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敦儒《好事近渔父词》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0477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敦儒《好事近渔父词》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朱敦儒《好事近渔父词》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朱敦儒《好事近渔父词》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朱敦儒《好事近渔父词》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朱敦儒《好事近渔父词》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朱敦儒《好事近渔父词》阅读答案.docx

《朱敦儒《好事近渔父词》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敦儒《好事近渔父词》阅读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朱敦儒《好事近渔父词》阅读答案.docx

朱敦儒《好事近渔父词》阅读答案

 

 

篇一:

高二语文下册每周一练测试题3

3

高二语文“每周一练”系列试题(28)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倾轧./轧.钢道观./洋洋大观.螳臂当.车/独当.一面

B.供.认/供.奉载.体/载.歌载舞如法炮.制/炮.烙之刑

C.星宿./住宿.屏.蔽/孔雀开屏.曲.突徙薪/曲.高和寡

D.勾.结/勾.当铜臭./遗臭.万年咬文嚼.字/味同嚼.蜡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为了把幼儿园办成孩子喜欢、家长放心的乐园,她把全部心血都在天真烂

漫的孩子身上。

②国际互联网传递着世界的最新消息,它使愈来愈多的人相互了

解。

③她的话方言很重,又说得快,我几乎没有听懂。

A.贯注沟通何况B.灌注勾通况且

C.灌注沟通况且D.贯注勾通何况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从小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举足轻重....的小事,绝不能掉心轻心。

B.由于体能消耗过大,国青队在下半场时打法渐渐有些走样;先天一球的日本队也顾

虑自己的球门再度失守,投鼠忌器....,疲于应付,无意争胜。

C.当代诗坛颇不景气,想起唐诗宋词的成就,不禁让人产生今非昔比....的感觉。

D.欧盟对中国出口的家具、餐具等商品进行“反倾销调查”的呼声近期又甚嚣尘上....,这

表明中国出口商品将面临新一轮“反倾销”浪潮的冲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对于重视外语学习而忽略本国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要加以引导,督促有关方面重

视并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使用。

B.在各大城市中,随着人口和部分家庭住房条件的改善,房屋租赁已成为房产市场的

重要组成部分。

C.巴西戈尔航空公司波音737—800型客机坠毁在亚马逊森林深处,机上155名乘客

和机组人员可能已经全部遇难。

D.近年来,我国以新的姿态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制定和调整,迈出了从被动

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而又负责任的参与者的重要一步。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1)作者在词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借此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志趣?

(2)请结合词句简析这首词下片的表现手法。

()()()()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宋清,长安西部药人也,居善药。

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

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咸誉清。

疾病庀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

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

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

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

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

“清蚩妄人也。

或曰:

“清其.有道者欤?

”清闻之曰:

“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

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

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

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

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

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

吾见蚩之有在也。

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

求者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

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

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

世之言,徒曰“市道交”。

呜呼!

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

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

柳先生曰:

“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

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取材于柳宗元《宋清传》

注:

①市:

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

②雠:

这里指售出、成交③直:

价值,价钱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善药居:

聚积,搜集B.积券.如山券:

借据,欠条

C.未尝诣取直诣:

前往D.终不复言复:

回答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清优主之?

市人以其异,皆笑之

A.B.?

?

?

?

不害清之为富也?

清不以怠遇其人

?

C.?

清其有道者欤?

求者益广

?

?

?

?

执其道不废D.

益厚报清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那些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在门前排成了队

B.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他们的求利不也太短浅了吗

C.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现在的交往中有能像宋清那样从长远考虑回报的人吗

D.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天下那些穷困潦倒而还可以活下去的人就会躲起来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生意场的交往也不一定都是斤斤计较的,宋清就是一个例证。

B.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

C.计较蝇头小利不仅是一般商人的本性,也是某些士大夫的通病。

D.宋清与人交往不仅异于普通商人,也高于某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

第二部分(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第二大题文言文《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

意思是“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

长远,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的利益较大”这概括了宋清经商的特点,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概括的领悟(不少于200字)(10分)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孟子曰:

“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取材于苏轼《仁说》)

12.在横线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4道题)(8题)

①户庭无尘杂,,,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②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⑤雕栏玉砌应犹在,,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⑥山映斜阳天接水,,。

范仲淹《苏幕遮》)

参考答案

1.B(Ayà/zháguòn/guāndāng/dāngBgòng/gòngzài/zàipáo/páo

Cxiù/sùpíng/píngqū/qǔDgōu/gòuxiù/chòujiáo/jiáo)

2.C(贯注,指精神、精力集中或语气、语意连贯;灌注、绕进、注入。

沟通,使双方能

通连,如沟通思想、沟通文化、沟通南北;勾通,暗中勾接,暗中串通,贬义。

况且,连词,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含有“而且”意味;何况,连词,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

层的意思。

3.D(A举足轻重,形容所处地位十分重要,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全局,改为“无足轻重”。

B

投鼠忌器,比喻想打击坏人而又有所顾及,不合语境。

C今非昔比,是说今盛昔衰,与句意不符,可用“今不如昔”。

D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指反动言论十分嚣张。

运用正确。

4.D(A成份残缺,缺少介词宾语,应在“学习和使用”后加上“的现象”。

B搭配不当,“人

口”和“改善”不搭配,在“人口”后加“的增加”。

C歧义,“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有歧义)。

5.

(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远离尘世、独钓寒江的渔父形象。

借这个形象表达了词人坚决放

弃官场生活的心志及处于恬淡自适的惯常生活状态的安然心态。

(如答“孤独感”酌情给分)

(2)下片写景动静结合、以静显动、以动衬静。

新月当空,钓丝不动,水平如镜,上下天光,表里澄彻。

作者用洗炼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清雅的图画。

“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写水静,空静,一切皆静的周围环境。

而这幅静态的画面上,作者最后加上奇妙的一笔——一只缥缈的孤鸿,明灭于远空,好是静的背景上的一个动点。

(答为“写实与象征手法结合,那风平浪静的江景,是反映词人?

澄怀?

的,?

孤鸿?

,是一个自由出没于江上的幽人的写照,意境完整高远而又空灵”也给全分)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6、D7、D8、A9、B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10分)略

11、(5分)

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也/幸也。

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12、(8分)

①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

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③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只是朱颜改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篇二:

高三语文题

陕西省渭南市2011-2012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I)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l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其中第1卷第三、四题

为选考题,考生任选其中一题作答;其它试题为必考题。

满分l50分;考试时间

l5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填涂在机读

答题卡上规定位置;将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纸规定位置。

3.第一大题的l—3小题、第二大题的4—6小题和第五大题的l3—15小题答

案用2B铅笔填涂在机读答题卡题号的对应位置;其它试题答案用O、5毫米黑色

签字笔完成在答题纸的指定区域。

第1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庸”辨义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

用,颇有辨析的必要。

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

人”,搞折衷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

足于随大溜、跟着走。

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

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

大多教人将“中庸”误解,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

将“中”

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

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

是先秦儒家的本意。

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

在《中庸》一书中,“中”

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

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

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

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

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

“君

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关于“庸”,汉

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

“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也就是说,

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

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

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

么歌”。

“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

系上:

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够“赞天地

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致中和,天地

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

高的境界,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

变态中”一一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

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

因而孔子才感慨: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

矣。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在孔子

看来,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

就是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

为此,孔子在回答其

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礼”、什么是“孝”等基本伦

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

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

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

“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

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

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

色所在。

1.下列选项中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它要求将“中和”的理念运

用到日常生活中。

B.“中庸”就是追求日常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做到不失礼、

不失态、不偏激。

C.“中庸”是人们做事要“走中问路线”,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

随大溜、跟着走。

D.“中庸”是在人伦日用中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一般人难以达到的

极高境界。

2.下列不属于能使人达到“中庸”境界的条件的一项是(3分)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B.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

C.破除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

D.根据个人气质禀赋等去理解“仁、义、礼、孝”等伦理问题。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

