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许敬宗的政治生涯及为官之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09504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评许敬宗的政治生涯及为官之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简评许敬宗的政治生涯及为官之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简评许敬宗的政治生涯及为官之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简评许敬宗的政治生涯及为官之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简评许敬宗的政治生涯及为官之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评许敬宗的政治生涯及为官之道.docx

《简评许敬宗的政治生涯及为官之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评许敬宗的政治生涯及为官之道.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评许敬宗的政治生涯及为官之道.docx

简评许敬宗的政治生涯及为官之道

简评许敬宗的政治生涯及其为官之道

许敬宗,字延族,杭州新城人。

生于隋文帝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卒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

他于隋朝大业年间登上政治舞台,历任淮阳郡书佐、通事舍人、瓦岗军的元帅府记室、唐朝的著作郎、中书舍人、中书侍郎、太子右庶子、银青光禄大夫、礼部尚书、太子宾客、中书令、光禄大夫、宰相等职。

他的一生经历了隋朝文士、秦府学士、贞观文臣、高宗重臣、武后宠臣一系列的转变,作为一个官员,许敬宗沉浮宦海数十载,位极人臣,并最后得以善终,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本文试从许敬宗的政治生涯及其为官之道入手,对许敬宗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

一、许敬宗的政治生涯

纵观许敬宗的政治生涯,大致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公元605—621年,是许敬宗政治生涯的第一个阶段。

据史书记载:

“敬宗幼善属文,大业中举秀才中第,调淮阳书佐,俄直谒者台,奏通事舍人事。

”【1】(卷223上列传148上P4801)大业年间(605—616),许敬宗就凭借自己的才华步入仕途,并且开始做一些掌管诏命以及呈奏案章等事务。

然而隋朝末年,隋炀帝荒淫无度,大兴土木,还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导致整个国家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遍及全国。

隋炀帝本人还只喜欢听好听的,甚至处罚一些谏臣,致使朝风日下。

武德初年,“隋炀帝至江都,荒淫益甚”【2】(卷185唐纪1P2228)他也认识到隋朝将要灭亡,“又尝引镜自照,顾谓萧后曰:

‘好头颈,谁当斫之!

’”【2】(卷185唐纪1P2228)此时的隋朝气数已尽,就在这一年,许敬宗的父亲许善心又被宇文化及杀害,当此之时,许敬宗作为一乱世文人,国难家难当头,他投靠当时的起义军瓦岗军,依然从事自己的本行,与魏徵一起在瓦岗军首领李密那里作元帅府记室。

瓦岗军失败后,许敬宗投降唐朝,由于文采出众,武德四年(621年),三十岁的许敬宗被李世民召为幕下之宾,与虞世南、房玄龄、杜如晦等并称为“秦府十八学士”。

在许敬宗政治生涯的第一个阶段,他经历了从隋末到唐初的政局演变,也从一个乱世文人转变为秦府的学士,成为唐太宗平天下、入东宫、治国家的重要助手之一。

成为秦府学士的许敬宗本可以凭借才华大展宏图,但唐高祖非常重视门第,他曾对裴寂说:

我李氏昔在陇西,富有龟玉,降及祖祢,姻娅帝王,及举义兵,四海云集,才涉数月,升至天子。

至如前代帝王,多起微贱,劬劳行阵,下不聊生。

公复世胄名家,历职清要,岂若萧何、曹参起自刀笔吏也。

”【3】(卷36《氏族》P663)

武德年间,前后任宰相的是:

裴寂、刘文静、萧璃、窦威、窦抗、陈叔达、杨恭仁、封德彝、裴矩、宇文士及,这些人都来自士族。

身为隋朝旧部的许敬宗虽为江左士族,但和当时的关陇集团以及山东贵族相比,他也只能算是个二流士族,在风雨飘摇中刚刚站稳脚跟。

公元621—649年,是许敬宗政治生涯的第二个阶段,也是他从秦府学士向贞观文臣转变的阶段。

他经历了武德年间的高祖兴唐,贞观年间的贞观之治,再到高宗即位。

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在许敬宗兢兢业业地工作下,他官至著作郎,中书舍人,并兼管中书省事务。

在这一阶段,许敬宗还完成了武德、贞观两朝《实录》因功被封为高阳县男爵。

之后又迁任太子右庶子,他还凭借自己过人的才华深得太宗赞赏,专门执掌诰令。

贞观年间的士族势力比武德年间稍有削弱,唐太宗用人的标准并不是只看门第,他提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并指定高士廉、韦挺、令狐德棻、岑文本等编撰《氏族志》,高士廉等仍以崔民干为第一。

太宗甚为不满地说:

“汉高祖与萧、曹、樊、灌皆起闾阎布衣,卿辈至今推仰,以为英贤,岂在世禄乎!

