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生态战略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0774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米生态战略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小米生态战略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小米生态战略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小米生态战略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小米生态战略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米生态战略分析报告.docx

《小米生态战略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米生态战略分析报告.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米生态战略分析报告.docx

小米生态战略分析报告

 

2018年小米生态战略分析报告

 

2018年3月

目录

一、小米的物联网IoT布局4

1、小米的诞生:

雷军的二次创业6

2、顺势而为,开辟新战场“物联网”7

3、布局生态链公司参股不控股,秉承产品福斯化理念,颠覆“蚂蚁市场”8

二、全方面孵化,生态链持续发力9

1、对生态链公司采取“投资+孵化”原则9

2、培育生态链企业,提供航母支持13

3、扩张产品品类,多家企业成功IPO19

三、层层布局,核心竞争力凸显22

1、聚焦产品,小米舰队扬帆起航23

2、小米物联网布局初显效,智能硬件智能联动23

3、投资方向多样化,丰富小米产品谱系26

4、内容服务持续发力,布局小米内容生态26

5、扁平+裂变的组织架构,匠人精神和价值观粘合团队28

6、在奔跑中提高效率和速度,保持先锋势能29

四、小米未来新的市场空间:

海外市场及中国线下30

1、进军海外:

小米持续拓宽新市场30

(1)成功进驻发展中国家,印度市场全面打开32

(2)再度探索拉美市场,美国市场仍在准备35

2、进军线下:

新零售杀手“小米之家”38

3、电商未来将变成“物联网+”的时代40

五、投资总结41

小米在创业初期就制定了物联网战略。

平台型公司的价值取决于网络节点个数的多少,BAT的价值取决于用户数,而物联网的价值则取决于可以连接智能设备的数量。

小米要想进入IoT行业,战略的第一步是解决智能设备的普及问题,因此需要快速布局产品型公司。

当联网设备达到一定量级之后,才有制定准则和标准的话语权,才能进入战略第二步,开放IoT平台。

为了快速掌控供应链,小米采用“参股+孵化”的模式布局了100家生态链公司。

参股而不控股的方式,既维持了小米与生态链公司紧密合作,又确保了生态链公司的独立性和积极性。

生态链公司把握核心技术与研发,而小米则提供了包括产品定义、工业设计、融资、渠道、品牌等全方位支持,从而形成了明确的分工,这种联系比仅仅依靠资本股权联系紧密稳固得多。

未来增长动力主要来自线下及海外。

随着生态链产品日渐丰富(线下高复购率的保证),小米2016开始为产品铺设线下渠道,2017年底开设近300个“小米之家”,坪效达到27万/年,调研显示终端门店已经实现盈利,未来将为成为小米的红利渠道。

海外市场也进展顺利,进军东南亚,印度市场全面打开。

2017年下半年小米已经超越三星成为印度手机出货量第一品牌,此外2017年小米手机在海外12个国家进入了前五。

未来2-3年海外新兴市场的红利将支撑小米高速增长。

IoT(物联网)布局初显效。

小米在3年前开始通过生态链模式进行物联网布局。

至2017年末小米IoT目前已接入超800种智能硬件,物联网设备超8500万台,日活跃设备超1000万台,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IoT平台。

未来将全面开放IoT平台,启动开发者计划,接入第三方品牌实现联动控制,并与XX合作共建“IoT+AI”生态体系,达成由小米生态链企业的智能硬件产品组成的完整闭环体验的计划。

小米生态链公司已经进入业绩收获期,未来线下及海外将继续提供增长动力。

而随着物联网终端网点越来越多,小米也将很快进入物联网战略第二步“开放IoT”平台。

产业链相关公司受益明显,重点关注普路通(为小米提供供应链管理)和开润股份(小米生态链公司,第三圈层生活易耗品)。

一、小米的物联网IoT布局

两三年前小米就想尝试线下扩张,为何在当前时点开始加速?

