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978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及经济发展.docx
《课题1978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及经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1978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及经济发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1978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及经济发展
III.日本及東南亞的現代化與蛻變
B.東南亞-從殖民地到獨立國家
1.教學背景及目的
東南亞歷史佔課程比重不高,根據《課程及評估指引》,大致有兩個課題。
本工作紙主要參照該兩個課題編寫,包括東南亞國家的獨立及東盟的發展。
2.教學指引
a.導致非殖民地化的原因
導致非殖民地化的原因頗多,為了使學生容易掌握這些內容,可把這些因素分為內外兩方面。
b.獨立運動概況
教師可與學生討論不同國家所進行的獨立運動的主要特徵,並且要求學生分析導致出現這些特徵的原因。
c.東盟的發展
東盟的發展是學生學習「追溯及解釋」這個歷史技能的好機會。
教師可幫助學生分析自東盟建立開始到20世紀末這三十多年期間各個時期的主要特色,並探討導致出現這些特徵的原因。
3.學與教策略
二十世紀初,差不多整個東南亞地區都是歐美國家的殖民地。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東南亞出現了很大的轉變,該地區的殖民地紛紛獨立。
為何出現這種現象?
工作紙1將會對此進行分析。
另外,東南亞國家的獨立方式並不相同,有些國家獨立過程順利,有些卻要經過戰爭的洗禮。
我們將會在工作紙2研習該等方式。
最後,東南亞國家獨立後,彼此關係並不融洽,甚至出現領土紛爭。
但這些國家懂得紛爭只會令東南亞地區出現動盪,妨礙經濟發展,有損東南亞各國的整體國際地位。
1967年,東南亞國家終於放下成見,建立東盟,進行地區合作。
工作紙3將會討論這些發展。
4.預期效果/反思
東南亞的歷史沒有涉及太多的複雜的問題,在研習上遇到的問題應不會太多。
工作紙1
引致非殖地化的內在及外在因素
何謂非殖民地化?
歐美國家的亞洲及非洲殖民地以各種方法擺脫宗主國的控制和爭取獨立的過程,稱為非殖民地化。
東南亞區內的因素(內在因素)
傳統文化及宗教的復興
東南亞地區的文化雖然沒有中國文化那樣源遠流長,但也不像美國那樣,只有短短二百多年的歷史。
因此,雖然東南亞被西方國家征服,該地區的文明仍有堅強的生命力。
一旦時機成熟,東南亞的人民就會推翻殖民統治。
東南亞文明歷史悠久的例証:
東南亞最重要的古代文明是高棉文化(提示:
位於柬埔寨)。
其最著名的文物景點是吳哥窟。
另外,世界三大宗教中的佛教及伊斯蘭教在東南亞流傳很久,保存了不少古代東南亞的文化遺產,讓東南亞地區的信徒產生了對自己民族歷史的自豪感。
佛教盛行於:
泰國、緬甸
伊斯蘭教盛行於:
印尼
西方殖民統治的影響
負面影響
西方殖民統治對東南亞人民留下負面形象,從而激起當地人民推翻殖民統治的決心。
以下是一些重要事例:
西方列強掠奪當地資源,例子:
西方國家大量開採東南亞各地的天然資源
西方列強勞役當地人民,例子:
迫令當地人從事大型公共建設
西方列強剝奪當地人民的經濟自由,例子:
強迫當地人民種植及繳納經濟作物
西方列強歧視當地人民,違反平等的原則,例子:
西方白人與東南亞人民同工不同酬
正面影響
西方列強在東南亞推行西方教育,提高當地人的文化水平。
這是殖民管治給殖民地帶來的好處。
但這也是非殖民地化的原因。
其因果關係是怎樣的?
東南亞人民學習西方的思想,包括自由、平等、民族主義等。
但殖民主義違反這些原則,於是東南亞人民決定進行反殖民統治鬥爭,使這些理想得到實現。
西方殖民管治改善了交通系統,使殖民地逐漸現代化,這是另一個好處。
但亦導致非殖民地化。
如何解釋這個因果關係?
這些基建使自由、平等、民族主義等思想得以在東南亞地區傳播,讓更多當地人接觸到這些思想,增強了反殖民統治的力量。
東南亞地區以外的因素(外在因素)
來自中國的影響
1911年,中國爆發了辛亥革命,漢族推翻了滿族政權,恢復漢人對中國的管治。
這對東南亞各族人民有何啟發?
東南亞人民於是效法孫中山,也要進行革命,以推翻西方列強(外族)的殖民統治。
來自日本的影響
日本明治維新改革成功,廢除了外國人強加在日本國民身上的不平等條約。
這對東南亞各族人民有何啟發?
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証明東南亞人民只要發憤圖強,最終也能像日本人那樣,擺脫西方列強的殖民統治。
來自歐洲的影響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次年舉行巴黎和會。
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民族自決」的原則,認為少數民族應能建立自己的國家。
這對東南亞各族人民有何鼓舞?
