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与创新从南京市和徐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看统编教材教学应然要求及评价改革取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1083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守正与创新从南京市和徐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看统编教材教学应然要求及评价改革取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守正与创新从南京市和徐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看统编教材教学应然要求及评价改革取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守正与创新从南京市和徐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看统编教材教学应然要求及评价改革取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守正与创新从南京市和徐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看统编教材教学应然要求及评价改革取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守正与创新从南京市和徐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看统编教材教学应然要求及评价改革取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守正与创新从南京市和徐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看统编教材教学应然要求及评价改革取向.docx

《守正与创新从南京市和徐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看统编教材教学应然要求及评价改革取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守正与创新从南京市和徐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看统编教材教学应然要求及评价改革取向.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守正与创新从南京市和徐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看统编教材教学应然要求及评价改革取向.docx

守正与创新从南京市和徐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看统编教材教学应然要求及评价改革取向

守正与创新

——从2019年南京市和徐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看统编教材教学应然要求及评价改革取向

一、2019年南京徐州两市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一)形式上:

1.板块构成:

两市中考语文试卷大体上都是由积累运用、阅读、作文三大部分组成。

徐州卷又将名著阅读划入阅读部分;南京卷则将整个的阅读题整合为“读一本书,览一座城”,并将阅读分为三类:

古诗文阅读、现代游记阅读、古代小说阅读。

南京卷巧妙地将古诗鉴赏与古文阅读整合在一起考查,其中,古代小说阅读选取了《儒林外史》,因此也可以理解为把名著阅读加入到阅读部分中考查。

南京卷在形式上将阅读题整合为“读一本书,览一座城”,使之成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一个系列,形式上有创意,内容上也与南京本地文化相关,可谓形质兼美。

2.分值时间:

徐州卷共140分,要求150分钟内完成。

南京卷总分120分,要求在120分钟内完成。

徐州卷的积累运用共20分,占总分的14%;阅读共57分,占总分的41%,其中古诗文阅读共19分(古文阅读16分,古诗鉴赏3分),占总分的14%,名著阅读10分,占总分7%,现代文阅读共28分(包括说明文阅读10分,散文阅读18分),占总分的20%;作文63分,占总分的45%。

南京卷的积累运用30分,占总分的25%;阅读共40分,占总分的30%,其中古诗文阅读共10分,将课外古诗文结合起来比较阅读,占总分的8%,现代游记阅读共10分,占总分的8%,古代小说阅读共20分,占总分的17%。

作文共50分,占总分的42%。

分值时间上看,徐州的试卷内容更多,考试时间更长,更加注重作文的分值比重。

3.题型题量:

两地试卷以主观题为主,都有很少的选择题。

南京选择题有3道题,共5分,占总分的4%;徐州卷选择题共5道题,共15分,占总分的11%。

两地试卷都有部分图片、表格题,徐州试卷有一道题融入了图片和表格,南京卷有5道题融入了图片或表格,甚至还有表情图片。

古诗文阅读方面,徐州卷的题型分值(19分,占总分约14%)与淮安卷题型分值(26分,占总分约18%)相似度高,南京卷相对而言题量分值较少(共3小题,10分,占总分8%),考查不够深入。

两地试卷字数都控制在6000字左右,题目数量都在20题左右。

南京卷由于分值和时间都偏低,试卷题目总数在18题。

(二)内容上

1.指导思想与考试范围:

两地试卷都是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全面科学地考查初中阶段学生语文学业水平、评价初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考试范围是七至九年级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

2.试卷难易度都控制在0.7以内。

徐州卷是要求0.65-0.7,南京卷要求是0.7。

3.字音字形:

在字音字形考查方面,南京卷分值6分,采取语段考查,考查项目分散,其中有3分考查了汉字的临写,加注音1分,看拼音写汉字1分,解字1分;徐州卷分值3分,采取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字形字音。

南京卷的语段考查形式与历年淮安卷的形式相似,更注重字音字形的实际运用,从分值比例来看,南京卷对字形字音的考查更重视。

4.词语和句子的运用:

南京卷在积累运用部分考查了对联的欣赏、广告词的创意表达、口语交际、对图形的分析表达、阅读题中的小诗创作;徐州卷则考查了选词填空和修改病句。

比较而言,南京卷在词语和句子运用方面的出题形式活泼多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内涵,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考查区分度高。

5.文学和文化常识考查:

