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高效课堂必修四诗歌最终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1911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9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必修四诗歌最终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必修四诗歌最终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必修四诗歌最终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必修四诗歌最终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必修四诗歌最终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必修四诗歌最终稿.docx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必修四诗歌最终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高效课堂必修四诗歌最终稿.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必修四诗歌最终稿.docx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必修四诗歌最终稿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唤醒心中的诗情画意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言志”、“诗缘情”,是中国诗歌表现的人性的主张。

杜甫诗云: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古代诗人创作了流芳百世的诗篇,或抒发了身世家国之慨,或展现了美妙的艺术境界。

自《诗经》开启了风雅比兴的诗歌传统,继之以《楚辞》中美人香草的寄托和骚人词客的情怀,经过汉魏乐府、中古五言诗的酝酿,至唐诗而声色大开,格律诗的成熟使得中国的诗歌形式进一步完善,而宋词又是诗歌与音乐融合后形成的更为丰富的抒情诗歌。

一、单元设计

【课标要求】

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知人论世,能够调动已有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对诗歌有感情诵读。

2.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文本研习,对中国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感染力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能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作品有更深的认识和领悟。

3.审美鉴赏与创造:

从语言、技巧、形象、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4.文化传承与理解:

加深对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的研究,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进行文学创作。

【单元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词3遍,选择你喜欢的诗词进行朗读。

2.联系背景、作者经历及自己的理解,从意象、语言。

手法等角度解读一首或几首诗词。

3.选取自己的兴趣点,选择一位作家或作品作深度探究,完成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研究报告

【单元学习任务】

高一年级举办“当诗歌遇见春天”读书交流会。

交流会分为“经典咏流传”“原创诗歌大赛”“专题研究报告”三部分。

活动一经典咏流传。

1.知人论世:

要想准确理解诗歌首先要了解创作背景、作者经历等。

因此查阅《诗经》《离骚》以及诗词作者和诗词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并对阅读的材料进行了筛选整合,形成了自己对诗词的整体认知。

(活动目标:

阅读材料,了解人物生平和创作背景,构建思维导图。

2.披文入情。

要想做到准确理解诗歌,还必须深入文本,准确鉴赏,把握情感。

任选一首或几首诗歌进行解读,并把你的理解说给大家听。

(活动目标:

赏析词作的手法、语言、情感)

3.经典咏流传:

选取配乐、个读、合读等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自己对诗词的最终理解。

活动二原创诗歌大赛

4.结合自己生活,创作诗歌。

可以是读诗歌的感受,可以是对作者的评价和仰望,也可以仿照所学阐述对生活的再认知。

(活动目标:

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对人物进行评价;诗词的写作方法。

活动三专题研究报告

5.探究性阅读:

结合所学内容,并再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不少于1000字的研究报告。

可以是对诗歌内容的研究,如:

结合《静女》《无衣》《氓》等,“谈《诗经》爱恨情愁”;可以是对诗歌情感的研究,如:

结合《离骚》等,“谈屈原的政治追求”;也可以是对某一人物创作风格研究,如:

结合《蜀道难》等,“谈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二、课时设计

1.课时安排:

8课时

2.课时内容:

第一、二、三、四课时:

阅读文本,完成活动一。

(1)目标:

阅读相关文章,对诗词作进行圈点批注;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和诗词创作背景,对诗词形成自己的认识;通过对文本的研读,能够从语言、技巧、形象、情感等多个角度鉴赏诗词并多种方式展示自己的理解。

(2)方式:

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为主,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第五、六课时:

完成任务二、三。

(1)目标:

联系生活对作者、对文本再深入研究,得到不少于5点启示。

(2)方式:

活动体验、认真写作、小组合作探究。

第七、八课时:

(1)目标:

展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2)方式:

交流分享、沉淀收获

 

唤醒心中的诗情画意

本单元分为三个板块,选出《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这些中国诗歌的巅峰时代的杰出作品,展示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脉络和艺术成就。

“风骚比兴”选取《诗经》《楚辞》的篇章,通过文本研习,体会中国诗歌的情感品质与表达和寄托的方法。

“诗从肺腑出”萃集唐代诗人的四首杰作,体会不同的诗歌风格,或狂放,或沉郁;或叙写,或隐喻,从中把握诗人慷慨苍凉,感叹惆怅的人生情怀。

“词别是一家”则选取四首婉约风格的宋词,体会宋词的主要格调,或蕴藉含蓄,典雅秾丽,或疏放流落,酣畅淋漓,令人情志向往。

通过本单元学习,理会作品中的情感内涵,学习古诗词鉴赏和评价,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具备一定的诗词鉴赏研究能力。

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古诗词研究学习方法,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做铺垫。

同时,为其他文体的学习获得一定的经验参考。

风骚比兴

一、诗歌译文

静女

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

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

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

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无衣

谁说我们没衣穿?

