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解析.docx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解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八哥与蝉对话①
鸲鹆②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③而调④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言,唯数句而已。
蝉鸣于树,鸟闻而笑之。
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
曷若⑤我自鸣其意哉?
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注】①本文据《叔苴子》改编。
②鸲鹆(qúyù):
即八哥。
③罗:
张网捕捉。
④调:
调教。
⑤曷若:
怎么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久之能效人言 效:
________
②但能效数声而止 但:
________
③唯数句而已 唯:
________
④鸟俯首而惭 俯:
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四处)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蝉鸣于树,鸟闻而笑之。
②曷若我自鸣其意哉?
(4)八哥为什么“俯首而惭”?
你由此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
(1)仿效,模仿;但是,只;只,仅仅;低下
(2)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
(3)①蝉在树上鸣叫,八哥听见了嘲笑它。
②怎么能像我一样鸣唱自己的心意呢?
(4)八哥听了蝉的话,意识到自己虽然能够学人说几句话,但是极为浅薄,没有抒发心意。
启发:
人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风格,单单“鹦鹉学舌”是不行的。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但”:
只。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效”在现代汉语里有“仿效,模仿”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笑”“曷”“意”等字词的翻译。
“蝉鸣于树”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探究启示。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八哥“俯首而惭”是因为八哥听了蝉的话,才意识到自己的浅薄,没有能抒发出心意。
启发可从人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风格的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
(1)仿效,模仿;但是,只;只,仅仅;低下
(2)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
(3)①蝉在树上鸣叫,八哥听见了嘲笑它。
②怎么能像我一样鸣唱自己的心意呢?
(4)八哥听了蝉的话,意识到自己虽然能够学人说几句话,但是极为浅薄,没有抒发心意。
启发:
人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风格,单单“鹦鹉学舌”是不行的。
【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
答题时应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但”古今义不同,“效”、“俯”是动词。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翻译划分:
蝉对它说,你能像人一样说话,非常好,然而你所谓的说话,仍然像没有说话一样。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鸣于树:
在树上鸣叫,曷若我:
怎么能像我一样,自鸣其意:
鸣唱自己的心意。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探究启示。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
【附参考译文】
八哥这种鸟生长在南方,有人张网捕捉后调教它的舌头,时间长了,它能像人一样说话,但是只能仿效几声就停止了;整天说的话,只有那么几句罢了。
蝉在树上鸣叫,八哥听见了嘲笑它。
蝉对它说,你能像人一样说话,非常好,然而你所谓的说话,仍然像没有说话一样。
怎么能像我一样鸣唱自己的心意呢?
八哥低下头感到惭愧,以后再也不学人说话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
霍氏必亡。
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
侮上者,逆道也。
在人之右,众必害①之。
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
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
乃上疏言:
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
书三上,辄报闻②。
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
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③,傍有积薪。
客谓主人: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默然不应。
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④,馀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
人谓主人曰:
“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主人乃寤而请之。
(《汉书·霍光传》)
【注】①害:
妒忌,怨恨。
②报闻:
汉代制度,上书言事,皇帝不采用的,就来个报闻,意思是知道了,表示作罢。
③突:
烟囱。
④上行(háng):
上位。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霍氏秉权日久________
②主人乃寤而请之________
③客谓主人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3)“曲突徙薪”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文中上书人引用“曲突徙薪”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答案】
(1)执掌;同“悟”,醒悟;告诉,对……说
(2)把烟囱改为弯曲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
(3)说明了凡事要先考虑到危险的存在,提前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的道理。
作者借这个故事委婉劝诫皇上,为徐生鸣不平,希望皇上能对上疏霍氏权盛隐患的徐生进行嘉赏。
【解析】【分析】
(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寤”:
同“悟”,醒悟。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更”“曲突”“徙”“不”“且”等字词的翻译。
(3)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解答时要根据文本理解成语和情节,明确故事发展前后因果关系。
“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
比喻消除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防患于未然。
作者借这个故事希望皇上能对上疏霍氏权盛隐患的徐生进行嘉赏。
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
主题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
故答案为:
(1)执掌;同“悟”,醒悟;告诉,对……说
(2)把烟囱改为弯曲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
(3)说明了凡事要先考虑到危险的存在,提前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的道理。
作者借这个故事委婉劝诫皇上,为徐生鸣不平,希望皇上能对上疏霍氏权盛隐患的徐生进行嘉赏。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附参考译文】
当初,霍氏一家骄横奢侈,茂陵人徐福就曾指出:
“霍氏必亡。
凡奢侈无度,必然傲慢不逊;傲慢不逊,必然冒犯主上;冒犯主上就是大逆不道。
身居高位的人,必然会受到众人的厌恶。
霍氏一家执掌权利的日子很久了,遭到很多人的厌恶,天下人厌恶,又作出大逆不道的事,怎么可能不灭亡呢!
