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地区语文模拟试题设问分类汇编之古代诗歌阅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0918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改革地区语文模拟试题设问分类汇编之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高考改革地区语文模拟试题设问分类汇编之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高考改革地区语文模拟试题设问分类汇编之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高考改革地区语文模拟试题设问分类汇编之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高考改革地区语文模拟试题设问分类汇编之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高考改革地区语文模拟试题设问分类汇编之古代诗歌阅读.docx

《新高考改革地区语文模拟试题设问分类汇编之古代诗歌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改革地区语文模拟试题设问分类汇编之古代诗歌阅读.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高考改革地区语文模拟试题设问分类汇编之古代诗歌阅读.docx

新高考改革地区语文模拟试题设问分类汇编之古代诗歌阅读

2020年新高考改革地区

语文模拟试题设问分类汇编

三、古诗文阅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第16题

16.本诗颈联(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

[注]陈文龙:

南宋咸淳年间状元,元兵攻占福州时被俘,绝食而死。

)是怎样凸显作者临难不苟的气节的?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山东模拟卷)

  颈联表达必死的意向,我自知被俘后会被敌人杀害,但从未没有听说过烈士会投降(树降旗)。

累臣是古时被拘囚于异国的官更对所在国家的自称,衅鼓意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把血涂在鼓上行祭。

运用典故表达自己临难不苟的气节。

16. 对末句“不是宵长故独醒”中的“独醒”应怎样理解?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济宁模拟)

 ①“梅”代表了高洁,“桃艳欲欣荣”象征着世俗的烦扰,诗人在将要踏入红尘之际,心生退意,用“独醒”表达自己对高洁品格的坚守和对世俗社会的厌倦。

②孤棹独行,寂寞清冷,借酒消愁,自我宽解,表现出诗人内心卓然不群的孤独和愁苦。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济宁3月)

送瘟神

毛泽东

(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注: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

浮想联翩,夜不能寐。

微风拂晓,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通过对广大农村萧条凄凉情景的描写,反映了解放前血吸虫的猖狂肆虏和疫区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B.“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坐地”、“巡天”,正如作者的想象飞腾。

从全诗的结构来说,这两句是一个转折点,一个关键,同时也是一个飞跃。

 C.“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红雨”指桃花,这句话是用比喻手法,把千百万群众的高涨热情,比作到处掀起的红色高潮。

 D.本诗思想深刻,意气豪迈。

作为人民领袖的诗人高瞻远瞩,在诗中展示了无限的宇宙和悠久的历史,也表现了对祖国、对人民浓厚的爱,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炽烈感情。

16.从表现手法上,哪些地方体现了伟人是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气质?

请结合全诗进行简析。

(6分)

①诗人的内心世界随着神奇的想象、多变的画面得到了多方面的展示。

第一首,颈联通过“坐地”“巡天”的超凡想象,道出人民寻求解脱灾祸的强烈呼声。

第二首颈联歌颂了人民群众改天换地的伟力。

以 高妙的艺术手腕,概括了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雄伟场面,渗透了诗人“力拔山兮”的伟岸精神和自力更生的进取意识,体现了诗人“人定胜天”的思想。

②既有理想,又有现实;既有科学,又有神话;既有对旧时代人民苦难生活的叹息,又有为新时代人民壮举的喝彩。

尾联引出了神话传说,人间天上浑然一体,极大地开拓了诗词包容的时空领域和思想蕴含。

③情致高昂,想象丰富。

诗人的才情得到了极致的展现,诗作的审美情趣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第二首颔联景物完全化为了情思,自然景物变得通人心、随人意,人与美丽的景色交融一体。

(每点2分,三点6分) 

16.范开的《稼轩词序》开篇说:

“器大者声必宏,志高者意必远。

”请结合这两首词分析辛弃疾的高远的志意是如何体现的?