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

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

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

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

送郎送过淇水西,

到了顿丘情依依。

不是我愿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

望郎休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爬上那垛破土墙,遥向复关凝神望。

复关远在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

情郎即从复关来,

又说又笑喜洋洋。

你去卜卦求神仙,没有凶兆心欢畅。

赶着你的车子来,为我搬运好嫁妆。

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

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

哎呀年轻姑娘们,

别对男人情依依。

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

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枯黄憔悴任飘摇。

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穷苦受煎熬。

淇水茫茫送我归,

水溅车帷湿又潮。

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男人太奸刁。

反覆无常没准则,变心缺德耍花招。

婚后三年守妇道,繁重家务不辞劳。

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

谁知家业已成后,

渐渐对我施凶暴。

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哈哈笑。

静下心来细细想,独自伤神泪暗抛。

当年发誓偕白头,如今未老心先忧。

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

回想少时多欢乐,

谈笑之间露温柔。

海誓山盟犹在耳,哪料反目竞成仇。

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

离骚(节选)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

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

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

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我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

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早晨我在大坡采集木兰,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四季更相代谢变化有常。

我想到草木已由盛到衰,恐怕自己身体逐渐衰老。

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

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来呀,我在前引导开路!

二、背景资料

1.《邶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

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

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

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

2.《卫风·氓》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

这是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

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

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

真真好一个善解人意、勤劳聪慧、果敢率真、通情明义的鲜明形象。

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

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

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

原因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

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

“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

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

”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

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3.在《诗经》大量的战争题材作品中,《秦风·无衣》一诗以其高亢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

然而,由于作品的创作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

据今人考证,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4.《离骚》是一首“屈原的政治生涯传记”诗。

以浪漫抒情的形式来叙事是其主要的风格。

赋、比、兴三种修辞手法灵活穿插转换是其语言运用上的最大特点。

表达了要使楚国强大就必须推行美政的治国思想。

表达了推行美政失败被贬后的不满不悔情绪及继续推行美政的坚定信念。

表达了无机会再行美政则宁死不叛楚王的忠诚。

全诗中心:

推行美政。

叙述文路:

努力准备、失败悲愤、反思不悔;再试遇挫、徘徊无望、他投不忍、以死明志。

三、鉴赏资料

1.《静女》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

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

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第三两章,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

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

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与互无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历程。

  读诗的第二、第三两章,读者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对诗人的“写形写神之妙”(陈震《读诗识小录》)有进一步的感受。

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

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不妨说已成为一个具有能指优势的特殊符号。

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

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第三章结尾“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既是第二章诗义的递进,也与第一章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典型动作刻划人物的恋爱心理可以首尾呼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

读完此诗,对那位痴心小伙子的一腔真情,读者必然深受感动。

2.《无衣》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

按其内容,当是一首战歌。

全诗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

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

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

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

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

“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与子同裳!

”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

“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

”“修我甲兵!

”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

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

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

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

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礼记·乐记》)

3.《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

全诗六章,每章十句,但并不像《诗经》其他各篇采用复沓的形式,而是依照人物命运发展的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

它以赋为主,兼用比兴。

赋以叙事,兴以抒情,比在于加强叙事和抒情的色彩。

  开头一、二章,《诗集传》云:

“赋也。

”具体描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以至结婚的过程。

那是在一次集市上,一个男子以买丝为名,向女主人公吐露爱情,一会儿嬉皮笑脸,一会儿又发脾气,可谓软硬兼施。

可是这位单纯的女子看不透他的本质,说是必须有人来说媒,最后将婚期订在秋天。

从此以后,女子朝思暮想,“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望不到男子所住的复关,便泪流不止;既见复关,就像见到所恋之人,不禁眉开眼笑。

她还打卦占卜,预测婚事的吉凶。

及至男方派车前来迎娶,她就带着全部的财物,嫁了过去。

这两章叙事真切,历历可见,而诗人作为一个纯情少女的自我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

方玉润评这一段云:

“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已者,女殆痴于情者耳。

”(《诗经原始》)一个“痴”字。

点出了此女钟情之深。

  朱熹《诗集传》谓第三章“比而兴也”,第四章“兴也”,也就是说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

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

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

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

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

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一般以为女子嫁过去三年,但另有一种解释:

“三岁,多年。

按‘三’是虚数,言其多,不是实指三年。

”(程俊英《诗经译注》)实际上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

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

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

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

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诗之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被弃前后的处境,前六句承上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补叙多年为妇的苦楚,她起早睡晚,辛勤劳作,一旦日子好过一些,丈夫便变得暴戾残酷。

