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保护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0837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产权保护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知识产权保护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知识产权保护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知识产权保护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知识产权保护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知识产权保护资料.docx

《知识产权保护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产权保护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知识产权保护资料.docx

知识产权保护资料

知识产权保护概述

  

  知识产权,主要指公民或法人等主体依据法律的规定,对其从事智力创作或创新活动所产生的知识产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

知识产权保护是指利用法律和经济手段,使知识产权的创造者或拥有者在一定的期限内享有排他独占权,获得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保护这种排他独占权不受侵犯。

知识产权保护具有以三个特点:

  

  

(一)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在不断扩大

  现代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已从传统的专利、商标、版权扩展到包括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植物品种、商业秘密、生物技术等在内的多元对象。

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因此不断地扩展电子、通讯、网络、生物领域的保护范围,如美国、德国、英国、瑞典、南非等国家都开办了基因专利授予业务,美国甚至将网络营销模式等理念都列入了专利保护范围。

  

  

(二)战略化

  现代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已由过去的被动防御阶段转入主动进攻阶段,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知识产权运作策略。

比如抢注商标专利,获得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

在现阶段甚至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些国家或企业并不实施这些专利,而是通过收集贸易目的国的经济信息,特别是侵犯知识产权的事实,采取政府和企业相结合的方式在出口目的国进行权利诉讼,收取高额的知识产权利润来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或建立知识产权联盟,联合相关权利人组成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以团体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国际化

  面对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的趋势,各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合作,先后制定了《保护知识产权巴黎公约》、《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条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世界版权公约》、《专利合作条约》、《TRIPS协定》等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世界性公约协定。

各国大力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的合作与一体化进程,广泛开展多边合作,结成知识产权保护联盟,以此获得国际合作保护。

 

知识产权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压缩)

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

  第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优化出口产业结构,促进自主技术创新。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其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转移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领域和竞争焦点。

首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而且可以保持与其他国家的技术差距、增加国际竞争难度,从而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我国以知识产权为内容的国际贸易不断发展,有利于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其主要表现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上。

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就是知识产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不断提升的有力保障。

最后,科学技术创新是需要激励和保护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其实质是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为创新者的创新产品带来更大的市场潜力与更多的预期利润,提高竞争对手获取先进技术的成本,限制其对先进技术的学习和模仿,因而可以保障知识产权所有人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激励自主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从微观上促进自主技术创新。

  第二,完善知识产权建设体系,是我国面对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有效措施。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由于世界市场需求极度萎缩,各国企业都面临着争夺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压力,为扶持和保护本国产业,防范国际市场萎缩导致的贸易转移,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主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急剧抬头,知识产权壁垒作为一种更为隐蔽的非关税措施成为主要代表。

此外,随着我国技术和资本要素积累的增加,我国产品正在由粗放式的价格竞争转向高附加值的技术与品牌竞争,这与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利益发生冲突,特别是我国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更容易遭受发达国家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限制。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内企业频繁遭遇国际知识产权纠纷,涉外知识产权案件已涉及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和关键性行业,尤其是在高新科技领域,并且案件规模越来越大,国外企业或组织索要的相关专利费用和赔偿金额越来越高,甚至数以亿计。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正在成为制约我国企业产品出口的一大障碍,极大地损害了中国企业和产业的发展,严重的甚至威胁到我国部分产业的战略发展格局,对某些产业的经济安全构成了威胁。

然而,WTO框架下的TRIPS协议专注于对知识产权这一私权的保护,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视而不见。

我国只有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建设体系,才能更好地保障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进行,确保出口企业的长期利益,保证国际竞争力,消除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不良影响。

我国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建设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设和知识产权贸易摩擦的应对,这是我国在以新兴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贸易结构优化升级、深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不断融入当代国际经济环境的必然要求。

首先,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和发展需求制定适宜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指导下,认清发展战略重点,促进自主知识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

其次,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争端的解决,充分合理运用争端解决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发挥行业协会在保护国内产业、支持国内企业方面的作用。

 

现状(分层次压缩)

随着对外贸易日益繁荣以及加入WTO之后的各项承诺逐步兑现,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进出口额不断攀升,然而,在高新技术产品在全球贸易比重不断扩张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繁荣的背后却存在必须直面的危机。

毋庸置疑,高新技术带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在某些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已经超过其出口比重的40%,而我国的出口虽然脱离的最初的原材料出口阶段,但仍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

