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竹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0287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绿化竹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园林绿化竹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园林绿化竹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园林绿化竹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园林绿化竹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园林绿化竹类.docx

《园林绿化竹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绿化竹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园林绿化竹类.docx

园林绿化竹类

 

第五章竹类

1.碧玉间黄金竹

学名:

P.sulphureacv.houzeauana

别名:

绿皮黄筋竹、碧玉间黄金竹。

竹竿绿色间有淡黄色纵槽,余同刚竹。

常见混生于刚竹林中。

  黄金间碧玉竹是南方大型丛生竹,竹秆金黄色,节间带有绿色条纹。

黄金间碧玉竹粗达10公分,高达18米,此竹色彩美丽,点缀美化环境,金碧生辉,具有很好的观赏性,此竹粗生易长,是制作假竹子的优良竹材,黄金竹名蕴含万两黄金的内涵,象征事业辉煌,财源滚滚。

可制作礼品篮等工艺品,建造金色竹门、竹走廊或竹屋等,使游客耳目一新。

一年四季可营造大型园林竹景,马上获得优美的竹林景观,是著名观赏竹之一。

黄金间碧玉竹三年后的竹子会生长出大量黑色斑点,严重地影响其观赏性,必须进行有效的养护才能保持优良的观赏性,黄金间碧玉竹由于高达18米,竹子生长松散,抗风性能差,有倒伏的可能。

2.青皮竹

 

学名:

BambusatextilisMcClure

科属:

竹亚科簕竹属

形态特征:

丛生竹,竿高达9-12米,径3-5厘米。

竿直立,节间甚长,竹壁薄,近基部数节无芽,箨环倾斜。

箨鞘初有毛,后无之,箨耳小,长椭圆形,不甚相等,箨舌略呈弧形,中部高约2-3毫米,箨叶窄三角形,直立。

出枝较高,基部附近数节不见出枝,分枝密集丛生达10-12枚。

每小枝上叶片8-14枚,长10-25厘米。

笋期5-9月。

分布习性:

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湖南、云南南部亦有栽培。

好生于土壤疏松、湿润、肥沃的立地;河岸溪畔、平原、丘陵、四旁均可生长。

适生于温暖湿润之气候环境中。

栽培管理:

移植母竹或用种子育苗均可繁殖。

生长快,成林易。

南方各省采用埋竿、埋节、埋兜,主枝及次生枝育苗繁殖等法,均已成功。

观赏特色:

竹竿甚密集,枝稠叶茂,绿荫成趣。

园艺配置:

于庭园或公园中,家前屋后均宜成片栽植。

竿较细小,叶片也较小,更具婀娜多姿,适宜于较小空间的庭院配置。

 

3.泰竹

拉丁名:

Thyrsostachyssiamensis(KurzexMunro)Gamble

别名:

暹逻竹、条竹、南洋竹

科属:

禾本科泰竹属

国内分布:

我国台湾、福建(厦门)、广东(广州)及云南有栽培,并在云南西南部至南部较常见,分布于澜沧至勐海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坡、河谷土壤层厚且肥活的地区。

国外分布:

产缅甸和泰国,马来西亚有栽培。

模式标本采自泰国。

形态特征:

竿直立,形成极密的单一竹丛,高8-13米,直径3—5厘米,梢头劲直或略弯曲;节间长15—30厘米,幼时被白柔毛,竿壁甚厚,基部近实心;竿环平;节下具一圈高约5毫米之白色毛环;分枝习性甚高,主枝不甚发达;芽的长度大于宽度。

箨鞘宿存,质薄,柔软,与节间近等长或略长,背面贴生白色短刺毛,鞘口作“山”字形隆起;箨舌低矮,先端具稀疏之短纤毛;箨片直立,长三角形,基部微收缩,边缘略内卷。

末级小枝具4—12叶;叶鞘具白色贴生刺毛,边缘生纤毛;叶耳很小或缺;叶舌高约1毫米,上缘具纤毛;叶片窄披针形,长9—18厘米,宽0.7—1.5厘米,两表面均无毛,或幼时在下表面具柔毛,次脉3—5对。