當時東南亞人民正正受到西方列強的外族統治。
美國「民族自決」的主張,就是東南亞人民擺脫西方列強統治的有力法律依據。
第二次世界大戰帶來的影響
1941年,日本向英美宣戰,進攻東南亞,高舉「屬於亞洲人民的亞洲」的口號,揚言要建立大東亞共榮圈。
這對東南亞各族人民有何吸引?
東南亞地區屬亞洲範圍,也是屬於東南亞人民的,西方列強沒有任何理據可繼續統治東南亞人民,日本人的口號,正好道出東南亞人民的心聲。
(註:
日本軍國主義者的真面目很快被其侵略行動所揭露,東南亞人民被勞役,受到欺騙,於是支持英美等國,對抗日本。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英法等殖民國家元氣大傷,這對東南亞各族人民帶來甚麼機會?
歐洲列強的軍事力量遭到嚴重削弱,已沒有力量抵禦東南亞人民的反抗,推翻殖民統治時機已成熟。
總結:
上述各項因素,促使東南亞各族人民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紛紛發起獨立運動,並最終取得成功。
工作紙2
獨立運動概況
東南亞國家的獨立過程,按其和平程度由高至低排列,可分為三類。
最和平的方式:
扶植政權
方法:
宗主國自覺殖民管治違反自由平等的精神,願意教導殖民地人民如何建立民主制度,在時機成熟時,自願讓殖民地獨立。
例子:
宗主國:
美國
殖民地:
菲律賓
獨立過程
第一步:
培育菲律賓人民
具體情況:
推行教育改革,投放大量資源發展教育事業。
第二步:
在菲律賓建立民主制度
具體情況:
成立由上下議院組成的民選國會。
第三步:
培訓政治人才
具體情況:
擴大國會議員數目,讓更多菲律賓人有參政機會。
第四步:
宣佈菲律賓獨立
1946年,美國允許菲律賓獨立。
和平方式:
協商自治
方式:
宗主國本不願意讓殖民地獨立,但礙於形勢所迫,不得不同意讓殖民地自治,拖延時間。
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時,只得讓殖民地獨立。
例1:
宗主國:
英國
殖民地:
緬甸
獨立過程
第一步:
第一次世界大戰削弱了英國的國力(形勢所迫),需要修改其對緬甸的管治方式。
具體情況:
英國容許緬甸掌管自己的內政(國防及外交事務除外)
第二步:
讓緬甸成為獨立的行政單位,增強其自主性。
具體情況:
英國把緬甸從印度管轄區分割出來,成為獨立的行政區。
第三步: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進一步削弱,印度宣告獨立,英國已很難管治緬甸(山窮水盡),只好作出讓步。
具體情況:
1948年,英國同意緬甸脫離英國獨立。
例2:
宗主國:
英國
殖民地:
馬來亞(1957-1963)/馬來西亞(1963-現在)
獨立過程
第一步:
二次大戰後,印度、緬甸先後獨立,獨立運動蔓延至馬來亞。
為了安撫馬來亞人民,英國政府作出讓步。
具體情況:
英國在馬來亞推行行政改革和民主選舉,讓馬來人學習自治。
第二步:
馬來亞人民對自治仍未滿足,再向英國施壓,英國無奈,只好放棄馬來亞。
具體情況:
英國同意馬來亞於1957年獨立。
第三步:
要求獨立的呼聲傳至沙巴、沙撈越及新加坡地區,英國再次讓步,容讓這些地區脫離英國管治。
具體情況:
馬來亞、新加坡、沙巴、沙撈越組成馬來西亞聯邦。
第四步:
新加坡的獨立
具體情況:
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獨立國家。
不和平的方式:
武裝鬥爭
方式:
宗主國絕不退讓,與殖民地人民對立,爆發戰爭。
宗主國最終失敗,被殖民地人民推翻。
例1:
宗主國:
法國
殖民地:
北越
第一步:
二次大戰時,日本進攻法屬印度支那,趕走法國勢力。
越南人胡志明建立武裝組織,對抗日本。
具體情況:
胡志明建立「越南獨立聯盟」,簡稱越盟,領導抗日鬥爭。
第二步:
二次大戰後,法國重奪印度支那。
胡志明另組政府,與法國對抗。
具體情況:
1945年,越盟宣告國家獨立,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
第三步:
法國戰敗,退出印度支那。
越南獨立,但國土一分為二。
具體情況:
1954年,越南在奠邊府一役中大敗法軍,在日內瓦會議中取得獨立,但以北緯十七度為界分成南北兩個政權。
例2:
宗主國:
荷蘭
殖民地:
印度尼西亞
第一步: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進攻荷屬東印度群島,趕走荷蘭勢力。