(山东海南冲刺五)

①《永遇乐》中辛弃疾追慕古时的英雄豪杰孙权和刘裕,写到廉颇年老饭量不减,用典抒情,表明自己在垂暮之年还能勇挑重担,收复失地。

②《太常引》中最后两句写到要砍去月中的桂树阴影,让月亮更明亮,运用想象,表达了自己想要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的壮志豪情。

16.颔联(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东新高考模拟五)

这两句是说,随着宫阙里晓钟鸣响,大明宫众多宫门大开,玉石台阶两侧排着皇家仪仗队,文武百官肃立两厢。

描绘了一个宏伟庄严的朝见场面。

表达了诗人对大唐盛世的歌颂之情,以及对朋友的赞赏。

16.诗的颈联(人世驱驰方丈①内,海波摇动一杯中。

【注】①方丈:

一丈四方之室,又作方丈室、丈室,即禅寺中住持之居室或客殿。

)有什么含意?

在结构上有着怎样的作用?

(6分)(济宁5月)

含意:

居于斗室之中想起人世间的奔波辛劳,就像看一杯水中起伏的波澜,看上去轰轰烈烈,其实微不足道,表现出一种超然达观的心态。

作用:

承上启下,由前面的写景转入后面的议论抒情,禅居赏景后,心有所悟,油然生情;为尾联的抒发胸臆作铺垫,正因有了参悟,才会怀有“长住”的愿望和“入俗笼”的无奈。

(6分。

含意和作用各3分)

16.有人说宋之问的这首诗含有深刻的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山东新高考仿真)

①以“沙有迹”“浪无痕”写人生的虚无;②以“水之柔性”写“山之壮美”,写人生的刚柔并济;③以“纵情未已”“回马黄昏”写人生苦短,韶华易逝。

16.前人评价本诗颔联所写内容“气象广大”,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从全诗看,作者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6分)(济南二模)

16.本词最后两句(一松一真朋友④,山鸟山花好弟兄。

[注]①该词作于作者40岁左右遭谗落职之时,②语出《世记新语·品藻》,表达坚守自我的志向。

③语出杨罐《法言·问神》,表达不依权贵之意。

④语出《丐论》:

“古人乡无君子,则与云山为友;里无君子,则与松竹为友;座无君子,则与琴酒为友。

”)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词分析。

(6分)(聊城)

16.本诗尾联(象床宝帐①无言语,从此谯周②是老臣。

【注】①象床宝帐:

五丈原诸葛亮祠庙中神龛里的摆设。

②谯周:

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在他的怂恿下,后主降魏。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日照一模)

①诸葛亮祠庙的摆设默默无语,表达对诸葛亮死去的痛惜。

②诸葛亮逝后,谯周却成为重臣,表达对统治者的讽刺。

③谯周的卑劣、后主的昏庸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形成对比,表达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追怀。

15.诗的颔联(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有何含义?

请简要分析。

(6分)(五莲)

16.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6分)(泰安6月)

①对朋友的赞美。

诗中用“锐笔”写朋友有精锐的文笔,用“英宾”突出其才华,从而赞美了朋友才华卓著。

②对离别的伤感。

早晨风景美丽,琴与酒樽已备好,离别在即,只能依依惜别。

③对朋友的祝愿。

最后两句用窦宪勒石燕然的典故和凯旋将士受欢迎的载歌载舞画面,表达了对朋友建功立业的期望以及对安边战争的必胜信念。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6.诗歌是如何表现羁旅之愁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潍坊二模)

16.有人评价本诗开头四句(悲风动中夜,边马嘶且惊。

壮士匣中刀②,犹作风雨鸣。

)写得“情境和谐”,请简要说明之。

(6分)(烟台二模)

①深夜悲风怒吼,边马嘶鸣,鞘中之刀也发出风雨似的呼啸声,营造出一种征战杀伐的悲壮氛围,与诗人惊悸激动、热血沸腾、渴望投入战斗的迫切心情和谐统一;(3分)②然而风空吼,马空鸣,刀在鞘,抗清复国的豪情遭受重创,又与诗人心中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谐统一。