高氏偏据山东,梁、陈僻在江南,虽有人物,盖何足言!

况其子孙才行衰薄,官爵陵替,而犹昂然以门地自负,贩鬻松槚,弃廉忘耻,不知世人何为贵之!

今三品以上,或以德行,或以勋劳,或以文学,致位贵显。

彼衰世旧门,诚何足慕!

而求为昏,虽多输金帛,犹为彼所偃蹇,我不知其解何也!

今欲厘正讹谬,舍名取实,而卿曹犹以崔民干为第一,是轻我官爵而徇流俗之情也。

”【2】(卷195唐纪十一)

他规定必须遵照“专以今朝品秩为高下”的原则,重新修订。

这样就出现了新的“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降崔民干为第三”的谱系。

唐太宗此举打击了山东士族,调节了士族集团的内部结构,为许敬宗这样的江左士族提供了一些发展空间。

但太宗又是个重视人才德行的人,他强调“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4】(卷27崇儒学P107)而在太宗眼中,许敬宗只是个“才优而行薄”的人,所以他于“武德之际,已为文皇入馆之宾,垂三十年,位不过曹尹;而马周、刘洎起羁旅徒步,六七年间,皆登宰执。

”【5】(卷82列传第32P1874)这一阶段的许敬宗有升迁有贬谪,但基本上以升迁为主,只是由于上述各方面原因升迁得很慢,所属官职以文职为主并不掌握实权。

公元649-655年,是许敬宗政治生涯的第三个阶段,也是他官场生涯开始发迹的时期。

高宗即位起初的四五年都是由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掌握朝政,基本上继承了贞观时期太宗的各项政策,也出现了贞观盛世的局面,史称“永徽之治”。

但唐太宗编修的《氏族志》,却在无形中抬高了关陇士族,保证了关陇集团成员的轴心地位,以致高宗时期形成了以长孙无忌为代表关陇士族集团把持朝政的局面,一时间长孙无忌权倾朝野。

曾经做过高宗老师的许敬宗在此时升任礼部尚书,礼部尚书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正三品。

对于唐高宗来说,许敬宗曾是他的老师,也是元老级的大臣,无论是从资历上说还是从才华上说,他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关陇士族,有利于皇权与相权的平衡。

但许敬宗升任不久,又因为子女嫁娶问题,受弹劾被贬为郑州刺史,一下子又从中央贬到地方。

直到三年后,许敬宗才调回中央,官至卫尉卿并且成为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

此时的许敬宗虽然受高宗赏识,但在关陇集团把持朝政的情况下,他只能算是一个边缘化的人物。

这一阶段许敬宗还奉命主编了《文馆词林》一千卷,并分类编纂了自先秦至唐代的各体诗文。

他的学识以及高宗对遏制关陇集团的内在心理诉求都为他成为高宗重臣奠定了基础。

这一阶段的许敬宗虽然也是有升迁有贬谪,但他升迁的幅度远远大于贬谪的幅度,并在官属文职的同时开始涉足政治。

公元655—663年,是许敬宗政治生涯的第四个阶段,也是他官场生涯的巅峰时期。

从高宗即位后,武则天就成为朝中的重要人物,从昭仪逐渐作到皇后,并开始处理政务,与高宗平起平坐,掌握实权。

显庆五年“冬,十月,上初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上或使皇后决之,后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皆称旨。

由是始委以政事,权与人主侔矣”【2】(卷200唐纪十六P2439)。

永徽六年,高宗欲立武昭仪为后,64岁的许敬宗抓住也许是最后的机会,迎合上意,支持武后。

从此许敬宗的仕途也就平步青云。

九月,就复任礼部尚书。

他还“宣言于朝曰:

‘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欲立后,还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

