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33讲生物的新陈代谢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2007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8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33讲生物的新陈代谢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33讲生物的新陈代谢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33讲生物的新陈代谢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33讲生物的新陈代谢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33讲生物的新陈代谢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33讲生物的新陈代谢试题.docx

《届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33讲生物的新陈代谢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33讲生物的新陈代谢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33讲生物的新陈代谢试题.docx

届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33讲生物的新陈代谢试题

第33讲生物的新陈代谢

知识梳理

【复习重点】

一、植物的新陈代谢

1.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1)植物对水分吸收的部位是根,吸水原理:

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

(2)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与散失

植物体负责运输的是根、茎、叶中的导管和筛管。

其中导管位于木质部,负责运输水分,方向自下而上,筛管位于韧皮部,负责运输有机物,方向自上而下。

植物吸收的水大约99%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外界环境中。

一般情况下,叶片周围如果气温高、湿度小、光照强,则蒸腾作用强,反之则弱。

但气温、光照过强时,蒸腾作用反而减弱。

2.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二、人体的新陈代谢

1.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中的水分、维生素和无机盐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

另外淀粉通过酶的催化与消化器官的消化最终被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最终被分解为氨基酸,脂肪最终被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然后被人体吸收。

粗纤维来源于植物性食物,能吸收和保留水分,辅助人体对食物进行消化与吸收。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主要在小肠内,小肠壁上有无数微小的指状突起,称为小肠绒毛,它大大增加了小肠的吸收面积。

酶是生物体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是一种生物催化剂。

酶的特性:

专一、高效、敏感。

人体内的酶在37℃时活性最佳。

2.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循环)

(1)血液的组成:

血液占人体质量的7%~8%,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又由白细胞(吞噬、抗传染)、红细胞(运输物质)和血小板(止血、凝血)组成。

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能帮助红细胞输送氧。

(2)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它有四个腔,即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3.血液循环的途径

(1)体循环:

左心室→体动脉→全身毛细血管(除肺)→体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2)肺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在体循环中,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把运来的营养物质输送给细胞,同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

血液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4.排泄代谢产物的主要途径

(1)以汗液形式通过皮肤排出。

(2)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

(3)以尿液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

【复习难点】

1.研究光合作用的实验中对变量的控制。

2.综合运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

3.心脏的结构及血液循环。

【易考点】

1.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2.人体血液循环与心脏的结构及两者的联系。

 

考点一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例1、【威海】下列与植物蒸腾作用有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蒸腾作用能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B.蒸腾作用散失了根吸收的绝大部分水分

C.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门户”是气孔

D.没有蒸腾作用,生物圈的水循环就无法进行

【解题思路】蒸腾作用为植物吸收水分提供了向上的动力,同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也跟着一起被吸收和运输,A正确;根吸收来的水分99%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B正确;植物的叶片上有许多气孔,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下表皮,当气孔张开时

,叶片内的水分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经气孔扩散到外界空气中去,因此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C正确;植物的蒸腾作用促进生

物圈中的水循环,而不是没有蒸腾作用生物圈的水循环就无法进行,D错误。

【参考答案】D

【方法归纳】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其积极的意义:

一是为植物吸收水分提供了向上的动力,同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也跟着一起被吸收和运输;二是蒸腾作用能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调节气候,减少干旱;三是蒸腾作用能带走植物体内的热量,使植物不至于在炎热的夏天被烤死。

【易错误区】蒸腾作用虽然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起重要作用,但不代表没有蒸腾作用,生物圈的水循环就无法进行。

 

考点二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例2、植物的新陈代谢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如光、水分)的影响。

下图表示一株叶面积为10dm2的植物在一定光照和一定CO2浓度的条件下吸收CO2的速度[单位:

mg/(dm2·h)]。

(1)B点表示的意义是。

(2)当白天光照强度较长时间为n1时,植物能不能正常生长?

;因为。

(3)在光照强度为n3的情况下光照4h,该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CO2的质量为

mg。

(4)写出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生成葡萄糖[C6H12O6]的化学方程式,并根据此化学方程式计算在光照强度为n3的情况下光照4h,该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生成的葡萄糖的质量。

(结果保留2位小数)

【解题思路】

(1)由图可知在n1时,CO2的吸收速度为0,即在该点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速度正好相等,达到动态平衡。

(2)若白天光照强度较长时间为n1,可知n1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速度正好相等,则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等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而晚上植物进行呼吸作用。

若从全天来看,植物消耗的有机物大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所以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3)因曲线表示的是净光合量,则该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为吸收的CO2的量加上抵消呼吸那部分的消耗,即光合作用的吸收速度为10-(-5)=15mg/(dm2·h),再由叶面积为10dm2、光照4h,则光合作用吸收的CO2的质量为15mg/(dm2·h)×10dm2×4h=600mg。