核心原因在于:

小米通过投资生态链公司,已经形成了丰富的产品矩阵,保证线下有足够的复购率和人流量来覆盖线下经营成本。

本报告着重分析小米的物联网战略、生态链投资的理念及模式,这些要点构成了小米生态的护城河。

未来几年小米的红利渠道主要来自海外市场及中国线下市场,当前时点小米公司本身及生态链相关公司都处于较好的投资时点。

要绕开BAT三座大山,就要选择一个新赛道,而雷军判断物联网市场空间巨大,因此小米战略目标就是进入这个行业。

BAT时代网络连接节点主要是人,人的节点越多,网络平台的价值越高。

物联网时代要实现物与物互联、物与人互联,网络连接点主要是物,连接的智能终端数量越多,平台的价值就越高。

BAT时代只需要设计好平台的规则,让人与人去参与即可,而雷军要想把小米变成一个物联网平台公司,第一步则是把非智能商品替换成智能商品,这就涉及到产品及供应链,管理难度远高于BAT。

因此小米的物联网战略必须要分两步走:

(1)第一步着力解决市场可选择产品不足,智能设备规模较小

的痛点,投资孵化大量产品级公司,快速布好“物”的节点。

(2)第二步开启开发者计划,全面开放IoT平台,用小米的标准去引入第三方合作伙伴。

目前来看,IoT平台战略初见成效,截止2017年末小米IoT目前已接入超800种智能硬件,物联网设备超8500万台,日活跃设备超1000万台,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IoT平台。

1、小米的诞生:

雷军的二次创业

小米的创始人雷军毕业于武汉大学计算机系,两年就修完所有学分顺利毕业,开始闯荡计算机市场。

写过加密软件、杀毒软件、财务软件、CAD软件、中文系统以及各种小工具,1992年他加入金山公司,之后成为公司总裁并带领金山公司成功IPO。

与此同时,他也是中国最优秀的天使投资人,投资的项目包括卓越网、逍遥网、尚品网、乐讯社区、UC优视、多玩游戏网等等。

2010年,雷军拉上兄弟,喝了一锅小米粥,成立了小米公司。

他以智能手机为切入口,主打性价比理念,希望能以自己的力量,实现推动中国制造业进步,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科技的乐趣。

2、顺势而为,开辟新战场“物联网”

每一个风口都会有产业升级迭代的机会,从而产生新的巨头。

互联网有三座大山——BAT(Baidu、Alibaba、Tencent),这三家互联网公司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只有绕开大山,去开辟一个全新的战场,才有希望弯道超车。

此外,互联网时代创业就像雨后春笋,企业的平均寿命越来越短。

从传统手工业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4年。

早年的AT&T曾独领风骚70年,但成功超过其的IBM只保持了20年的优势,就被微软超过。

10年后,谷歌异军崛起,4年后,Facebook又开始独领风骚。

这些如雨后春笋的企业如果没没有生长在竹林中,没有发达的根系,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进入衰退期。

因此,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市场竞争是生态链之间的竞争。

雷军从阿里巴巴成功的经验中总结出:

1、必须选择一个巨大的市场;2、要网罗全球的人才;3、要融到巨资。

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搭建平台连接人与人,人的节点越多,平台的价值越大。

物联网时代需要实现物与物与人的连接,物的节点越多,平台的价值才越大,而当前的现状却是大部分物与网的连接存在障碍。

2013年年底,雷军看到了智能硬件和IoT(物联网)的趋势,他决定选定物联网作为小米未来的发展方向,用小米手机成功的经验去复制100个小米,提前布局IoT。

小米物联网战略第一步是布局智能硬件,布局“物”的网点。

2017年小米已经投资了100多家生态链公司,年销售额突破200亿,商品品类也从电子产品,智能硬件扩展到各种生活周边用品。

至2017年末小米IoT目前已接入超800种智能硬件,物联网设备超8500万台,日活跃设备超1000万台,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IoT平台。

小米物联网战略的第二步是全面开放IoT平台,启动开发者计划,接入第三方品牌实现联动控制,并与XX合作共建“IoT+AI”生态体系,达成由小米生态链企业的智能硬件产品组成的完整闭环体验的计划。

3、布局生态链公司参股不控股,秉承产品福斯化理念,颠覆“蚂蚁市场”

为了实现智能硬件快速占领家庭,小米需要投资布局海量产品级公司。

大比例控股产品公司会带来管理上的瓶颈,因此小米对生态链公司的布局采用参股不控股的方式,保证生态链公司的独立性和积极性,对生态链提供多维度业务支持,形成了一种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