’”【2】(卷199唐纪十五P2428)此外他还积极上表奏请立武后之子为太子。

显庆元年,许敬宗就加太子宾客,不久拜侍中,成为高宗武后的心腹大臣。

显庆三年,进封郡公、中书令。

显庆四年,许敬宗按照武则天的指示诬告长孙无忌谋反,又进一步地为武后扫除异己。

龙朔二年,改任右相,加光禄大夫。

此时武则天虽成为皇后,但尚未在门第上得到社会的终极承认,许敬宗又奏请高宗,修订新的《姓氏录》,修成之后的《姓氏录》将武姓列为第一等,其他的则按照官职品位的高低顺序来排列,“以四后姓、酅公、介公及三公、太子三师、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仆射为第一姓,文武二品及知政事三品为第二姓,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凡九等,取身及昆弟子孙,余属不入。

”【1】(卷118列传第20)不仅当时五品以上职事官得以录入,就是兵卒中以军功获五品以上勋官者也谱中有名,而旧士族未在当朝任五品以上官的均被摒弃于外。

这样就使武氏成为天下最显贵的士族。

龙朔三年,许拜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仍然监修国史。

由此许敬宗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巅峰,后来当他年老时,皇帝还特别恩准他每次上朝可以乘小马车到内省,可以说是任遇之重,当时莫与比。

这一阶段是许敬宗升官最快的一个阶段,因为诬告长孙无忌,使他背上了奸臣的骂名,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但许敬宗为武后登基立下的汗马功劳,也使他能在官场生涯结束之前,掌握实权,并得以善终。

二、许敬宗的为官之道

作为一个官员,许敬宗沉浮宦海数十载,位极人臣,并能得以善终,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咸亨元年,许敬宗“抗表乞骸骨,诏听致仕,仍加特进,俸禄如旧。

三年薨,年八十一。

高宗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诏文武百官就第赴哭,册赠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5】(卷82列传第32P1869)因此有人感慨,如此趋炎附势的小人,却风光地活了81岁,不得不让人感慨天网也有疏漏的时候。

黑格尔曾说:

“存在即合理”。

纵然天网有疏漏的时候,又为何偏偏会疏漏到许敬宗的头上呢?

笔者认为,这跟许敬宗的为官哲学以及性格特点是分不开的。

(一)以渊博的学识来谋取政治上的地位

“敬宗幼善属文,举秀才,授淮阳郡司法书佐,”【5】(卷82列传第32P1867)隋朝大业年间,许敬宗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不久后进入谒者台,做通事舍人。

公元618年,父亲许善心被宇文化及杀害后,许敬宗参加李密的瓦岗起义军,成为元帅府记室,与魏征同为管记。

瓦岗军失败后许敬宗投降唐朝。

在许敬宗的这些经历中,每一次,他渊博的学识和过人的才华都是他进驻官场的重要条件。

后来更是凭借他的才华,得以进入在当时号称“比登天还难”的秦府,成为秦府十八学士之一,并且负责监修国史;也是凭借才华,得以被太宗赏识,立于马前,起草诏书,专掌诰令。

身在官场,贞观年间,许敬宗曾因在长孙皇后葬礼上失礼而被贬,但他的文才又使他东山再起,加官进爵。

永徽年间,他因子女出嫁问题再次被贬,及至后来得以担任弘文馆学士还是因为他的文采。

他的主要著作有:

《隋书》85卷、《晋书》130卷、《高宗实录》30卷、《文馆词林文人传》100卷、《姓氏谱》200卷、《芳林在览》300卷、《永徽五礼》130卷、《许敬宗文集》80卷、《文思博要》1200卷等,《全唐诗》中收录他的诗二十七首,《全唐文》收录他的文章二卷共三十二篇。

他还主持、参与过许多大型文学丛书、类书的编写,如《累壁》、《瑶山玉彩》、《西域图志》等。

新唐书里也有一则关于许敬宗的记载,从侧面反映了他的博闻强识。

有一次,高宗东封泰山,到濮阳时,高宗问窦德玄:

“这叫帝丘,为什么?