花枝呈圆锥花序状,苍白色,具多数纤细分枝,其每节丛生有少数假小穗,假小穗丛下方托以一船形、无毛、先端平截之苞片;具花小枝的节间平滑,极细,具沟槽;小穗几为白色,长1.2—1.7厘米,宽3—5毫米,含小花3朵;颖1片,长0.8-1厘米,卵形,先端尖,基部具白色长柔毛,8脉;外稃似颖,但较长,仅下方小花的先端具毛茸,下方小花的内稃形窄,具2脊,脊上生纤毛,先端深裂至中部,顶端小花的内稃无脊,先端凹缺,具二短尖头,无毛,较其外稃为长;鳞被不存在;雄蕊能伸出花外,花丝分离;子房初为卵形,后作扁形,柱头1-3,羽毛状,弯曲。

颖果圆柱形,长5毫米,直径2毫米,先端具喙。

用途:

本种竿直丛密,枝柔叶细,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竿节间劲直而坚韧,且上下粗细均匀,国外多用于制作伞柄。

笋食用。

傣族村寨附近及房前屋后常有种植,常作为缅寺中重要佛寺的指示植物。

秆匀称,通直,常形成密集而较小的竹丛。

梢头劲直,高7-15米,粗3-5厘米。

笋可供食用,常用作商品竹笋。

因竹秆直而密,枝小叶细,是热带观赏竹种的上乘品。

竹秆中等,通直几近实心,可用于制作旗杆、伞柄、晒杆、锄把、栏杆、挂瓦条等。

 

4.佛肚竹

拉丁名:

BambusaventricosaMcClure

别名:

佛竹

科属:

禾本科簕竹属

  佛肚竹,又称佛竹,罗汉竹、密节竹,大肚竹、葫芦竹。

国内分布:

产广东,现我国南方各地以及亚洲的马来西亚和美洲均有引种栽培。

模式标本采自广州。

特征:

枝叶四季长青,其节间膨大,状如佛肚,形状奇特,故得名佛肚竹。

佛肚竹为我国广东特产,是盆栽和制作盆景的良好材料。

  佛肚竹枝叶丛生,性喜温暖湿润,喜阳光,不耐旱,也不耐寒,宜在肥沃疏松的砂壤中生长。

佛肚竹一般盆栽于5厘米深的浅盆内,以选用面积较大的长方形或椭圆形盆为佳,这样有利于竹鞭水平横向生长。

若盆中再点缀些小块湖石或石笋石,则更显得景致自然秀美。

5.撑篙竹

拉丁名:

BambusapervariabilisMcClure

别名:

油竹、白眉竹、花眉竹

  禾本科(Gramineae)

一般特性:

植株丛生,无刺,秆直立或茎直立,高达15米,径6厘米,顶端不弯垂,出枝习惯低;节间圆柱形,密被小刚毛,常有白色条纹;秆材厚而坚实;枝多数,丛生而平伸,枝与小枝上的箨幼时紫色;秆箨的形状和被毛变异大。

生态分布:

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的河岸或低丘,喜疏松湿润土壤。

备注:

为华南良竹之一,常见于广东省的西北江,广州近郊亦常栽培。

竹材坚实,为棚架良材;又常用作船上的撑篙,故有此名。

特征:

高10-15m,径4-6㎝,节间长20-45㎝,壁厚达8mm,表面绿色,幼时被白粉和易落白色细毛;基部节间具黄白色条纹,节上环生灰白色毛环。

分枝坚挺且低。

秆箨绿色,具淡色纵条纹,厚纸质,箨鞘先端呈不对称的圆拱形;箨耳明显,均具皱折,边缘具流苏状卷曲遂毛,大耳椭圆形下延,约比小耳大1倍,小耳卵形;箨舌高2-5mm,边缘锯齿状;箨叶直立,长三角形,背面无毛,腹面有细刺毛。