”于是,上书朝廷说:
“霍氏一家权势太大,陛下既然厚爱他们,就应随时加以约束限制,不要让他们发展到灭亡的地步!
”上书三次,天子听到了,未加采纳。
后霍氏一家被诛杀,曾告发过霍氏的人都被封赏,有人上书汉宣帝,为徐福鸣不平说:
“我听说,有一位客人到主人家拜访,见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又堆有柴薪,这位客人便对主人说:
“您的烟囱应改为弯曲的,并将柴薪搬到远处去,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
”主人默然,不予理会。
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邻居们共同抢救,幸而将火扑灭。
于是,主人家杀牛摆酒,对邻居表示感谢,在救火中烧伤的被请到上座,其余则各按出力大小依次就坐,却没有请那位建议他改弯烟囱的人。
有人对这家主人说:
当初要是听了那位客人的劝告,就不用杀牛摆酒,终究不会有火灾。
如今论功请客酬谢,建议改弯烟囱、移走柴薪的人没有功劳,而在救火时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才是上客吗?
‟主人这才醒悟,将那位客人请来。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木兰诗》
【乙】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
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可汗大点兵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朔气传金柝
皆次当行
数建奇功
(2)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愿为市鞍马(买) B. 少习骑(练习,学习) C. 长而益精(更加) D. 易男装(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②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4)有两个成语出自【甲】文,它们是________和________。
“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是【乙】文中的主旨句,【甲】文与之相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
(5)怎样评价木兰这一形象?
【答案】
(1)kèhán;jiān;tuò;hang;shuò
(2)D
(3)①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②(凡是)男子可以做的事女子未必就不能做。
(4)磨刀霍霍;扑朔迷离;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5)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文言字词字音的能力。
这需要学生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注意“可汗”的读音。
(2)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的能力。
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D.易男装(换成、改成)。
故答案为D。
(3)此题考查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翻译一般都是文中的名句,翻译时既讲究字字落实,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又要注意句子中关键词和重点句式。
这里要注意“戎机”“为”等词的翻译。
(4)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对主旨句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要认真研读短文,从文中找关键语句,得出答案。
“扑朔迷离”是出自本文中的重要成语,它出自“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一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所积累并识记。
“磨刀霍霍”,它出自“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一句,磨刀霍霍,常用来形容为做好某一件事而提前做充分的准备、跃跃欲试的样子。
(5)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
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
故答案为:
(1)kèhán;jiān;tuò;hang;shuò
(2)D。
(3)①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②(凡是)男子可以做的事女子未必就不能做。
(4)磨刀霍霍;扑朔迷离;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5)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点评】赏析人物形象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来分析概括。
如“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孝顺”,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阅十余岁 ________
②竟不可得 ________
(2)翻译下面语句。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4)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
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答案】
(1)经过,经历
;终了,最后
(2)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3)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4)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要注意“竟”的意思是“终了,最后”。
(2)此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尽量直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3)要注意在理解短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加以概括。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中第二段和第三段两人的讲述,可知,寺僧与学者分别考虑了水流推力,沙性石性等因素,而老河兵经验丰富将影响石兽位置的水流,沙性,石性等因素都考虑到了。
故答案为:
(1)经过,经历;终了,最后
(2)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3)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4)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点评】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有删改)
【乙】竹似贤,何哉?
