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5.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0660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5.docx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5.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5.docx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5

2018年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5)

一、单选题

24.(2018·河北保定一模·24)西汉时郡守自行辟除椽属(自行招聘府内幕僚)就已成为通制,东汉时把辟除郡县吏作为仕进之路的风气更甚,一些名流贤士也以被辟举公府为荣,两汉时期地方长官辟椽属(  )

A.对中央造成巨大财政负担                    B.对专制主义集权形成威胁

C.是寒门学子入仕的主要途径                D.利于保证政治生态的清明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B

【解析】两汉时期地方长官辟椽属,不会对中央财政造成负担,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西汉时郡守自行辟除椽属就已成为通制,东汉时把辟除郡县吏作为仕进之路的风气更甚”,地方长官辟椽属容易形成小集团,不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椽属的出身,故C项错误;自行辟除椽属,易结成小集团,导致政治腐败,故D项错误。

25.(2018·福建毕业班质量检测题·26)

表1

表1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

由此可以推知(  )

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            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

C.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D.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答案】C

【解析】题干中“听卖永业田”、“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可推知A项错误;唐朝时期,自耕农经济仍占主体,且题干中“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可知均田制下的国有土地不可买卖,自耕农经济存在,故B项错误;题干中政府对贫贱庶人、富庶兄弟、寺观、王公百官等占田行为无力管控,故C项正确;题干只是反映土地占田情况,非社会结构的变化,故D项错误。

26.(2018·四川成都二模·27)程颐在给程颢撰写的墓表中说:

“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

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

王阳明认为宋儒的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的骨血”。

这说明程颐和王阳明都(  )

A.主张改造理学    B.重书本轻实践     C.注重道统权威    D.强调学术创新

【考点】宋明理学

【答案】C

【解析】“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

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强调继承,没有改造,故A项错误;“王阳明认为宋儒的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的骨血’”强调内心的反省,故B项错误;“‘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

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

王阳明认为宋儒的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的骨血’”可见他们都强调是正统的继承,故C项正确;“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

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强调继承,没有谈到创新,故D项错误。

27.(2018·河北保定一模·25)汉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农历”。

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

中国古代历法(  )

A.服务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                B.极力排斥外来历法成果

C.违背了“天人感应”学说                    D.未受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农历”、“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结合所学,二十四节气都与农业相关,服务农耕经济,故A项正确;材料论述了中国传统历法,但并未涉及外来历法问题,故B项错误;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人类顺应节气变化,故C项错误;传统历法,服务农业,与国家重农政策有一定关联,故D项错误。

28.(2018·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一模·28)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并提出召开会议组建中央政府。

而在政体实践中,各省的政体模式不尽相同。

根据表2概括当时中国的政治特点是(  )

省份

整体模式

湖北

民主共和制

江苏

单一的中央集权制

浙江

议会为权利核心的代议制

A.先有独立的地方民选政府,再有统一的中央政府

B.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日渐明确,效仿美国的联邦制

C.地方权力是由中央权力赋予,中央拥有绝对权力

D.存在着革命派、立宪派与旧官僚的政治力量博弈

【考点】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武昌起义后各省政体模式的不同而非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地方政体模式而非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由材料“各省纷纷独立”可知权力并非来自中央,故C项错误;由材料“湖北:

民主共和制”、“江苏:

单一的中央集权制”、“浙江:

议会为权力核心的代议制”可知武昌起义后,在各派政治力量的推动下出现了各省政体模式不尽相同的局面,故D项正确。

29.(2018·湖北八校第二次联考·29)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计划和议案,如1928年的“基本工业建设计划”、1931年的“实业建设程序案”、1933年的“实业四年建设计划”、1937年的“中国经济建设方案”等。

这些计划和议案的制定(  )

A.化解了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B.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

C.阻止了日本对华北地区的渗透            D.促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考点】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并没有化解了对中国的冲击,故A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所制定的发展经济的计划和议案,都是为了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故B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所制定的发展经济的计划和议案并没有阻止日本对华北地区的经济渗透,故C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所制定的发展经济的计划和议案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故D项错误。

30.(2018·安徽蚌埠二模·29)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指出:

“中国和欧洲文明都不是绝对完美的文明”,他还批评“中国文人”,并不真正懂得“兼收并蓄”或“扩展”思想。

这这表明他(  )

A.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B.反对西方文化侵蚀中国传统文化

C.摒弃传统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文化        D.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认识相一致

【考点】新文化运动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国和欧洲文明都不是绝对完美的文明’,他还批评‘中国文人’,并不真正懂得‘兼收并蓄’或‘扩展’思想”得出辜鸿铭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辜鸿铭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而不是反对西方文化侵蚀中国传统文化,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辜鸿铭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而不是主张摒弃传统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文化,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认识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与肯定的倾向,故D项错误。

31.(2018·安徽马鞍山二模·34)尼克松为改善中美关系,决定放宽对华贸易管制,农业部认为这是增益本国农业的大好机会;财政部认为此举有助于从中国大量获取原材料;而国防部则表示不满,认为出口的一些商品“可能会被中国用作军事或更大的战略用途”。