叶片长披针形,长9-14㎝,宽0.7-2.5㎝,背面密生短柔毛。

竹材坚实挺直,可作棚架、撑篙、农具、家具及建筑用材,亦可劈篾编织竹器,节间去皮适刮下中层为“竹茹”,可入药用以清热、治吐篾小儿惊病等症。

6.粉单竹

科属:

竹科刺竹属

别 名:

单竹 

拉丁名:

BambusoideaecerosissimaMcClure

产地分布:

产中国南部,分布两广、湖南、福建.是两广及湖南、福建部分地区广泛栽培的优良竹种,具有生长快,成林快、伐期短、适性强、繁殖易等特点。

其垂直分布达海拔500m,但以300m以下的缓坡地、平地、山脚和河溪两岸生长为佳,无论在酸性土或石灰质土壤上均生长正常,其分布区年均温18.9~20.0℃”年降水量999.1~2136mm。

粉单竹林多为人工栽培的纯林,秆直立,便梢部弯曲,高8~12m,直径4~7cm,林相整齐,结构单一,林下植物稀少,常见的有野牡丹、华山矾、古羊藤等。

形态特征:

秆高3--7m,径约5cm,.顶端下垂甚长,秆表面幼时密被白粉,节间长30--60cm。

每节分枝多数且近相等。

箨鞘坚硬,鲜时绿黄色,被白粉,背面遍生淡色细短毛;箨落后箨环上有一圈较宽的木栓质环;箨耳长而狭窄;箨叶反转,卵状披针形,近基部有刺毛。

每小枝有叶4—8枚,叶片线状披针形,长20cm,宽2cm,质地较薄,背面无毛或疏生微毛。

生长习性:

和一般竹子差不多。

园林用途:

植于园林的山坡、院落或道路、立交桥边。

繁殖培育:

移鞭繁殖

7.麻竹

拉丁名:

DendrocalamuslatiflorusMunro

别名:

甜竹、大头典竹、大头竹、甜竹、吊丝甜竹、青甜竹、大叶乌竹、马竹等

科属:

禾本科牡竹属

特征:

地下茎为合轴型。

主干高20—50米,粗10—30厘米,节间长45厘米。

茎箨质地坚脆,背部稀疏贴生易落的深棕色小刺毛;箨叶呈卵状兼披针形,长6—15厘米,宽3—5厘米,上面具有淡棕色小刺毛;枝条常反生于主茎之上部,每小枝具叶7—10枚,叶鞘上部贴生黄棕色细毛;叶片宽披针状或披针状矩圆形,长椭圆形,长15—35厘米,宽4—7厘米,次脉11—15对,小横脉显著。

小穗长12—15毫米,宽7—13毫长,含6—8花,红色或深紫色。

秆近直立,高达25m,径8-25cm,节间长30-50cm,幼秆表面被白粉,节微隆起,秆基数节于节下具黄棕色毯毛状毛环,并于秆环上具根点。

箨鞘呈圆口铲状,顶端两肩广圆,鞘口甚窄,背面被易落之稀疏棕色刺毛;箨耳微弱,线形外翻,鞘口遂毛稀少;箨舌高2-4mm,边缘细齿状;箨叶翻转,卵状披针形。

叶片大型,长18-30cm,宽4-8cm。

笋期7-9月。

笋味鲜美,为优良笋用竹种,竹秆可扎排,作水管及建筑用材。

分布:

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台湾等地。

浙南、赣南有引种栽培。

用途:

本种是我国南方栽培最广的竹种,笋味甜美,每年均有大量笋干和罐头上市,甚至远销日本和欧美等国。

竿亦供建筑和篾用,庭园栽植,观赏价值也高。

8.方竹

别名:

四方竹,属禾本科、刚竹属。

简介:

竹秆呈青绿色,小型竹杆呈圆形,成材时竹杆呈四方型,竹节头带有小刺枝,绿色婆娑成塔形,青翠欲滴,华丽高雅,以其独特的竹种和清幽脱俗的品质深受人们的喜爱。

形态特征:

方竹秆高3--8米,节间呈四方形,深绿色,基部生有小疣状突起,而略显粗糙;秆环基隆起,基部数节常具一圈刺瘤。

箨鞘厚纸质,无毛,具多数紫色小斑点;箨叶极小,每节3枝,则多枝簇生。

叶2--5片着生小枝上,薄纸质窄披针形。

花枝无叶,小穗常簇生成团,生于花枝各节上,每穗有5--6朵花,四季出笋(8月至次年1月)

分布习性:

主产华东、华南以及秦岭南坡等亚热带地区,现多栽培。

适生于气候温暖湿润,土质肥厚的立地,但抗污染能力弱。

长江流域以南各地,低山缓坡及平原均可栽培。

方竹叶薄而繁茂,蒸腾量大,容易失水,故多自然分布于荫湿凉爽、空气湿度大的环境中。

我省安吉竹种园、金华黄龙洞、温州雁荡山等地都有分布。

栽培管理:

通常采用母竹移植或鞭根移植方法。

选地要选择土壤疏松肥沃、环境荫湿的地方,注意避开阳光暴晒以及冬季西北风的迎风面。

季节以早春移植为宜。

起苗后须多带宿土。

远距离移栽时,摘去大部分竹叶,能提高成活率。

其它水肥管理措施,和一般竹子相同。

观赏特色:

方竹竹杆方形,别具一格,此外秋季出笋、枝叶繁茂,所以除了观竿外,也是适宜观笋观姿的竹种。

园艺配置:

在自然环境适宜的旅游景点,可以片植。

一般造园时,可选植于背风、朝东的墙边屋旁、水池小溪边。

其它:

竹竿可用于制作手杖及工艺品。

竹笋鲜美,笋期正值散生竹笋期淡季,现也有地方作为笋用竹发展。

  我国方竹种类约有20多种,主要分布在西南各省区

用途:

方竹秆形四方,别具风韵,为庭院常见观赏竹种。

江南各地造园均可选用。

可植于窗前、花

  台中、假山旁,甚为优美。

其秆可制作手杖。

笋味鲜美,可供食用。

9.绿竹

拉丁名:

Dendrocalamopsisoldhami(Munro)Kengf.

别名:

坭竹、鸟药竹

科属:

禾本科绿竹属

形态特征:

主干高6—9米,径粗5—8厘米,幼时被白粉,粉退后呈绿色或暗绿色。

箨鞘坚硬而质脆,无毛而有光泽,长8—16厘米,宽8—28厘米;箨叶三角状披针形,直立,下面无毛,上面粗糙;茎每节有3枚粗大的和若干较小的枝条,每小枝生叶7—15枚,叶鞘长7—15厘米,幼时生有小刺毛,后则无毛;叶片披针状矩圆形,长12—30厘米,宽2.5—6.2厘米,次脉9—14对,还有小横脉。

开花枝条通常细而坚硬,节间一侧扁平,小穗下部绿色上部赤紫色,长20—35毫米,宽7—10毫米。

笋期5—11月。

节间圆筒形,长20-35厘米,通常邻近的节间稍作“之”字形曲折;竿壁厚4—12毫米。

箨鞘脱落性,革质,顶端近为截形,背面无毛或被有或疏或密的褐色刺毛,边缘无毛或其上部显著生纤毛;箨耳近等大,椭圆形或近圆形,边缘生纤毛;箨舌高约1毫米,近全缘或上缘呈波状;箨片直立,三角形或窄三角形,先端长渐尖,基部截形并向内收窄,其宽度约箨鞘顶宽之半。

分枝习性较高,常在竿第七节以上始发枝,竿每节计有3主枝和若干较细小的枝条。

末级小枝具6一15叶;叶鞘长7—15厘米,初时被显著小刺毛,以后渐变无毛,边缘大都无毛或有时疏生纤毛;叶耳半圆形,边缘有棕色燧毛;叶舌矮,截平或圆拱起;口十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5—30厘米,宽3—6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钝圆或广楔形,上表面无毛,下表面被柔毛,边缘粗糙或有小刺毛,次脉9-14对,脉间的再次脉为9条,小横脉较明显;叶柄长2—6毫米。