(3分)

16.这首诗感情基调低沉忧郁,抒情方式多样,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山东考前押题)

①开篇直抒胸臆,奠定感情基调。

诗歌以“谁家子”发问,诗人直接以落寞的形象出场,对秋感伤;壮年白头,黯然落泪,这些画面奠定了全诗忧郁低沉的感情基调,直接点明作者内心的感伤和忧愤。

②中间借景抒情,营造低沉氛围。

诗人滞居崇义里,眼前瘦马以败草为食,雨沫在寒沟漂浮,“寒”字极力渲染了环境的凄清;远望南宫,无法目及,在烟雨迷蒙中昏暗模糊,“暗”字展示“悲凉”的氛围。

③最后用典抒情,表达痛苦之情。

最后两句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立功以封侯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想立功封侯的渴望,同时反用其意,“封侯”只能在梦中实现,更表达了这一理想难以实现的痛苦。

(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抒情方式。

诗歌的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事抒情几种。

结合全诗的层次,能够准确分析这首诗的抒情方式。

点明抒情方式后,一定要结合诗句分析,表达完整。

16.同为送别诗,本诗尾联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

(6分)(潍坊三模)

相同点:

两首诗的尾联均表达了旷达乐观、昂扬积极的情感,无伤感之意。

(2分)

不同点:

王建诗尾联侧重于劝勉、鼓励友人希望他趁着年轻,且正逢蜀地大好春光,可在外多磨炼自己;(2分)而王勃诗尾联侧重于劝慰友人、安慰自己,不要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2分)

评分细则

1.相同点:

两首诗的尾联均表达了旷达乐观、昂扬积极的情感,无伤感之意。

只要答出均表达了“旷达乐观”“昂扬积极的情感”,或者答都“无感伤之意”,即可得2分。

答:

都表现出“对友人的安慰”之情得1分。

答:

都表现“依依不舍之情”不得分,“依依不舍”这一情感主要是在两首诗的首联、颔联体现出来的,尾联“依依不舍”都表现的不明显。

答:

都表现“对友人的祝福”不得分,王勃诗尾联无“祝福”之意。

2.不同点:

(1)王建诗尾联侧重于劝勉、鼓励友人,希望他趁着年轻,且正逢蜀地大好春光,可在外多磨炼自己,只要答出“劝勉、鼓励友人”或“多磨炼自己”之意即可得2分。

(2)王勃诗尾联侧重于劝慰友人、安慰自己,不要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只要答出“侧重于劝慰友人、安慰自己”或“心胸豁达,坦然面对”“充满豪迈之气”之意即可得2分。

16.清代陈廷焯评“‘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哀而壮”,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日照三模)

16.有评论者称“此词充满贺友人军职升迁之喜,全无哀婉伤感之意”,你是否认同这种看法?

试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6分)(威海二模)

不认同。

①这首词的确有贺友人军职升迁之喜,多处表达对友人年轻有为的赞美和继承先人遗业再建新功的鼓励之意,但并非全无哀婉伤感之意。

②上片前三句反义用语,写战争过去,人们便淡忘了曾经的血腥(或敌情意识就淡薄了),道出作者心里的不平(悲哀、叹惋等)。

③下片作者以战国冯谖自喻,由友人写到自己,表达作者勇无所施、报国无门的愤懑。

④末尾三句虽是叮嘱,也暗含期望友人帮助自己去前线杀敌之意,愤懑与不平隐含其中(写离别伤感亦可)。

(每点2分,共6分,写出三点即可。

16.这首诗歌的最后一句(孔砚④宽硕何足云!

【注】①佣刓:

均匀地削磨。

②苌弘:

周朝人,传说他死后三年,血化为碧玉。

③光秋:

秋日光洁的天空。

④孔砚:

孔子出生地为尼山,好事者取尼山石为砚,借以”尊圣”,实不堪用。

)学者陈迩冬认为“称人称砚,都是有所轻重的”,请分析诗歌最后一句诗人对杨生和砚分别有怎样的评价?

