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与瓦尔登湖专题阅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2212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梭罗与瓦尔登湖专题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梭罗与瓦尔登湖专题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梭罗与瓦尔登湖专题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梭罗与瓦尔登湖专题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梭罗与瓦尔登湖专题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梭罗与瓦尔登湖专题阅读.docx

《梭罗与瓦尔登湖专题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梭罗与瓦尔登湖专题阅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梭罗与瓦尔登湖专题阅读.docx

梭罗与瓦尔登湖专题阅读

“梭罗与瓦尔登湖”专题阅读

目录

 

梭罗生平……………………………………………………………………………2

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何怀宏)…………………………………………………4

寻找心中的瓦尔登湖(曹勇军)…………………………………………………6

瓦尔登湖:

大地的眸子(余杰)…………………………………………………9

名言摘录……………………………………………………………………………13

素材运用实例………………………………………………………………………14

 

梭罗生平

1817年7月12日,梭罗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毕业后他回到家乡以教书为业。

1841年起他不再教书而转为写作。

在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WaldoEmerson)的支持下,梭罗在康科德住下并开始了他的超验主义实践。

这时期,梭罗放弃诗歌创作而开始撰写随笔,起先给超验主义刊物《日晷》(Dial)写稿,之后各地的报纸杂志上都有他的文章问世。

他在文学上是一个打破偶像崇拜的人。

他难得感谢大学给他的益处,也很看不起大学,然而他实在得益于大学不浅。

他离开大学以后,就和他的哥哥一同在一个私立学校里教书,不久就脱离了。

他父亲制造铅笔,亨利有一个时期也研究这行手艺,他相信他能够造出一种铅笔,比当时通用的更好。

他完成他的实验之后,将他的作品展览给波士顿的化学家与艺术家看,取得他们的证书,保证它的优秀品质,与最好的伦敦出品相等,此后他就满足地回家去了。

他的朋友们向他道贺,因为他辟出了一条致富之道。

但是他回答说,他以后再也不制造铅笔了。

“我为什么要制造铅笔呢?

我已经做过一次的事情我决不再做。

梭罗重新继续他的漫长的散步与各种各样的研究,每天都对于自然界有些新的认识,不过他从未说到动物学或是植物学,因为他对于自然界的事实虽然好学不倦,对于专门科学与文字上的科学并没有好奇心。

在这时候他是一个强壮健康的青年,刚从大学里出来,他所有的友伴都在选择他们的职业,或是急于要开始担任某种报酬丰厚的职务,当然他也不免要想到这同一个问题;他这种能够抗拒一切通常的道路,保存他孤独自由的决心,实在是难得的——这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辜负他的家人期望;因为他完全正直,他要自己绝对自主,也要每一个人都绝对自主,所以他的处境只有更艰难。

但是梭罗从来没有踌躇。

他是一个天生的倡异议者。

他不肯为了狭窄的技艺或是职业而放弃他在学问和行动上的大志,他的目标是一种更广博的使命,一种艺术,能使我们好好地生活。

如果他蔑视而且公然反抗别人的意见,那只是因为他一心一意要使他的行为与他自己的信仰协调。

他从来不懒惰或是任性,他需要钱的时候,情愿做些与他性情相近的体力劳动来赚钱——如造一只小船或是一道篱笆,种植,接枝,测量,或是别的短期工作——而不愿长期地受雇。

他有吃苦耐劳的习惯,生活上的需要又很少,又精通森林里的知识,算术又非常好,他在世界上任何地域都可以谋生。

他可以比别人费较少的功夫来供给他的需要。

所以他可以保证有闲暇的时间。

梭罗除了被一些人尊称为第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外,还是一位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生态主义哲学家。

1845年7月4日梭罗开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他移居到离家乡康科德城不远,优美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

他向《小妇人》的作者露意莎·梅·奥尔柯特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柴,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

出版于1854年的散文集《瓦尔登湖》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涯。

虽毕业于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但他没有选择经商发财或者从政成为明星,而是平静地选择了瓦尔登湖,选择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

他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非常简朴、原始的生活。

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然后拿这些到村子里去换大米。

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

在瓦尔登湖生活期间,因为梭罗反对黑奴制(NegroSlavery)拒交“人头税”而被捕入狱。

虽然他只在狱中蹲了一宿就被友人在未经他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替他代交了税款保其出狱,但这一夜却激发他思考了许多问题。