意的误解。

B.对“中”和“庸”二字的望文生义,是大多数人误解、误用“中庸”的根

本原因。

C.孔子认为“中庸”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所以他对达到“中庸"境界感到

绝望。

D.黑格尔对《论语》及孔子都不够认同的原因是,《论语》缺乏概念、范畴和

思辩。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4~7题。

李师中字诚之,楚丘人。

年十五,上封事言时政。

父纬为泾原都监,夏人十余

万犯镇戎,纬帅兵出战,而帅司,所遣别将郭志高逗留不进,诸将以众寡不敌,

不敢复出,纬坐责降。

师中诣宰相辩父无罪,时吕夷简为相,诘问不屈,夷简怒,

以为非布衣所宜言。

对日:

“师中所言,父事也。

”由是知名。

举进士,部延庞籍辟知洛川县。

民有罪,妨其农时者必遣归,令农隙自诣吏。

令当下者榜于民,或召父老谕之。

租税皆先期而集。

民负官茶直十万缗,追系甚

众,师中为脱桎梏,语之日:

“公钱无不偿之理,宽与汝期,可乎?

”皆感泣听命。

乃令乡置一匮,籍其名,许日输所负,一钱以上辄投之。

书簿而去。

比终岁,逋

者尽足。

庞籍为枢密副使,荐其才。

召对,转太子中允、知敷政县,权主管经略司文字。

夏人以岁赐缓,移边日:

“愿勿逾岁暮。

”诏吏报许,师中更牒日:

“如故事。

枢密院劾为擅改制书,师中日:

“所改者郡牒耳,非诏也。

”朝廷是之,薄其过。

熙宁初,拜天章阁待制。

西人入寇,以师中知秦州。

诏赐以《班超传》,师中

亦以持重总大体自处。

前此多屯重兵于境,寇至则战,婴其锐锋,而内无以遏其

入。

师中简善守者列塞上,而使善战者中居,令诸城日:

“即寇至,坚壁固守;

须其去,出战士尾袭之。

”约束既熟,常以取胜。

师中志尚甚高,每进见,多陈天人之际、君臣大节,请以进贤退不肖为宰相考

课法。

在官不贵威罚,务以信服人,至明而恕。

去之日,民拥道遮泣,马不得行。

杜衍、范仲淹、富弼皆荐其有王佐才。

然好为大言,以故不容于时而屡黜,气未

尝少衰。

(节选自《宋史·李师中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将以众寡不敌敌:

相当。

B.纬坐责降坐:

因?

?

犯罪

C.诘问不屈屈:

屈从。

D.令农隙自诣吏隙:

空闲。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师中对百姓“不贵威罚”的一组是(3分)

①妨其农时者必遣归②租税皆先期而集③师中为脱桎梏

④许日输所负⑤比终岁,逋者尽足⑥而使善战者中居

A.①②⑥8.②④⑤C.①③④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师中有胆识。

l5岁时,就敢于上密封奏书论说当时政事,在他父亲李纬

因将领畏敌不前而被责罚贬官一事上,他也敢于到宰相那里辩自父亲无罪。

B.李师中敢于坚持己见。

夏国因为宋朝每年按例赐予的财物送得晚了,便移

文到边界上提出要求,皇上下诏给官吏说可以,李师中却主张按照旧例执行。

C.李师中很有战略眼光。

针对西夏的进犯,李师中选择把善于守御的人布置

在边塞上,而让善于作战的人处于中间地带,他的抗敌策略实行后,常常获胜。

D.李师中志向高远。

每次进见皇帝,大多陈奏天人之际、君臣大节,要求以

进贤人斥退不良之徒作为宰相考查政绩的依据,因此不被人所接受而屡次遭贬。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师中日:

“所改者郡牒耳,非诏也。

”朝廷是之,薄其过。

(5分)

(2)前此多屯重兵于境,寇至则战,婴其锐锋,而内无以遏其入。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

兴。

8.从内容和结构两角度简析“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一句在全词中的

作用。

(5分)

答:

9.词的下片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不见复关,,既见复关,。

(《诗经·氓》)

(2)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岑参《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

(3)影布石上,,,往来翕忽。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

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一(4)题。

老夫老妻冯骥才

他俩又吵架了。

年近七十岁的老夫老妻,相依为命地生活了四十多年。

大大小

小的架,谁也记不得吵了多少次。

但是不管吵得如何热闹,最多不过两小时就能

和好。

他俩仿佛倒在一起的两杯水,吵架就像在这水面上划道儿,无论划得多深,

转眼连条痕迹也不会留下。

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

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

都是。

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

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

叨叨起来。

老婆子们的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一会儿就把老头

儿的肝火引着了。

两人互相顶嘴,翻起许多陈年老账,话愈说愈狠。

老婆儿气得

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

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在地上。

老婆子更不肯罢休,用那嘶哑、

干巴巴的声音喊:

“你摔呀!

把茶壶也摔了才算有本事呢!

”老头儿听了,

竞像海豚那样从座椅上直窜起来,还真的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啪”

地摔在地上,老婆子吓得一声尖叫,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直气得

她冲着老头大叫:

“离婚吗上离婚!

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

只见他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从嘴里不断

发出声音.一边急速而无目的地在屋子中间转着圈。

他转了两圈,站住,转过身

又反方向地转了两圈,然后冲到门口,猛地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

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了。

屋子里只剩下了老婆子一个人。

过了很长时间,墙

上的挂钟当当响起来,已经八点钟了,正好过了两个小时。

不知为什么,他们每

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她的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

“离婚!

马上离婚!

”她忽然觉得这话又荒唐又可笑。

哪有快七十的老夫老妻还

闹离婚的?

她不禁“噗哧”一下笑出声来:

这一笑,她心里一点褶皱也没了,之前

的怒意、埋怨和委屈也都没了。

像刚才那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吗?

——她每次吵过

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

可是?

?

老头儿也应该回来了。

但现在已经两个

小时了仍没回来。

外面正下大雪,老头没吃晚饭,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出去

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

想到这儿,

她竞在屋里待不住了,用手背揉揉泪水干后皱巴巴的眼皮,起身穿上外衣,从门

后的挂衣钩儿上摘下老头儿的围巾、棉帽,走出了房子。

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大概快十点钟了,街上已没什么人了,老头儿仍

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

她的两脚在雪地里冻得生疼,膝盖更疼,步子都迈

不动了,只有先回去,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

她往家里走。

快到家时,她远远看见自己家的灯亮着,有两块橘黄色的窗形的

光投在屋外的雪地上。

她的心怦地一跳:

“是不是老头儿回来了?

她又想,是她刚才临出家门时慌慌张张忘记关灯了,还是老头儿回家后打开的

灯?

走到家门口,她发现有一串清晰的脚印从西边而来,一直拐向她家楼前的

台阶前。

这是老头儿的吧?

她走到这脚印前弯下腰仔细地看,却怎么也辨认不出那是不是老头儿的脚印。

“天呀!

”她想,“我真糊涂,跟他生活一辈子,怎么连他的脚印都认不出

来呢?

”她摇摇头,走上台阶打开楼门。

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念叨

着:

“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这心情只有在他们五十年前约会时才有过。

(选自《读者》,2011年第6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将二人比作倒在一起的两杯水,将吵架比作在水面划道,道儿即使再

深,痕迹也不会留下,这写出了二人的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的生活状态。

B.文中结尾部分着重刻画老婆子的心理,如“怎么连他的脚印都认不出来呢”

等,这一细节说明老婆子在反思自己现在是不是还爱着老头儿。

C.文中第四、五段有关雪的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了恶劣的环境,天气寒

冷,老婆子在雪地里找的时间越长,越能体现出她对老头儿担心。

D.作者综合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多种描写手法的使用,既交

代了二人吵架的缘由,又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老婆子与老头儿吵架的场面。

E.老婆子一厢情愿地出去找老头儿,当再次回到家时,发现灯亮了,情节到

此戛然而止,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