在各发达国家在专利技术、外观设计、名牌商标、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严密保护下,大量出口高附加值产品时,我国出口企业大多仍在扮演世界加工厂的角色赚取血汗钱;在各发达国家用国家间的技术合作开发条约、专利池等联合手段布起层层技术壁垒时,我国出口企业大多还在孤军奋战,对接到的侵权通知手足无措;在各发达国家用企业间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团结起来进行市场研究与协作时,我国各行业协会大多还停留在只向出口企业收取会费的层次;在国外知名企业每年投入巨额科研资金、申请大量专利、商标,并在维护、发展、利用自身知识产权的战略中不断推陈出新时,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知识产权的意识,更谈不上知识产权战略……曾经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现实的考验也不是可以朝夕改变的,但绝不是没有出路的。

从七十年代后期我国着手保护知识产权开始,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就抱有开放性的态度,积极与世界各国在知识产权领域交往与合作,立法速度之快为世界有目共睹。

在国家提出知识产权战略以来,知识产权问题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成为热点,而在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更是现阶段所面临的当务之急,在国家、地区、行业和企业各个层次受到关注。

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因而,在此需要仔细分析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一)国家层次

1.立法(法律、国际公约)

作为知识产权制度建立的基础,我国于1982年通过《商标法》,1984年通过《专利法》,1990年通过《著作权法》,并在基本法律通过之后分别陆续通过了实施细则,这一时期的立法线条较粗,主要是借鉴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立法;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还主要以石油、煤炭、农产品等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出口为主,出口数额有限,且没有出台对外贸易法。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相继加入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商标注册马德里协定》、《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保护音响制作者防止非法复制公约》、以及《专利合作公约》等一系列知识产权国际公约后,我国分别对三大法律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将国际公约的内容并入到我国立法之中,并于1993年通过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兜底法律,使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水平有所提高;同期我国出口结构和额度逐步得到改善,制成品占出口产品比重不断上升,并于1994年通过《对外贸易法》,但该法中并没有关于知识产权的规定,只有一条涉及了进出口原产地证明。

此后便是我国于2001年加入WTO,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成员国,这对整个国家的知识产权和对外贸易都是一件大事,在2000年和2001年两年中,我国对三大法律及其实施细则均依照WTO的承诺和要求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并且于2004年对《对外贸易法》进行了修改,主要加入了“与外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一章;到这一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得到长足发展,对外贸易总量稳居世界第三,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增长迅猛,但高新技术进出口的增长,也使得知识产权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问题日益突出。

不难看出,我国的知识产权和对外贸易立法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从无到有从寡到众,不断积累不断完善,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肯定。

然而,在2002年以来,我国很多出口产品均出现了知识产权问题,知识产权纠纷呈不断上升趋势。

这些问题本身即向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提出了新的挑战,事实上,我国在不断谈判过程中“速成”的知识产权立法确实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框架尚需完善。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特别是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我国现有的知识产权立法,对对外贸易中的进口、出口环节,以及知识产权的国外保护等保护不够,新修订的《对外贸易法》关于“与对外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也应进一步具体细化,应制定和出台有关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管理的配套法规和规章,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此外,我国现有立法对知识产权转让、许可中的限制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等还缺乏比较具体的规定,如何将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相结合还是一个较新的课题。

    

2.司法(司法解释、案件处理)

配合知识产权立法,最高人民法院也相继出台了若干司法解释,对涉及知识产权的审判工作做出指导,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等,协助人民法院审理知识产权案件。

随着知识产权纠纷的增多,各人民法院的审判经验不断积累,审判水平不断提高。

但是,由于我国尚缺乏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必要限制措施,无法在法律法规层面上对这些恶意手段进行处理和规制。

司法部门在进行审理的过程中,由于在证据提取、期权赔偿标准定和司法鉴定等程序和措施上存在时滞,而且部分企业利用现行法律法规上的不足之处,恶意行使权利,致使相对人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无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无法有效惩处违规行为人。

同时,各级法院均有大量的商标、专利复审诉讼的案件积压,也是目前较突出的问题,而这其中也不乏涉及对外贸易的案件。

   

3.执法(行政法规、规章)

我国知识产权的执法问题,近来受到不少质疑,某些国家指责我国知识产权事务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事实上,我国知识产权,尤其是对外贸易终于知识产权相关的管理部门很多,除了专利、商标和著作权的授权、注册和登记等管理外,植物新品种、海关环节的知识产权保护、科技项目和成果进出口、药品和产品进出口知识产权等均由各职能部门管理。

在国务院颁布的各种条例、办法(如《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之外,各部门也在各自的管辖范围内出台了相应的行政规章,海关总署、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工商局等联合或单独制定了一批办法、意见,以及对具体问题的答复。

这些行政法规和规章在实践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成为知识产权执法过程中的指南。

然而,在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下,因为各部门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不同机构的政策和管理之间衔接不上,难以形成执法的合力和有效的工作机制。

同时,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对外贸易企业、行业协会以及消费者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渠道,信息交流不畅。