花枝无叶;假小穗.单生或丛生于花枝各节,长2.7—3厘米,宽7一10毫米,两侧扁,下部绿色,上部赤紫色;苞片3—5,上方1或2片腋内无芽;小穗含5—9朵小花;小穗轴脱节于颖下,其节间粗短;颖1片,卵形,长9—10毫米,宽8毫米,无毛,边缘生纤毛,具多脉,脉间有小横脉;外稃与颖相似,卵形,长17毫米,宽13毫米,先端尖,有小尖头,无毛或有微毛,具多脉(约有31条),其脉间亦有小横脉,边缘生纤毛;内稃长13毫米,宽4毫米,顶端尖锐而不具裂缺,两面均生微毛,背部2脊间有3—5脉,脊外至边缘各有2脉,各脉间均有稀疏小横脉,边缘和脊上均生显著的纤毛;鳞被3,近同形,卵状披针形,长3.5毫米,脉纹明显,边缘生纤毛;花药长8毫米,顶端有小尖头,其上还生小刺毛;子房卵形,长2毫米,被粗毛,花柱显著,较子房为长,顶端有3条长而纤细的羽毛状柱头。

果实未见。

笋期5—11月,花期多在夏季至秋季。

用途:

本种为台湾省普遍栽培的竹类之一。

竿可作建筑用材或劈篾编制用具,亦为造纸原料。

笋味鲜美,质地柔软,除蔬食外,还可加工制笋干或罐头;由于笋期长,产量丰富,故商品效益颇大。

此外在台湾还有在本种竹竿刮取竹茹,作为解热的中药材。

产地分布:

浙江南部、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区。

模式标本采自台湾淡水。

10.凤尾竹

学名:

Bambusamultiplexcv.Fernleaf.

别名:

观音竹、米竹

科属:

禾本科、箣竹属

形态特征:

为孝顺竹的变种。

为禾本科竹亚科凤尾竹属多年生木质化植物。

植株丛生,叶细纤柔,弯曲下垂,宛如凤尾。

叶细小,长约3厘米,常20片排生于枝的两侧,似羽状。

  原产于我国广东、广西、四川、福建等地,江、浙-带也有栽培,地栽、盆栽均可。

习性:

喜光,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稍耐阴。

不耐强光曝晒,怕渍水,宜肥沃、疏松和土层深厚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土壤.冬季温度不低于0度,耐寒性稍差。

栽培与养护:

凤尾竹喜向阳高爽之地,有"向阳则茂,宜种高台"之说;但也能耐阴,可作为室内观叶赏姿的理想装饰。

春、夏、秋三季只需放置在窗口通风处,入冬放置在向阳处,就可良好生长。

地栽的凤尾竹,春后抽长新叶(这是畏寒之反映),在暖地则四季常青。

春、夏、秋生长季节,由根茎部数次长出小笋,富有生机,颇为有趣。

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老竿逐渐枯萎,可随时剪去,以保持姿态的优美。

总之,凤尾竹管理较简易,除盆干时浇水外,生长期每月施入1-2次稀薄的氮肥即可;对土壤的要求也不高,一般疏松的沙质土就可以了。

繁殖:

多用分株和扦插繁殖。

分株,在2—3月间选一二年生母竹3~5株为一丛带土分栽。

扦插,在5—6月进行,将一年生枝剪成有2~3节的插穗,去掉一部分叶片,插于沙床中,保持湿润,当年可生根。

应用:

凤尾竹株丛密集,竹干矮小,枝叶秀丽,常用于盆栽观赏,点缀小庭院和居室,也常用于制作盆景或作为低矮绿篱材料。

 

11.箬竹

 

拉丁名:

Indocalamustessellatus(Munro)Kengf.