”窦徳玄答不上来。

许敬宗说:

“臣知道。

“昔帝颛顼始居此地,以王天下。

其后夏后相因之,为寒浞所灭。

后缗方侲,逃出自窦,在此地也。

后昆吾氏因之,而为夏伯。

昆吾既衰,汤灭之。

其颂曰:

‘韦、顾既伐,昆吾、夏桀’是也。

至春秋时,卫成公自楚丘徙居之,《左氏》称‘相夺予享’,以旧地也。

由颛顼所居,故曰帝丘。

臣闻有德者启其国土,失道者则丧其疆宇。

自古大都美国,居者不一姓,故有国家者不可不慎也。

”【1】(卷223上列传第148上P4802)

高宗听了许敬宗的回答后,非常满意。

上述史料都反映了许敬宗的政治生涯在一定程度上仰仗于其渊博的学识,这也是他官场得意的重要基础。

(二)审时度势,及时改变自己,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纵观许敬宗的一生,可以看出,才子许敬宗一开始也是那种有文人之癖,轻狂率真的人。

《隋唐嘉话》里有一则记载“宗之征辽,作飞梯临其城,有应募为梯首,城中矢石如雨,而竞为先登,英公指谓中书舍人许敬宗曰:

‘此人岂不大健’敬宗曰:

‘健即大健,要是不解思量。

’”【6】(卷中P24)这话传到太宗耳朵里当然不是什么好话,虽然他没有因此获贬,但其为人轻狂傲慢也可见一斑。

看起来此时的许敬宗对于同事,也坚持自己内心的骄傲,只顾做文章而有些忽略做人,所以此时的他只能算是一个成功的文人而并非一个成功的政客。

而到后来经历过两次因为自己不能够谨言慎行的贬官之后,许敬宗在现实面前学会了妥协,慢慢地成长为官场老油条,由当初的文人蜕变为圆滑的政客。

早在唐初之际,许敬宗就凭借自己的才华成为秦府学士,但唐高祖非常重视门第,身为江左士族的许敬宗和当时的关陇集团以及山东贵族相比,他也只能算是个二流士族,并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

贞观年间,唐太宗用人的标准并不是只看门第,他修改了《氏族志》,主张“专以今朝品秩为高下”,调整了士族集团的内部结构,将皇室列为第一,外戚列为第二,崔干列为第三等,打击了山东士族,却在无形中抬高了关陇士族,以致高宗时期形成了关陇士族集团把持朝政的局面。

大半生受关陇集团排挤只做文史工作并没有掌握实权的许敬宗,在高宗准备立武则天为后之时,64岁高龄的他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看到了机会,他决定站在武后这一边,也只能站在武后这一边来获得自己的升迁。

但他还是比较谨慎,并没有立马表明态度,而是通过李义府献媚于武后之后才行动。

“中书舍人饶阳李义府为长孙无忌所恶,左迁壁州司马。

敕未至门下,义府密知之,问计于中书舍人幽州王德俭,德俭曰:

‘上欲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者,直恐宰臣异议耳。

君能建策立之,则转祸为福矣。

’义府然之,是日,代德俭直宿,叩阁上表,请废皇后王氏,立武昭仪,以厌兆庶之心。

上悦,召见,与语,赐珠一斗,留居旧职。

昭仪又密遣使劳勉之,寻超拜中书侍郎。

于是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中丞袁公瑜皆潜布腹心于武昭仪矣。

”【2】(卷199唐纪15P2427)

看到李义府不升反降之后,许敬宗才开始摆明自己的态度,坚定坚决地站在武后这一边。

甚至在朝野上公开宣告,“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欲立后,还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

”【2】(卷199唐纪158P2428)堂堂天子被比作田舍翁,况且富易妻也不是什么光荣的事,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在多年官场的摸爬滚打中,许敬宗做官的水平真的提高了很多。

(三)许敬宗的应变能力是他身处官场的一把利剑

在许敬宗还作中书侍郎的时候,一次唐太宗问他:

“朕观群臣之中,惟卿最贤,有言非者何也?

”①意为:

我看这么多官员中,只有你最好,可是有人说你不好,这是为什么呢?

许敬宗对这个问题回答的很妙:

“春雨如膏,滋长万物,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普照四方,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光辉,天尚不能尽遂人愿,何况臣呼?