这说明美国对华政策(  )

A.促进中美关系改善                                B.体现不同集团妥协

C.彻底摆脱冷战思维                                D.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考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答案】D

【解析】促进中美关系改善是对题干的重复,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美国不同部门对放宽对华贸易管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出的不同的结论,不能体现不同集团妥协,故B项错误;彻底摆脱冷战思维是绝对化选项,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美国不同部门对放宽对华贸易管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出的不同的结论,但是都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故D项正确。

32.(2018·福建毕业班质量检测题·32)普罗塔格拉认为,所有的制度都是凭借人类的习惯或律法创建的,而非通过自然。

其说教引起人们恐慌,因此他被驱逐出雅典。

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

A.自然法理念深入人心                            B.重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C.民主思想受到遏制                                D.传统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答案】D

【解析】自然法蕴含着自由、平等、公正、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题干无体现,故A项错误;普罗泰格拉是智者学派而忽视道德,且当时雅典世风日下、道德沦丧,故B项错误;普罗泰格拉时期,民主政治处于顶峰,故C项错误;普罗泰格拉是人文主义的领军人物,其人文主义思想提出后“其说教引起人们恐慌,因此他被驱逐出雅典”,显示了人文主义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故D项正确。

33.(2018·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湖北重点中学冲刺模拟一·34)(原创,中)下列表格为1871—1900年列强攫取的土地和人口数量,据此可知19世纪末世界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

国家

增加的土地(万平方英里)

增加的人口(万人)

英国

425

6600

法国

350

2600

德国

100

1300

俄国

50

650

比利时

90

850

A.整体世界的形成                                    B.殖民扩张的需要

C.工业文明的发展                                    D.原始资本的积累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A

【解析】“1871—1900年列强攫取的土地和人口数量”可得出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夺殖民地,瓜分世界,最终世界成为一个整体,故A项正确;表格中的数据显示为殖民扩张的情况,不能说是扩张的“需求”,故B项错误;“列强攫取的土地和人口数量”这里与工业革命有关,但表格数据显示突出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瓜分全球,故C项错误;材料里“1871—1900年列强攫取的土地和人口”与原始积累不相符,故D项错误。

34.(2018·河北保定一模·34)在英国乔治一世、乔治二世期间,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了惯例,内阁只需把讨论情况通知国王,1714年后,国王基本没有否决过议会的议案。

这反映了(  )

A.议会监督的对象发生变化                    B.国王和议会矛盾渐趋缓和

C.责任内阁制度不断完善                        D.君主立宪体制在逐步确立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国王、内阁与议会的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1689年《权利法案》签署,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国王权力受到限制,故B项错误;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721年,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了惯例,内阁只需把讨论情况通知国王,1714年后,国王基本没有否决过议会的议案”,反映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后,不断发展的过程,故D项正确。

35.(2018·湖南长郡中学全真模拟四·35)(原创)美国新当选总统特朗普明确反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自由贸易协定,并表示会对一些美国现在的主要贸易伙伴如中国和墨西哥征收高关税以促进美国国内工业和就业增长。

这样会(  )

A.增加反经济全球化讨论                        B.使环太平洋国家普遍受益

C.大幅增加美国贸易总量                        D.大大加快经济全球化速度

【考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答案】A

【解析】据材料“特朗普明确反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自由贸易协定”,可知特朗普反对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和墨西哥征收高关税的发言,会引起人们对反全球化问题的讨论,故A项正确;据材料“对一些美国现在的主要贸易伙伴如中国和墨西哥征收高关税”,可知环太平洋国家不会受益,故B项错误;依所学,由于美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会导致美国贸易总量减少,故C项错误;特朗普明显的反全球化言论,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故D项错误。

二、材料阅读

41.(2018·重庆高三11月调研卷·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

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

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

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等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积极开展主场外交,深度参与全球治理,频频提出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中国和平外交思想,也是基干对当今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这一目标不仅反映了中国国家利益的追求,同时也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于和平发展的共同诉求。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致力于探索打造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模式,承担起越来越大的国际责任,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赵晓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下的中国外交创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

(15分)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古代朝贡体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意识”上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的理解。

(10分)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答案】

(1)特点:

以中华为中心的区域性国际体系;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具有等级色彩;崇尚睦邻友好,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

(每点3分,共9分)

原因:

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厚往薄来的封贡体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国力的衰落;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殖民扩张的冲击等。

(每点2分,最多6分)

(2)不同:

前者追求“万邦来朝”的天朝意识(中心意识);后者致力于探索互利共赢新模式,解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每点2分,共4分)

理解:

世界全球化迅猛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当今世界依然面临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的严峻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国家利益的要求,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诉求。

(每点2分,最多6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可见为以中华为中心的区域性国际体系,根据材料一“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

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可得出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具有等级色彩,根据材料一“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

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可得出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

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可得出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厚往薄来的封贡体制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根据材料一“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資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可得出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殖民扩张的冲击等。

