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探究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1143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实验探究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化学实验探究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化学实验探究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化学实验探究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化学实验探究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实验探究试题.docx

《化学实验探究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实验探究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实验探究试题.docx

化学实验探究试题

化学实验探究试题

  1、珍珠粉以其良好的养颜等功效,获得消费者喜爱。

资料显示:

珍珠中含碳酸钙80—93%、蛋白质4—14%、水份2—4%、十几种氨基酸、28种微量元素。

然而一些不法分子用回收的贝壳加上工业用氢氧化钠配制的药水进行清洗、晾晒以后直接加工销售,其主要成分是:

碳酸钙,及少量残留氢氧化钠。

以下是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辨别真假珍珠,并测定珍珠中碳酸钙含量的实验探究方案。

【探究一】辨别市售珍珠真与假。

将其分别溶于水,充分搅拌、静置,测定上层清液的pH;若pH    7(填“>”或“<”或“=”)为假珍珠,理由是    。

【探究二】测定珍珠中碳酸钙含量。

小王用图所示装置测定该珍珠粉中碳酸钙的含量。

实验方案如下:

⑴检查装置气密性:

按图连接装好置后,将注射器活塞(不考虑活塞的摩擦和自重,下同)从刻度1mL处向上拉至刻度20mL处,    (填操作和现象),则气密性良好;

⑵在图异型装置左管内装入1.1g上述珍珠粉样品,右管内倒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注射器(规格为250mL)活塞推到底部,再次连接装置;

⑶设法使左右两管内的药品混合,反应结束后读取注射器读数为220mL;

(1)

⑷数据处理:

计算得该珍珠粉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

[ρ〔CO2〕=2g/L,结果保留小数点后1位]

【实验思考】

⑴此实验中的反应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⑵考虑注射器因素,该实验方案对珍珠粉的用量多少是否必须作要求?

    ;

⑶【探究二】中的第⑶步,混合两种药品的方法是    ;

⑷该实验装置设计上的优点在于    (写出1点即可)。

 

2、实验室有三瓶不同种类失去标签的盐溶液,均为初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分别是碳酸钾溶液、硫酸钠溶液和一种含有钡离子的未知溶液。

【提出问题】如何鉴别出三种溶液?

【实验探究】小松同学:

取1号样品溶液少许,加入到一支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适量稀盐酸溶液,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他又继续滴加少量硝酸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他认为1号溶液中的溶质一定不是碳酸钾,一定是硫酸钠。

【反思与评价】请你评价小松同学的实验结论

(1)                              ;

【实验探究】小北同学:

取少量三种样品溶液分别加入到三支试管中,先向各试管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其中2号、3号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再加足量稀硝酸,2号试管中出现了

(2)     现象,说明2号溶液是碳酸钾溶液,3号试管中沉淀无变化。

【表达与交流】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最简单的方法是只需要分别滴加一种试剂(3)   (填物质化学式)就能将三种溶液鉴别出来。

请将三种溶液溶质的化学式分别标在试剂瓶的标签中:

 (2页)

3、如右图所示,在250mL干燥的圆底烧瓶中,充满CO2气体,并用带尖嘴导管的单孔塞塞紧(导管另一端的橡胶管事先用夹子夹紧)。

实验开始时,先将注射器中的浓氢氧化钠溶液推入到烧瓶中,一段时间后,打开夹子,会观察到的现象有

(1)              ,用理化知识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2)                    。

 

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参观碱式碳酸镁的生产后,知道了以水氯镁石(主要成分为MgCl2·6H2O)为原料生产碱式碳酸镁[xMgCO3·yMg(OH)2·zH2O]的主要流程如下:

【问题讨论】

(1)上述流程中滤液的主要溶质(写化学式)              ,检验其中阳离子要用的试剂有(填序号)       。

A.氧化钙  B.稀盐酸  C.紫色石蕊试液 D.硫酸钠溶液

(2)上述流程中NH3被循环使用,流程中生成NH3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流程中“加热”这一环节每生成l个分子xMgCO3·yMg(OH)2·zH2O需消耗氨的分子数为         (用代数式)。

(4)判断碱式碳酸镁是否洗涤干净,可以采取向最后的洗出液中滴加(填序号)    ,然后观察现象判断。

A.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液  B.硝酸和硝酸银的混合液  C.碳酸钠溶液 D.稀盐酸(3页)