出来后曾有一些市民问他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许多人宁愿坐牢也不愿意交税。

为解释这一问题,他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写成了著名的政论《抵制国民政府》(ResistancetoCivilGovernment,后改名为CivilDisobedience)。

他所宣传的这种依靠个人的力量,“非暴力抵抗”的斗争形式对印度的甘地和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对于测量有一种天然的技巧,由于他的数学知识,并且他有一种习惯,总想深知他认为有兴趣的物件的大小与距离,树的大小,池塘与河流的深广,山的高度,与他最爱的几个峰顶的天际的距离——再加上他对于康科德附近地域知道得非常详细,所以他渐渐地成了个土地测量员。

对于他,这职业有一个优点:

它不断地将他领到新的幽僻的地方,能够帮助他研究自然界。

他在这工作中的技巧与计算的精确,很快地赢得人们的赞许,他从来不愁找不到事做。

他可以很容易地解决关于土地测量的那些难题;但是他每天被较严重的问题困扰着——他勇敢地面对这些问题。

他质问每一种风俗习惯,他想把他的一切行为都安放在一个理想的基础上。

他是一个极端的新教徒,很少有人像他这样,生平放弃这样多的东西。

他没有学习任何职业;他没有结过婚;他独自一人居住;他从来不去教堂;他从来不选举;他拒绝向政府纳税;他不吃肉,他不喝酒,他从来没吸过烟;他虽然是个自然学家,从来不使用捕机或是枪。

他宁愿做思想上与肉体上的独身汉——为他自己着想,这无疑是聪明的选择、他没有致富的才能,他知道怎样能够贫穷而绝对不污秽或是粗鄙。

也许他逐渐采取了他这种生活方式,而事先自己也不大知道,但是事后他智慧地赞成这种生活。

梭罗是个执著的自然主义者。

这并非就艺术创作的美学意义而言,而是指他崇尚自然,欣赏野性,厌弃虚假文明,追求返璞pú归真的生存方式。

他自称:

“我之爱野性,不下于我之爱善良。

”他自认为从没有感到寂寞与孤独,“太阳是寂寞的,除非乌云满天”,而他“并不比瓦尔登湖更寂寞”。

梭罗说,“一个在思想着在工作着的人总是单独的,让他爱在哪就在哪吧,寂寞不能以一个人离开他的同伴的里数来计算。

”而且梭罗已经发现,“无论两条腿怎样努力也不能使两颗心灵更加接近”。

于是他以一颗骄傲的心,愿意独享这所谓的寂寞。

“太阳,风雨,夏天,冬天,——大自然的不可描写的纯洁和恩惠,他们永远提供这么多的健康,这么多的快乐。

梭罗并不是性情上的隐士,他只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他也常去镇上的酒吧,也拿豆子去换米,也去修靴子,也去打听家人的消息。

有时回木屋很晚,他就带了一袋麦子或印第安人吃的东西,在月亮下朝自己的港湾行进。

梭罗不喜欢张家长李家短,他对人们津津乐道于此深恶痛绝。

政府支持蓄奴制,他就反对政府……总之,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

瓦尔登湖因梭罗而闻名。

但瓦尔登湖不是一个虚构的地方,它坐落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

自从它被世人知晓,许多年来便常有世界各国的读者前去造访。

因为有了梭罗,瓦尔登湖才与现代文明有了深刻的血脉交融。

作为梭罗一个独立精神的物质载体,一种人文自然的诗性象征,瓦尔登湖还在现代读者的心中汩汩流淌,原因在于如同许多划时代的作家一样,梭罗是“向着人类的智力和心曲致辞的,向着任何年代中能够懂得他们的一切人说话的”。

如此,他的瓦尔登湖又怎能不拥有永恒的知音?

