资本为3亿元人民币等值的自由兑换货币。

这样的资本金和总资产的要求过于苛严,使许多外资银行对进入中国市场望而却步。

第二,准入形式的限制。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既可以新设立机构,也可以参股或并购国内银行。

每一种方式的风险系数都不一样,目前我国对后者持谨慎态度。

由于我国监管能力比较薄弱,如果采取设立分行的形式,母行所在国有主要的监管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我国监管的不足。

如果通过参股和并购的方式,那么外资银行将很快占领我国金融市场,对国内本土银行极具威胁,也不利于国家用金融手段来调控宏观经济。

第三,准入地域的限制。

目前我国将外资银行开业选址限定在经济发达地区,原因有二:

一是经济落后地区的金融监管较薄弱,为了防止外资银行逃避严格的监管,应该将其限制在我国金融监管能力较强的地区。

二是为了防止外资银行垄断我国竞争力不强地区的金融市场而加以限制。

(2)市场运行监管机制尚不完善

第一,税收上的超国民待遇。

目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给予很多优惠条件,使它们享有了超国民待遇,使本来处于相对劣势的国内银行处境更加艰难。

第二,资本充足率管理。

目前最低资本及资本充足性比率相结合的资本监管成为各国银行监管内容的主要特征。

我国现行的外资银行资本管理条例存在诸多不足,2001年修订的《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中规定,外资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虽然达到了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但从国际上看,我国对外资银行这个比率的规定是比较低的。

而且,现行规定没有按照巴塞尔协议有关资本分类的要求,对资本的组成、分类、资产的风险加权计算作出明确的说明,在实践中缺乏指标管理和可操作性。

第三,资本流动性管理。

我国目前对外资银行流动性监管主要采取外部强制性比例管理的方法。

《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中规定外资银行的固定资产不得超过其实收资本加储备金之和的40%,外资银行分行的营运资金的30%应以央行指定的生息资产形式保存。

但仅凭借这两个指标并不能保证外资银行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还需要借助其他指标对其进行全面评价。

(3)市场退出监管薄弱

一方面,我国在外资银行市场退出监管环节,无论从法律法规还是从市场化操作来看,几乎是一片空白,既无存款保险制度,也缺乏金融危机应急措施。

目前我国对外资银行接管、破产制度未作出深层次规定,缺乏有力的补偿与约束机制。

另一方面,我国监管机构缺乏与外资银行母国监管机构的交流合作

(三)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1.依据经济发展水平、金融业务容量及客户分布情况,外资银行将把其机构重点布局在中国沿海大中城市,并辐射到中、西部地区城市,而不是像中资银行那样依照中国的行政区划来设置机构并对其作相应的定格,它们首先考虑的是某地区可预见的未来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该地区银行业务发展的潜力。

外资银行在发展战略中高度重视对设置分支机构的成本效益的实际预测,所以,经济发达、环境配套、管理规范的我国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是外资银行设置机构的首选,这些地区也成为中、外资银行争夺的焦点。

2.外资银行在取得人民币经营权后不会建立庞大的机构网点体系,它们会更多地通过网络银行展开竞争,并利用资本优势和自身经营管理经验,通过并购方式进入市场以降低成本,提高在华竞争力。

3.中、外资银行不仅在传统业务上进行日趋激烈的竞争,还将更加致力于中间业务如结算、代理、个人理财业务等方面的竞争。

外资银行将利用其高超的产品创新能力、良好的市场营销能力和先进的资金运营能力抢占市场。

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缺少遍布大街小巷的营业网点,但是它们却有众多的高级人才、不断创新的金融产品和优质服务。

4.外资银行对公司客户的争夺将从优质外资公司扩展到优质中资公司,对零售客户的争夺将主要集中于诚信度高的优质高端客户。

随着客户服务对象的放宽,外资银行必然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对优质客户的争夺,相信外资银行会将目标锁定在:

世界500强在华企业、跨国集团分支公司、信誉良好的三资企业、部分经营情况良好的国有及民营高新技术企业。

5.随着外资银行业务范围及经营地域的扩大,其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本土化倾向加强,外资银行对中国在职的优质金融管理人才及业务人才的争夺将逐步展开。

可以预见,一旦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布局完成,到了抢夺优质业务人才和优质管理人才的时候,中资银行将不可避免地面对人才大量流失的威胁。

三、国内的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一)国内的外资银行发展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机遇

1.有利于促进银行体制改革,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提高银行业的运行效率。

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竞争原则。

外资银行高效的服务水平和卓越的商业信誉必将对国内商业银行形成一定的冲击和压力,产生竞争的激励效应,促使中资银行变压力为动力。

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国内商业银行深化体制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提升总体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改善银行业的营运质量,提高其运作效率。