”①这就是说,春雨那么好,农民喜欢它,但行人却因路滑难走而厌恶它;秋月那么好,姑娘喜欢它的圆润明朗,盗贼却厌恶它发出的光亮,上天尚且不能够遂人愿,更何况我呢,好与不好都是相对而言的,都是由时间、地点、条件决定的。

以春雨和秋月打比喻,虽说明了一些问题,但给人的印象还不深。

于是,许敬宗接着说下去:

“臣无肥羊美酒,以调众人之口,故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信。

君听臣遭诛,父听子遭戮,夫妻听之离,朋友听之别,乡邻听之疏,亲戚听之绝。

”①这段话回答得更妙。

自己没有好吃的和好喝的东西去堵人家的嘴,只好任凭别人说三道四。

最重要的是,你当皇帝的不应该偏听偏信那些搬弄是非的流言蜚语。

许敬宗一口气列举了六个事例。

说明了君臣、父子、夫妻、朋友、乡亲和亲戚之间,听信是非会造成多么严重的恶果。

最后,许敬宗更深一层地点出了问题的实质:

“人生七尺之躯,谨防三寸舌。

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①那些惯于颠倒黑白、造谣中伤、诬陷好人、美化自己的花言巧语者,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就像杀人不见血的龙泉剑。

人们不可不防呐!

这篇短文的结语是:

帝曰:

“卿言甚善,朕当识之。

”①这场君臣之间的对话,原本是唐太宗以领导的身份,用有点盘问的语气而开始的,但结果却是许敬宗一番有理有据的论证,把话说得滴水不漏,连太宗也不得不站在他这边。

可以说,许敬宗的应变能力确实异于常人。

(四)以个人的利益得失为轴心来处理各方面关系

这不仅是许敬宗的为官哲学之一,也是许敬宗的人生信条。

他曾嫁女于蛮夷首领冯盎之子,被时人贬为“贪财”,也被士人所不齿,但这恰恰也可以反映出,许敬宗不同于一般的士族,他不迂腐,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地束缚。

包括许在乱世中保全自己,都可以看出,他不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他认为,牺牲所谓的面子、名声来换取现实的既得利益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他选择家奴出身但后来成为开国大将军的唐初功臣钱九陇作女婿,也是同样的道理。

钱九陇因为擅长骑射,战功卓著,颇受李渊赏识,虽然出身不好,但其待遇、地位一点也不比关陇士族差,从金紫光禄大夫做到右武卫将军,后来又做到左武卫将军、潭州都督,死后还陪葬献陵。

许敬宗能够和受开国皇帝赏识的钱九陇结亲,这也在无形中成为他在官场上的政治资本。

也正是由于许敬宗不同于一般的士族,他才得以在机会到来的时候,实现自己的官场“三级跳”。

三、关于评价许敬宗的一些观点辨析

下面笔者将以一些流传很广的关于许敬宗的评价上,给予一一辟谣澄清。

其一,苟且偷生,好色贪财。

许敬宗在父亲许善心被害之际,“舞蹈以求生”这种说法在新旧唐书中,都有所涉及。

客观来说,当时正值天下大乱之际,许敬宗本人作为一乱世文人,其表现也属正常。

说到贪生怕死,古来视死如归者,也不过寥寥数人,所以也被后人一再宣扬。

所以许敬宗的表现,只能说是人性的弱点,而之所以被后人成为话柄,主要还是因为他后来支持武则天所致,中国封建社会都是以男权为主,作为武则天的铁杆拥护者,许敬宗本人自然也就难辞其咎,人性的弱点被放大到最大化。

在盖金伟的《重评唐代宰相许敬宗》【7】中,作者也提到了关于此事件的其他史料,都不能说明,许敬宗就一定存在苟且偷生的行为。

说到好色贪财,亦为人性之弱点,从古至今,贪财好色也绝非许一人。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据此便得出结论:

许敬宗嫁女于蛮夷是贪财,也不妥切。

婚嫁属个人私事,古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双方父母自愿即可,聘金自然也无高低之说。

被御史弹劾,其实从人内心来说,也难保证,他们没有嫉妒之嫌。

关于好色之说,古代男权社会,一夫多妻并不仅是许敬宗一人如此。

因为虞氏,其子被“奏请流于岭外”。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许敬宗对待许昂确实过于苛刻,更多是出于同情,而将好色之名加在他身上。

许敬宗处理此事,可能是有些欠妥,但并不能因此就断定他好色,毕竟是许昂有错在先。

其二,篡改国史。

史料记载“初,高祖、太宗两朝实录,其敬播所修者,颇多详直,敬宗又辄以己爱憎曲事删改,论者尤之。

”【5】(卷82列传第32P1869)修史改史乃国家大事,并非许一人可以决定,即便他是唐朝重臣,但最终能够拍板定钉的还是皇帝本人。

作为史官,理应秉笔直书,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是皇帝亦有一些需要美化和修饰的历史,所以修改国史是避免不了的。