徐州卷采取分值为3分的选择题的形式,简洁明了;南京卷则将文学文化常识的考查融入到书法临写、对联欣赏、综合实践活动题中去,显得更为巧妙,内容也更为丰富。

6.古诗文默写:

徐州卷共10分,识记类8分,理解运用类2分;南京卷共6分,识记类3分,理解运用类3分。

从侧重点来看,两地卷都注重选取与原苏教版相同的诗文内容;南京卷出题更灵活,更注重古诗文名句的理解和运用。

7.名著阅读:

南京卷选取九下书本推荐的名著《儒林外史》片段作为阅读材料,编成了20分的“古代小说阅读题”。

但是其列出的5个小题中,没有与《儒林外史》情节主题手法相关的题目。

所以,严格意义上讲,这不算是名著阅读题。

是否2019年南京中考没有考虑将名著阅读纳入考查?

另外,试卷上虽说是古代小说,但是选文的“文言”色彩一点都不浓,又更像是现代文阅读。

相对而言,徐州卷直接得多,给出了10分的《骆驼祥子》语段阅读。

考查对名著情节的识记、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题的分析能力。

出题更严谨规范。

8.古诗文阅读:

古诗阅读方面,徐州卷略显保守,阅读材料选取课内诗歌《观沧海》;而南京卷则选取课外诗歌,且有鲜明的南京地方特色。

古文阅读方面,两地卷都选择课外文言文。

南京卷选取的材料更有地方特色。

9.现代文阅读:

南京卷安排的是“现代游记阅读”——陈白尘的《初游燕子矶》,选文与南京卷的阅读理解题的主题“读一本书,览一座城”相契合,且与南京卷其他题目一样,体现了南京地方文化特色。

这个阅读还有两点鲜明的特色,其一,材料之前创设了仿真的生活情境:

小明和你阅读一篇游记,你们边讨论,边做旁批。

试卷的排版上将“小明和你的旁批”加到了材料中相应的位置,增加了考生对于材料的理解。

其二,题目设计、用语轻松活泼。

设置情境,用了表情图。

但是,在这个阅读材料的三个题目设计中,后两个题目都设计到分析人物的心理,出题方向有重复之嫌。

南京卷的最后一个阅读——古代小说阅读,选取《儒林外史》片段材料,语言通俗易懂,不像“古代”,更像“现代”,出卷者将其与前面的“古诗文阅读”隔开,可能也有将其作为现代文阅读的考虑。

这个阅读虽说是“小说”,但是所选材料的“小说”特征很不明显,也缺少体现“小说”文体特征的题目。

但有两个题目的设计灵活有创意,提高了区分度:

第16题为南京写一首小诗,这个题目很有创意,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第17题设计的名著专题阅读报告提纲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方法与阅读的深度,分值7分。

徐州卷在现代文考查方面比较稳重,考查了说明文和散文。

相对而言出题比较规范合理,学生的理解和回答也会在正常的轨道上。

10.作文:

南京卷的作文题“你的和我的”保持了试卷的风格:

既有文化氛围又有生活气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及“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2019年南京中考作文题很好地落实了这一理念。

徐州卷作文题“永远不变的情思”设置了提示语,写作的开放度自由度较高,好下笔,但是不易出彩,这样的作文题在中考中属于好的作文题目。

总体来看,2019年南京、徐州两地的中考语文试卷都很精彩。

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和“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精神,重视课内外融通,贴近学生实际,考查学生语文素养,引领语文教学的方向。

相对而言,南京卷“出新”的成分多一些,形式活泼,紧扣地方文化;徐州卷“守正”的成分多一些,循序传统,出题更传统严谨。

二、对淮安中考语文试卷及初三语文教学的启发和思考

对于2020年淮安市中考语文试卷的思考:

历年的淮安卷相对于南京和徐州卷而言,可能更倾向于徐州卷的特点。

遵循《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中说,“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历年来,淮安卷稳中有变,试卷整体架构和内容适合不断发展的本地学生学习能力与升学需求。

在面对即将到来的2020年第一次统编版中考语文试卷之前,笔者以为,淮安卷也要为之而变了。

1.增强试卷的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内涵。

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在这个方面非常重视。

这一点在近几年的南京卷上都有鲜明的体现,南京卷注重突出传统文化尤其是南京本地文化特点。

对于淮安而言,传统文化自不必说,近两年阅读方面的《不拘一格的宋代便服》、《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地方文化方面,淮安的历史名人、饮食文化、名胜古迹等,都有文章可做。

