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发电系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0709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伏发电系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光伏发电系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光伏发电系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光伏发电系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光伏发电系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光伏发电系统.docx

《光伏发电系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伏发电系统.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光伏发电系统.docx

光伏发电系统

光伏发电系统(论文)

 

题  目  光伏发电系统     

    学院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专  业   电气自动化         

班级    电气101         

姓  名    舒元刚        

学  号    1003731076         

指导教师 王晓晶         

完成日期2013/6/28

摘要

随着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迅速消耗,以及由此带来的能源危机与环染日益加剧,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和开发新的、清洁、安全可靠的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和清洁安全等特点,是理想的可再生能源。

20世纪70年代后,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高度重视并取得了长足进展。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作为太阳能利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一种发电方式。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研究对于缓解能源危机、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减小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太阳能是最普遍的自然资源,也是取之不尽可再生资源。

为了解决边远的农牧地区、偏僻的山区、孤立等的岛屿地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用电的需要、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进行了离网型(独立)家用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

根据当地的气象、环境状况及具体用电情况,给出了系统的设计方法及施工要求,包括控制器、蓄电池组组件、逆变器、离网型太阳能系统的设计等。

安装运行以来,系统工作稳定正常,验证了这集的合理性、正确性。

关键字: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离网光伏发电。

目录

1绪论1

1.1世界能源结构和发展新能源的背景1

1.2太阳能光伏发电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4

2太阳能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基本组成和特性6

2.1太阳能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概述6

2.2太阳能电池6

2.3铅酸蓄电池8

3太阳能电池最大功率点跟踪11

3.1太阳能电池最大功率点跟踪原理11

3.2太阳能电池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11

4太阳能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主电路设计13

4.1方框图,主电路图以及技术路线图13

4.2太阳能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常用DC/DC变换器及其特点14

4.3带双向变换器的太阳能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16

4.4双向BUCK-B00ST变换器19

4.5逆变电路20

结束语23

参考文献24

致谢25

1绪论

1.1世界能源结构和发展新能源的背景

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能源一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尤其是近年来各国日益呈现出来的能源危机问题,更加明显地把能源置于社会发展的首要地位。

根据《BP世界能源统2005》的统计数据,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全球石油储量可供生产40多年,天然气和煤炭则分别可以供应67年和164年。

而我国的能源资源储量情况更是危机逼人,按2000年底的统计,探明可开发能源总储量约占世界总量的10.1%。

我国能源剩余可开采总储量的结构为:

原煤占58.8%,原油占3.4%,天然气占1.3%,水资源占36.5%。

我国能源可开发剩余可采储量的资源保证程度为129.7年。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约80%温室气体造成的附加气候强迫是由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其中CO2的作用约占60%,而化石能源的燃烧是CO2的主要排放源。

随着化石能源的逐步消耗以及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开发和利用能够支撑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成为人类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是指除常规化石能源和大中型水力发电、核裂变发电之外的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小水电、地热能以及海洋能等一次能源。

研究和实践表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可以再生且不污染环境,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理想替代能源。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解决目前世界能源紧张的问题,还可以解决与能源利用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促进社会和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预测,到21世纪60年代,全球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将会发展到世界能源构成的50%以上,成为人类社会未来能源的基石和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

目前世界大部分国家能源供应不足,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各国纷纷出台各种法规支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得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全球升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欧盟为代表的地区集团,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连续1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年增长速度都在15%以上。

以德国、西班牙为代表的一些国家通过立法方式,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1999年以来可再生能源年均增长速度均达到30%以上。

西班牙2003年风力发电装机占到全机总量的4%,德国在过去11年间,风力发电增长21倍,2003年占全的3.1%。

瑞典和奥地利的生物质能源在其能源消费结构中高达15%以上。

我国拥有丰富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可供开发利用,近十年来的高长使我国迫切需要加大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以解决能源题,保障能源供应安全。

近年来,由于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快发展,并于2005年2月28日通过了《再生能源法》,该法已于2006年1月1日起实施,这对于我国可再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1太阳能与太阳能光伏发电

太阳能是一种能量巨大的可再生能源,据估算,太阳能传送到地球上每40秒钟就有相当于210亿桶石油的能量传送到地球,相当于全球一天的能源。

在目前的几种新能源技术中,太阳能以其突出的优势被定位为的未来能源,有无尽的潜力。

目前太阳能利用的方式有:

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太阳能动力利用,太阳能光化利用,太阳能生物利用和太阳能光-光利用。

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以其优异的特性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得到了快速发展,被认为是当前具有发展前景的新能源技术,各发达国家均投入巨资竞相研究开发,并产业化进程,大力开拓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市场应用。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利用太阳能电池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发太阳能电池单元是光电转化的最小单位,将太阳能电池单元进行串并联可以做成太阳能电池组件,其功率一般为几瓦到几百瓦,这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可以单独作为电源使用的最小单元,可以将太阳能电池组件进行进一步的串并联,构成太阳能电池方阵,以满足负载所需要的功率输出。

太阳能光伏发电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是因为其具有以下优点

(l)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地球表面所接受的太阳能约为1.07×1014GWh/年,是全球能量年需求的35000倍,可以说是一种无限的资源。

(2)无污染。

光伏发电本身不消耗工质,不向外界排放废物,无转动部件,不产生噪声,是一种理想的清洁能源。

(3)资源分布广泛。

不同于水电受水力资源限制,火电受到煤炭资源及运输成本等影响,光伏发电几乎不受地域的限制,理论上讲在任何可以得到太阳能的地方都可以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

1.1.2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简介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按是否与电网连接可分为独立离网光伏发电系统和并网光伏发电系统。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结构,该系统中的能量能进行双向传输。

在有太阳能辐射时,由太阳能电池阵列向负载提供能量;当无太阳能辐射或太阳能电池阵列提供的能量不够时,由蓄电池向系统负载提供能量。

该系统可为交流负载提供能量,也可为直流负载提供能量,当太阳能电池阵列能量过剩时,可以将过剩能量存储起来或把过剩能量送入电网。

该系统功能全面,但是系统过于复杂,成本高,仅在大型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才使用这种结构,并具有上述全面的功能;而一般使用的中小型系统仅具有该系统的部分功能。

(一)离网型(独立)光伏发电系统

离网光伏发电系统是指未与公共电网相连接的独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其输出功率提供给本地负载(交流负载或直流负载)的发电系统。

其主要应用于远离公共电网的无电地区和一些特殊场所,如为公共电网难以覆盖的边远偏僻农村、海岛和牧区提供照明、看电视、听广播等基本生活用电,也可为通信中继站、气象站和边防哨所等特殊处所提供电源。

图1.1离网光伏发电系统

图1.1所示为一种常用的太阳能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结构示意图,该系统由太阳能电池阵列、DC/DC变换器、蓄电池组、DC/AC逆变器和交直流负载构成。

DC/DC变换器将太阳能电池阵列转化的电能传送给蓄电池组存储起来供日照不足时使用。

蓄电池组的能量直接给直流负载供电或经DC/AC变换器给交流负载供电。

该系统由于有蓄电池组,因而系统成本增加,但可在无日照或日照不足时为负载供电。

(二)并网光伏发电系统

与公共电网相连接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称为并网光伏发电系统。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将太阳能电池阵列输出的直流电转化为与电网电压同幅、同频、同相的交流电,并实现与电网连接,向电网输送电能。

它是太阳能光伏发电进入大规模商业化发电阶段、成为电力工业组成部分之一重要方向,是当今世界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

 

1.2太阳能光伏发电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于太阳能光伏发电十分重视,针对其制定规划,增加投入,大力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即使是在世界经济从总体上处于衰退和低谷的时期,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也一直以10%-15%的递增速度在发展。

90年代后期,发展更为迅速,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

1.2.1国外太阳能光伏发电现状与发展趋势

到2004年,世界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964.9MW,到2005年底,达到4961.69MW。

己经商业化、实用化的太阳能光伏电池主要有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非晶硅电池、聚光电池、带状硅电池以及薄膜电池等几类。

在国际市场上目前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价格大约为3.15美元/W,并网系统价格为6美元/w,发电成本为0.25美元/(kw·h)。

光伏电池的发电转化效率也不断提高,晶体硅光电池转化率达到15%,单晶硅光电池转化率是23.3%,砷化镓光电池转化率是25%,在实验室中特制的砷化嫁光电池转化率己达35%-36%。

