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19《夹竹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0286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下19《夹竹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六下19《夹竹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六下19《夹竹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六下19《夹竹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六下19《夹竹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下19《夹竹桃》.docx

《六下19《夹竹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下19《夹竹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下19《夹竹桃》.docx

六下19《夹竹桃》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9夹竹桃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并规范书写本课6个一类字,重点书写“熏、藻”等生字。

掌握本课“夹、参、差”三个多音字的读音。

结合语境理解“韧性”“参差”等词语的意思,并能灵活运用。

会用“无……不……”,“无不”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四、五两个自然段。

3.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夹竹桃的花色、花期、花影理清文章的脉络,结合中心句概括课文内容。

把握文章首尾照应、总分总的结构表达方法。

4.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课文语言,感受夹竹桃花色的“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以及花影迷离的特点。

5.仿照课文的写法赞美一种你喜欢的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会背诵课文四、五自然段。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课文语言,感受夹竹桃花色的“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以及花影迷离的特点。

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对比,映衬手法的作用,从中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三、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查看预习单、识读生词、分段轮读课文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通过对比结构、区分字义、巩固练习落实字词教学。

2.重点感悟环节通过默读、浏览全文,师生对话交流,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借助中心句概括课文内容。

3.通过默读、圈画、批注、全班交流、感情朗读等形式,感受夹竹桃花色的“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以及花影迷离的特点。

4.借助读写结合的小练笔活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对写作方法的积累和运用。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鼓励性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

1.完成预习单。

(见后附件)

2.上网或查资料,了解夹竹桃。

教师:

1.教学课件。

2.制定预习单。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步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从这一周开始,我们进入了第六单元的学习,本单元的主题是“咏物抒情”,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夹竹桃》。

板书课题,谁来读一下课题。

(是读第二声吗?

同意吗?

)快速查字典,它有几种读音?

(jiā夹住jiá夹衣gā夹肢窝)这儿应该读几声(第一声)?

齐读课题

2.请看大屏幕:

仔细观察这种植物的叶和花,看哪位细心的同学能有所发现?

(叶子像竹子的叶子.花像桃花)。

3.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一同走进他家的那方夹竹桃世界。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生词认读情况

(1)同位交流你自学到的生词。

(2)课件出示生字词:

指名读(提示:

“乍”是翘舌音,“棠”是后鼻音,“藻”是平舌音)、齐读词语。

(3)这些词语都和课文内容有紧密联系,通过课前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学生行为预设:

可能联系课文内容来说,也可能说出字典上的解释,对于学生的回答,要予以学习方法的肯定。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1)同位根据预习单交流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

(2)展示预习单上学生对难写生字的书写,并由该学生指出书写的难点、关键点,教师并针对书写难点进行书写点评,重点指导书写“魁、篷”,“魁”这个字偏旁“鬼”字要写宽些,以托住“斗”;“篷”古时候支帐篷首先要用竹竿,这个“竹字头”要分开些,上、下结构,下面的“逢”字横画较多,注意写紧凑。

学生用钢笔认认真真地描红。

描红的时候要注意写字的姿势,不仅要把字写正确,还要把字写得美观。

练写写错的字和不满意的字。

3.检查课文正确、流利朗读情况。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读书、听书的学习习惯,告诉学生:

仔细听,优点跟着学,读错的随时帮助纠正。

教师针对难点适时加以指导、强化。

(三)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文脉。

1.指导概括课文内容。

(1)这是一篇借物说理的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人生哲理?

(也就是本文的中心句)(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2)什么现象引起旅行者的启示?

(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

(3)合起来概括:

现在我们把第2点和第1点合起来,变成简短又完整的话,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课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启发人们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2.总结方法:

我们在概括借物说理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可以先想一想课文借什么物或现象?

找一找文中的中心句,把它们合并起来,变成简短又完整的话,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3.理清文脉:

(1)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山谷中的谜?

哪几自然段写了旅行者揭开了谜底?

哪段是旅者得到的启示?

看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每一段写了什么?

  

(2)组织交流,讨论:

  第一段(1——2):

加拿大魁北克山谷奇异的自然景观是个长期没有解开的谜。

  第二段(3):

两个旅行者通过仔细观察揭开了这个谜底。

  第三段(4——6):

写了两个旅行者的对话,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自读自悟,揭开“谜面”

1.默读课文1—3自然段,画出“山谷中的谜”是什么?

标出关键词句,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2.指名读找出的句子,相机出示——

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

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1)预设:

这句话中,你从一个“没有”,一个“唯一”这两个关键词体会到什么?

(强调出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山谷中这一景观的奇异罕见)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个什么谜?

师相机迅速地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山谷东西坡的不同景象。

      

(3)这个谜容易解开吗?

从哪些关键词中可以体会出?

