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课标人教版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第一部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阶段质量检测 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0468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课标人教版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第一部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阶段质量检测 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课标人教版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第一部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阶段质量检测 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课标人教版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第一部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阶段质量检测 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课标人教版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第一部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阶段质量检测 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课标人教版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第一部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阶段质量检测 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课标人教版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第一部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阶段质量检测 doc.docx

《高考地理课标人教版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第一部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阶段质量检测 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课标人教版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第一部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阶段质量检测 doc.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课标人教版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第一部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阶段质量检测 doc.docx

高考地理课标人教版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第一部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阶段质量检测doc

第一部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3题。

1.下列实现着图中①的功能的是(  )

A.长江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我国的夏季风D.我国的冬季风

2.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人类活动对下列哪个环节施加了影响(  )

A.①B.④C.⑤D.⑥

3.关于水循环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全球地理环境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①它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过程之一,能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②它是地球上最活跃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一,是联系海陆之间的主要纽带

③它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但它不能塑造地表形态

④它对地表太阳能可起到传输作用,但不能起吸收和转化的作用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水循环的环节和意义。

由图可知,①为水汽输送环节,②、④为大气降水环节,③为蒸发环节,⑤为地表径流,⑥为地下径流。

我国的夏季风可以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实现水汽输送。

南水北调是改变地表水空间分布的工程措施,它对地表径流施加了影响。

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物质循环过程和能量交换过程。

答案:

1.C 2.C 3.A

  读“我国东北某河流流量变化图”,A、B、C分别表

示河流的三种补给形式。

据此回答4~5题。

4.C在汛期时的补给量与枯水期时的补给量比较正确的是

(  )

A.汛期时的补给量比枯水期的补给量多,因为汛期时河水水位高,地下水补给增多

B.汛期时的补给量比枯水期的补给量多,因为汛期时地下水水位高,补给河水量增

C.汛期时的补给量比枯水期的补给量少,因为汛期时河水水位较高,地下水补给量

减少

D.汛期时的补给量比枯水期时补给量少,因为汛期时地下水水位高,补给河水量减

解析:

依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北河流一般有两次汛期,即春汛和夏汛,则图中A、B、C分别表示雨水补给、积雪融水补给和地下水补给。

图中还显示,地下水补给常年存在,但汛期补给量较少、枯水期补给量较多,这主要是河水水位变化导致河水与地下水之间的压力不同的结果。

答案:

C

5.图中虚线表示该河上游修建大坝后的流量曲线,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受到水库调节,全年流量比较和缓

B.地下水位上升,与河流相互补给,流量和缓

C.河水水位下降,与地下水相互补给

D.受到水库调节,河流与地下水补给关系消失

解析:

河流上游修建水库蓄水后,可对下游河段水量进行调节,所以下游河段的流量变化曲线趋向平缓。

答案:

A

下面甲图是我国东部河流某河段示意图,乙图是EF河段河床剖面示意图,丙图是河流上A、B两水文站测得的水位变化图。

据此完成6~8题。

6.甲图中AB段河流(  )

A.由西北流向东南     B.由东南流向西北

C.A处水流较B处平稳D.不能确定

解析:

经AB段河流之间的湖泊调节后的河流水位季节变化较小,因此可确定丙图B水文站水位是经过湖泊调节过的,进而可推断河水从A水文站流向B水文站,即从西北流向东南。

答案:

A

7.造成该河最高水位出现的原因是(  )

A.气旋活动B.“梅雨”连绵

C.冰雪融化D.春雨霏霏

解析:

丙图中河流最高水位出现在6月份,与我国东部“梅雨”连绵时期吻合。

答案:

B

8.关于乙图EF河段河床剖面的描述及形成理由正确的是(  )

①E岸河床较缓,F岸河床较陡 ②E岸河床较陡,F岸河床较缓 ③由于地球的自

转使河水发生偏转,F岸遭受冲蚀力大 ④由于该处河流是弯道,E岸遭受冲蚀力大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

解析:

甲图显示该处河流是弯道,河水流经此处要做圆周运动,受离心力的作用,

E岸遭受冲蚀力大,河床较陡。

答案:

C

(2010·青岛质检)十几年来,引黄济青工程累计向青岛市内四区供水超过10亿立

方米,满足了青岛市的用水需求,确保了青岛市的稳定发展。

据此回答9~11题。

9.引黄济青工程每年冬季11、12月至次年2月进入引水季节,其原因是(  )

A.冬季山东降水稀少,青岛缺水最严重

B.冬季黄河水含沙量较低,同时可避开春秋农业用水高峰

C.青岛市冬季工业生产需水量最大

D.冬季黄河流域的降雪对引黄济青工程的水源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解析:

冬季黄土高原降水较少,因此水土流失并不严重,黄河水中泥沙含量少;同

时,冬季取水也可避开春、秋季用水高峰。

答案:

B

10.引黄济青工程的配套水库——棘洪滩水库每年都要投放大量的白鲢、花鲢鱼苗,其

主要作用是(  )

A.控制水中藻类过量繁殖,净化水质

B.进行淡水养殖,增加经济收入

C.为吸引鸟类光临而投放的饵料

D.发展生态旅游,供给游客垂钓

解析:

水库中的鱼可以藻类为食,所以投放鱼苗可净化水库水质。

答案:

A

11.引黄济青工程最直接的环境作用是(  )

A.使青岛市民用到了洁净的生活用水

B.使济南恢复了“泉城”的美誉

C.减缓了青岛城市地面的下沉和海水的倒灌

D.改善了青岛的小气候,增强了城市的“雾岛效应”

解析:

青岛原是主要靠地下水提供水源,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甚至引起海水倒灌;引黄济青可以减少地下水的开采,从而缓解上述问题。

答案:

C

咸潮是指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进内陆区域后,水中的盐分达到或超过250毫克/升的自然灾害。

咸潮一般发生在上一年冬至到次年立春、清明期间,主要是由旱情引起。

据此回答12~13题。

12.珠江三角洲发生咸潮的可能性最大。

其原因正确的是(  )

①冬季降水量少,江河水位下降

②工业规模扩张,常住人口增加,用水又多浪费

③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D.①②③

解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冬季降水量小,再加上人口增加、工业规模扩张,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大且存在用水浪费现象,导致咸潮加剧,而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又使得该区咸潮发生的程度加剧。

答案:

D

13.降低咸潮所造成损失的措施中,可行的是(  )

①建设节水型社会 ②提高流域水资源调配能力 ③加强咸潮监测与研究工作 ④

制定骨干水库枯季调节管理办法 ⑤成立协调小组统一抗咸 ⑥在河口处修建拦河

大坝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⑥

C.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⑤⑥

解析:

降低咸潮损失可通过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协调用水等措施加以解决。

答案:

A

  (2008·北京高考)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

地理的方法之一。

读图,回答14~15题。

14.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拟,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

A.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B.环节②是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

C.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降低

D.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

解析:

环节①代表海陆间水循环中的陆地上空的大气降水,它是地表淡水资源重要的补给水源之一;环节②代表海陆间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而自然带形成的基础是热量和水分;环节③代表海陆间水循环中的海洋水蒸发,它可使海洋水浓缩而造成盐度升高;环节④代表海陆间水循环中由海洋上空到陆地上空的水汽输送,它的运动距离受下垫面因素中的地形、地势的影响。

答案:

A

15.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  )

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B.洋流②为西风漂流

C.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D.洋流④为赤道逆流

解析:

本题组考查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①由低纬流向高纬,属于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洋流②为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洋流③属于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洋流④为南赤道暖流。

答案:

B

读下图,回答16~17题。

16.图中洋流所在的大洋为(  )

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

17.图中洋流对相邻陆地环境的影响是(  )

A.增加了湿、热程度B.降低了干、热程度

C.减轻了寒冷状况D.加剧了干燥状况

解析:

本组题考查地理位置定位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是地理主干知识,也是地理学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的表现。