【组成探究一】

(5)已知高温煅烧碱式碳酸镁得到MgO,用下列装置设计实验测定碱式碳酸镁的组成,装置连接从左到右依次为A→    →    →D。

(6)取碱式碳酸镁4.66g,高温煅烧至恒重,得到固体2.00g、CO21.76g,通过计算确定碱式碳酸镁的化学式为                。

(2分)。

计算过程(3分)

【组成探究二】

(7)有同学对用盐酸有异议,认为用硫酸更好。

你的看法是(填序号)        ;

A.同意   B.不同意    C.不确定

你的理由是                                      。

(8)称得的溶液质量为          g [提示:

可用⑹中数据]

【组成探究三】

更为精确的测量碱式碳酸镁受热分解过程中时间与剩余固体质量,作出如下的坐标图

(9)试回答

①加热时,该晶体开始发生化学变化的时刻是        (填“t1”、“t3”或“t5”)。

②t4~t5时间段固体为(写化学式)     和MgO的混和物。

③t2~t3时间段固体的化学式为(用含x、y的化学式也算对)           。

 

4、在发明电解法以前,人们常用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杂质不参加反应且不溶于水)和纯碱为原料制取烧碱。

某小组同学按下图所示流程进行实验,(4)你参与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1)反应1的化学方程式是    

(2)反应3的化学方程式是              ;

(3)操作I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    、玻璃棒;

(4)溶液蒸发结晶得到固体C的过程中,常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    ;

【问题与发现】 该小组同学所得固体C一定是纯净的NaOH吗?

【猜想与假设】 根据反应原理,甲、乙、丙三位同学提出以下猜想:

甲:

纯净的NaOH

乙:

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丙:

NaOH和    的混合物

【探究与验证】 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下列方案,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

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如下表,请参与他们的探究并完成所缺内容。

【反思与评价】同学们认真研究实验流程,讨论后一致认为乙、丙两同学的方案、现象和推理均正确,请你根据实验流程对甲同学设计方案进行评价:

   。

 

5、通过对化学的学习,你已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请结合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标有a的仪器名称是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可选择的收集装置是D或      (填字母,下同)。

(5页)

(3)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可用于制氮肥、硝酸、药物和染料等。

①若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的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则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氨气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        。

②工业上用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已知: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气体的分子数之比)。

实验室模拟合成氨气的流程如下:

流程中“气体的混合”是在F装置中进行的,F装置的作用有三个:

一是将氮气和氢气干燥;二是使氮气和氢气充分混合;三是     ,从而提高氮气和氢气的利用率。

 

6、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将一根光亮的细铁丝均分为三份,绕成相同的形状用下图所示装置对铁生锈的条件进行了探究。

请回答:

(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B中生石灰的作用是除去氧气中的水蒸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4分钟后观察:

C处铁丝依然光亮,D处铁丝表面灰暗,E中铁丝依然光亮。

说明铁生锈主要与        、        有关。

(4)D、E处实验现象对比说明:

决定铁生锈快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

 

7、同学们来到化学实验室,意外看到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如下图)。

由此,激发了同学们的探究欲望。

(6页)

(1)同学们取该瓶中少量溶液滴加稀盐酸,看到冒气泡,说明药品已变质,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进行猜想】小天的猜想:

NaOH溶液部分变质;

你的猜想:

               。

【实验探究】小天设计如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请完成下表:

探究目的

探究步骤

预计现象

除尽溶液中的CO32-

①: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CaCl2试剂

                        

证明溶液中尚存NaOH 

②:

向实验①过滤后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假设你的猜想正确,并按小天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则你观察的现象             。

【实验反思】

(1)下列物质1.BaCl 2溶液2.Ca(NO3)2溶液3.Ca(OH)2溶液4.Ba(OH)2溶液,不能替代小天实验中CaCl 2溶液的是           (填序号)( 。

(2)小天第二次滴加的试剂除用指示剂外,还可以用       替代。

【拓展应用】保存NaOH溶液的方法是             。

 

8、某校整理化学药品时,发现如下图所示的两个试剂瓶中分别存放有图1、图2所示的两种银白色金属片(图1所示的金属为X,图2所示的金属为Y )它们到底是哪两种金属呢?

