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基本概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0322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docx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基本概念.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docx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

专题基本概念3

1、天体、天体系统

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次不同的系统。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行星和卫星组成的行星系统如地月系等。

2、地球自转、公转

都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地轴的运动,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自转的轨道面与公转轨道面有23度26分的夹角,即黄赤交角。

3、回归年、恒星年

回归年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恒星年是地球绕日公转36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

4、地方时、区时、时区、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

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的时刻。

地球上有无数个地方时。

时区:

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将全球分成24个时区,其中东西12区各半个时区。

区时:

国际上规定每一时区都采用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种时间称为区时。

北京时间:

我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等同于东8区的区时,或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国际标准时间:

中时区的区时,即格林尼治时间、伦敦时间、零度经线的地方时

5、日界线、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

国际上为避免日期混乱而人为划定的一个界线,与180度经度既有重合也有不重合的地方。

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有两条:

日界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在计算两个日期的面积时,一般用地方时而不用区时,同时也不考虑日界线的弯曲。

6、晨线、昏线

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

不同点是:

晨线的东侧是白昼,西侧是黑夜;昏线的东侧是黑夜,西侧是白昼。

晨昏线的长度是球面上大圆的一半。

晨昏线将地球分成相等的两半。

7、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是表达昼夜状况的指标,大于0为白昼,小于0时为黑夜,等于0时在晨昏线上。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是太阳在上中天的高度或地方时为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的分布特点是从某一点向四周递减,如北京时间6月22日12点时,全球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由北纬23度26分,东经120度向四周递减;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直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8、太阳活动、太阳视运动

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的变化,其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

太阳视运动是我们所观察到的太阳东升西落的运动,它是由于地球自转而造成的。

9、欧美四季、中国传统四季、气候四季与一般划分方法

欧美四季:

以二分二至为起点。

中国传统四季:

以四立为起点。

气候四季:

以候平均气温10度和22度为划分界线。

一般划分:

北温带国家一般的划分方法,以3、4、5月为春季;南半球季节相反,月份相同;

10、太阳辐射及其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是指太阳源源不断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

其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热核反应。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纬度、天气状况、海拔、坡向、日照时间、太阳高度等

11、昼夜现象、昼夜更替、昼夜长短

昼夜现象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

(条件:

太阳光、地球不透明、地球不发光)。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上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12、节气、季节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

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

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13、五带、热量带、温度带

五带是地球表面热量带的粗略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线,南、北温带又可以分出亚热带、亚寒带等热量带,但北半球的亚寒带并不一定在北极圈以南,也可能在北极圈以北;亚热带也可能到北回归线以南,这都是一种粗略的划分。

温度带是我国根据大于等于10度的积温分出的热量带,有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一个青藏高原区。

14、气象、天气、气候

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

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

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大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

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

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

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15、气候要素、气候因子

气候的要素指气温、降水、气压和风,其中主要是气温和降水;气候的形成因子指影响气候的要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

16、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的削弱作用

都是大气的热力作用;削弱作用指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指大气成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保温作用指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7、热力环流、三圈环流

由于空气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三圈环流由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组成,它是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在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大气环流的主要组成部分(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大气环流,其水平范围达数千千米,垂直尺度在10千米以上,时间尺度在1~2日以上)。

18、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由于人口集中,工业、交通、居民生活等放出大量的人为热而使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

雨岛效应是指城市由于热岛效应,在城市上空存在一股上升气流,加上城市上空尘埃较多,使城市附近及下风向降水稍多的现象。

19、热力原因、动力原因

三圈环流中气压带的形成原因。

极地高气压与赤道低气压是由于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称为热力原因;

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是由于空气聚集下沉或辐合抬升而形成的称为动力原因。

20、季风环流、大气环流

季风环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一种环流,近地面空气冬季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则由海洋吹向陆地,它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

21、副热带高气压带、副高

副热带高气压带是七个气压带中的一个;

副高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简称,对我国天气、气候及旱涝有较大影响。

22、东亚季风、南亚季风

因分布地区不同而划分,其在形成原因、冬夏风向、影响范围和强度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

23、锋面、气团

气团:

大范围性质均一的空气。

根据与流经地区气温的对比,可以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

锋面:

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界处。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明朗,气团交界处天气多变。

24、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根据冷、暖空气势力大小划分的锋面类型,其在形成、降水强度、雨区范围和分布、锋面倾角、天气图上的表示方法、雨线画法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25、江淮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

江淮准静止锋:

太平洋暖空气在六月中旬前后抵达长江两岸,这时控制江淮流域的冷空气势力还较强,不易迅速向北撤退。

因此冷暖空气在长江下游地区相遭遇,相持不下,形成江淮准静止锋,造成了连绵阴雨天气(梅雨)。

昆明准静止锋:

形成是在冬半年,由于西伯利亚南下的冷空气受到云贵高原的阻碍,而此时冬半年云贵高原上有一股暖的大陆气团(西南气流)相持形成准静止锋。

26、梅雨、伏旱、春旱

梅雨:

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间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

伏旱:

主要在长江中下游流域,一般发生在每年的7月中旬至8月下旬的一种干热的灾害性天气;

春旱:

每年的3~5月在华北容易发生;

27、气旋、反气旋、锋面气旋、热带气旋

气旋与反气旋分别是低气压与高气压空气的运动状况。

锋面气旋是含有锋面的气旋,锋面发育在低压槽中,北半球中纬度气旋前方是暖锋,后方是冷锋。

热带气旋是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形成的一种气旋,当其近中心风力达到12级或以上时称为台风或飓风。

28、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

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气候差异,其在降水总量、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最冷最热月出现的月份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29、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均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季风性湿润气候没有季风气候典型,也就是夏季气温可能没有季风气候高,降水也没有季风气候集中,冬季气温稍高,降水也稍多。

30、台风、飓风、龙卷风

均是热带气旋中最强的一级。

因所处海域不同而名称各异。

分布于西北太平洋上的称为台风,分布于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称为飓风。

龙卷风:

是在极不稳定天气下由空气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的一种伴随着高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的强风涡旋。

其中心附近风速可达100m/s~200m/s,最大300m/s,比台风(产生于海上)近中心最大风速大好几倍。

31、海陆风、山谷风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

山谷风:

由山顶与同一高度的自由大气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局部地区的风。

白天由山谷吹向山坡,夜晚由山坡吹向山谷。

32、季风、季风气侯

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一种大范围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

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33、焚风与干热风

焚风:

沿着背风山坡向下吹的热干风叫焚风。

当气流越过山脉时,在迎风坡上升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即1℃/100米)降温,当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气温就按湿绝热直减率(即0.5-0.6℃/100米)下降,大部分水分在山前降落。

过山顶后,空气沿山坡下降,并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即1℃/100米)上升,导致山地背风坡气温高于迎风坡,因而形成焚风。

干热风:

是一种高温干燥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气象灾害。

34、暴雨、风暴潮

暴雨:

24小时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上的降雨称为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暴潮:

由于风暴或台风等引起的海水迅速上升的现象。

35、波浪、潮汐、洋流

均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波浪:

风浪是常见形式,海啸是由海底火山、地震海底、海底滑坡引起的巨浪。

潮汐:

海水在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洋流:

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一定方向用大规模的流动,叫洋流。

36、寒潮、寒流

寒潮:

气象灾害的一种(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剧烈的降温和大风、同时伴有暴风雪和霜冻)

寒流:

洋流的一种,与暖流相对。

37、气旋型大洋环流、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洋流系统):

分布于中高纬海区,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南半球没有。

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副高为中心的洋流系统):

分布于中低纬海区,南北半球均有,世界各大洋中共有5个。

38、西风漂流、南极环流

西风漂流:

分布于西风带,因西风吹动而形成的洋流,南北半球均有,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寒流,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

南极环流:

沿南极边缘呈逆时针方向的洋流。

39、厄尔尼诺、拉尼娜

厄尔尼诺:

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

拉尼娜:

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低的现象。

两者都会引起世界各地的气候异常,如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太平洋东岸降水偏多,西岸降水偏少。

40、地震、地震波

地震:

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强烈的地震也是一种地质灾害。

地震波:

地震发生时产生的一种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