(4)由第

(3)题可知CO2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就可算出生成葡萄糖的质量

【参考答案】

(1)在光照强度为n1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速度正好相等

(2)不能白天在光照强度为n1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速度正好相等,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和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质量相等,但植物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从全天看,有机物的消耗大于积累,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3)600(4)设生成葡萄糖的质量为x。

【方法归纳】在分析坐标图形时,要考虑曲线或某个点是光合作用的内容还是呼吸作用的部分,或者两者皆有。

【易错误区】在白天,植物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所以吸收的CO2的质量是光合作用所吸收的和呼吸作用所放出的差值,不单是光合作用的吸收质量。

 

考点三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例3、下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分别表示食物中三种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的变化情况,读图并填空:

(1)图中曲线丙表示的消化。

(2)从图中看,淀粉最终在中彻底消化分解成葡萄糖。

(3)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后,导致血糖超过正常含量,刺激体内的感受器,引起激素调节,的分泌增加,使血糖含量下降,维持在正常水平。

(4)某同学为了进一步研究淀粉的消化,用A、B两支试管分别装入2mL淀粉糊,再分别加入不同物质,如下图所示。

比较A、B两支试管,可以证明淀粉酶能。

【解题思路】

(1)由图可知丙是最后被消化的,根据淀粉、蛋白质和脂肪三者消化的顺序

分析图中曲线可知,丙曲线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

(2)观察图中曲线,可知甲为淀粉,

在小肠内被消化完毕。

(3)调节血糖浓度的激素是胰岛素,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胰岛素分泌就会增加,降低血糖含量。

(4)该同学设计的是以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为变量的一组对照实验,图中显示,加入唾液的试管中的淀粉被分解了,加入清水的试管中的淀粉仍然存在(淀粉遇碘变蓝色);分析

实验现象可知,淀粉酶能够消化淀粉。

【参考答案】

(1)脂肪

(2)小肠(3)胰岛素(4)分解淀粉(或消化淀粉等合理即可)

【方法归纳】熟记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在人体中对应的消化器官、消化腺和消化液。

【易错误区】混淆了三大营养物质的起始消化部位和最终消化部位。

 

考点四心脏结构与血液循环

例4、如图所示为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肺泡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实现的,肺泡中的氧气是通

过作用进入血液的。

(2)图中血管[⑥]的名称是,[⑥]中流的是血。

(3)血液由[④]射出,流经[⑦]、[⑧]到[①]的循环途径叫,[④]和[⑦]之间的瓣膜是,它控制血液只能按[④]→[⑦]的方向流动。

(4)实验人员测定某人的肺泡气、静脉血、动脉血以及组织细胞中O2和CO2含量的相对值,结果如表所示:

据此请你判断出代表静脉血和组织细胞的字母分别是、。

(5)通过静脉注射药物治疗急

性扁桃体炎时,药物需次经过心脏才能到达扁桃体。

【解题思路】

(1)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包括四个连续的过程:

肺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肺通气(即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的,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与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2)①是右心房、②是右心室、③是左心房、④是左心室、⑤是肺动脉、⑥是肺静脉、⑦是主动脉、⑧是上、下腔静脉。

(3)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在体循环中,从左心室射出的动脉血流经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将运来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细胞利用,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这样血液经过体循环,就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图中血液由[④]左心室射出,流经[⑦]主动脉、[⑧]上、下腔静脉到[①]右心房的循环途径叫体循环,[④]左心室和[⑦]主动脉之间的瓣膜是动脉瓣,它控制血液只能按[④]左心室→[⑦]主动脉的方向流动。

(4)在“肺泡气、静脉血、动脉血以及组织细胞”中,氧气的浓度由高到低依次是:

肺泡气、动脉血、组织细胞、静脉血;二氧化碳的浓度由高到低依次是:

组织细胞、静脉血、动脉血、肺泡气;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代表静脉血和组织细胞的字母分别是A、C。

(5)静脉注射药物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时,药物到达扁桃体的途径是:

药物→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扁桃体;可见经过心脏2次才能到达扁桃体。

【参考答案】

(1)呼吸运动气体扩散

(2)肺静脉动脉(3)体循环动脉瓣(4)AC(5)2

【方法归纳】

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体循环和肺循环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的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易错误区】血液循环中的肺循环与体

循环容易被混淆。

 

考点五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

例5、【聊城】把一段带叶的茎放在盛有水的锥形瓶内(如图甲所示),并向锥形瓶内滴加几滴红墨水,将该装置放在阳光下照射3~4h后,取其茎进行横切(如图乙所示),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变红的结构是,图乙中变红的结构是[]。

这一实验说明了植物根吸收的水分是通过输送到植物的各个器官的。

(2)图乙中的[3]是,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看,属于组织,该组织细胞经过分裂向外形成[]。