读梭罗不一定要回到瓦尔登湖。

那只是一个绿色之梦。

梭罗说过:

“我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她自己的合适方式,而不要采取他父亲的,或母亲的,或邻居的方式。

”他不希望自己被模仿,其实要模仿梭罗又谈何容易。

这种貌似原始的生存方式形式,体现的却是他对更为文明的一种人文境界的追求。

透过他那咄咄逼人且学识渊博的雄辩,可以感受到梭罗的哲学指向和人格魅力。

他对那些带着自己全部家产的大包裹、追逐物质享受的移民充满了一个智者的同情,他不会那样做,“也不花什么钱买窗帘,因为除了太阳月亮,没有别的偷窥的人需要关在外面。

”现代人太注重物质生活的舒适感,却忽略了更根本的精神家园的问题。

比如穿衣,“一般人心里,为了穿衣忧思真多,衣服要穿得入时,至少也要清洁,而不能有补丁,至于他们有无健全的良心,从不在乎。

”甚至,“人类已经成为他们的工具的工具了。

”他的思想在寂寞中升腾,发散,他自说自语的关于历史、自然、植物、农耕、哲学、文学等方方面面的见解,奏出的高妙之音堪称世纪的绝响。

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

文/何怀宏

《瓦尔登湖》出版于1854年8月9日。

梭罗的生平简单却耐人寻味。

1817年7月12日梭罗生于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回到家乡,执教两年。

他于1841年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爱默生的家里,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

1845年3月,他向《小妇人》的作者阿尔柯特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

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

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

1847年才回到康科德城。

1848年他又住在爱默生家里。

此后他患了肺病,于1862年病逝于康科德城,年仅45岁。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

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

他认为:

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

想为一本寂寞的书打破一点寂寞,此愿巳久,这本书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这本书在1854年出世时是寂寞的,它不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应该亲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对之冷落甚或讥评。

它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在它成为一部世界名著之后它也仍然是寂寞的,它的读者虽然比较固定,但始终不会很多,而这些读者大概也是心底深处寂寞的人,而就连这些寂寞的人大概也只有在寂寞的时候读它才悟出深味,就像徐迟先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

那么,为何要扰它,扰这寂寞?

梭罗是个法国血统的美国人,只活了四十五岁。

他的挚友,年长他十四岁的爱默森在他死后曾对其人格特征作过一番栩栩如生的描述:

梭罗喜欢走路,并认为走路比乘车快,因为乘车你要先挣够了车费才能成行。

再说,假如你不仅把到达的地方,而且把旅途本身当成目的呢?

但他几乎一辈子没有走出过他的家乡——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及其附近的山水。

他觉得他家乡那块地方包含着整个世界,他是能从一片叶子就看出春夏秋冬的人,他家乡的地图就在他的心里,那地图自然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固定的,而是活动的,云会从它们那儿带走一些东西,风又会把它们送来。

他曾在美国最好的大学(哈佛)受过教育,他也曾到当时荒凉的瓦尔登湖边隐居,像一个原始人那样简单地生活,他想试试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能够简单到什么程度,想试试用自己的手能做些什么,他用很短的时间就动手造好了一个颇能遮风蔽雨的小木屋,这说明住房困难其实不难解决,即使胼手胝足用最原始的方式。

如果我们现在变得这么难,那一定是在什么地方出了点问题。

他曾经试制过一种新型铅笔,可是,在这铅笔真的可以为他带来利益时,他却又不想干这营生了。

试制成功了对他来说就等于说事情干完了,大量生产而牟利并不是他的事。

他生前也出了几本书,当时都并不引人注目,他遗下的日记却有三十九卷之多,里面自然有一些人们不感兴趣的东西。

不过,他这个人确实挺有点意思,还有他那个湖。

梭罗性格中最吸引我们的可能就是那种与我们的性格最不同的东西,就是他整个人的独特性。

他也许比别人更多地逃脱了概括,逃脱了归类。

梭罗生活得有时像个隐士,他可能时常觉得那山、那水比那人更与他相投,山川草木均是他的密友,甚至他的一个朋友也说他:

“我爱亨利,但无法喜欢他,我决不会想到挽着他的手臂,正如我决不会想去挽着一棵榆树的枝子一样。

真的,他生活得像一棵树——我们可以从树的全部意义上去理解这句话:

它的伞样的形状,它不断迸发的枝条、它的蓬勃向上、它的扎进土壤深处的根须和承受阳光雨露的绿叶,尤其是它的独立支持和独立性,对于梭罗,我们可以像惠特曼一样说:

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棵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

它孤独地站立着,有些青苔从树枝上垂下来,

那里没有一个同类,它独自生长着,

发出许多苍绿黝yǒu碧的快乐的叶子。

然而,我们还是可以说,这树又不是孤独的,寂寞的、与世隔绝的。

它与世界的联系和作用是通过它隐秘而深刻的根须、通过大地进行的。

通过大地,它不仅和它的同类——其他的树木联系着,也和青草、鲜花、阳光、雨露和整个大自然联系着。

联系干吗非要互相蹭在一起?