别名:

箬叶竹

分 布:

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

科属:

北美箭竹超族北美箭竹族赤竹亚族箬竹属箬竹组

形 态:

箬竹,禾本科箬竹属。

拉丁名:

Indocalamuslatifolius。

地下茎为复轴形,有横走之鞭。

小型竹,秆较低矮,高达2米,秆茎与枝条相仿。

节间长约25厘米,中空较小。

叶片披针形,叶大,长可达45厘米,宽可超过10厘米,下面散生银色短柔毛,在中脉一侧生有1行毡毛。

原产于中国,分布于华东、华中地区及陕南汉江流域。

山东南部有栽培。

喜在低山谷间和河岸生长。

  秆高约75厘米。

直径4~5毫米,圆筒形或顶端节间稍扁平,节间长2.5~5厘米,中空极小;秆环殊少隆起乃至不可触知;箨鞘长20~25厘米,宿存性,枯萎后呈暗草黄色,稀具小横脉,故局部地呈方格子状,无毛,惟下部边缘具柔软之褐色纤毛,呈流苏状,至于为下方箨所包被着的部分则具绒毛;箨舌顶端呈弧形。

两侧各具少数繸毛;箨叶的大小多变化,形甚窄,有时可长逾5厘米,有部分方格状小横脉。

秆上每节生枝条1枚(稀有2枚者)。

叶在成长植株上弯作弧形,叶片作长披针形,大者长达45厘米以上,宽可逾10厘米,先端渐尖,延伸成一细尖头;上面绿色,有光,下面灰绿色,散生锯色短柔毛;中脉宽而隆起,黄白色,在叶背面沿中脉之一侧生有一行毡毛,次脉有时可多至15乃至18对,小横脉极明显;叶基急收缩,叶缘有尖锐小锯尖;叶柄健壮而带微紫色。

花序未见。

用 途:

竹叶宽大,用作观赏。

叶片还可作粽叶,斗笠等衬垫。

 

12.小琴丝竹

学名:

Bambusamultiplexcv.Alphonse-Karr

别名:

花孝顺竹

科属:

禾本科(Gramineae)、孝顺竹属(Bambusa)

类别:

丛生竹命名来源:

[USDAAgr.Handb.No.193:

40.1961]

形态特征:

丛生竹。

秆高2-8m,径1-4cm。

新秆浅红色,老秆金黄色,并不规则间有绿色纵条纹。

产地分布:

长江以南各省。

观赏应用:

丛态优美且秆色秀丽,为庭园观赏或盆栽的上佳材料。

  本种为孝顺竹的变种,其区别在于秆与枝金黄色,并间有粗细不等的纵条纹,初夏出笋不久,竹箨脱落,秆呈鲜黄色,在阳光照耀下显示鲜红色。

为著名的观赏竹品种,分布范围与孝顺竹相同。

 

13.红竹

拉丁名:

PhyllostachysiridescinsC.Y.YaoetS.Y.Chen

别称:

建水龙竹、红壳竹、红鸡竹、红哺鸡竹。

形态特征:

竿高6—12米,径可达10厘米,幼竿被白粉,一、二年生的竿逐渐出现黄绿色纵条纹,老竿则无条纹;中部节间长17—24厘米,竿环和箨环中度缓隆起。

箨鞘紫红色或淡红褐色,边缘紫褐色。

笋期4月中、下旬。

分布习性:

红竹的适应性很强,除积水和盐碱地不能生长外,对土壤的要求也不高。

栽培管理:

一般采用移植母竹造林,从秋后至初春均可进行。

不需要特殊的栽培管理措施,但其竹笋肉嫩甜美,易遭受虫害,必须注意防治。

观赏特色:

发笋量大,笋期长,箨鞘紫红色,边缘紫褐色,背部密生紫褐色长纤毛,色彩美观。

园艺配置:

适于大面积片植,也可宅旁栽培,供食用并观赏。

其它:

红竹竹竿坚硬挺拔,竹材用途广泛,是一个多用的好竹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