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校级联考word版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德清县安吉县三县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1549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校级联考word版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德清县安吉县三县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全国校级联考word版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德清县安吉县三县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全国校级联考word版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德清县安吉县三县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全国校级联考word版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德清县安吉县三县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全国校级联考word版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德清县安吉县三县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校级联考word版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德清县安吉县三县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

《全国校级联考word版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德清县安吉县三县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校级联考word版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德清县安吉县三县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校级联考word版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德清县安吉县三县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

全国校级联考word版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德清县安吉县三县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Ⅰ、Ⅱ两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卷答案必须做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3.答题前,请先在答题纸上正确填写考生相关信息。

第Ⅰ卷(共60分)

一.基础运用(共4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憎恶(zènɡ)虔诚(qián)肚脐(qí)深恶(wù)痛嫉

B.下载(zài)面颊(jiá)付梓(zǐ)残羹(ɡēnɡ)冷炙

C.引擎(qín)果脯(fǔ)孱弱(cán)沁(qìn)人心脾

D.水泵(bànɡ)蔓菁(mán)马扎(zā)大腹便便(piá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B.肥皂在北方又叫“胰子”,胰子原来也是一种化装用品,是用猪的胰脏制成的,现在也是名同实异了。

C.以快捷、价廉取胜,并被大众所广泛接受的麦当劳,虽然在北京也受到了欢迎,但其中被赋于的意义与其美国祖源地却有很大的不同。

D.在“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应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准确的一项是()

A.晚饭后,他漫不经心地沿着校园右边的菜地踱着步,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B.将“终不能复入石矣”改为“终不能入”,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摸索一番,自会明白。

C.高尔斯华绥的作品描写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社会和家庭生活,语言简炼,对人物的描写可谓穷形尽相。

D.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我们要勇于开拓,不断进取,若故步自封,就会落后甚至被时代潮流所淘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无问西东》这部讲述知识分子百年精神传承的电影成为2018年中国电影的第二匹黑马,上映25天,票房已经突破6.8亿。

B.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C.国防部发言人吴谦表示,在吉布提建立军事设施将更好地完成中国军队执行国际维任务和在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航行经商的中国人的权益。

D.志愿者精神是让社会产生凝聚力的有机力量,而要让志愿者精神持续闪光,不能仅依靠各方合力和制度保障,还应该靠人们自发的善念和善举。

5.下列新闻标题运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G20峰会将为世界经济开药方。

B.张涵予:

导师不一定要毒舌,善意批评就很好。

C.埃及穆兄会再遭组合拳。

D.卡佩罗彻底走下神坛。

6.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真是事出意外!

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

“献丑,献丑!

C.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

每次我遇到难题写借垂询,都能得到对我很有启发的回复。

D.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坚持研究,笔耕不辍,经常有论文发表,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渐愧。

7.下列几句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日前,河北省博物馆《大汉绝唱——满城汉墓》展出了一对金银铜豹,它们是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文物。

①另外,古代王室贵胄之家,备有低矮的床榻,床榻上面也铺有席子,为了防止席角卷折和牵挂衣裳,席子四角均用镇压住,镇的使用使逐渐兴盛起来。

②古人使用“镇”的记载始于春秋时期,文献记载古人为了压物使用“镇”。

在桌椅出现以前,古人曾长期席地而坐,席子便成为家居中的重要陈设。

③除少量人物外,席镇的造型多为动物,常见的有虎狮、豹、龟、鹿、羊等,汉代人视它们为吉祥纳福之物并把驱邪避恶的理想寄寓其中。

④到西汉时期,镇的使用及制作达到了鼎盛,这一时期的席镇多为铜质,这是因为铜器质重色美,方便铸造且不易损坏。

⑤这些动物造型通常作蜷屈、蟠伏状,底部平坦。

为了增加其重量,人们往往还会往它们体内嵌铁或灌铅。

⑥这对铜豹体积不大,是用以镇席的。

A.②③⑤④①⑥B.⑥②④①③⑤C.②④③⑤①⑥D.⑥②①④③⑤

8.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面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战国策》里《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头上一段: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B.杨雄醉骂潘巧云说:

“你这贱人!

你这淫妇!

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

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C.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

“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

D.“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

可耻!

”跟着,他心里好像有点儿沉不住气了,所以说了一连串的挖苦话。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北虽貌敬B.草行露宿C.买五人之头而函之D.既东封郑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令五人者保其首领B.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行李之往来D.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11.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请罪于先人之墓B.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C.以其无礼于晋D.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12.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

——刚到元营时,我陈辞不屈,意气激昂,(元军)上下都很震惊。

B.其辱人践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看着这五个人的死,(意义)轻重到底怎样呢?