“人的价值并不在他的皮肤上,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碰皮肤。

”不要模仿,而是表现你自己的独特性吧,你才配得上你的称号——人,你才可能和其他人发生一种真正的联系,才可能和真正伟大的大全和唯一发生一种联系。

世界上有多少个窗口,就有多少种生活,所以,命题小说虽然难做,以“窗口”命题倒还不失为一个补救办法,就像前不久有人试过的。

我们在大街上闲逛,特别是新到一个地方,有时会对某些窗口发生好奇:

那里面在进行着什么呢?

他们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呢?

想来会和我们有些不同。

有的窗口对这种好奇心是敞开和欢迎的,有的窗口则在黑黑的帷幕下摆出一副莫测高深的面孔。

这是站在窗外,调换一下,站在某个临街的窗口里面,我们有时也会注意底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凝视着某个我们感兴趣的面孔,他是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有时我们自己的生活过腻味了,我们更想知道和我们自己的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还有另一些人,他们过的是另外一种生活——比方在契诃夫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想法变成了一种渴望、一种非常感人的东西——这正是契诃夫魅力的一个秘密。

也许,正是这一种渴望和好奇,提供了我们第一节提出的问题的部分答案。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有一天他想做一根手杖,他想,凡是完美的作品,其中时间是不存在的,因此他自言自语,哪怕我一生中不再做任何其它的事情,也要把它做得十全十美。

他一心一意,锲而不舍,目不他视、心无他想,坚定而又高度虔诚,在这整个工作过程中,他的同伴逐渐离开了他,都死去了,而他在不知不觉中却保持着青春,最后当手杖完成时,它突然辉煌无比,成了梵天世界中最美丽的一件作品。

做好一件事——这就是他告诉我们的。

专心致志于你所做的事——这就是他告诉我们的。

为什么要急于成功?

如果一个人跟不上他的伙伴,那也许是因为他听到的是生命的另一种鼓点,遵循的是生活的另一种节拍。

人啊,不要用世俗的成功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吧。

而你却要专心致志做好你要做的事——一辈子也许只是一件事。

而这就要使你的心灵单纯。

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越简单,你要去弄清那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这往往是大自然慷慨提供给每一个人的。

不要以复杂的方式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不要以多余的钱和精力去购买多余的东西。

读《瓦尔登湖》中梭罗的流水帐就像读一首诗。

他计算了自己造那间小木屋的支出,总共是花了28块1毛2分5;他也计算了他在一段隐居期间的饮食费用及其他支出,得出了收支相抵后的差额。

我觉得,读这些看来枯燥的数字就像读一首诗。

梭罗的手不仅拿笔,也拿斧子,梭罗的眼睛不仅看书,也看绿树、青草、落日和闪动着波光的湖水。

他的脑子自然也在思考,是在接近思维之根的地方思考,在那里大概也埋着感觉之根、情感之根。

梭罗认为:

美的趣味最好在露天培养,再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快活的了。

说梭罗是“大自然的挚爱者”也许还不够,他常常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他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他踏在地上的脚印常常是深的,那意示着一个负重者。

他不把花从枝子上摘下来,但把汗洒进土里。

 