外贸企业只有遇到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才想与管理部门沟通,甚至此时还不知道具体该找哪些部门;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因为不了解对外贸易中实际运作的各种情况和惯例,不能及时参与有关事件的协调和处理,导致企业遇到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无法在第一时间及时沟通信息,尽早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造成企业和国家的损失。

在对外贸易知识产权执法中,各执法部门不应从官本位出发,仅充当管理者、制裁者的角色,而是应当更多的作为服务者与企业沟通,在日常执法过程中建立信息交流的平台,掌握各行业和企业的动态,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难,才能保证行业采购、技术研发和企业生产等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避免可能发生的知识产权纠纷,并最终建立起各行业乃至各企业的知识产权预警机制。

4.政策、战略行动

我国对于知识产权的政策,方向明确,层次清晰;尤其在国家正式启动知识产权战略以来,更是对知识产权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今年五月公布的《2006’中国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中,从立法计划、执法计划、机制建设计划、宣传计划、培训教育计划、国际交流与合作计划等九个方面具体细致的围绕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大问题,明确了我国2006年保护知识产权工作任务,重点突出,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该行动计划是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发展到重要阶段的产物,将战略行动落到实处。

大规模知识产权工作部署和运行本身,尤其是关于企业知识产权问题的活动本身,就会对对外贸易的知识产权工作有深远的影响。

在一系列的行动中,作为对外贸易主体的企业将增强知识产权意识,提高发展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在国家的引导下探索、制定并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产权战略和计划;作为对外贸易管理者的政府部门将提高其知识产权执法意识和能力,更好地为对外贸易企业服务;作为对外贸易大背景的国内市场环境将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得到净化和整饬,不论对进口贸易还是出口贸易都会有积极的作用;作为贸易活动依据的法律环境将得到完善,弥补立法上的漏洞,填补某些领域的空白,构筑我国完备的知识产权立法体系;作为经济活动根基的人文环境也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增强全民的知识产权意识,才能作到对对外贸易知识产权问题的标本兼治。

此外,我国商务部已经提出加强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逐步建立和完善与我国国际贸易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到2010年,我国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战略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大力实施“科技兴贸”、“品牌战略”及“标准战略”,积极发展国际服务贸易,促进国际贸易经营者的知识产权创新和出口能力的提高。

(1)建立知识产权国际纠纷的协调处理机制。

建议建立多位一体的知识产权争端应对机制,设立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机制,对外发挥多、双边磋商、谈判的作用,加强驻外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联系。

(2)建立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构建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预警机制。

建设国际贸易知识产权的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建立进出口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信息数据库,建立进出口贸易中知识产权预警监测机制,减少知识产权纠纷,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

(3)建立和逐步完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营造良好的法治和政策环境。

到2020年,我国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战略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

(1)建立系统、完善的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2)加强对外合作,参与制订多、双边国际规则,切实有效地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和知识产权人利益。

到2030年,我国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战略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

形成比较完备、成熟、稳定的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制度体系。

这一制度体系应当由以下子系统构成:

立法系统;司法系统;行政系统。

为实现以上目标,商务部还提出了基本措施及具体行动计划,针对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建立我国知识产权国际纠纷的协调处理机制、建立我国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和预警机制、建立和完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司法、执法体系以及加强理论研究,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制定等问题作出了具体建议和安排。

简而言之,在我国科教兴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国策下,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必将对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随着国家战略部署的实施和推移,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状况也有望在不远的将来得到改善和扭转。

(二)地区层次

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带动下,国内各地区、城市也开始制定和实施本地区的知识产权战略,其中也不乏关于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

以上海和北京两个对外贸易总量巨大的典型地区作以分析。

首先,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在2004年9月正式出台《上海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4-2010)》,成为全国首个由地方政府制定的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从整体上确立了上海市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

在此之后,为上海市又公布了《2005年上海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在其中“坚决卡住侵权货物,加大海关保护力度”中,总结了上海市在05年整合执法资源,加大查缉力度,在确保通关效率的前提下,有力打击了假冒、盗版产品在进出境渠道的流通的情况。

为进一步推进纲要的实施,《上海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6年推进计划》也已公布,其中

作为主要任务的内容,包括制定并组织实施创建驰名(著名)商标行动计划,结合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和商标品牌战略,开展企业知识产权培育发展专向试点,培育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新专利的新产品、新技术,打造中国名牌的品牌产品,以及设立专利技术产业化支持专向资金,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新技术的产品出口等内容。

其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世博会举办时,上海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环境将与世界接轨。