(6分)(山师6月)

(1)杨生:

不慕虚名(淡泊)。

通过好事者借孔砚博取虚名来对比突出杨生之淡泊。

(2分)

(2)砚:

①工巧(小巧、精巧),通过孔砚的宽硕不值得称道,再联系上文“数寸”,可见砚之工巧。

(2分)②实用,通过与尼山砚有名却不堪用进行对比,二者对比,突出它的实用。

(2分)

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小题。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节选)

李贺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佣刓①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②冷血痕。

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③无日昏。

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④宽硕何足云!

【注】①佣刓:

均匀地削磨。

②苌弘:

周朝人,传说他死后三年,血化为碧玉。

③光秋:

秋日光洁的天空。

④孔砚:

孔子出生地为尼山,好事者取尼山石为砚,借以”尊圣”,实不堪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由石砚采制者写起,石工技艺高超,砚石色彩鲜明,紫云紧扣题目。

B.石砚制成之后注上水,砚台里隐约出现的青花纹理,在水中显出它的美。

C.诗歌描写了试墨过程,轻磨之后,发墨均匀,目的是突出墨的品质极佳。

D.“数寸”表明砚体不大,但砚磨出的墨色泽明净,没有丝毫的昏暗朦胧。

16.这首诗歌的最后一句学者陈迩冬认为“称人称砚,都是有所轻重的”,请分析诗歌最后一句诗人对杨生和砚分别有怎样的评价?

(6分)

16.“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

(6分)(潍坊适应一)

①“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丽;②在乱山深处这样荒凉的处境中“为谁开”,表现了它生长环境的恶劣和不得意的遭遇。

③词人以花自喻,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16.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颔联(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尊前。

)。

(6分)(潍坊适应二)

颔联两句是写诗人登楼俯瞰而描绘的图景。

望海楼面临大江,昼夜奔流着的涛声传入耳际,这是“实”,“三峡”二字,让江声带着三峡的凶险奔涌而来,触发了诗人挥笔作诗的雅兴,这是“虚”。

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这是“实”,“六朝”二字使帆影承载着历史的盛衰,又引动了诗人举樽饮酒的豪情,这是“虚”。

虚实结合的手法使景与情脱开了眼前的实境,在空间、时间上大大扩展,引人想象,韵味无穷。

16.从全诗看,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有哪些?

(6分)(烟台三模)

①咏史怀古。

作者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借六朝更替的往事,抒发了国家兴亡、物是人非的感叹。

②借古鉴今:

一是劝诫朝廷居安思危,勤勉于政治,切勿骄奢以亡国,步六朝旧尘,令后人再伤“往事”;二是正告拥兵自重的藩镇,切莫依据山川形势划地为王,否则,终将像历史上划江而守的小朝廷一样归于覆灭。

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西塞山怀古①

刘禹锡

王濬②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④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①唐穆宗长庆年间,藩镇势力又有所抬头。

长庆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经过西塞山,有感而发,乃作此诗。

②王濬:

晋益州刺史。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沿长江而下伐吴。

③千寻铁锁:

东吴末帝孙皓命人用大铁索横于江面,以拦截晋船,终失败。

④四海为家:

指国家统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C(应为“山川的冷漠无情衬出人世的悲恨相续”。

A.首联“下”“收”两字对举,一方势如破竹,一方闻风丧胆,强弱、高下立判。

B.颔联直写战事及结果,纵有长江天险和千寻铁链,也改变不了东吴灭亡的结局。

C.颈联“人世几回”“山形依旧”对比强烈,人世的悲恨相续衬出山川的冷漠无情。

D.末句写六朝覆灭的遗迹,以破败的故垒和萧瑟的芦苇作结,借景抒情,余味深长。

16.诗的尾联(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抒写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析。

(6分)(泰安四模)