(7页)

推理和猜想:

试剂瓶中的元素符号中含字母“g”的两种常见金属是               。

①实验步骤

②实验现象

③结论

分别把这两种金属放入__ __

___________溶液中观察

金属X的表面有一层红色物质覆盖,金属Y表面无明显变化

 金属X是            

写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9、根据下列装置图填写有关空格:

  A               B             C                   D

 

                           

(8页)

    E           F          G          H                  I

 

(1)装置A中仪器①的名称为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可选用上述      (填序号)装置;并指出该装置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写一点即可);但是用排水法或是用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某学生进行了实验比较(分别用体积相同的两个集气瓶收集)。

比较项目

 排水法

向上排空气法 

收集方法可行性分析

CO2气体生成和从水面逸出的速度远大于其溶解和与水反应的速度 

CO2密度比空气      ,且不与氧气反应

收集过程分析

集满现象                  

验满分析:

因气体无色,故集满较难确定,即便用燃着木条移近容器口火焰熄灭,也难证明空气全排尽

向收集到CO2的集气瓶中倒入等体积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先浑浊后澄清所需时间较短

先浑浊后澄清所需时间较长

由上述实验可得结论①                                       ;

②                                              。

(3)用氯化钠固体和水配制100g10%的氯化钠溶液,需要用到上图装置中的      (填序号)。

若配制后,则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10%,可能是下列哪些因素造成_______________(填序号)(2分)

A、称量时物体与砝码放反了   B、量水时,仰视刻度      C、所用砝码破一角 

D、氯化钠中有少量杂质       E、称量后,读数时,天平指针偏右 (9页)

10、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可用过氧化钠(Na2O2)作供氧剂。

为了探究其反应原理,兴趣小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如下探究:

[设计实验]小明同学想通过下图所示装置探究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并验证反应产物。

(1)A是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应选用图中的_________(填“甲”或“乙”)装置。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检验E装置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待E中试管气体收集满后,把试管移出水面,向试管中伸入燃烧的木条,发现_______________,证明生成的为O2。

(3)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检验C中反应后剩余固体的成分: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C中反应后的固体于试管中

②向试管中滴加少量稀盐酸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________________

b溶液变浑浊

反应后生成的固体是碳酸钠

(5)请写出过氧化钠(Na2O2)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面是某兴趣小组同学做的3个小实验。

根据实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仪器的固定装置已经省略)。

 (10页)

(1)若甲中为二氧化锰,连接甲乙装置,______________(填开关“K1”和“K2”的操作),从分液漏斗向甲中加入适量双氧水,该实验可以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甲中为水,丙中为红色溶液,连接甲丙,打开K1,关闭K2,从分液漏斗向甲中加入某药品后,丙中只看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写出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若甲中为二氧化碳(K1、K2关闭),连接甲丁,从分液漏斗向甲中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一段时间后,打开K1,整个实验过程中甲中观察到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某同学为探究Zn、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三组实验:

①将大小相同的Zn、Fe、Cu三种金属片分别插入体积和浓度均相同的稀硫酸中 ②将Zn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Cu片插入硫酸亚铁溶液中  ③将Zn片插入硫酸亚铁溶液中,将Fe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

其中可以达到目的的是 

A.①③

B.只有③

C.①②

D.②③

13、某同学用如下装置,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实验(图中固定试管的仪器已略去)。

步骤

现象

分析

①点燃A处酒精喷灯,一段时间

木炭粉减少,D中有气泡、石灰水变浑浊且 

(1) 。

硬质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 。

②点燃B处酒精灯,一段时间

B处 (3) ,D中石灰水变浑浊,液面下降。

氧化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

③停止通入二氧化碳,熄灭A、B两处火焰

C中 (5)

 

实验讨论:

有同学认为该装置需要添加尾气处理装置,你认为是否需要并说明理由(10)  

14、/>Ⅰ.探究黑色物质的成分【查阅资料】①铜绿受热分解会生成黑色的氧化铜   ②酒精在不完全燃烧时会生成炭黑 (11页)

③炭黑与稀硫酸不反应

【猜想】该黑色物质可能是CuO,也可能是CuO和            的混合物。

【设计与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化学方程式

军军剪下一片变黑的铜片,放入盛有足量稀硫酸的试管中,微热

铜片表面黑色固体消失,露出红色的铜,溶液变      色。

此黑色固体是CuO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Ⅱ.设计实验除去氧化铜

(1)军军说,我设计的上述实验方案,也可用于除去CuO。

(2)亮亮说,我用右图装置进行实验除去Cu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2页)

(3)你认为           (填“军军”或“亮亮”)方案

更好,理由是                                   . 