在做产业分析时,小米发现和国外成熟市场不一样的是,行业内最大的三家厂商加起来都占不到15%的市场份额,巨大的份额被数以万计的小厂商甚至小作坊给瓜分掉了。

产品要么贵,要么差,消费者巨大的消费需求无从释放。

小米将这种市场,形象的比喻成:

“蚂蚁市场”。

认识到“蚂蚁市场”中巨大的市场潜力后,小米决心用自己的方式,颠覆“蚂蚁市场”。

产品秉承福斯化理念,追求高性价比。

小米用低价降低门槛,在功能上做减法。

很多的新兴的产品市场,行业处于起步阶段,用户量少,价格偏高,从而市场增长非常缓慢。

而小米则要用福斯市场的逻辑去进入这些市场,聚焦核心服务,用高性价比把“尝鲜”的门槛降下来。

小米手环就是典型的案列,国产的手环价格一般在500~800元左右,进口手环则更贵,价格门槛阻断了很多年轻人的好奇心,手环长期徘徊在小众市场中。

小米将传统手环的痛点进行梳理,按照80%-80%原则,只保留用户最看重的80%的功能——计步、监控睡眠、卡路里、来电提醒等,不仅大大降低了成本,还使用户体验变得简单快捷。

售价79元的小米手环,推出后在两年内卖出了2000万个,成为了行业的龙头,2018年,生产小米手环的华米科技也在纽交所顺利上市。

二、全方面孵化,生态链持续发力

1、对生态链公司采取“投资+孵化”原则

很多公司会选择通过产业资本对行业内相关企业进行投资、并购,或者通过战略合作进行扩张。

小米认为,收购完成后,被收购方失去了独立性与工作动力,容易变得平庸无为,而战略合作的形式过于松散,把大量时间浪费在设置合作条款、互相防范上,很难一心把事情做好,因此选择以“投资+孵化”的模式来布局IoT,这种模式有以下几个好处:

专注:

小米必须要专注,否则效率会降低。

小米认为,以自身状态,从人员和精力上都没有可能直接以一己之力布局IoT,因此决心用全新的“投资+孵化”的方式,在各个领域找更专业、更优秀的人来做。

速度:

速度是十分重要的商业指标,如果小米选择在这么多领域做这么多产品,所需要耗费的时间是不可想象的,只有采用生态链“投资+孵化”的方式,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去布局市场。

激励制度:

制度决定一切。

生态链的模式下,每支队伍都是独立的公司,打下来的都是自己的天下,这样的机制才能保持团队快速生长。

工程师更懂工程师,小米投资团队成为硬件领域抢项目非常大的优势之一。

在决定投资生态链之后,小米从内部抽调了十几个早年的工程师,所有人从头学起,拉起了小米生态链最初的投资团队。

小米生态链的负责人刘德是小米的联合创始人;刘新宇是小米的7号员工,孙鹏是13号员工,两人并称MIUI早期三驾马车之一;负责工业设计的李宁宁毕业于ArtCenter,是小米手机最早的工业设计设计师之一。

一群产品领域中高手的高手聚在一起,对小米生态链的价值观、产品设计、品质控制进行了严格的把控。

小米生态链投资团队成员一边做投资人,一边做产品经理,集双重角色于一身,奠定了小米生态链的产品的成功。

甚至于有很多小米生态链中的优质项目,都是因为小米生态链投资团队对产品的理解,对技术、趋势的关注,才最终选择了小米。

YeeLight团队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

YeeLight团队是一个由一线工程师组成的优质创业团队,专攻智能照明硬件。

当小米对YeeLight有投资意向时,YeeLight已经收到了好几个投资机构伸出的橄榄枝。

而比起其他投资人动辄谈钱、估值、股份,小米投资团队则是和YeeLight团队探讨起了产品想法、功能设计、技术创新,产品未来等。

这样的沟通,让YeeLight团队负责人姜兆宁认为小米的感觉很对,跟着小米一定可以干成,因而加入了小米生态链。

小米投资生态链,从不拘泥于投资界的法则,比起重点看商业计划书,更看重团队和产品的潜力。

对于好的项目,只需要在办公室谈一个小时就会投。

在投资项目时,小米有以下几个原则:

只看产品和技术,不看BP(商业计划书)。

小米在投资生态链企业时,为保证投资速度,抢占市场,比起商业计划书,根更注重产品潜力,遇到好项目就当机立断进行。

追求价值观的一致。

常规投资机构要看风口、市场占有率、估值,而小米首先看人,只有三观一致,又有共同利益才能在一起合作。

小米在做移动电源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和雷军相识多年的原英达华总经理张峰。

拒绝贪念,不赚快钱。

小米坚决不碰有贪念的人。

对于希望快速做大、上市套现的人,再优秀也坚决不会合作。

团队靠谱,执行力超强。

小米选择团队时,优先选择靠谱的人,比如,团队曾经创业成功过,或者在某一领域非常突出,过去可以证明其能力的人。

而团队带头人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要有效率与和执行力。

只关注产品,不关注战略。

工程师出身的品经理们肩负着向生态链企业输出小米理念的任务,只关注产品,不关注战略,小米要耐心做出“好产品”,其他自然而然就来了。

基于这样的理念,能够被小米选中的项目,都是与小米三观一致,产品潜力强,团队靠谱、执行力超强的团队。

案例一:

万魔的谢冠宏曾是富士康事业群最年轻的总经理,2012年小米与富士康谈合作时,谢冠宏是富士康里最支持小米的人,他与雷军在产业的很多认识上高度一致。

当谢冠宏从富士康离职后,两人就一起做了万魔耳机。

案例二:

YeeLight的创始团队大多是做通信和软件出身,当进入小米生态链后,急需照明领域的专家加盟。

此时的YeeLight只是几个人的创业团队,但YeeLight负责人姜兆宁

就是凭着一股执着劲儿,在一年之内飞行25万公里,拜访美国、德国、日本等最著名的照明企业的专家,最终聘请到了全世界的顶级专家作为YeeLight的顾问。

2、培育生态链企业,提供航母支持

坚持只占小股,只帮忙不添乱。

小米对生态链企业投资,一直坚持只占小股。

一来是为了保证生态链企业队伍的独立性与生猛性,让创业团队为自己打天下;

二来是因为小米的核心思路在于用小米成功的模式复制一批智能硬件领域的企业,在这样的生态环境里,资本只是创建关系的一个纽带,而价值观、产品观、方法论的传导,才是整个生态系统能够繁衍下去的根本。

对于创业团队,小米并不做详细的估值,而是直接问创业者:

未来一年在量产之前还需要多少钱,并给予创业者相应资金,以换取15%~20%的股份。

比起投资,小米生态链更多做的是孵化,用小米的资源帮助企业做大,因此小米认为,在初期对创业公司进行估值是没有意义的,孵化成功就意味着投资的增值。

小米为生态链内的公司提供航母式支持。

生态链中的公司由小米投资创立或合作投资创立,小米持有公司10%左右股权,随着公司成长,小米也支持其作为独立品牌面世,也支持这些品牌在资本市场独立上市,退出股权。

在企业发展初期,小米会在产品定义、工业设计、供应链、平台接入、销售渠道等方面为提供扶持。

产品定义:

小米与生态链企业在产品定义上深度合作,每一个生态链公司计划上小米平台的产品都要与小米生态链的团队一同开会,依靠集体智慧做决策,生态链团队集体拍板。

工业设计:

到目前为止,小米生态链公司70%产品出自小米生态链的ID部门。

早期几乎完全是由小米生态链的ID部门负责,后来各家公司才逐渐补齐各自的设计部门,但小米生态链的ID部门依然保有一票否决权。

这才有了米家和小米品牌中生态链产品一脉相承的风格。

品牌:

小米对生态链公司中符合小米品牌要求、通过公司内测的产品,开放“米家”和“小米”两种品牌。

拥有小米良好的品牌备书,品牌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信任,能在较短时间获得市场和用户等资源。

供应链:

初创公司经常因为自身的规模原因难以找到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同时在议价能力较弱。