岳纯之在《也谈许敬宗篡改唐代实录、国史问题》【8】中也谈到许敬宗的篡改国史以及各种丑行的广泛流传都是和唐朝的政治紧紧相关的,唐高宗为了武后打倒了权势熏天的长孙无忌,但他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权力,只不过是把权力让给了另一个人,后来他也决定为长孙无忌平反,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责任都推到已经逝去的许敬宗等人,及至后来武后死后,李氏重得天下,“对亲武的许敬宗当然不会留情,于是他的各种丑行遂通过唐代国史、两《唐书》、《资治通鉴》等一代代地流传下来。

”【8】。

由此,不难得出,篡改国史,并不仅仅是许敬宗本人一人的决定,自然也非许敬宗一人之过。

其三,诬告长孙无忌,比起前两条,这条应该是许敬宗被成为奸臣最直接最充分的论据。

长孙无忌可以说是一代英豪,两朝元老,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

无论是资质还是对唐王朝的贡献来说,长孙无忌都属于唐朝元老级人物,在李世民夺取皇位继承权的兵变中,长孙无忌称得上是首功之人,为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自许敬宗支持武后之后,许敬宗本人也数次找过长孙无忌,但都被长孙无忌厉色拒绝了。

在经过一系列矛盾之后,许敬宗的心胸狭隘也好,关陇集团与江南士族的矛盾也罢,许敬宗这颗武后的棋子终于想到了当年长孙无忌利用房遗爱谋反案诬陷李恪的事,如法炮制,捏造了长孙无忌谋反的供词。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作为棋子的许敬宗,利用官场最惯用的手段,为武则天扫除了障碍。

从官场斗争的角度来说,同为政治家,许敬宗做了一件与长孙无忌相同的事,就被列为奸臣,实属不公。

毕竟官场不是情义场,政治就是一架绞肉机,身在其中,自然也就免不了官场倾轧。

四、结语

纵观许敬宗的一生,可以说是毁誉参半,虽然后世对他的评价多以“毁”居多,但就他的为官之道以及他在文学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我们应该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综合,人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政治现实中,人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受当时的政治环境所影响的。

作为唐朝重臣许敬宗,他的一生是富有争议的一生,但作为一名官员,他能够从文人成长为政客,并被皇帝所信任,就为官哲学方面还是有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的。

对待历史人物,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客观辩证地分析历史人物。

 

注释

1在陕西省耀州市中国古代药王孙思邈的故居旁的药王山庙,庙旁的一块石碑上刻有:

“唐太宗問許敬宗曰朕觀群臣之中惟卿最賢有言非者何也敬宗對曰春雨如膏農夫喜其潤澤行人惡其泥濘秋月如鏡佳人喜其玩賞盜賊恨其光輝天地之大人猶有歎焉何況臣乎臣無肥羊美酒以調衆人之口故是非不可聽聽之不可說君聽臣遭誅父聽子遭戮夫妻聽之離朋友聽之別鄉鄰聽之疏親戚聽之絕人生七尺軀謹防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帝曰卿言甚善朕當識之”(戊辰年春李思憲書)

唐太宗问许敬宗曰朕观群臣之中惟卿最贤有言非者何也敬宗对曰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恨其光辉天地之大人犹有叹焉何况臣乎臣无肥羊美酒以调众人之口故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说君听臣遭诛父听子遭戮夫妻听之离朋友听之别乡邻听之疏亲戚听之绝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帝曰卿言甚善朕当识之(戊辰年春李思宪书)

曾以《莫听一面词,谨防三寸舌》为题发表于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4年04期上,详见中国知网。

 

参考文献

[1]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

中华书局,2000.

[2]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

中华书局,2007.

[3]王浦.唐会要[M].京都:

中文出版社,1978.

[4]吴兢.贞观政要[M].北京:

中华书局,1978.

[5]刘煦等.旧唐书[M].北京:

中华书局,2000.

[6]刘束.隋唐嘉话[M].北京:

中华书局,1979.

[7]盖金伟.重评唐代宰相许敬宗[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17).

[8]岳纯之.也谈许敬宗篡改唐代实录、国史问题[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3).

[9]李晓青.论许敬宗及其诗歌创作[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10]白寿彝.中国通史[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1]熊苹.唐太宗的用人思想及其影响[J].船山学刊,2003,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