抒写了诗人对未来的忧虑和不甘流年空逝、想有所作为、积极向上的情怀。

(2分)“忧来非一事”说明将来忧虑多多,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之情,(2分)“岂容”反问中,说明诗人不愿坐待时光的流逝,要在柳州刺史任内为治理地方有所建树。

(2分)

16.“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淼淼”两句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

请简要分析。

(青岛阶段检测)

(1)运用叠词:

“迢迢”写路途遥远,“淼淼”写水波茫茫,无边无际,形象地写出了“水夫”苦难日子没有尽头:

(2)侧面烘托:

这两句详写行船遇到的困难,侧面展示了“水夫”的辛苦:

(3)承上启下。

承接上文“辛苦日多”,引出下文对牵船辛苦的具体描述。

(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6.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请结合诗作谈谈你的理解。

(6分)(日照一中)

相同之处:

都表达了清除边患、抵御外侮、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

(2分)

(评分标准:

答出2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不同点:

①《塞》诗整首诗都洋溢着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义无反顾、舍身保国的豪情。

《渡》诗则由易水故事,抒发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

(2分)

②《渡》诗后两句对比,写物是人非,表达对国家危机四伏、强敌虎视眈眈的担忧,忧国伤时。

(2分)

附: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

渡易水 

陈子龙①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塞上曲 

戴叔伦②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③。

【注释】①陈子龙:

明末人,当时建州女真已多次打败明军,对明王朝虎视眈眈。

②戴叔伦:

唐代中期著名诗人。

③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渡易水》是怀古诗,重在抒写诗人由古人古事所触发的思想感情,言近旨远。

B.《塞上曲》语言质朴,吟咏壮士一去不须还的豪情壮志,语气坚决,很有气势。

C.两首诗尾句均化用典故,而《塞上曲》反用其意,这是戴叔伦这个唐代诗人基于班超爱国、思乡精神的升华。

D.两首诗均语言深沉,苍凉悲切,见出诗人激荡的内心情感和饱满的爱国激情。

15.D《塞上曲》通俗明晓,并不深沉;壮怀激烈,并不“苍凉悲切”。

15.诗歌的颈联(路转香林出,僧归野渡闲。

)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济宁模拟)

 内容上:

写山路蜿蜒,状远景如近观,僧人归去,野渡愈静,描绘了一幅自然清新的画面。

结构上:

缘景及人由景入情,由自然之景过渡到诗人情思,为后文情感及主题表达做铺垫。

情感上:

“转”“出”巧妙表现突见禅林的惊喜之情,写野渡之“闲”表达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16.这首诗被人们归类为“游仙诗”,请结合诗句对此加以分析。

(6分)(济南三模)

①“了知是赤松”运用神仙典故,使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②骑白鹿驾青

龙,俯瞰日月,诗人想象奇特。

③“含笑凌倒景”,飞升快乐,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想法。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2分,其他说法如有道理可酌情给分。

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滨州三模)

古风·昔我游齐都

李白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①峰。

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②。

借予一白鹿。

自挟两青龙。

含笑凌倒景③,欣然愿相从。

【注】①华不注:

山名,在山东省济南市东北。

②赤松:

仙人名。

③倒景:

景,日光,在日月之上向下看,故曰倒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回忆以前在齐地登山的经历,整首诗语言通俗自然,清新明了。

B.作者把山比作芙蓉花,极写山的美丽俊秀,为后面神仙出场做了铺垫。

C.诗人希望骑着白鹿畅游仙界,这个场景在李白其它作品中也多次出现。

D.诗人希望远离世俗,和同样不满现实的仙人遨游天际,过安闲的生活。

C  解析:

“采用比喻的手法”错,也为白描手法。

16.有诗评家说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

(6分)(滨州三模)

16.①尾联的意思是:

如果能免除战祸,百姓不再扛着武器从军作战,而能安居乐业,自己历经艰险,长途跋涉,又何妨呢?