寻找心中的瓦尔登湖

曹勇军

刚才还是黎明,你瞧,现在已经是晚上,我并没有完成什么值得纪念的工作。

我没有像鸣禽一样地歌唱,我只静静地微笑,笑自己幸福无涯……

                            ——梭罗《瓦尔登湖》

寒假我布置的作业就是读书。

读两本书。

一本是上个学期没有读完的《瓦尔登湖》,一本是《史铁生散文小说选》。

要求边读书边摘抄,读完写出读书笔记。

我和学生约好了,开学前我带他们走一走南京的台墙,在台城上一节别致的《瓦尔登湖》读书课。

孩子们热情很高,纷纷在我的QQ上加为好友,和我交流阅读中的感受体会,对这节读书课满是期待。

班长费城自告奋勇,不仅担任了组织召集工作,还拟定了这次活动路线和计划,更为活动设计了精美的纪念卡。

纪念卡正面是他自拍的台城风光,上面是本次读书课的主题词——“寻找心中的瓦尔登湖”,左下角一枚刻着“我们爱读经典”的印章,让画面显得古朴而又灵动。

纪念卡反面是他逼着我写下的一段“老曹寄语”:

阅读是精神的漫游,行走是身体的阅读。

真理不光在我们头上,更在我们的脚下!

我想,这也就是我们这节青春读书课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2013年正月初七,开学前两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和爱人带着班上的十个孩子登上台城,开始了这次读书之旅、寻梦之旅。

我们是从解放门登城的。

我们先往西走,走到城垣西头。

这里与江南名刹鸡鸣古寺毗邻,琉璃闪光,佛塔庄严,白云缭绕,佛光隐现,让人心生敬意。

接着往东面太平门走。

这是台城最美丽的一段。

放眼一望,心胸顿觉开阔。

和暖的冬日之下,此时玄武湖好像还没有醒过来,远处湖面上薄雾浮动,静谧安详,近处大树峭立,枝桠yā纵横,不时探头伸出城垛duǒ;风吹树动,好鸟时鸣。

假日的早晨游人稀少,我们三三两两,有说有笑,迤yǐ逦lǐ而行,分享着家中带来的吃食,也畅谈着假期的见闻,倾诉着苦恼和喜悦……

走到小九华山附近,城墙拐了一个大弯,我们寻了一处背风向阳的地方,席地围坐在一起,从书包里各人取出自己的《瓦尔登湖》,开始了今天的读书交流活动。

我们的活动安排是:

每个人选择《瓦尔登湖》中最有感悟的一段文字朗读,然后大家交流探讨。

起初不免拘束,都推说自己没有准备好,后来慢慢放开了,恢复了往日的轻松和活泼。

我问同学:

“你觉得《瓦》这本书适合什么季节阅读?

”大家纷纷回答:

“冬天。

”“大雪纷飞的日子,路上几乎看不到人,开着暖气屋子里,静心聆听瓦尔登。

”“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或许是别的季节气温高吧,总给人一种喧闹的感觉,冬季就不一样了,静得下来吧。

”“夏季的瓦尔登会听到虫鸟的叫声,唯有冬季的瓦尔登远离喧嚣。

”我告诉他们: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书中写冬天的章节多,有四章之多,即便是“春天”这一章也是写冰雪消融,铺天盖地,让人难忘。

读完全书,眼前除了小木屋、湖水、森林、动物,就是冰天雪地的世界。

对对!

霍晨笑着大叫“我怎么没想到呢!

班长费城带头发言。

他选择的是《瓦湖》“贝克庄园”中的一段,大家都翻书找那个段落。

班长读《瓦》特认真,其他同学只写两篇读书笔记,他前后写了三篇,前两天发给我的第三篇,叫《新春的瓦尔登湖》。

他读起来虽然声音不大,但让人觉得沉着有力,有一种春天的鼓舞人的热烈气息:

“记住你年轻时候的创造力。

黎明之前你就无忧无虑地起来,出发探险去……你不要再以手艺为生,应该以游戏为生。

只管欣赏大地,可不要想去占有。

由于缺少进取心和信心,人们在买进卖出,奴隶一样过着生活哪。

”读到结尾“奴隶一样过着生活哪”,他低下头陷入沉思,后来谈了自己的苦恼和挣扎:

“长久的自我封闭,是一种盲目的可怕的如同奴隶般的生活。

要让心灵在自然中获得知识、灵魂和人格,最终获得创造力……”此时我们坐在这天地之间最宽广的教室里,风吹树吟鸟鸣,仿佛一下子就触摸到了梭罗式的自由生活,心如天上的白云飘飘荡荡。

我点头,把话题岔开来,问这些小“瓦迷”们:

《瓦》全书19章有没有内在结构?