(3)该实验中,将带叶的茎放在阳光下照射,其目的是让叶片上的气孔,以利于水分的散失,从而提高植物的作用,缩短实验时间。

【解题思路】

(1)把一段带叶的茎放在盛有水的锥形瓶内,茎木质部内的导管能把茎吸收的红墨水由下向上运输到叶中,再由叶脉中的导管运到叶的其他部分。

(2)图乙中的形成层能分裂产生大量的细胞,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属于分生组织。

(3)气孔是气体进出叶片的“门户”,也是植物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窗口”。

【参考答案】

(1)叶脉(或叶片)[2]导管(或[5]木质部)导管

(2)形成层分生[4]韧皮部(3)张开蒸腾

【方法归纳】本题是考查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实验。

茎是主要的输导器官,其中含有导管和筛管,各自运输不同的物质。

【易错误区】对茎的结构认识容易出错。

探究提升

例1、下面是张小华同学设计并完成的“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在4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馒头碎屑及2mL清水或唾液。

(1)A试管将会出现的现象是。

(2)A和D试管是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是。

(3)B、C和D三支试管是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是。

(4)根据第(3)小题,你认为吃饭时应该()

A.狼吞虎咽B.细嚼慢咽

【解题思路】

(1)淀粉遇碘变蓝色,这是淀粉的特性;A试管中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对淀粉无消化作用,试管中的淀粉没有变化,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

(2)A和D试管是以唾液为变量形成的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3)B、C和D三支试管是以水浴时间为变量形成的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

(4)比较B、C和D三支试管的实验结果可知,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我们在吃饭时要对食物细嚼慢咽,使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内有充足的时间被消化;如果狼吞虎咽,则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还没来得及发挥作用,就随食物一起进入胃中。

【参考答案】

(1)变蓝

(2)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3)淀粉的消化需要一定的时间(4)B

【方法归纳】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中,需要注意对变量的控制。

【易错误区】不同的变量的对照实验探究方向不同,需要熟悉实验的原理才能一一明确。

【考点范围】探究酶在人体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例2、为验证光合作用能释放氧气,某同学在互联网上查到了一种指示剂——焦性没食子酸,该指示剂在碱性环境(NaOH)下遇氧分子会由无色变为褐色。

该同学利用了焦性没食子酸设计如图所示一组实验。

具体步骤为:

①在4只500

mL的平底烧瓶中分别装入煮沸的蒸馏水300mL,冷却后,滴几滴植物油,在水面上形成一层油膜,并编号。

②通过油膜向甲、丙、丁烧瓶中加等量的NaHCO3溶液(能提供CO2)。

③通过油膜向乙、丙、丁烧瓶中加入大小相似、生长状况相同的金鱼藻枝条,用黑纸将3号瓶包住,把4个烧瓶放在光下照射30min。

④取一支试管,加5mL煮沸的蒸馏水,冷却后向试管内加极少量的焦性没食子酸(备用)。

⑤最后向每一烧瓶中先加入1mL1%的NaOH溶液,再加入1mL新配制的焦性没食子酸溶液,加入煮沸冷却的蒸馏水至500mL,立即观察颜色的变化。

问题:

(1)能立即变为褐色的是瓶,原因是。

(2)设置甲瓶的作用是,它可说明。

(3)实验中蒸馏水煮沸后冷却使用的原因是,油膜的作用是。

(4)本实验中需瓶,就可说明光合作用可释放O2。

【解题思路】

(1)根据光合作用的原料(CO2和水)和条件(光照)可知,只有丁瓶会立即产生O2,使指示剂变色。

乙瓶缺少CO2,丙瓶缺少光照。

(2)甲瓶中没有植物,不可能产生O2使指示剂变色,由此可知它是作为对照组存在的,它可说明指示剂只在光照条件下是不会变色的。

(3)蒸馏水煮沸时气体溶解度下降,使得氧气大量逸出,水中就没有氧分子了,可防止水中原有的氧气对实验产生干扰;油膜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O2和CO2进入水中,同时防止水中产生的O2和CO2逸出。

(4)根据探究的目的可知:

氧气是本实验的变量,即一组产生氧气而另一组不能产生氧

气,符合条件的有乙瓶和丁瓶或丙瓶和丁瓶。

因为能使指示剂变色(也就是产生O2)的只有丁瓶,能和丁瓶产生对比的有乙瓶和丙瓶,乙瓶的变量是没有CO2气体,丙瓶的变量是没有光照,均无O2产生。

【参考答案】

(1)丁光合作用产生O2,在碱性环境中,使焦性没食子酸变褐色

(2)对照光照不会使焦性没食子酸变色(3)除去溶于水中的氧分子防止瓶中气体与瓶外气体进行交换(4)乙和丁或丙和丁

【方法归纳】探究光合作用的相关内容时,在所给的实验装置中有没有控制变量、控制了哪些变量、能不能说明一个或几个问题等都需要认真分析。

【易错误区】题目中出现书本上未学过的新概念一般是为了干扰正确答题,只需将相应的概念替换思考为已学知识就不易出错。

【考点范围】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