C.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国的军队在函陵,秦国的军队在汜南。

D.经北舰十余县,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经过十多里有元兵停泊船只(的水区),被巡逻船盘查,好几次葬身鱼腹而死。

13.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下列与文天祥相关的一项是()

A.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B.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个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C.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

明禋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

D.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以天行地大文章

14.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不属于春天的一项是()

A.千顷芙蕖放棹嬉,花深迷路晚忘归。

(范成大)

B.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

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

D.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朱熹)

15.下面加点词语的锤炼分析有误的一组是()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把“你是”改成“你这”,不但增强了婵娟斥责宋玉时淋漓愤激之情,而且描形绘影,即使只读剧本,也能使人仿佛看到婵娟斥责宋玉时指鼻子戳眼睛的动人形象。

B“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柳宗元《黔之驴》)作者着一“稍”字,便把老虎那种且进且退,想近不敢,欲退不甘,战战兢兢的恐惧心理刻写如画。

C.张岱张岱《湖心亭看雪》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语气过于凝滞。

倘若改成“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句式平稳,句义更凝练,不失跌宕之美。

D.毛泽东注重对数量词的锤炼和运用,譬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中的“万”字,使人读之,就有一种“流韵壮东风”的豪迈奔放之美。

二.阅读鉴赏(共33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

敬畏伦理与和谐社会

在中国,“伦”“理”二字的合用,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札记》: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

”所谓“敬畏伦理”,是指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的对象时所遵循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它促使人们“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畏”显示的是一种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它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

敬畏伦理是在人类特有的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敬畏感不是与生

俱来的自发情感,即是说它不是单纯依附在人与动物身上的自发的畏惧或恐惧的感觉,而是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

它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是一切善恶观念的基础。

敬畏感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生成的过程之中的。

敬畏感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

没有敬畏感的时代是野蛮的时代,没有敬畏伦理规范的社会是无序的社会。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不可抗拒性,使得人类有足够的理由去敬畏它,而不是去冒犯和亵渎它。

对必然性的认识、敬重与遵循,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和谐。

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

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中国哲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对“慎独”“敬其在己者”的崇尚,都凸显了敬畏伦理为人类自身立法的恢弘气象。

对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而且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而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

东西方贤哲们大多都表达过他们的“敬畏”之情。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其首畏是“畏天命”,即对不可抗拒之必然性的敬畏;老子则表现出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海德格尔认为,“畏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

正是出于敬畏之心,出于人性中蕴涵的与宇宙万物共生共荣的内在诉求,人们才崇奉被称为敬畏伦理的道德规范,并将拥有这种道德品格的人称为君子、圣贤。

当今时代,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愈来愈高、改造世界的能力愈来愈强,一些人的敬畏感却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也在逐渐弱化。

这种趋势的存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张扬了人的主体性,但也相应地滋生、助长了人类病态的痴狂,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云:

“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正是人类明智的“狂性自歇”才使得敬畏伦理的智慧之光普照大地,人类也才不至于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进而才得以拥有自己的自然和精神家园。

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公民的人格完善,而公民的人格完善取决于仁爱之心的培育、社会责任感的加强、道德境界的提升和对必然性律令的敬畏。

人类应该有所敬畏。

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即对人的狂妄浅薄、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等予以合理规约。

这种限制和规约,有助于人类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特别是在人的主体性已得到极大张扬的今天,尤为必要。

16.下列对“敬畏伦理”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敬畏伦理”促使人们“自强不息”,有所作为;告诚人类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

B.某种意义上说,敬畏伦理是在人类特有的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C.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的对象时,“敬畏伦理”是人类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D.敬畏伦理为国人自身立法的气象,可从中国哲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对“慎独”的祟尚中凸显出来。

1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文意的一项是()

A.敬畏感不是天生的自发情感,不是单纯依附在人与动物身上自然产生的畏惧或恐惧的感觉,而是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

B.因为敬畏伦理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所以,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C.当今时代,一些人的敬畏感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逐渐弱化,对这种趋势,我们应辩证地加以分析对待。

D.建构和谐社会,必须完善公民的人格,而这需要培育公民的仁爱之心,加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公民的道德境界,敬畏必然性律令。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0题。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指南录后序》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缇骑按剑而前,问:

“谁为哀者?