大家又陷入沉思,那神情仿佛说“等下,我想想……”。

班长抢着说:

“结构?

就是按照季节的交替,和自己生活中逐步深入的体验来组成的吧?

“具体说呢?

”我满心欢喜期待着。

霍晨扑闪着眼睛:

“‘经济篇’是全书的前言,在‘经济篇’中梭罗对他的邻居和世人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的疾病做了诊断,第二章‘我生活的地方’开始记录他的心路历程,其余部分基本上按季节,写他的见闻和感想……然后,嗯,由秋到冬由冬到看到希望?

”“应该是从第一年春天到第二年春天吧?

”有同学小声纠正说。

我满意地笑了:

“对!

这样你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这本书开始读起来难后来变得容易了。

高维清这个丫头很有点特立独行的味道,坐在地上把眼光从书本抬起,眼光从眼镜上放出,颇有知识女性深沉和学究。

她印象最深的是“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中有关简单生活大声疾呼:

“简单,简单,简单啊!

……在这浪涛滔天的文明生活的海洋中,一个人要生活,得经历这样的风暴和流沙和一千零一种事变……简单化,简单化!

”这段话讽刺了那些不断追求物质生活的人们,点明了简单生活的主旨,告诉我们不要过于追求物质的享受,应该将生活简单化,从而更加追求精神的满足。

高维清的朗读引起大家的共鸣,倪源皓也是从“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中选择梭罗的“人生宣言”,他放下手中的相机,近乎背诵一样读着梭罗的名句:

“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

”大家讨论中认识到:

简单生活需要灵魂的清醒,这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生活。

一只喜鹊啁zhōu啾jiū着落在离我们不远的城垛上,又扑愣愣飞走,

周冀存似乎有些不大好意思地问大家:

这本书的主题到底有哪些?

“保护环境。

倾听人的内心。

”霍晨又抢了先。

我说,“倾听人的内心”好像不大准确,应该是“寻找适合心灵的自由简单的生活”。

大家点头。

我又追问:

两个分主题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还是霍晨:

“人追求物质生活过分了才会忽视心灵的需求,也正因此环境遭到破坏。

简单生活,回归自然,才能享受简单生活的快乐。

”我补充说:

“‘寻找适合心灵的简单生活’是核心,有了这样的生活方式,才会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去保护自然。

”班长叹口气,很感慨:

“从来没有把整体想得如此透彻!

可是,改变生活方式,谈何容易啊……”

霍晨笑着揶揄也是自嘲:

“所以,你不是梭罗!

哎,做起来太难了!

其他同学也有同感,纷纷附和。

我告诉孩子们:

“我可以做不到,但我不能不向往!

”看着大家疑惑的神情,我继续说,“梭罗带着木斧跑到瓦尔登,造木屋,生活两年,其实是一次行为艺术,是一个实验,免不了有点绝对极端的色彩,但他是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

我们可以把理想境界藏在心里,就如同桃花源,只是个理想境界,但一个人有了理想,就能时时让自己从庸常生活中超拔出来,就有了超越的力量。

“大丁”丁志伟同学最心仪的是“结束语”中的一段话,但原文太长,他有些顾虑。

我告诉他,只要是真心喜欢长一点无所谓。

他的朗读有一种略带压抑的喜悦和激情,显得饱满有力:

“不论你的生命如何卑贱,你要面对它,生活它;不要躲避它,更别用恶言咒骂它。

它不像你那样坏……尽管贫困,你要爱你的生活。

甚至在一个济贫院里,你也还有愉快,高兴,光荣的时辰。

夕阳反射在济贫院的窗上,像射在富户人家窗上一样光亮,在那门前,积雪同在早春溶化。

也许是有些激动,他的手举过头顶不自觉地挥动着:

“视贫穷如园中之花草而像圣人一样地耕植它吧!

不要找新花样,无论是新朋友或新衣服,来麻烦你自己。

找旧的;回到那里去。

万物不变;是我们在变……”

 “大丁”告诉我们:

不要过度追求物质生活,贫穷与卑贱一样是人生的财富。

你听听便觉得眼明心亮:

“卑贱像黑暗,闪耀着极美的光……最接近骨头地方的生命最甜蜜。

周围很安静。

我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