第16题,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及大洲轮廓线(局部)可以判断出洋流所在的大洋是大西洋。

第17题,在上题判断的基础上,根据洋流所在的纬度位置,可以判断此洋流为加那利寒流,对沿岸地理环境的作用是降温减湿。

答案:

16.B 17.D

读图,回答18~19题。

18.有关图中①处附近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B.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作用

C.从成因看与盛行西风有关

D.从成因看受地转偏向力作用为主

解析:

①位于亚欧大陆东岸副极地海区,应为千岛寒流,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

湿的作用。

该洋流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与极地东风有关。

答案:

B

19.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流经②处洋流势力将(  )

A.增强B.减弱

C.不变D.可能增强也可能减弱

解析:

图中②为北大西洋暖流(受北半球的西风影响),若全球气候变暖,则高低纬

度间热量差异减小,西风势力减弱,该洋流的势力也会相应减弱。

答案:

B

  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1492年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

美洲(图中①线)用了37天时间。

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

美洲(图中②线)仅用了20天。

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

西洋(图中③线)比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早了整整半个世

纪。

据此回答20~21题。

20.从有利于航行的角度考虑,郑和下西洋的最佳季节应是(  )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21.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的航期比第一次缩短了17天,原因是(  )

A.第一次航行里程长

B.第二次使用了蒸汽动力

C.1492年哥伦布顺着北大西洋暖流航行

D.1493年哥伦布顺着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航行

解析:

古代航行时主要是借助风力和洋流,郑和下西洋的最佳季节是冬季,因为冬季从我国近海南下时,盛行偏北风,北印度洋冬季盛行东北风,海水向西流。

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是逆风逆水(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

而第二次是顺风顺水(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

答案:

20.D 21.D

  (2010·北京海淀区模拟)右图中①~④箭头表示洋流

的流向。

读图回答22~23题。

22.关于图中①~④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洋流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北移有关

B.②洋流反映了该海域8月洋流的流向

C.③洋流按成因分类属于补偿流

D.④洋流流经的两岸地区为热带雨林带

解析:

读图可知,①洋流为季风洋流,它是由夏季风(西南季风)导致的,而西南季风是由气压带、风带季节性北移形成的;②洋流是在冬季出现的洋流,所以它不能反映该海域8月洋流流向;③洋流按成因分类属于风海流;④洋流流经的两岸地区并没有热带雨林带。

答案:

A

23.当赤道以北海域洋流流向为②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B.非洲热带草原一片枯黄

C.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强盛

D.亚欧大陆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解析:

当赤道以北海域洋流流向为②时,为北半球的冬季,此时亚欧大陆的温度比

同纬度海洋的温度低,所以亚欧大陆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答案:

D

  右图为某大洋洋流环流示意图。

读图回答24~25题。

24.符合图中洋流运动规律的是(  )

①北半球中高纬环流 ②北半球低纬环流 ③南半球中低纬环流 

④北印度洋夏季环流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解析:

结合大洋环流模式不难作出判断。

北印度洋夏季环流为顺时针。

答案:

B

25.图中M洋流流经地区的气候类型有(  )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 ②温带海洋性气候 ③热带沙漠气候 ④温带季风气候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解析:

若在北半球,则是暖流,其流经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若在南半球,则

是寒流,其流经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4分)读我国两区域的河流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两湖泊对河流的作用:

①    ,②        。

该河的主要补

给水源是 。

河流分上、下游两段,航行条件较好的是    段,原因是        

(6分)

(2)乙图中河流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

径流季节变化较甲图中河

流    ,径流年际变化较甲图中河流    。

(3分)

(3)甲图所示地区水循环主要方式是       ,促使这种循环运动的能量是

    能和    能。

乙图所示地区水循环的主要方式是     ;使陆地

上的水资源得以再生的是    图所示的水循环。

(5分)

解析:

据图可知,甲图中的河流注入海洋为外流河,湖泊①为河流源头,湖泊②位于河流中下游,对河流干流起调节作用,该河水源补给主要是大气降水。

乙图中河流位于内陆干旱地区,河流发源地海拔较高,故该河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径流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由以上分析可知甲图所示为海陆间水循环,使陆地水资源得以再生,乙图所示为陆地内循环。

答案:

(1)源头 调节河流水量 大气降水 下游 地势低平,水流平稳

(2)冰雪融水 大 小

(3)海陆间循环 太阳辐射 重力 陆地内循环 甲

27.(14分)以下是我国水资源情况的相关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

2000年中国河流水质情况统计图。

材料2:

太湖流域2001年10月某一周质量周报

断面名称

主要监测项目(mg/L)

水质

类别

pH

溶解氧

CODMn

氨、氮

江苏无锡

沙渚

8.39

7.9

5.3

0.08

浙江湖州

新塘

8.23

7.6

4.8

0.32

上海青浦

急水

7.36

3.3

5.3

0.65

Ⅲ类水质

6.5~

8.5

≥5

≤8

≤0.5

材料3:

中国与发达国家水资源利用状况比较表

农业灌溉用水

有效利用系数

工业水重

复利用率

万元工业产

值用水量

居民人均

用水量

中国

0.4

50%

91立方米

280升/天

发达

国家

0.8

80%

9~18立方米

130升/天

(1)从以上材料可看出,我国水资源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3分)

(2)从材料2中可以看出,水体中溶解氧及氨氮两项指标呈    相关,依据表中

信息,判断上海青浦急水断面的水质类别为    。

(2分)

(3)解决材料3中紧缺问题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4分)

(4)为解决上海水资源问题,目前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5分)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由材料1可知我国河流水

质状况较差,由材料2可知太湖流域水污染严重,水质状况很差,上海青浦急水断

面的水质类别为Ⅲ类水质。

由材料3可知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

答案:

(1)水污染严重;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

(2)负 Ⅲ类水质

(3)增强节水意识;发展工农业节水技术。

(4)将取水口从黄浦江移至长江;防治水体污染,改善长江、太湖的水质;节约用

水,减少浪费。

28.(22分)(2009·上海高考)洋流是大规模流动的海洋水体,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起着重

要作用。

读图回答问题。

(1)读图1判断,该海域位于    半球;该洋流(虚线所示)流经海区水温比同纬度

附近海区水温    。

按照寒、暖流的分类,该洋流是    流,它对沿岸气

候能够起到    、    的作用。

(5分)

(2)图1虚线所示的洋流朝    (方向)流动。

在图2所示的①、②、③、④四海区

中,图1表示的海域可能出现在    海区。

(4分)

(3)解释北印度洋西南季风形成的原因,并按时针方向说明夏季北印度洋季风洋流流

动的方向。

(7分)

(4)为什么在有些大陆沿岸海区会发生涌升流现象?

在图2所示①、②、③、④四海

区中,最可能出现涌升流的是哪一海区?

(6分)

解析:

(1)图1中等温线分布特点是越向南温度越低,因此位于南半球。

虚线的等温线向高纬方向突出,因此水温较高。

(2)从流向上看,暖流是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在南半球为向南流。

①~④四个地点,只有①地位于南半球且洋流向南流动。

因此图1海域只能位于①海区。

(3)北印度洋海区,夏季在西南季风的作用下,海水大规模向东流动,形成顺时针洋流。

(4)图2中②地盛行以陆地吹向海洋的风,即离岸风,表层海水偏离,下层海水上涌。

答案:

(1)南 高 暖 增温 增湿 

(2)南 ①

(3)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亚洲大陆形成热低压,造成印度洋与亚欧大陆之间的气压差异,形成西南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风带的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加强了西南风。

顺时针流动。

(4)有些沿岸海区劲吹从陆地向海洋的风,导致沿海表层海水随风流走,海平面降低,此时附近的海区海水就会从深层流过来补充,在沿岸形成涌升流;有时密度差异也会造成某一海区与邻近海区海面高度的差异,从而造成涌升流。

②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