 

2.促进金融创新,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整体素质。

目前,全球性的一百多家大商业银行,均已先后进入中国市场,他们一般都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业务技术和科学的经营管理经验,在制度建设上已经相当成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金融创新经验。

这些知识基本上属于“可交流”的知识,具有外部经济的正效应,将为我国银行业提供有益的借鉴。

3.有利于促进我国银行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动金融运行和金融监管向国际标准靠拢。

一个走向世界金融大舞台的国家,更需要拥有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全球化的银行机构。

因此我国银行业必须严格遵循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游戏规则”,特别是要根据以巴塞尔协议为准则的国际银行业有效监管原则及标准和方法进行运作和管理。

这方面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来说具有巨大的示范效应。

同时,也促使中央银行加强全方位和规范化的金融监管,增强监管能力,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二)国内的外资银行发展对我国银行业形成的挑战

1.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在给我国银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难免会构成一定的挑战和冲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资银行的进入将对中资银行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形成冲击

外资银行健全的管理和内控制度、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灵活的经营机制,以及先进的信息系统和发达的信息通讯设备有助于增强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提高业务拓展和规模扩张的能力。

同时,许多通行的国际惯例和先进方法也是依据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成功经验总结出来的。

而中资银行在这些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和不足。

 

(2)外资银行的进入将对中资银行的业务特别是中间业务形成冲击

外资银行的业务将迅速扩张,而中间业务将是外资银行争夺的重点。

中国加入WTO后,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将使银行的国际贸易结算和信用证业务会大量增加。

在中间业务方面,外资银行拥有先进的管理经验、优质的服务水平、便捷的结算手段、完备的业务品种以及与跨国公司之间的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

在中国加入WTO五年之后,外资银行的外币存款和人民币存款的市场份额将分别上升到15%和10%左右;外资银行的外币和人民币贷款市场份额可达到1/3和15%左右;外资银行中间业务的市场份额很有可能超过50%;外资银行将获得绝大部分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以及投资银行业务的市场份额。

(3)外资银行的不断发展将给中央银行进行有效的金融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

首先,随着外资银行的不断涌入,如果对它们在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监管不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金融体系的运行风险。

其次,在追求高额利润的动机驱动之下,外资银行将其业务的重点集中于中间业务方面,而对那些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急需资金支持的项目则涉足较少。

这种经营策略既造成中资银行业务空间缩小,盈利能力下降,市场占有率减少,又导致外资银行以各种合法或非法的途径将风险转嫁,增加我国银行业的运行风险。

最后,外资银行大规模进入后,随着银行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将增加银行体系运作的不稳定性,使央行对这一体系的金融监管将更为困难,导致谨慎性监管成本大幅增加,监管效率有所降低。

(4)外资银行的进入将加大金融宏观调控难度

首先,外资银行可以通过从国际金融市场上筹措资金来抵消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

其次,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后,可能强化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传导机制,加剧了国内金融市场运行的波动性和银行经营的不稳定性。

再次,随着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和人民币业务的客户限制的取消,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的限制将最终取消,导致国际资本尤其是短期游资的流出、流入将更加频繁,从而加大中央银行对资本流动风险控制的难度。

最后,持有大量人民币资产的外资银行将是将增加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不确定因素。

(5)外资银行进入对优秀金融人才和大客户的争夺也将对中资银行形成冲击

第一,客户的竞争。

相对于中资银行而言,外资银行在经营管理、金融创新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进入我国后,外资银行将结合国内客户需求,凭借完备的市场营销机制和巨大的资金实力,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量身订作的金融服务,与中资银行在获得客户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

中资银行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会导致部分优质客户对其失去信心,转而将资金存入实力更雄厚的外资银行,客户的减少将意味着银行业务的流失,最终导致中资银行盈利能力的降低。

大量存款流入外资银行,将会造成中资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第二,人才的竞争。

人才本土化是外资银行经营本土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更快地熟悉市场、占领市场,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不仅在国内招聘一般员工,而且还积极聘用国内高级管理人才和金融专业人士,这些人既了解国际金融市场又熟悉国内金融市场,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往往都在国内拥有优质的客户资源。

人才是银行进行各种创新的基础,人才的大量流失必将成为中资银行未来发展的制约因素。

(6)国内银行利润下降

外国银行进入中国后主要瞄准大型跨国公司、国有企业、政府机构、公共设施等优质市场,而他们优质的服务、先进的技术、不断创新的金融产品也对这些市场产生很大吸引力,同时还吸引了广大一般顾客和大量民营企业。

