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中小学教师考试重点附真题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1424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1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办中小学教师考试重点附真题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公办中小学教师考试重点附真题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公办中小学教师考试重点附真题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公办中小学教师考试重点附真题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公办中小学教师考试重点附真题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办中小学教师考试重点附真题练习.docx

《公办中小学教师考试重点附真题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办中小学教师考试重点附真题练习.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办中小学教师考试重点附真题练习.docx

公办中小学教师考试重点附真题练习

学生观(钱是个坏完意)

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做到悦纳错误、多宽容)

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做到多看优点、多赞美)因材施教

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认识到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做到相信学生、多期望)

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认识到学生是人,做到尊重学生、讲民主)

教师观(促进者研究者开发者开放型)

教师角色的转变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式、研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

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不仅是教学者还应该是研究者,要精通教学理论和分析教学理论,并可以独立完成教育行动研究。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教师要开发教育资源,包括开发校外和校内的教育资源;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进度和结构;教师还要有设计教学活动能力。

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教师的教育不仅局限学校、课堂。

所以教师不仅是学校的教师而且是社会的一员。

教师教学行为观点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创新观

1、破除知识中心观念(不唯书)

不能一味的相信知识,要对原有的知识提出质疑,不是说不要积累知识,而是以知识为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破除教师权威观念(不唯师)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领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学实践中有很多不当的教师权威现象,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起着负面作用。

3、培养问题意识(不唯答案)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要意识到态度比答案更重要,并且要对学生有创意性的答案持赞赏态度。

评价观基本理念:

发展性评价激励性评价

1、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

2、评价内容综合化。

全面素质评价。

3、评价方式多样化。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

4、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交互作用的评价。

5、更注重评价过程。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教学观(人生交程)

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教学再也不能被动的听从课程的指令,而是要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好设置课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的实质是交往,师生相互合作、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师生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

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

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要重视客观真理,但更重视获得真理的过程。

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更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给学生充分的个性空间和时间,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含答案)

 

教育学

★一、绪论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问题.

教育的对象:

不限于青少年,也包括幼儿、特殊儿童(主要是缺陷儿童)以及成人。

3.教育学创立的标志和条件:

教育学的创立于16世纪—18世纪

  创立的标志:

  ①对象:

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②概念和范畴:

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及其体系;

  ③方法:

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④结果:

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⑤组织机构:

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教育学创立的条件

  

(1)来源于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2)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3)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4.教育学的发展:

形成多种流派.

  ①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拉伊;强调定量研究

  ②文化教育学:

狄尔泰等;采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

  ③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克伯屈

  ④制度教育学:

乌里、瓦斯凯等

  ⑤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的历史的、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

  ⑥批判教育学:

鲍尔斯

5.当代教育学的特征(发展趋势)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作用)。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每一阶段的特征

分为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两个大的时期.

  

(1)古代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阶段

  ①原始形态的教育的特点是:

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二、教育没有阶级性.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②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是:

  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第二、教育具有阶级型和等级性.

  第三、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2)现代学校教育.分为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两个阶段.

  A、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是:

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第第三,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水平日益提高.

  B、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是:

第一,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

第二,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4.现代教育的特征:

  ①现代教育的公共性②现代教育的生产性③现代教育的科学性

  ④现代教育的未来性⑤现代教育的国际性⑥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三、学校

1.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艰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4.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的共同体。

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1)学校文化的内容有:

教育的理想或追求;对学校功能及其社会责任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对学习、工作的态度;对集体的看法等。

  

(2)学校文化的形式有:

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3)学校文化的形成:

一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特定要求及社会的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精心设计和有意安排的文化;二是年轻一代的文化(是区别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亚文化)

  (4)学校物质文化包括:

学校建筑、校园布局、教学设备、图书馆等。

学校物质文化不仅对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创造性、主体性的养成等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5.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的影响:

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是学校组织对其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规定。

包括:

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

功能:

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规范功能。

6.学校管理

 1)、学校组织的特性①垄断性②非自愿性③公益性

 2)、学校管理的三个要素:

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

 3)、学校管理中的沟通功能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①信息传递;②控制;③激励;④情感交流沟通的形式有:

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两种。

4)、学校的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1)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2)内容包括:

①学校工作任务完成情况;②工作效率的高低;③工作效益的好坏;④学校所有成员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果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这些方面所反映出的学校组织及其人员的素质、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等。