15、“戴窑中学创新”化学兴趣小组有一次活动的内容是:

对一包干燥的红色粉末组成进行探究。

请你参与并回答有关问题。

【教师提醒】它由Cu、Fe2O3、Fe(OH)3三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提出猜想】红色粉末可能的组成有:

①只有Cu              ②只有Fe2O3                   ③是Cu、Fe(OH)3的混合物

 ④是Fe2O3、Fe(OH)3的混合物    ⑤是Cu、Fe2O3的混合物    ⑥只有Fe(OH)3

【资料获悉】

(1)2Fe(OH)3    Fe2O3 +3H2O    

(2)Cu在FeCl3溶液中发生反应:

2FeCl3+Cu 

  2FeCl2+CuCl2

【探究思路】利用物质的性质不同设计实验加以甄别,先分别探究其中是否含有Fe(OH)3、Cu等,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其组成。

(装置内空气中的水蒸气、CO2忽略不计)

【实验探究】

(1)甲同学取适量红色粉末装入试管中,按图进行实验,结果无水CuSO4没有变蓝,从而排除(13页)

猜想中的          。

(填猜想中的序号)

(2)在甲同学实验结论的基础上,乙同学另取少量红色粉末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振荡后观察,发现固体全部溶解,溶液变色。

乙同学认为可以排除猜想中的①和⑤,而丙同学认为只能排除猜想①,你认为          的观点正确(填“乙”或“丙”)。

(3)丁同学为进一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称取该粉末5.0g装入硬质玻璃管中,按图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

开始时缓缓通入CO气体,过一段时间后再加热使其充分反应。

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通CO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

反应前后称量相关装置和物质的总质量,其数据如下表:

   

反应前

反应后

玻璃管和红色粉末的总质量为37.3g

玻璃管和固体物质的总质量为36.1g

洗气瓶和所盛溶液的总质量为180.0g

洗气瓶和瓶中物质的总质量为183.1g

【交流讨论】                       

①在装置A中先通CO气体的作用是                                                    。

②应该选择           组的实验数据计算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

最终计算结果表明:

该红色粉末的组成是猜想中的第                     组(填序号)。

③写出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中观察到A装置中的现象为                                                     。

④为了防止溶液倒吸,本实验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

                 (14页)

(填“需要”或“不需要”),理由是                                                   。

【反思评价】戊同学指出:

从环保角度,图29-2装置有严重不足之处。

请指出不足并加以改进?

                                                                        。

【拓展延伸】有同学提出丁同学上述实验中的CO还可以用H2代替,并将图29-2中B装置换成盛有碱石灰(生石灰和氢氧化钠固体混合物)的干燥管,来确定该红色粉末的组成,你认为是否可行?

              (填“可行”或“不可行”)。

 

16某二氧化锰样品中含有杂质炭,为测定该样品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在一定量的样品中通入干燥纯净的氧气,使杂质炭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CO2来进行分析测定。

(1)仪器①的名称是          。

如果该实验选择图

(一)装置来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用图

(二)装置可用于干燥氧气:

应在烧瓶内装入_________进行干燥气体,气体应从________端通入。

(3)图(三)是用干燥纯净的O2与样品反应来测定二氧化锰质量分数的装置,装置③中装有碱石灰(生石灰与固体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验证图(三)中装置②已将CO2吸收完全,可在装置②与③之间加入图(四)装置进行证明,则图(四)装置中加入的试剂为____________(填字母)。

A.NaOH溶液      B.澄清石灰水      C.浓硫酸

(5)称取5.0g二氧化锰样品进行实验,图(三)中装置②反应前后的质量差为1.1g,则样品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为_____(填计算果)。

(15页 

17\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改变滴管和小烧杯中的物质可以完成多个简单实验。

(1)若滴管甲中吸有水,烧杯丙中盛有适量生石灰。

将滴管甲中的水滴入烧杯丙中,可观察到气球鼓起,一段时间后装置恢复原状。

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气球鼓起的原因是                            ,烧杯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若烧杯丁中盛有适量锌粒,将滴管乙中的液体滴入烧杯丁中,烧杯丁中有气泡生成,气球明显鼓起,则滴管乙中所装液体是     ,烧杯丁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滴管甲中吸有稀硫酸,滴管乙中吸有水,烧杯丙中盛有适量小苏打,烧杯丁中盛有用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干燥纸花。

该实验可用于验证使石蕊变色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先            ,观察          ;再      。

(4)若在丙烧杯中盛有4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将稀H2SO4通过滴管甲滴入烧杯丙中至恰好完全反应。

求:

参加反应的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和反应生成Na2SO4的质量分别为多少克?

 

18、小华同学用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中和反应实验,反应后为确定盐酸和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中和,他取出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他得出“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

⑴请写出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⑵小亮认为小华的结论不正确,他认为除了“恰好中和”外还有第二种可能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