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似体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③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④焉。
(选自白居易《养竹记》,有删改)
【注释】①本:
根。
②体:
体悟。
③虚受:
虚心接受。
④实:
充实,充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亭亭净植________
②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
③贞以立志________
④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3)甲文从莲的生长________、________、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________、________、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
(4)甲、乙两文都用了________的表现手法,甲文综合运用记叙、________、________、抒情等表达方式,乙文则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式。
(5)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甲文中的话说就是“________”。
你喜欢什么花?
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
【答案】
(1)竖立;亲近而不庄重;坚定,有节操;种植,栽培
(2)①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②君子看见它的本性,就会想到那些待人接物不偏不倚的人。
(3)环境;外形香气;性直;心空
(4)象征;描写;议论;议论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示例一:
我喜欢兰花,兰花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默默无闻地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二:
我喜欢梅花。
“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平时要注意积累并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熟记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做题时要结合句子判断词语的意义,考虑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意。
(2)①同,和……一样;予,我。
②性,本性;倚,偏倚。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文言文的语言较为简洁,在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时需要认真辨析。
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句话,既写出了莲的外形和香气,又写出了莲的高洁品性。
而乙文中对竹的归纳,则可从原文中找到“竹本固”“竹性直”“竹心空”“竹节贞”等关键词语进行概括。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
文言文的表现手法和现代文基本一致。
两文的相同之处都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因此它们的共同点是象征手法。
不同点是甲文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更为丰富,乙文则主要是议论。
在填空时,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辨析。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并以个性化阅读的方式考查表达能力。
可以从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中,以自己比较熟悉的花为内容谈自己的看法,如果能以花喻人,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则更好。
【点评】翻译句子,首先要把握句子中的重点实词;其次要忠于原文,通达顺畅,富有表现力;最后要注意句子的句式,在翻译时补充原句省略的部分,调整语序,使翻译后的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炳烛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
“善哉!
”
孙权劝学(略)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恐已暮矣。
________
②盲臣安敢戏君乎?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③但当涉猎,见往事尔
(3)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4)关于学习、读书的名言有很多,你能写出两句吗?
【答案】
(1)迟、晚
;怎么
(2)①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
②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
③只是应该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3)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
(4)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要注意“安”的意思是“怎么”。
(2)治经:
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
广泛浏览群书。
往事:
了解历史。
(3)回答本题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
示例:
通过孙权劝学,吕蒙学有所成,可知到孙权“善于引导”;吕蒙“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晋平公的“善哉”可知他“热爱学习、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师旷“善于引导”。
(4)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即可。
【点评】
(1)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2)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7.阅读文言文,阅读问题执竿入城
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②无所出。
俄③有老父④至曰:
“吾非圣人⑤,但见事多矣!
何不以锯中截⑥而入”?
遂依而截之。
【注释】①鲁:
鲁国,在现在的山东。
②计:
计谋,策略。
③俄:
不久,一会儿。
④老父(fǔ):
老人。
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⑤圣人:
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
⑥中截:
从中间截断。
(1)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划一处)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2)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执竿入城________
②不可入________
③但见事多矣________
④遂依而截之________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初竖执之。
②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4)简要概括这则寓言给你的启迪。
(不超过40字)
【答案】
(1)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2)握,持;进入;只,只是;于是,就
(3)①开始是竖着拿长竿。
②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4)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我们不能做好为人师的“智者”,更不能如执竿人那样盲目轻信,虚心求教不等于自己不动脑筋。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理解句子的意思可有助于断句。
这句话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