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使用寿命大大增长,可使用30多年。

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主要集中在日本、欧盟和美国,其太阳能光伏发电量约占世界光伏发电量的80%。

今后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主要围绕高效率、低成本、长寿命、美观实用等方向发展。

专家们预测到2050年,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发电总量中将占13%-15%,到2100年将约占64%。

1.2.2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现状与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光伏组件生产能力逐年增强,成本不断降低,市场不断扩大,装机容量逐年增加,2004年累计容量达35MW,约占世界份额的3%。

10多年来,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长期平均维持了全球市场1%左右的份额。

到2020年前,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将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成本将不断下降,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发生巨大的变化:

2005-2010年,我国的太阳能电池主要用于独立光伏发电系统,发电成本到2010年将约为1.20元/(kW·h);2010-2020年,太阳能光伏发电将会由独立光伏发电系统转向并网发电系统,发电成本到2020年将约为0.60元/(kw·h)。

到2020年,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技术水平有望达到世界先进行列。

2太阳能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基本组成和特性

2.1太阳能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概述

一般来说,太阳能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主要包括太阳能电池阵列、控制器、蓄电池组和逆变器等部分。

太阳能电池阵列是整个系统能源的来源,它把照射到其表面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控制器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其运行状态决定着系统的运行状态,系统在控制器的管理下运行;蓄电池的功能在于储存太阳能电池阵列受光照时所发出的电能并在无光照时向负载供电;逆变器是将直流电变换为交流电的设备,由于太阳能电池阵列和蓄电池发出的是直流电,因此当系统向交流负载供电时,逆变器是不可缺少的。

常用的太阳能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如图1.1所示。

2.2太阳能电池

2.2.1太阳能电池原理及分类

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实现光电转换的最小单元是太阳能电池单体。

太阳能电池单体实际上是一个PN结,PN结在光照下会产生电动势,这种效应称为光生伏特效应。

当PN结处于平衡状态时,PN结处有一个耗尽层,耗尽层中存在着势垒电场,电场方向由N区指向P区。

当PN结受到光照时,硅原子受光激发而产生电子空穴对,在势垒电场的作用下,空穴向P区移动,电子向N区移动,从而P区就有过剩的空穴,N区就有过剩的电子,这样便在PN结附近形成与势垒电场方向相反的光生电动势。

光生电动势的一部分抵消势垒电场,另一部分使P区带正电,N区带负电,从而在P区与N区之间产生光生伏特效应。

若在太阳能电池单体两侧引出电极并接上负载,则负载就有“光生电流”流过,从而获得功率输出。

由上可知,太阳能电池单体将光能转换成电能的工作原理可概括为以下四个过程:

(l)太阳能电池单体吸收光子,在PN结两侧产生称为“光生载流子”的电子一空穴对,两者的电性相反,电子带负电,空穴带正电;

(2)在太阳能电池单体PN结光生载流子,通过扩散作用到达空间电荷区;

(3)到达空间电荷区的光生载流子被势垒电场分离,电子被分离到N区,空穴被分离到P区;

(4)被势垒电场分离的电子和空穴分别被太阳能电池单体的正、负极收集,若在太阳能电池单体正负极之间接入负载,则有光生电流流过,从而获得电能

实际中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是若干个太阳能电池单体经过串并联并封装后形成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是可以单独作为电源使用的最小单元,其功率一般为几瓦至几十瓦、百余瓦。

太阳能电池组件再经过串并联组合可以形成太阳能电池阵列,以满足负载功率要求。

太阳能电池多为半导体材料制造,种类繁多,形式各样,下面按照太阳能电池的材料进行分类介绍:

(l)硅太阳能电池:

指以硅为基体材料的太阳能电池,如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和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等,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又有片状多晶硅太阳能电池、铸锭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筒状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和球状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等多种。

硅太阳能电池特点是由于硅资源丰富,可以大规模生产,性能稳定且光电转化效率高,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太阳能电池。

但其制造过程复杂,成本高。

目前市场上使用最多的是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率为17%左右,多晶硅转换效率为14%左右,非晶硅电池转化效率为6%左右。

(2)化合物半导体太阳能电池:

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具有半导体特性的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太阳能电池,如碲化镉太阳能电池、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硒铟铜太阳能电池、磷化铟太阳能电池等。

化合物半导体太阳能电池具有转换效率高,抗辐射性好,可在聚光条件下使用等特点,但碲化镉太阳能电池带有毒性,易对环境造成污染,一般用于特定场合,如空间飞行器和航空系统。

(3)有机半导体太阳能电池:

指用含有一定数量的碳-碳键且导电能力介于金属和绝缘体之间的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太阳能电池。

该种电池虽然转换率低,但价格便宜、轻便、易于大规模制造。

(4)薄膜太阳能电池:

指用单质元素、无机化合物或有机材料等制作的薄膜为基体材料的太阳能电池。

目前主要有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化合物半导体薄膜太阳能电池、纳米薄膜太阳能电池和微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等。

其特点是转换效率相对较高、成本降低(尤其是大大降低了晶体硅类太阳能电池的硅材料用量)、且适合规模生产,因此薄膜太阳能电池是未来太阳能电池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2.3铅酸蓄电池

储能是光伏发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独立光伏发电系统而言,储能环节更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储能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光伏发电系统的性能在实际的光伏发电系统中,储能部分又是最易受损、最易消耗的部分。

所以获得最佳的储能系统成为光伏系统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光伏发电系统中通常使用蓄电池实现储能,常用蓄电池属于电化学电池。

蓄电池在充电时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放电时把储存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提供给负载使用。

一般来讲,光伏发电系统白天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通过充电器和蓄电池把电能储存起来,晚上再通过放电器把储存在蓄电池里的电能放出来使用。

其中常用的蓄电池有铅酸蓄电池、镍镉蓄电池和镍氢蓄电池。

目前中国用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蓄电池除有少量用于高寒户外系统采用镍镉蓄电池外,绝大多数是采用铅酸蓄电池。

在小型的太阳能草坪灯和便携式太阳能供电系统中使用镍镉或镍氢蓄电池比较多。

2.3.1铅酸蓄电池充电控制方法

在太阳能独立光伏发电系统中,对铅酸蓄电池使用的充电控制方法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性能。

充电控制方法的优劣影响到铅酸蓄电池的荷电量的大小,同时也关系到铅酸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而电荷量的大小决定着太阳能独立光伏发电系统向负载供电的能力、铅酸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关系到系统的成本、造价以及系统的使用寿命,因此选择合理的充电控制方法是提高太阳能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性能的有效手段。

目前铅酸蓄电池常用的充电控制包括恒流充电、恒压充电、两阶段和三阶段充电等方法,

(一)恒流充电

恒流充电就是以一定的电流进行充电,在充电过程中随着铅酸蓄电池电压的变化要进行电流调整使之恒定不变。

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多个铅酸蓄电池串联的铅酸蓄电池组进行充电,能使落后的铅酸蓄电池的容量易于得到恢复,最好用于小电流长时间的充电模式。

这种充电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

铅酸蓄电池开始充电电流偏小,在充电后期充电电流又偏大,充电电压偏高,整个充电过程时间长。

(二)恒压充电法

恒压充电就是以一恒定电压对铅酸蓄电池进行充电。

在充电初期由于铅酸蓄电池电压较低,充电电流较大,但随着铅酸蓄电池电压的逐渐升高,电流逐渐减少。

在充电末期只有很小的电流通过,这样充电过程中就不必调整电流。

相对恒流电来说,此法的充电电流自动减少,所以充电过程中析气量小,充电时间短,能耗低。

这种充电方法不足之处在于:

在充电初期,如果铅酸蓄电池放电深度过深,充电电流会很大,不仅危及充电器的安全,而且铅酸蓄电池可能因过流而受到损伤;如果铅酸蓄电池电压过低,后期充电电流又过小,充电时间过长,不适合串联数量多的铅酸蓄电池组充电。

铅酸蓄电池电压的变化很难补偿,充电过程中对落后电池的完全充电也很难完成。

这种充电方法在小型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经常用到,因为这种系统中来自太阳能电池阵列的电流不会太大,而且这种系统中铅酸蓄电池组串联不多。