这个“暴”字可使人想像到丈夫的狰狞面目,以及女主人公被虐待的情景。

后四句写她回到娘家以后受到兄弟们的冷笑。

《诗集传》释此段云:

“盖淫奔从人,不为兄弟所齿,故其见弃而归,亦不为兄弟所恤,理固有必然者,亦何所归咎哉,但自痛悼而已。

”说女主人公“淫奔”,固不足取;但其他的话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她当时所受到的精神压力和由此而产生的内心矛盾。

  第六章赋兼比兴,在抒情中叙事,当初他们相恋时,有说有笑;男子则“信誓旦旦”,表示白头偕老。

可是他还未老时就产生怨恨,而且无法挽回。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

浩浩汤汤的淇水,总有堤岸;广阔连绵的沼泽,也有边际。

言外之意是:

我的痛苦为什么竟没有到头的时候?

《诗集传》指出“此则兴也”,其实它是比中有兴。

诗人运用这两个比喻,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

为了摆脱这些痛苦,她下决心与那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从此后不再希望他回心转意,算了,算了。

然而她果真能做到吗?

方玉润认为:

“虽然口纵言已,心岂能忘?

”(《诗经原始》)是的,从这女子一贯钟情的性格来看,她对男子不可能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就是今天常说的悲剧性格。

4.《离骚》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

汉北其地即汉水在郢都以东折而东流一段的北面,现今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即汉北云梦。

怀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主张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

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

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汉北。

  汉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远。

《离骚》当是屈原到鄢郢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

诗开头追述楚之远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临睨旧乡”而不忍离去,中间又写到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节,都和这个特定的创作环境有关。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

后悔遁而有他。

……伤灵脩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

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

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

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荡荡,不见端绪。

但是,细心玩味,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匠心。

  从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

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

这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一个补充。

在人间见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样见不到天帝;在人间是“众皆竞进以贪婪”,找不到同志,到天上求女也同样一事无成。

这同《聊斋志异》中《席方平》篇写阴间的作用有些相似。

只是《席方平》中主人公是经过由人到鬼的变化才到另一个世界,而《离骚》中则是自由来往于天地之间。

这种构思更适宜于表现抒情诗瞬息变化的激情。

诗人设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传说中的神山昆仑之上,这是与从原始社会开始形成的一般意识和原型神话相一致的,所以显得十分自然,比起后世文学作品中通过死、梦、成仙到另一个世界的处理办法更具有神话的色彩,而没有宗教迷信的味道。

诗人所展现的背景是广阔的,雄伟的,瑰丽的。

其意境之美、之壮、之悲,是前无古人的。

特别地,诗人用了龙马的形象,作为由人间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间的工具。

《尚书中候》佚文中说,帝尧继位,“龙马衔甲”。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龙的原型之一即是神化的骏马。

《周礼》中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吕氏春秋》说“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

在人间为马,一升空即为龙。

本来只是地面与高空之分,而由于神骏变化所起的暗示作用,则高空便成了天界。

诗人借助自己由人间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间的情节变化,形成了这首长诗内部结构上的大开大阖。

诗中所写片断的情节只是作为情感的载体,用以外化思想的斗争与情绪变化。

然而这些情节却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长篇抒情诗易流于空泛的弊病。

  从外部结构言之,全诗分三大部分和一个礼辞。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自叙生平,并回顾了诗人在为现实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同环境斗争的心灵历程,以及惨遭失败后的情绪变化。

这是他的思想处于最激烈的动荡之时的真实流露。

从“女媭之婵嫒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为第二部分。

其中写女媭对他的指责说明连亲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独是无与伦比的。

由此引发出向重华陈辞的情节。

这是由现实社会向幻想世界的一个过渡(重华为已死一千余年的古圣贤,故向他陈辞便显得“虚”;但诗人又设想是在其葬处苍梧之地,故又有些“实”)。

然后是巡行天上。

入天宫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挣扎与不断追求的顽强精神。

从“索藑茅以筵篿兮”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为第三部分,表现了诗人在去留问题上的思想斗争,表现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读之令人悲怆!

末尾一小节为礼辞。

“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文字不多,但表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与他的美政理想联系在一起的。

这是全诗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用以收束全诗,使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使诗中表现的如长江大河的奔涌情感,显示出更为明确的流向。

诗的第一部分用接近于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历程。

而后两部分则以色彩缤纷、波谲云诡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幻想的境界。

常常展现出无比广阔、无比神奇的场面。

如果只有第一部分,虽然不能不说是一首饱含血泪的杰作,但还不能成为浪漫主义的不朽之作;而如只有后两部分而没有第一部分,那么诗的政治思想的底蕴就会薄一些,其主题之表现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既含蓄,又明确;既朦胧,又深刻。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长顑颔亦何伤。

”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循绳墨而不颇”),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陈辞一段可见)。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