       

引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从“始终”、“谁也不知道谜底”体会这个谜的难解。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1、2两个自然段。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五)复习温故词语。

(六)重点感悟,探究“谜底”

1.请大家大声地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读完后用曲线把你找到的谜底划出来。

2.谜底终于被揭开了,我们每个人的心情都很——(兴奋、激动),谁来响亮地把谜底告诉同学们。

(指名读)课件出示谜底:

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

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

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3.大部分同学都找到了这个谜底,这是文章直接告诉我们的。

不过,真正的谜底还藏在这段话中,默读这段话,找找造成这种奇异景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交流:

(1)特殊的风向,东坡雪大,西坡雪小;(外部原因)

(2)雪松这个本领。

(内部原因)

5.雪松到底具备什么样的本领呢?

请你默读课文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指名读)

课件出示:

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1)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雪松与雪抗争的情景,把最能体现雪松独特本领的关键词画出来。

(2)交流:

(板书:

弯曲、反弹)

6.组织辩论:

有人读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后说:

“雪松面对风雪,一个劲地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应该自始自终都挺立不动,顽强地与风雪抗争,那才是勇者。

”(出示)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请大家运用划句子、圈词语、写批注的方法认真研读这段文字,然后反驳他,要做到有理有据。

7.交流,相机指导。

预设1:

这是一种斗争的策略,不损害强者的形象。

预设2:

雪松的顽强精神。

A.“一定程度”:

(1)雪松是在什么情况下弯曲的?

(当雪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2)这“一定程度”指什么?

(当雪积到厚厚的,沉甸甸的,雪松将顶不住,实在承受不了的时候。

(3)师:

对呀!

雪松一直在顽强地与风雪作斗争,它是在尽可能地去承受雪的压力而又实在承受不了的情况下才开始弯曲,才肯弯曲的呀!

B.“弯曲”“反弹”:

(1)师:

是呀,雪松在等待机会,待压力减轻它就立即反弹,这里的“反弹”你怎么理解?

(预设:

一种有效的斗争策略。

(2)读到这里,你觉得雪松的“弯曲”是一种怎样的“弯曲”?

(预设:

以退为进、充满智慧、充满抗争)

(3)小结:

大家看,作者就是这样的用词精准,一个“一定程度”,一个“立即反弹”告诉我们:

雪松不但不是弱者,相反它是强者,更是智者!

(板书:

强者智者)

C.坚韧不拔:

(预设:

当学生未答到时,可以这样发问:

还有什么地方也能说明雪松不是弱者?

)出示:

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1)好好地读读这段文字,你抓住哪些关键词体会雪松的坚韧不拔?

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雪松与风雪顽强抗争)

预设:

“反复地积”写出了雪大。

“反复地弯”写出雪松承受的压力大。

“反复地落”是说雪松退让成功。

“反复地弹”表现了雪松的不屈不饶。

“不论……始终……”可看出雪松非常顽强。

(2)此时,你觉得挺立在我们眼前的仅仅是雪松吗?

透过苍松,你看到的还有什么?

(一种精神;一种人生态度;一个生活哲理;一种人,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的人)

(3)朗读:

谁来读好这一句?

读出它的智慧,读出它的毅力。

生练读,指名读,评议。

(点击四个字和省略号,你觉得这四个字的顺序能颠倒吗?

省略号提醒我们应该怎么读?

(4)创设情境朗读:

①“听!

寒风还在呼啸,雪花还在漫天飞舞,只有雪松——”

②“听!

狂风刮得更猛烈了,肆虐的雪花压断了柘、柏、女贞等树,只有雪松——”

8.师总结:

这就是雪松,面对风雪的侵袭,用一时的弯曲获得了新生,这是充满智慧的弯曲,充满力量的弯曲,这种生存技巧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胸怀,是一种顽强的毅力。

9.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表达对雪松的赞颂之情,把充满智慧和力量的雪松读到我们的心里去!

齐读整段话。

(七)感悟启示,领悟人生哲理

1.充满智慧的弯曲,充满力量的反弹,这就是雪松的本领,这就是雪松能够在最恶劣的环境下生存的原因,这也就是山谷中的谜底。

面对这一谜底的揭开,两位旅行者受益匪浅。

自由读课文4、5自然段,用“﹏”线画出旅行者受到的启发。

2.指名回答,出示:

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3.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采用哪两种方法?

用文中的话来告诉大家。

(板书:

正面抗争、弯曲反弹)

4.这是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两个句子,要想读懂它,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联系上下文,即联系课文内容;二是结合实际,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也可以举一些历史人物或事件。

请你读一读句子,把你的理解和体会写在老师下发的纸上。

预设:

(1)对于外界的压力,一般采用的方法是“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如果无法“下面抗争”,就应该改变抗争的策略,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2)我想到了我们曾经学过的《卧薪尝胆》这篇课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最后他终于东山再起,报仇雪恨了。

还有《负荆请罪》中蔺相如躲避廉颇……

(3)我想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是一次战略大转移,长征不是惧怕敌人,而是为了保存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取得最终的胜利。

(4)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历过的一件小事,有一次我遇到了一道难解的数学题,我坐在桌前思考了十几分钟,就是想不出解题的思路。