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于2004年10月制定和发布《北京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纲要(2004年-2008年)》,其总体目标中包括北京地区专利拥有量的年增长率,驰名商标数量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数量,向国外申请专利数量,以及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等;其具体实施和保障措施中包括,将知识产权管理要求纳入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的全过程,促进企业将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自身的经营战略结合,围绕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有助于企业、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形成,有助于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有助于鼓励对国外先进技术的集成创新,鼓励对引进国外技术设备后的再创新的专利申请,而对专利申请进行资助,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创造,以及在科技兴贸战略中,制定措施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外贸产品的开发和向国外申请专利,等等。

虽然各地区的特点有所差异,但是不难看出,各地区知识产权战略中涉及对外贸易领域的,主要是从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完善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加强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等角度进行的。

虽然以目标规定为主,涉及的举措还不是特别具体、成熟,但是作为政府部门已经尽力从宏观上对外贸企业在知识产权问题上进行了引导和扶持,整个大环境都在为具体的行业和企业利用知识产权在对外贸易中一展身手作好准备。

(三)行业层次

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农业、文化产业等不同产业,乃至各产业内部细分的不同行业都有不同的对外贸易情况,其面临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就不同的行业特点分析本课题非常必要。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在今年对民营企业开展了“企业知识产权状况”问卷调查,以期全面了解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现状。

该调查将企业分为不同的产业和行业进行统计和分类,这样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产业种类繁多,各行业更是千差万别,要全面了解谈何容易。

作为行业发展的重要一环,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不可轻视。

各行业协会应该是最能反映行业动态、最贴近各外贸企业、对其知识产权状况最有发言权的机构。

然而,我国的行业协会自始就有浓重的行政色彩,由政府主导设立,其领导人员也大多是从行政机关退下来的干部。

各行业协会对各所属企业重管理轻服务,大多数企业也只将行业协会当作另一个行政领导部门,与其联系只停留在交纳会费的层面上。

各行业协会虽然对本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等都有一定的关注,有的甚至对技术信息掌握得十分到位,但还很少有行业协会从知识产权的层面上去理解这些技术动态。

浏览我国四十一个综合性行业协会的门户网站,如信息、保险、汽车工业、轻工机械等行业协会网站,其内容不可不谓丰富,但却几乎没有一个将知识产权列为专栏讨论。

当然,这不能说明我国行业协会在知识产权方面没有任何认识,但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行业协会在这方面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

而与我国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发达国家,其行业性的协会、中介组织与政府间的职能定位都比较清晰,有明确的分工。

比如美国,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有行业协会或者基金会,一般为非营利性机构,承担着向本行业的企业或投资者提供咨询、评估、市场发展前景及风险预测的任务,行业内的企业有发生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纠纷的征兆或者确实发生了纠纷,还会提供指导和各方面的协助,有的甚至直接接受授权进行诉讼;而政府部门则是通过税收和监督、调控等措施间接地协调行业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知识产权纠纷多数都是行业性的集体事件,往往覆盖了整个行业或产业。

如此看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出面维护自身和会员企业的利益更有利于开展工作,接触实际情况。

而实践中,行业协会的应对能力明显欠缺,未能充分发挥其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自律、组织、咨询、协调和服务的作用,以及它们在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平台作用。

主管部门也没有建立起与行业协会的沟通机制,对行业协会的信息交流、业务培训和政策指导有待加强。

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各行业协会应明确为行业自律组织,减少其行政色彩,把整个行业和其下属各企业的利益放在其工作的首位,尽量为企业服务,增强其对知识产权纠纷的处理能力,与企业一道成为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领域的主体。

行业协会至少应承担以下职能:

与行政管理机构以及各企业交流和沟通的职能;制定行业进入准则和行业标准的职能;提出本行业发展规划的职能;制定行业组织、协调和监督机制的职能;为企业提供国际行业发展信息和动向的职能;指导和协助企业处理涉外诉讼的职能。

(四)企业层次

国家政策法规、地区战略安排和行业间的交流互助最终都是为了给对外贸易的真正主体——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保驾护航。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明确指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知识产权创造、利用和保护的主体。

因此,在企业层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战略才是最重要、最值得探讨和研究的。

1.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

按照国家统计局相关规定,不同产业的大中小型企业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如工业企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中的大型企业须同时达到资产总额4亿元及以上,销售额3亿元及以上,从业人数2000人及以上的标准;小型企业是指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下,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下,从业人数300人及以下的工业企业;处于中间的为中型工业企业。

但从使用的数据类型来看,大型企业就是指资产总额大,销售额高,从业人数多的大规模企业,中小型企业则指资产总额较小,销售额较低,从业人数较少的中小规模企业。

在此使用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的区分标准,主要是因为企业规模上的差距,使得企业在科研资金投入能力、技术人员数量、知识产权管理和利用模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在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存在很大不同。

(1)大型企业

国家重点企业,中央企业,以及各产业中的优秀领军企业大多都属于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在对外贸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