(三)两阶段充电法

这种方法是为了克服恒流与恒压充电的缺点而结合的一种充电策略。

它首先对铅酸蓄电池采用恒流充电方式充电,铅酸蓄电池充电到达一定容量后,然后采用恒压充电方式充电。

采用这种充电方式,在充电初期,铅酸蓄电池不会出现很大的电流,在充电后期也不会出现铅酸蓄电池电压过高,使铅酸蓄电池产生析气。

3太阳能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主电路设计

3.1方框图,主电路图以及技术路线图

本设计的总体方框图为:

图3.1太阳能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总框图

主电路图为:

图3.2主电路

 

3.3逆变电路

图3.8逆变电路

直流-交流(DC/AC)变换器,也称逆变器。

其功能是将直流电变为固定频率和电压或可调频率和可调电压的交流电,供负载使用。

逆变电路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本文采用双极性SPWM单相逆变电路。

太阳能光伏阵列产生的电压,经过一个BOOST电路升压,通过调节Q5端得占空比来调节升压后电压的大小。

再经过双极性SPWM逆变电路,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供负载使用

双极性SPWM调制的特点是:

三角载波有正负极性,同样再载波和调制波的交点处产生驱动信号。

但是T6、T9和T7、T8的驱动脉冲互补。

在T6、T9导通时,T7、T8截止;在T7、T8导通时,T6、T9截止。

因此逆变器交流输出电压在半周期中也有正负极变化,故称双极性调制。

在输出交流的正半周。

正脉冲宽度大于负脉冲;在输出交流的负半周,负脉冲宽度大于正脉冲,且脉冲狂度随调制波变化,使输出交流电压按正弦规律变化。

改变调制波的幅值,则改变了调制正弦波与三角波的交点位置,可以调节矩形脉冲宽度,从而改变交流电压的大小。

改变调制正弦波的频率。

使输出交流电的频率也随之变化,因此调节调制波的幅值喝频率就可以调节交流输出电压的大小和频率。

 

图3.9逆变电路的仿真

图3.10逆变电路仿真结果

注:

仿真中采用直流电压源(48V)代替逆变电路的输入端电压(A-a点电压)

结束语

随着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迅速消耗,以及由此带来的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日益加剧,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和开发新的、清洁、安全可靠的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和清洁安全等特点,是理想的可再生能源。

20世纪70年代后,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高度重视并取得了长足进展。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作为太阳能利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一种发电方式。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研究对于缓解能源危机、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减小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功率为1KW的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主要内容有:

(1)介绍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特性,并详细说明了太阳能电池的原理,特性以及太阳能电池工程模型

(2)太阳能电池最大功率跟踪的原理以及一些常用的方法,并比较了他们的优缺点

(3)通过对目前太阳能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常用DC/DC拓扑结构的研究,总结了各种DC心C拓扑结构的优缺点。

本文重点研究一种带有双向变换器功能的太阳能独立光伏发电系统,对该系统主电路的参数进行了设计计算。

(4)为了使此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能够向交流负载供电,添加了逆变电路,并对逆变电路进行了仿真。

 

参考文献

[1]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技术/杨金焕,于化丛,葛亮编著。

2009.1

[2]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与施工/(日)太阳光伏发电协会编,刘树民,

宏伟译,2006

[3]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其应用/赵争鸣等编著。

2005

[4]钱伯章.世界能源消费现状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趋势(上)[J],节能与环

保.2006(3):

8-11.

[5]王飞,余世杰,苏建徽,沈玉梁.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J].电工

技术学报.2005,2005,20(5):

72-74.

[6]周延,PWM光伏逆变电源DC-DC电路及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的研究[D].山东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赵宏,潘俊民.基于BOOST电路的光伏电池最大功率点跟踪系统〔J〕.电力

电子技术,2004(6).

[8]欧阳名三,余世杰,沈玉梁,王飞,苏建徽,赵为,夏小虎.具有最大功率

点跟踪功能的户用光伏充电系统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3,

l9(6):

272-275.

[9]赵庚申,王庆章.最大功率跟踪控制在光伏系统中的应用[J].光电子.激光,

2003,14(8):

813-816.

[10]欧阳名三.独立光伏系统中蓄电池管理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博士论文,

2004.

[11]朱小同,赵桂先.蓄电池快速充电的原理与实践.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