后来,我出去转了一圈,等回来再拿起这道题时,思路一下子打开了。

我想,要是我一直还坐在桌边,说不定这道题到现在还解不开呢。

师小结:

面对困难和压力,我们要尽可能的去承受克服。

但当困难达到你无法解决时,我们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这不是意味着胆怯,而是为了积蓄力量,以求得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5.练习把这两段话背下来,记在心里。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八)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1.师:

同学们,在我们生命的旅程中,遇到困难和压力,我们有时必须选择宁折不弯的勇气去抗争;但有时也应该学会雪松的弯曲,以退为进的策略,具有生存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

当然,弯曲的策略不能成为苟且偷安、放弃抗争的借口。

同样,不讲策略折蛮干也也只能是自取灭亡。

让我们记住这句话,齐读。

出示:

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2.这种以退为进的弯曲策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运用过呢?

出示练习:

说一说。

麦苗面对严冬停止生长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

狗熊躲进树洞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

体育课跳远,先把腿弯曲一下,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平日里同学们的谦让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3.说了这么多充满弯曲智慧的例子,你有没有联想起这类的名言、俗语或者谚语呢?

这些语句虽然简短,却饱含了深刻的道理,我们来读一读,记一记。

出示:

大丈夫能屈能伸。

小不忍则乱大谋。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狗熊躲进树洞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

(九)习作迁移

作业:

1.大自然是美丽的,神奇的,除了供人们欣赏之外,还会通过自身的某种现象给人以启迪,关键在于你善不善于发现、领悟。

1、请同学们观察一种自然现象,说说从这个现象中得到了什么启示,把它记下来,可以是几句话,一段话,或一篇文章。

2.好书推荐:

夏衍的作品《种子的力量》

老师已经把《种子的力量》这篇文章印了出来,课后请大家好好拜读,相信你们会有很大的收获的!

板书设计

山谷中的谜底

 

智者适当让步(弯曲反弹)

雪松

强者正面抗争

 

附:

《山谷中的谜底》预习单:

班级:

姓名:

一、我会识

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2个,看谁能做到正确、规范。

魁贞篷丫

 

 

 

纠正写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二、我会读

1.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

2.摘抄你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并读一读。

比如:

魁北克帐篷枝丫女贞摧毁

屈服毁灭完好无损苍翠挺拔

我查了词语,它的意思是:

三、我会思考

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四、我会查资料。

我搜集的信息有:

五、推荐阅读

种子的力量

夏衍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力气最大。

答案多得很,有的说是象,有的说是狮子,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

金刚有多大力气,当然大家都不知道。

结果,这些答案完全不对。

世界上力气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

一颗种子可能发出来的“力”,简直超越一切。

这儿又是一个故事。

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非常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者用尽了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开,都没有成功。

后来有人想出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头盖骨里,配合了适当的温度,使种子发芽。

一发芽,这些种子就发出可怕的力量,把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

植物种子的力量竟有这么大!

这也许特殊了一点,一般人不容易理解。

那么,你见过被压在石块下面的小草吗?

为了要生长,它不管上面的石块怎么重,石块跟石块的中间怎么窄,总要曲曲折折地、顽强不屈地挺出地面来。

它的根往土里钻,它的芽向地面透,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终于被它掀翻了。

一颗种子的力量竟有这么大!

没有一个人把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的确谁都比不上。

这种力是看不见的生命力。

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

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能阻挡它,因为这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

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如果不落在肥土里,落在瓦砾里,它决不会悲观,决不会叹气。

它相信有了阻力才有磨练。

只有这种草,才是坚韧的草。

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骄傲地嗤笑那些养育在花房里的盆花。

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对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进行反复品味,品出语言文字的内涵,品出语言文字的味道,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厚度与深度。

在每节语文课上我都努力去实践着。

一、细读批注,突破重点

“雪松到底有什么本领?

”是一个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在自读批注时紧扣第三自然段,圈出关键词句,各自谈谈对关键词句的理解。

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雪松是如何运用弯曲反弹的本领达到最终目的。

教师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就这样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始终……”这一段话,突出“反复”一词,注意“积、弯、落、弹”这一系列连贯的动作,想象暴风雨之大、之狂,雪松承受的压力之大,感悟雪松与风雪抗争的过程是富有韧性的,智慧的抗争,深深感到雪松是强者、智者。

二、导之以行,突破难点

文中的启示比较难懂,也是本课的难点,我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突破难点:

首先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与旅行者一道感同身受;其次引导学生感悟旅行者的话语,把握重点;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即联系课文内容,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也可以举一些历史人物或事件谈理解;最后通过课堂延伸,体验启示,突破难点。

不足之处:

安排学生的练笔活动,学生没有丰富的,足够的语言来表达。

其原因是指导学生理解雪松给人的启示不够透彻,在设计练习时,没能很好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情况,因而写出的内容太空洞。

教学建议:

语文学习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品析之外,在理性的探究过程中,我们要扣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让理性的材料伴随感性的形象深深地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