5)、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①行政管理方法;②法律方法;③思想教育方法;④经济方法;⑤学术方法

6)、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学工作管理(3)教务行政管理(4)总务工作管理

7.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

 ①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②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

  ③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④教师人事制度。

8.学校、家庭和社会

(一)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的作用——决定性影响(即主导作用)

  

(1)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对各种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进行选择和组织,系统地发挥主导作用

  

(2)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个人进行教育的社会机构,学校不仅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也是社会生活形式

  (3)学校里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

  怎样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1)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影响

  

(2)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3)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2、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家庭是影响少年儿童发展的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家庭结构、家庭职能、家庭关系、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形成的特点,会极大地影响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孩子。

  家庭关系及家庭教育的类型:

(1)独裁型;

(2)保护型;(3)和平共处型;(4)合作型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

  

(1)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

  

(2)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

  (3)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4)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家庭教育的要求:

  

(1)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2)学会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

  (3)提高父母自身素养

3、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

(1)社会群体

(2)社会道德(3)社会文化

  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

(1)组织校外社会文化教育场所;

(2)组织好学生的各种假日活动;(3)为学校培养各种学生骨干;(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5)开展各种家庭服务.

(二)三种教育的相互配合问题

 1、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

(1)一般性指导

(2)针对性指导(3)分类指导;(4)个别指导

  ▲配合方法

(1)互访;

(2)家长会;(3)家长委员会

 2、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

  ▲配合的途径:

 

(1)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

 

(2)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校内的人力、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3)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

 (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四、学生

1.历史上的三种儿童发展观及其教育影响

  

(一)遗传决定论

观点:

认为人性的个体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

代表:

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金质者最为高贵(治学或管理国家),需要接受最高等级的教育;银质者(武士),只需接受初等教育足矣;铁质者(劳动者),天资最差,无需接受教育。

基督教的“原罪说”——认为儿童是生而“有罪”的人,赎罪是人生的目的,教育是为了帮助他们尽快赎罪的手段。

中国古代的“性善论”(孟子)、“性恶论”(荀子)、“性三品论”(董仲舒、韩愈)

错误:

使人们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既为统治阶级放弃民众教育、实行等级教育制度找到了理论依据,也为个别教育者推卸自己的责任找到了借口。

  

(二)环境决定论

观点:

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代表:

洛克[英国]的“教育万能论”——儿童发展的一切是由他们所受教育决定的;人类的千差万别是由于教育之故。

(《教育漫话》)中国:

“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

华生——儿童生活于其中的环境,就像一个模具,儿童个体的发展完全取决于这个模具的形状,而这一模具的形状,则取决于提供给儿童的、完全可被控制的学习与训练的内容。

评价:

它关注儿童生长的环境条件、后天教养内容和教育方法,以及这些环境因素在儿童成长与发展中的影响作用,这与遗传决定论相比较,它发现了对儿童发展影响力更大的一个变量。

但:

它把自己变成了教育对儿童发展进行影响与控制的唯一合理、合法性的依据,甚至希望通过控制儿童学习活动的环境、内容和方式来达到控制儿童发展的目的,它肯定儿童发展具有可塑性,但它是没有儿童自主性的被动塑造。

  (三)辐和论(又称二因素论)

观点:

儿童的发展是受环境和遗传二因素共同影响的“合并原则”,“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施太伦《早期儿童心理学》)

  吴伟士认为虽然儿童的发展是其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但两者因素在儿童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两者的影响力大小有明显的差别,开始遗传的制约性大于环境力量,以后则环境对发展影响越来越重要。

  也有学者将环境因素进一步划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又将社会环境因素分为社会文化、家庭和学校教育等因素。

评价:

儿童心理学被确定为教育者必备的知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被视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同时在教育实践中加强了对教育内容、方法选择方面的控制,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环境的设计与控制。

2.当代儿童观的基本内容

 

(一)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二)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三)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提出了儿童“发展的权利”问题和保障措施。

1990年,“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的宣言》,提出“最优先地重视儿童的权利、儿童的生存以及儿童的保护和发展。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4条规定:

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利,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3.皮亚杰(瑞士的儿童心理学家)儿童发展观:

儿童的道德发展观.