(2)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一“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和材料二“致力于探索打造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模式,承担起越来越大的国际责任”可得出前者追求“万邦来朝”的天朝意识(中心意识);后者致力于探索互利共赢新模式,解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第二小问理解,根据材料二“基干对当今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可得出世界全球化迅猛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当今世界依然面临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的严峻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升等内容,根据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国家利益的追求,同时也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于和平发展的共同诉求”可得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国家利益的要求,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诉求等。

42.(2018·吉林二模·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图                                     19世纪中期的世界贸易

学者仲伟民在《茶叶与鸦片:

19世纪全球化中的中国》一文中论述世界贸易发展的现状时,用到了以下一些词汇:

丝绸、瓷器、香料、白银、鸦片、呢绒制品、工业品

请选择上述的3至4个词汇,参考所给的图片,确定一个观点或者视角,对19世纪及其以前的世界贸易发展情况进行论证。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答案】题目2分,中国论述4分,西方论述4分(中、西方的论述须包括概况和影响),结尾2分。

共12分。

字数大约在200字左右。

示例一:

中国古代的中西交流

在古代的贸易中,丝绸之路占据着重要地位。

17世纪及其以前,中国的丝绸、瓷器通过陆上和海上丝路到达欧洲,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品一直在中西贸易中占据优势,同时世界各地的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丰富了欧洲人民的物质生活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通道,促进了中西之间的友好往来;西方的科技、宗教等思想传入中国,中国的手工生产技术也传入西方。

示例二:

19世纪的世界贸易

19世纪的世界贸易实际上是以英国为中心的。

工业革命以后,英国通过鸦片贸易和炮舰政策打开了中国等亚洲国家闭关锁国的大门,把英国的呢绒制品和工业品,运到世界各地,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中国等国家成为西方工业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成为世界市场的附庸。

形成了以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亚非拉等国为附属的国际贸易格局和国际分工体系。

客观上加强了世界的联系,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传导世界各地。

【解析】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图为例,论述17世纪及其以前丝绸之路在促进东西方贸易发展、文明交流中的作用;以19世纪中期的世界贸易图为例,论述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对外商品输出,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局面的形成。

45.(2018·山东淄博一模·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建国初,中央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接管了国民党政府所属的各级学校,开始把旧学校改造成为人民服务的新学校。

其次,从帝国主义者手中收回各种文化教育、宗教慈善事业的自主权。

第三,改革旧教育的重点是改革课程,改革学制和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

政务院要求高等学校课程的设置在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适当专门化。

从1951年下半年到1953年进行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经过调整,各类高校的性质和任务更加明确,特别是高等工业院校得到很大的加强。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后公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了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首先,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其次,调整中等教育机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第三,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体制。

——摘编自黄仁贤《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和新时期所推行的教育改革的不同之处。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意义。

(7分)

【考点】新中国教育改革

【答案】

(1)建国初:

改变旧教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建立新民主主义教育;仿效苏联进行院系调整,适应国家工业化(或一五计划)起步的需求。

(4分)

新时期:

改革教育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加大基础教育的地方自主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从而适应新时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意义:

完善了教育体系(或推动了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提高了民族素质,培养了大量经济建设人才,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7分)

【解析】

(1)建国初,根据材料一“开始把旧学校改造成为人民服务的新学校”得出改变旧教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建立新民主主义教育;根据材料一“从1951年下半年到1953年进行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经过调整,各类高校的性质和任务更加明确,特别是高等工业院校得到很大的加强”并结合所学得出仿效苏联进行院系调整,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根据材料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后公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了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得出改革教育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根据材料中对九年义务教育和高校教育改革得出加大基础教育的地方自主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教育改革的意义从对教育发展本身、对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国家的发展等方面分析。

46.(2018·安徽江南十校一模·4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1962年的那次战争,可以说中国处于1:

3的绝对劣势局面。

表面上中国打赢的是印度,但事实的实质是中国击败了当时的两大世界军事强国美、苏。

然而,此时中国的领导人却做出了快速回撤的决定,而且是沿着过去的实际控制线再后退20公里。

另外,中国方面还遣返了包括1名少将旅长在内3450名印度战俘,以及归还缴获的武器装备。

西方国家对此感到惊讶的同时也对东方这个“怪物”有了新的认知。

现在看得很清楚了,中国政府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用实际行动告诉印度:

我们争的是国家的尊严,是对中国国家身份的认同和维护。

毛泽东在不同场合对此役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预言,这一仗至少可以保印中印边界10年稳定。

——摘编自《一场不十分公平的较量:

美国人眼中的中印.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62年中印战争的背景。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在打赢了战争之后做出“快速回撤”决定的战略意义。

(6分)

【考点】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答案】

(1)背景:

美、苏对印度的支持;美国继续采取对中国的敌视政策,中苏关系恶化;中印存在领土争端;中国经济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

(任选3点,每点3分共9分)

(2)意义:

维护了中国的尊严;中国的克制与让步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避免了中印战争的全面升级,维持了中印边界的长期相对稳定(6分)

【解析】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