第二步:
二次大戰後,荷蘭勢力返回東印度群島,但遭到當地人反抗。
具體情況:
由於荷蘭政府不願放棄印尼,遂與當地反對派長期作戰。
第三步:
1945-49年間,東印度群島爆發戰爭,聯合國進行干預,解決衝突。
具體情況:
聯合國介入,向荷蘭施壓,最後印尼於1949年取得獨立。
工作紙3
地區性的合作─東南亞國家聯盟的發展
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立
到了1960年代,東南亞地區大部分國家均已取得獨立,可是它們之間關係並不融洽,常常發生領土主權爭拗,以下是其中兩個主要事例:
1.沙撈越的領土主權爭拗:
爭拗國家:
馬來西亞與印尼
2.沙巴的領土主權爭拗:
爭拗國家:
馬來西亞與菲律賓
可是,隨著國際局勢的發展,東南亞國家逐漸認識到彼此的紛爭對東南亞整體來說,並不是好事。
它們開始考慮進行地區合作。
以下是當中的主要原因。
東盟成立前的地區合作經驗
早在東盟成立前(1967),東南亞國家之間曾進行有限度的地區合作,儘管成效不大,這些經驗對日後東盟的成立仍有些幫助。
這些早期合作的例子有:
1.東南亞公約組織(1955)
這個組織與歐美國家的北大西洋公約國組織類似,成員國結成聯盟,防範共產主義在東南亞擴張。
雖然名稱用了「東南亞」,但八個成員國中,只有兩個是東南亞國家,它們是泰國與菲律賓。
2.如上所述,馬來西亞與菲律賓、馬來西亞與印尼均有領土糾紛,但它們之間卻成立了一些國際組織,可見它們既彼此敵對,又覺得需要合作這種矛盾心理。
Ø馬來西亞、菲律賓之間的合作組織是:
東南亞聯盟(包括泰國)
Ø馬來西亞、菲律賓及印尼三者之間的合作組織是:
馬菲印聯盟
共產主義的威脅
1960年代,信奉共產主義的北越日趨強大,而東南亞國家大多支持資本主義,北越的坐大,在東南亞國家中產生了以下影響:
東南亞國家要捐棄前嫌,團結一致,對抗越南的威脅。
經濟合作的趨勢
1950年代開始,歐洲的經濟合作發展迅速,取得不少成就。
東南亞國家正處於經濟發展階段,西歐國家的經濟合作對它們有何啟示?
歐洲各國盛行各式各樣的經濟合作,取得豐盛成果,成了東南亞國家學習的榜樣。
結果:
1967年,東南亞國家聯盟正式建立,創始成員包括:
印尼、泰國、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
由於東盟發展順利,其他東南亞的合作組織逐漸消聲匿跡。
東盟的發展
第一階段:
1967-1975
特徵:
不活躍時期
原因:
成員國之間有領土爭拗,外交出現分歧,例如,印尼以中國為假想敵,但其餘各國的主要敵人是北越。
評估:
沒有完成目標,例証:
未能按當初目標,沒有進行技術及文化交流,亦沒有推行有效政策以促進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增長。
第二階段:
1975-1980
特徵:
合作意識加強
原因:
越南在越戰獲勝;柬埔寨及寮國建立共產政權;共產主義威脅加強;東南亞國家必須加快合作步伐對抗這些威脅。
評估:
經濟合作的加強,例証:
展開多項地區性經濟合作計劃,互相給予關稅特惠,開拓合資工業。
軍事合作的加強,例証:
成員國間舉行共同軍事演習及交換軍事情報。
第三階段:
1980年以後
特徵:
建立緊密合作,成員國數目增加
原因:
越南從柬埔寨撤軍,願意與其他東南亞國家改善關係。
評估:
東盟擴大的例証:
Ø成員國數目的增加:
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
1999年的狀況:
經濟合作進一步加強
1991年,東盟成立「東盟自由貿易區」,推廣地區性的自由貿易。
東盟的成就及局限
成就:
Ø維護地區和平
制止戰爭,例証:
向越南施壓,使它停止入侵柬埔寨
領土糾紛,例証:
呼籲成員國克制,以冷靜及和平的方式解決領土糾紛。
Ø東南亞地區國際地位的提高
其他地區願意與東盟加強經濟合作,例証:
東盟與歐盟、美國、日本等國進行會議,商討經貿事務。
局限:
Ø經濟發展不算太大
具體事例
東盟成員國首要關心的都是自己的經濟發展,對一些於本國經濟無利的合作計劃多不太關心。
因此,雖然東南亞整體經濟有所發展,但增長不多。
總結
「團結就是力量」這句老生常談的說話,在東南亞國家發展的歷史中再一次得到體現。
二次大戰前,東南亞長期是西方國家的殖民地。
戰後數十年的獨立日子中,它們與歐美列強及其他經濟大國建立對等關係,實應歸功於東盟各國的集體努力與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