②尾联中诗人由自身遭遇、眼前现实而联想到百姓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忧民感乱、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

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评分标准:

共6分;每个要点3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省实验自测)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注】李思训:

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的创始人。

小姑:

指小孤山。

彭郎:

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

当地民间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起笔两句“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出山水苍茫的画面,把读者自然引入画境。

B.大小孤山四面环水,诗人连用“崩”“去”“搀”等几个词语,展现了“孤山”之险。

C.“沙平风软”两句,写江风轻柔,江波起伏,大小孤山仿佛随小舟在江上起伏低昂。

D.诗歌最后两句劝诫舟中的商人不要轻狂侮慢,勿对已作他人妇的江中美女心存幻想。

 D(“勿对已做他人妇的江中美女心存幻想”分析有误,尾句借用谐音,把小孤山说成“小姑”,把彭浪矶说成“彭郎”,说它们如新婚夫妇扎好云鬟、穿上新装一样地美丽端庄。

借用传说,赋予画面的景象以神奇浪漫的色彩,增添诗情画意,并非真是要告诫舟中贾客什么。

16.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6分)(省实验自测)

①江水茫茫,孤岛险绝,岛上山峻路险,古木参天,船帆点点,这是画景,是写实。

②在欣赏绘画的过程中,苏轼仿佛感觉在水上行舟,“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设想舟上客商定会为眼前美景所陶醉,以至忘乎所以,于是戏谑说小姑已嫁彭郎,这是写虚。

③静态的画船(实)与动态的波涛及孤山(虚),无声的画船(实)配上猿啼乌呜和抑扬的歌声(虚),既有视觉实,又有听觉虚,虚实相生,深化了画图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济宁一中模拟) 

雨中再赋海山楼①

陈与义②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

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

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

灭胡猛士今安有?

非复当年单父台③。

【注释】①作者曾登过海山楼,写过《登海山楼》一诗。

②陈与义:

南宋爱国诗人,后期诗风雄浑沉郁。

③单父台,指宓子贱琴台。

孔丘的学生宓子贱,曾作单父宰,鸣琴而治,政绩斐然,后人思之,因名其弹琴之高台曰琴台。

杜甫《昔游》诗说“昔者与高李,晚登……是时仓廪实,洞达寰区开。

猛士思灭胡,将帅望三台。

君王无所惜,驾驭英雄……”,描写唐玄宗时的盛世景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出危楼临海耸峙的壮观景象,楼借海势,大海的壮阔更衬托出海山楼之雄峻。

B.颈联中“还”却”的运用使诗句富于起伏顿挫,抒写了诗人报国无门、回天无力的悲愤之情。

C.尾联化用杜甫诗句,同是登高望远,今昔情势迥异,诗人怀古伤今,将感情推向高潮。

D.诗人遥望海山楼,抒发家国之感、时局之忧,全诗章法谨严,气象雄浑,格调豪迈雄放。

16.有人认为本诗颔联颇为精妙,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其精妙之处。

(6分)

①动静结合,“天影”“春容”是静态,“人”“来”两个动词则写天光云影与春日气象,使整个境界为之飞动。

②远近结合,“天影”是远景,“海潮”“楼台”“春雨”是近景,写景富有层次。

③此联不仅雄浑壮阔,而且以这种潮水奔涌、风雨齐来的危楼景象反映了时代的动荡和诗人的不安,为后两联抒情做铺垫。

(每点2分,共6分)

提示:

赏析语句题思考题角度:

(1)看表现手法,先看整联的手法,再看某一句的手法。

(2)看有无特别精彩的字词。

(3)看诗句的作用

补充:

赏析字词答题思路:

(1)如果有明显的语境义先解释。

(2)看有无运用修辞手法或词语有何别致之处,如:

叠词、拟声、活用等。

(3)分析此字词在句中的作用——写出了什么。

(4)分析此字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山师6月)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开头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B.“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句正面点题,从诗人自己的角度写了秋风的劲疾肃爽。

C.“一年颜状镜中来”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诗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

D.首尾两句都将秋风称为“君”,表达了作者对给万物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