”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景。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故今之墓中全平为五人也。

——《五人墓碑记》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除:

授予官职

B.按诛五人按:

控制

C.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发:

拿出

D.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数:

列举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资政殿学士行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B.士萃于左丞相府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C.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归而求救国之策。

D.实则愤怒则噪而相逐

20.对上面文字评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兵临城下,满朝文武无计可施,“战、守、迁皆不及施”,亡国在即。

文天祥决定出使北营是因为元兵要求谈判,而“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B.述说出使情况,要言不烦。

写斗争场面,“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语言简练。

“惊动”一词,反映出文天祥“抗辞”的重大影响。

C.缇骑按剑而问“谁为哀者”,语气凶横,是直接引发冲突的导火线。

“众不能堪,抶而仆之”,说明阉党的所为激起了公愤,才引发了暴动。

D.“然五人之当刑也……颜色不少变。

”廖寥30多字,写出了周顺昌等五人临难不苟、从容自若的神情,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第二卷(共90分)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4题。

(共18分)

①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②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那么,怎么办呢?

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

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③他占有,挑选。

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拿来主义》节选)

21.请结合语段,分析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

(1)欣欣然:

(2)国粹:

22.联系上下文解释“我们要运用脑筋,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具体含义及作用。

(4分)

23.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24.画线句“‘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中“这样”指代什么?

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分析。

(6分)

三、填空简答(共12分)

25.根据语境,填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张浦的《五人墓碑记》中,虽五人为平民,但精神伟大,应当彰扬他们的事迹,其目的是“,”。

(2)在魏徵的《谏太宗十思书》中,其中两思是“恩所加,;罚所及,。

”是说赏罚要有尺度。

(3)《五人墓碑记》中记到“在丙寅三月之望”中的“望”指的是农历。

而《赤壁赋》中的“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的是农历。

26.阅读下面这首词,根据要求扩写划线诗句。

(6分)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李煜

①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②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要求:

①根据第一处划线句描写一个场景,至少用一种修辞;

②根据第二处划线句描幕一个人物,至少用一种人物描写手法;

③结合诗境,想象合理。

每处字数不超过50字。

四、作文(6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最近《经典咏流传》节目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掀起热潮,它以“和诗以歌”的艺术感召力成为叫好又叫座的文化节目。

有人认为它在传承经典上标新立异,形式新颖,值得肯定,有些人却认为在此过程中作秀多过经典文化的传承,不值得肯定。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写一篇论述文。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

 

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B憎恶(zēng)引擎(qíng)孱弱(chán)水泵(bèng)马扎(zhá)

2.A化妆赋予妄自尊大

3.B“摸索”意为“探索、寻求”,这里应改为“玩索”,意为“体味探求”。

4.AB句式杂糅C成分残缺,保障权益D语序不当“不能仅”“还应该”所带内容换位置。

5.B其他是比喻,B为借代

6.A

7.D

8.BB.“你这”。

9.C函,名作动其他名作状

10.D

11.B被动句,其他为状语后置句

12.AB.视:

比较C.军:

驻扎D.几:

几乎,差点儿

13.CA.杜甫B.李清照D.屈原贾谊

14.A

15.C见教参P39

16.A(这是对“敬畏”的理解,不是对“敬畏伦理”的理解)

17.B(因果倒置)

18.B追究,查办

19.A(A.以…的身份B﹒介词,在;介词,向C﹒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D﹒连词,但;连词,就)

20.D(不是周顺昌)

21.

(1)欣欣然本意指的是高兴愉快的样子。

这里指“废物”全盘继承文化遗产的态度,亦庄亦谐地体现了作者对投降主义者的厌恶和鄙夷。

(2分)

(2)国粹原指国家文化中的精华。

这里用了反语,实际指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2分)

22.对待文化遗产,我们要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

(2分)作用:

内容上,提出了文章的基本观点;(1分)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1分)

23.

(1)比喻论证,如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

(1分)作用:

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

(1分)

(2)对比论证,把面对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和拿来主义的态度进行对比。

(1分)作用:

形象鲜明地突出了文章观点。

(1分)

24.像孱头一样徘徊不敢走进门,像昏蛋一样放一把火烧光,像废物一样全盘吸收。

(3分)比如对待孔子,不能如文革时期一样全盘否定掉,也不能神化他的地位和思想。

应该接受他的传统文化精神如孝悌思想,否定掉封建迷信思想。

(3分)

25.(6分)

(1)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3)每月十五每月十六

26.(6分)参考示例:

(1)囚室外,春夜之雨夹带着寒气催发着愁情。

虽然暗夜将尽,寒冷却如刀子一样侵入自己的衣服。

(3分)

(2)李煜凄苦地披上外衣,走到囚室外,手扶栏杆,眼神萧索。

远方的故土是再也回不去了,泪水与雨水一起流下。

(3分)

27.作文

【评价标准】参考高考作文评价标准

参考立意:

1.经典传承需要讲究形式。

2.经典传承不能忘记根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