这也就是说,对于中国国内银行来讲,还失去了大片优质市场,这样将产生两种后果:

其一,国内银行的利润来源被切断,银行赢利能力下降;其二,不良资产将快速增加。

伴随着大量优秀人才的流失,该状况变得对国内银行更为不利。

(7)中小股份银行接受内外双重压力

到2001年,全世界民营银行资本占银行总资本的70%,在发达工业国家中民营银行资本都不低于10%,而中国到2002年止,该数据几乎为零。

时值今日我国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努力,培育了一系列民营银行和股份银行。

但由于起步晚,其力量弱,顾客群受地域限制,市场人为分割,经营网络小,且一直受到国有银行竞争,处于生存线上。

现在,几百家外国银行进入境内来分食中国市场,外国银行不仅实力雄厚,经验老道,同时好有政策优惠。

中小股份银行可谓在狭缝中求生存,在未来的竞争中难以幸免。

2.随着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不断扩大和推广,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挑战和冲击

(1)使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有所减少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在经历了一段磨合期后,已经开始走上良性发展轨道给中资银行真正带来了竞争压力。

由于外资银行的资金成本低、贷款开发能力强贷款质量高,有可能导致大量效益好、讲信用的优质客户向外资银行转移,而效益和信用评级较差的客户,以及一些政策性业务继续留在国内银行,出现“逆向选择”的现象。

这可视为对中资银行的最大威胁。

2005年2月底,由花旗银上海分行牵头,18家外资银行组成的外资银团向上海港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发了一笔10亿元人民币的3年期银团贷款。

这是自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向外资银行开放后,在沪外资银行首次联合向中资企业发放人民币贷款,引起了上海中资银行的强烈反弹。

外资银行已经开始与中资银行展开对优质中资企业的竞争,这一趋势随着人民币业务的进一步开放而越发明显。

根据预测,外资银行的人民币存款的市场份额将上升到5%-10%,人民币贷款市场份额将达到15%左右,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

(2)我国商业银行的客户营销模式受到冲击

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的营销战略是先对客户进行细分,然后再根据客户的需求和爱好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

国内高端个人理财市场是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战略市场。

外资银行从人力成本等各方面利益考虑,短时间内不会迅速增设机构,在拓展内地网络方面也相当谨慎,均设置了专门的战略考察团队。

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明显突出的外资银行,在设置网点等项目上都会对成本收益有一整套严格论证,并且,他们把扩大人民币业务的主要精力放在个人优质客户的争夺上。

根据银行的二八定律,也要求外资银行争夺贡献度大的20%的高端客户群。

跨国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私人企业主、高级管理人员等富有的阶层都是他们争夺的目标。

而我国商业银行一般都面向所有阶层提供服务产品资源使用分散。

如此发展下去,要么失去对外资银行锁定的优质客户群的服务优势,从而失去客户,要么总体资源使用的回报降低,失去长远的竞争力。

(3)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影响

外资银行具有雄厚的实力、金融创新能力、优质的服务和先进的管理水平,他们凭借其先进的理念、丰富的经验、成熟的经营模式,推出高端人民币个人理财服务,提供装饰一新的私人理财中心,一对一专属客户经理、有的还提供24小时电话服务,并提供高端的理财咨询服务来满足高端客户的理财需求。

外资银行的个人理财品牌对于高端客户也非常具有吸引力。

比如花旗银行的“CITIGOLD(花旗财富管理中心)”,就代表着优质的个人理财服务水平。

另外,外资银行也比较容易建立全面掌握银行业务、具备投资市场知识、懂得营销技巧与客户心理的高素质银行理财团队,为高端个人客户其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而中资银行目前推出的人民币个人理财服务,较多还停留在概念包装层面,难以提供让客户、尤其是高端客户真正满意的专家服务。

无论是服务环境还是提供的专家服务,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相比,都存在明显差距。

有的中资银行虽然也提供一对一的客户理财规划、优先服务、优惠服务、亲情服务等方面的服务,但是在经营理念内部运作,团队管理,理财人员素质方面都有待提高。

大多数银行还尚未形成自己的高端客户理财品牌,甚至在同一个城市都没有统一高端理财服务品牌及服务水平。

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如果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转变经营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我国银行业应对外资银行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实现银行产权多元化,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实现产权多元化、解决政企不分等问题,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重要目标之一。

规范的股份制能够充分发挥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的作用,能够建立和完善良好的治理结构,从而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在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对国有商业银行要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最终使其成为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控机制健全、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的现代金融企业。

同时,要对股份制银行进行制度创新,真正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标准,建立内控严密、运转规范、高效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全面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

(二)创新金融产品,完善业务功能

1.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创造自己的金融产品和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