2.注重试卷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课程标准中明确,语文课程与评价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

今年的南京卷从学生角度,以“探访小组”、“游览小组”形式组织试卷;题目材料大多来自南京当地;从学生角度创设情境,为出题做铺垫;阅读材料加入旁批,模拟课文排版,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出题语言亲切通俗,甚至使用网络表情符号。

这对于淮安试卷还是有启发的,今年的中考作文题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3.增加选择题,利于量分。

徐州卷南京卷有相当比例的选择题,即使是历年的江苏高考试卷也有不少选择题。

选择题提供不同的选择,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度,关键是更便于量分,提高阅卷效率和准确度。

淮安试卷好的题型值得继承和发扬:

积累运用的第1题、病句修改题都是将考查放在语段阅读中,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理解题考查不同文体,出题紧扣文体特点,考查角度多变,深浅度适宜且有一定的区分度。

对于新初三语文教学的启发和思考:

(一)认真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落实相关要求。

《课标》是语文教育教学之法、教材之法;是考试和评价的指挥棒。

教育部“统编本”新教材就是将课标精神进一步落实在教学的各个点上,力图更扎实、更深入、更具体、操作性更强。

所以必须认真学习理会,必须将其精神落实到教材教学过程中、考试内容等方面。

(二)认真研读教材,明确“统编本”教材特色及教学目的。

第一,明确“统编本”教材总体特色。

1.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1)国家行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

(2)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

(3)有机渗透,润物无声。

2.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

3.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重视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并加以选择、吸收和转化。

4.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第二,明确“统编本”教材的创新点

1.选文强调四个标准:

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时代性。

2.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3.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部编本”重新确定了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落实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到各个单元,有些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则以补白形式出现,做到“一课一得”,努力构建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

4.阅读教学“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

“统编本”改“精读”为“教读”,改“略读”为“自读”,加大精读、略读的区分度,重视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的培养。

5.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

加强了“名著导读”,注重“一书一法”。

6.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一是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克服随意性,同时注意到避免应试工的反复操练。

二是写作课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

(三)教学策略建议

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课标》要求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一是重视“教读”课。

“教读”课教方法,授之以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以此类推之能力。

二是强化“自读”课。

“自读”课引导学生践行“教读”课学得之法,培养学生举三反一、触类旁通之能力。

2.加强“名著阅读”。

可用浏览、快读,读整本书、读不同文体之书、读不同时代之书、读不同国别之书等多种方法读名著;可开展复述、缩写、改写、扩写、摘抄、书评、课本剧表演、办主题班报等不同形式的名著(篇)阅读读活动。

3.提倡“群文阅读”。

无论“教读”还是“自读”课,都提倡“群文阅读”方式教学。

如《春》,在落实“教读”要求的同时,一是以“春”为主题,选择古诗文、中外散文,用不同“议题”组成群文,开展字词句篇(首)情境(景)义理等的读、赏、悟、摘、仿、创、评等系列读书活动;二是学了“比喻”的修辞后,让学生回忆小学所学诗词中的比喻名句,达到重现、再认、归类等“一石三鸟”之目的;三是进行以“春”为主题的诗词、散文等仿写创作训练……群文阅读系列活动,可让学生通过文字既感受到“春”本身的千姿百态又体悟到不同表现形式的旖旎妩媚,一举多得。

4.加强古诗文教学。

一是要求全部背诵、默写。

二是提倡吟诵(白话诗歌亦可吟诵),从音、韵、调等角度切入古诗文的赏析品悟,为学生打开另一扇走进古诗文学习的通道,而这也是几千年来我们学习汉诗文的通道。

5.加强写作教学。

(1)利用教材作示范,引导学生模仿经典性的课文学习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相关知识,在系列作文训练中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2)训练片段速写和深度仿写。

(3)学会自主写作。

(4)让文字美起来。

让学生通过朗读、咀嚼、品味、体会,将书中典范优美的语言吸收、沉淀、转化、借鉴,对课文语言材料进行缩写、扩写、改写、仿写、点化、迁移等,逐渐让自己的语言美起来,让表达的思想成熟起来。

6.加强区域研讨交流。

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决定了语文考试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教师和命题者重点要关注的是教材变化和学情变化。

针对教材变化,从教研室层面应多搞些教学研讨活动,通过各种研讨活动总结方法、形成共识、推广经验;了解学情的变化一是深入各类学校听课调研,听取基层老师建议,二是组织调研考试,了解不同类型学校学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