小米在供应链领域积累了较高的信誉和议价能力,打通了供应链,发挥自身产业整合的能力,为生态链公司提供供应链背书。

渠道:

对于生态链中获准使用“米家”和“小米”品牌的产品,小米开放四大渠道,包括PC端小米网、APP上的小米商城和米家商城以及线下小米之家。

小米拥有排名中国前四的电商平台,用户导流大、转化率高。

此外小米目前如火如荼的线下零售店——小米之家也为品牌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投融资:

在小米的领投下,资本市场对小米生态链企业持续看好。

小米根据生态链公司的发展阶段,分批进行集体路演,集中邀请一线投资机构、投资人,微生态公司的融资提供支持。

小米生态链目前已有4家公司估值超过10亿美元,2家公司首次公开募股成功。

品质要求:

小米对生态链企业产品具有品质要求,每一个产品登陆小米平台,都必须通过小米严苛的内测。

内测过程中,小米从各个维度以挑剔的态度审核产品,任何未通过内测的产品,投入再多也不能以小米或米家的品牌面世。

案例:

小米航母式支持,全方位解决生态链企业YeeLight难题

YeeLight是一家工程师主导的技术企业,初创业时主要开发平台和工具,但只有好产品,没有人脉、渠道,打不开市场。

后团队转行做智能硬件,在许多方面出现问题,这使团队深深认识到做硬件之难,团队选择投资方也更看重谁能全方位帮助YeeLight。

后来面对小米、XX、阿里、联想等国内行业巨头的Offer时,最终选择和小米合作,而小米也在各个方面解决了YeeLight的难题:

难题一:

公司规模小,资金不足,没有能力独立开模,出来的产品和别人一样。

解决:

小米对YeeLight的研发给予充分的支持,使团队成功聘请到世界顶级专家作为顾问,推出的Yeelight智能LED吸顶灯,斩获德国iF设计奖与德国红点奖。

难题二:

找不到大的制造商,只有实力比较差的愿意接单。

解决:

小米为YeeLight做供应商背书,带着YeeLight团队去谈价格,帮其打通了供应链。

难题三:

团队成员全是技术出身,完全没有硬件经验。

解决:

小米生态链设计总监李宁宁全程参与设计,孙鹏帮助定义产品。

在产品的各个阶段给予帮助。

难题四:

品控问题频出,只好召回大多产品。

解决:

小米对生态链企业输出产品具有品质要求,产品推出前对产品进行内测,并从各个维度以挑剔的态度审核产品,把握产品品质。

难题五:

产品虽好,但打不开市场。

解决:

按照原来的销售方式,渠道和广告费用至少占到售价的50%以上,小米将Yeelight原本500元的定价砍到249元。

而这部分开支在与小米合作后,被小米既有的电商渠道和营销队伍覆盖了。

YeeLight的产品做出来之后,在通过内测后,上了小米正式的发布会,并且在小米网上2亿米粉销售,上线1天卖出了4万只。

小米一般会给予生态链公司两至三年“保护期”,生态链不是温室。

一旦决定投资某个产品项目,小米会承诺在两至三年内不投资同品类的企业,帮助生态链企业快速在某一领域深深扎根。

然而,小米会在生态链中保持微妙的竞争,不放弃任何一个抢占市场的机会,小范围竞争是为了生态链企业在更大的市场上保持的竞争力。

当这些公司在小米的助力跑道上取得第一阶段领先优势后,小米会鼓励其创建自己的品牌、渠道,逐步发展成一个完整的公司。

小米生态链公司的最终成功,是每一家生态链企业都具备自我存活能力,各自做大做强,而不是长久依赖于小米的平台。

小米从一开始,就没有想把这些企业栓死,而是在发展中求同存异,以良好的心态让生态链企业先跑起来。

华米:

2014年小米手环面世,成为小米生态链的扛鼎之作。

在手环打开市场后,华米与李宁品牌联合推出了智能跑鞋,全面探索可穿戴设备的市场。

后来又推出自有品牌的新品手环Amazfit,定价299元,是小米手环的4倍,从而跳出小米主流用户群体,开辟高端市场。

纳恩博:

在收购了Segway之后,纳恩博成为了这一领域内全球排名第一的企业,可想象的空间变得更加广阔。

目前,公司旗下已有Segway、Ninebot、SegwayRobotics和SegwayDiscovery四大产品和服务品牌。

未来Segway将进行品类拓展,从高端私人交通延伸到机器人领域,并和英特尔达成深度合作推出新款机器人。

在生态链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小米也开始考虑退出机制,完成新陈代谢过程。

如果没有退出机制,就无法形成闭环。

对于成长的非常好的公司,小米会帮助其独立上市。

业务相关联的几个公司,也会考虑打包上市,追求上市公司的规模和行业影响力。

3、扩张产品品类,多家企业成功IPO

小米生态链的产品分为三个层次:

最核心一层是围绕着小米手机产生的周边产品。

代表公司包括紫米(移动电源)、华米(手环)、万魔(耳机)、青米(插线板)、蓝米(蓝牙耳机)、硕米(手机壳)。

小米第二圈层:

智能硬件设备,前瞻布局物联网时代。

小米生态链中涵盖众多智能硬件公司,这些产品可以接入米家APP,为小米未来的智能家居的实现提供了硬件产品。

第三个圈层:

生活耗材等周边用品。

小米继续将触角伸向生活用品、医疗健康、共享出行等多种产业,试图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投资的明星公司包括润米、板牙、小寻(米兔)、秀美等。

目前,小米生态链年销售额突破了200亿元人民币,相较2016年销售额完成了100%的增长。

小米通过生态链模式已经成功培育出4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紫米、华米、智米、纳恩博。

目前,生态链公司华米科技、润米母公司开润股份以及青米母公司动力未来顺利IPO,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公司成功上市。

生产小米手环的华米科技2018年2月8日正式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开盘价报12美元,以开盘价计算,华米科技市值达到了7.13亿美元。

润米科技的开润股份已经在A股上市,打造中国第一个以“轻松出行”为切入点的生活方式品牌,主营产品包括旅行箱、包袋、服饰和鞋帽等,打造了爆款产品90分箱包,目前已拓展到更多智能出行领域领域。

生产小米插线板的青米科技母公司——北京动力未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成功登录了新三板。

目前,公司也在积极拓展新业务和新渠道。

三、层层布局,核心竞争力凸显

2017年小米提出了“铁人三项”的全能战略,在产品、物联网、投资、内容上持续投入。

而小米自成立以来,也在以小米速度快速奔跑,不断提高自身效率与核心竞争力,保持品牌先锋势能。

1、聚焦产品,小米舰队扬帆起航

三年内,小米共投资孵化了100多家企业。

产品都体现小米的两大特色:

(1)小米极致功能、超高性价比的理念。

(2)高科技、功能性的特点,让“人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

小米将兄弟文化带入生态链企业,生态链企业中最重要的逻辑就是“利他即利己,互为放大器”,最早孵化的万魔声学,由于产业资源多,后期便在人才、供应链以及产品上主动帮助生态链上的其他企业。

而在国际化上出发多年的青米,则给予生态链企业进军海外力所能及的帮助。

而作为生态链电池专家的紫米,则为更多的兄弟企业提供电池方面的服务,帮助其降低成本。

目前,小米生态链已经开始反哺小米,小米培育生态链时的三个目标:

1、保持小米热度;2、提供销售流水;3、加大小米的想象能力,目前皆已出现明显效果。

此外,小米生态链开始给小米带来了很多新的用户,帮助小米的用户群完成升级。

这些围绕小米本身产品向外辐射的生产厂商,和小米一起组成了一只无往不利的舰队。

2、小米物联网布局初显效,智能硬件智能联动

目前小米IoT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IoT平台——已接入超800+种智能硬件,8500+万台物联网设备,1000+万台日活跃设备。

未来小米计划要全面开放IoT平台,启动开发者计划,帮助第三方品牌产品接入小米IoT平台,实现联动控制。

物物相连,设备从“人控”走向“自控”。

物联网(IoT)的定义就是:

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具体操作流程:

用户首先需要一个信息“运输工具”,也就是WiFi、蓝牙、Zigbee等,将区域内所有设备都连入同一局域网。

其次用户可以选择语音控制人工智能音响来对设备控制,通过设备间的连接实现设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