  皮亚杰的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

从上述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皮亚杰非常重视儿童的自主能动的自我调节功能在儿童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清楚地阐述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儿童活动三者的关系及其各自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

皮亚杰的研究成果,为现代儿童发展观奠定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4.杜威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从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出发,杜威提出了“教育即增长”的著名论断。

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教育就是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围绕儿童的兴趣、需要等进行组织,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处于教育活动的中心地位。

他主张让儿童从实际参与的活动中学习,即“做中学”,教育就要不断地调动儿童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杜威认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与皮亚杰的心理学比较起来,杜威的儿童发展观在注重儿童作为发展主体的地位同时,更强调环境条件,尤其是教育情况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

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设计教育活动,尽量去除教育过程中各种脱离生活、脱离儿童的内容与形式,及其可能对儿童发展产生阻碍的各种因素,让儿童的发展更适合其个性需求、更贴近社会生活。

5.如何正确理解儿童发展的概念(需澄清的几个问题)

  把握儿童发展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1.儿童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两个字就可以概括得了的。

  2.儿童的发展是其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

  3.儿童的发展也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

  总之,儿童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6.儿童发展的规律(特点)

  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表现出如下五种普遍特点。

(一)顺序性,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

(二)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

一般认为,新生儿与青春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

不平衡性,是指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身体和心理发展并不完全协调、统一的现象。

就儿童发展的整体而言,生理成熟是先于心理成熟的。

(三)阶段性,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

称之为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四)个别差异性,是指每一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表现于个体发展方面的差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

俗话所说的“勤能补拙”,就是对二者关系的一种经验总结。

这一规律也是实行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育原则的基础。

(五)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这种协调性,是具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

7.在儿童的发展中,如何保证教育的主导作用?

  ①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②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③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④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8.学生的主体性与教育

  主体性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基础。

它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结构

  1、如何培养学者的主体性?

  ①建立民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

  ②重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让学生获得主体参与的体验及体验成功;

  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开展针对的教育。

  2、如何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①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②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③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五、教师

1.教师概念根据1993年《教师法》界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上述概念包含三层含义:

(1)教师是专业人员(身份特征)。

  具备相应的资格:

  ①达到规定的学历;②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③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相关规定;④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2)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职业特征)。

只有直接承担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人,才具备教师的最基本条件。

(3)教师的使命与工作目的是教书育人

2.教师为什么要走向专业化?

①生产力发展的发展,社会分工逐渐走向精细,各种劳动和机能的专业化程度也随之而提高,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一些复杂行业,必须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才能胜任,才能为社会所认可。

②专业化也可以保护从业人员的利益。

它可以有效地限制非专业人员进入该行业;同时不断的专业化培训也促进了专业人员不断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避免专业人员内部不称职的人败坏行业规范,影响行业的社会声誉。

③教师职业是个古老的职业,但其专业化尝试是从建立(17世纪之后)专门的师资培训机构开始的。

由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直至今日,教师的专业化并没有完全为社会所认可,影响了教师自身地位和职业的发展。

⒊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

①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②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③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

④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⒋教师的地位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

  1、影响教师地位高低的因素

(1)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政治经济形态、民族传统的不同,教师的社会地位呈现较大差异。

中国古代常常把教师与君相提并论。

荀况:

天地君亲师。

古希腊的教师只有奴隶身份。

1985年我国确定“教师节”。

(2)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师由于其本身的专业化程度的差异,也会导致其在社会中的实际地位存在较大的差异。

  2、如何提高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

①从社会和政府的角度上——应确保教师的收入,并逐年提高;②从学校和教育行政的角度看——确保教师有效参与学校管理,加强教师培训,获得能够正常的晋升和学习提高机会;③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以自己的专业素质获得社会的认同。

⒌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

  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

①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②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①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及运用实践的能力;②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③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④具有教育机智

  3、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于教育事业,甘于无私奉献;②热爱学生;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⒍教师的资格

1)、教师的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它规定着从事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

我国的《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

按《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我国教师的资格共分七类。

2)、教师资格条件

  ①必须是中国公民(先决条件);

②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重要条件);

  ③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合格(基本条件);

  ④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必备条件)。

此外身体状况应当符合有关规定。

3)、教师资格的认定

  

(1)认定机构:

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教师资格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由市地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委托的高校。

  

(2)认定程序。

  ①提出申请

  ②受理。

对符合(不符合)认定条件的,应当在受理期限终止之日起30日颁发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将认定结论通知本人)。

  ③颁发证书。

4)、教师资格丧失。

《教师法》第十四条规定。

7.教师的任用制度

1)、教师的职务制度

  

(1)这是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等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业务知识和相应的学术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

教师职务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