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0069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docx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docx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教材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为主线,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于二氧化碳的性质,主要结合实验探究得出,包括倾倒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溶解性、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等实验,通过这些实验的演示,让学生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但它对维持整个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过量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危及全球,然而,二氧化碳却又有广泛、重要的用途。

关于一氧化碳的教学,教材主要通过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归纳它的可燃性、毒性和还原性。

本课题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还注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教材中的“调查与研究”要求学生通过收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加强对温室效应的认识,充分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价值。

课时分配:

2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知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简单且安全的实验让学生设计并完成,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教师的演示实验应着重讲解、引导,将分析实验的任务留给学生去完成,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等方式自主得出实验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2)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3)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教学重点

1.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教学难点

1.二氧化碳与水和石灰水反应的原理;

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教具准备

新制二氧化碳、雪碧、试管、紫色石蕊溶液、醋酸、盐酸、酒精灯、试管夹、火柴、吸管、石灰水(两瓶,一瓶敞口,一瓶密封)、一个装满二氧化碳的可乐瓶、水、烧杯、蜡烛、导管、澄清石灰水、集气瓶、白铁皮架(有两个阶梯)、新鲜鸡血、木条、抗凝血剂、CuO、干冰。

第一课时 二氧化碳

导入新课

导入一 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有个奇怪而美丽的山洞,猎人牵着狗进入洞中,狗神秘死亡而人却安然无恙。

当地居民就称之为“屠狗洞”,迷信的人甚至说洞中有“屠狗妖”。

为了揭开“屠狗洞”的秘密,一位名叫波尔曼的科学家牵着狗,举着火把进到山洞里。

发现洞内潮湿,洞顶垂下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地上冒出石笋,景观奇幻美丽。

渐渐地火把的光线暗了,忽然狗莫名倒地。

波尔曼见到这一切,恍然大悟,奔出洞外,欢呼着:

我知道谁是“屠狗妖”了……同学们,根据波尔曼看到的一切,你能猜出这个所谓的“屠狗妖”是谁了吗?

对,它就是本课题我们要学习的重点——二氧化碳气体(CO2)。

导入二 碳的化合物种类繁多,而碳的氧化物不仅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碳和碳的氧化物是以后学习许多化学反应的基础,初中化学的许多反应都与碳和碳的氧化物有关。

本节课就让我们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推进新课

[提问]同学们在前面已经陆续地接触、学习过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你能归纳出它的性质吗?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投影]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归纳。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过渡]你们知道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中,哪些是已经做过实验亲自验证并非常确定的,哪些只是由别人告诉你的?

[提问]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吗?

[演示]实验6-3:

倾倒二氧化碳。

实验步骤:

点燃两支短蜡烛,分别放在白铁皮架的两个台阶上,把白铁皮架放在烧杯里,将一个集气瓶中的CO2缓慢地沿烧杯内壁倒入(像倾倒液体一样)烧杯中(注意:

集气瓶上的玻璃片不要拿掉,只需露出瓶口的1/3),观察现象并分析。

现象

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时,下面蜡烛先熄灭,上面蜡烛后熄灭

结论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同时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演示]实验6-4:

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

实验步骤:

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塞,振荡,观察现象并分析。

现象

向软塑料瓶中加入水,盖紧瓶塞后,发现塑料瓶向内凹陷

分析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使瓶内气压减小

[分析]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在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还会溶解得更多。

一些饮料如可乐、汽水等打开瓶盖后冒出很多气泡。

你猜想是什么气体呢?

[交流探究]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雪碧等都属于碳酸饮料。

实验步骤:

打开一瓶汽水,用燃着的木条放在汽水瓶口。

现象:

木条熄灭。

结论:

雪碧中可能有二氧化碳。

[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且生成了碳酸呢?

[演示]实验65:

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

第一朵小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小花喷上水,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朵小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花的颜色变化。

然后将第一朵小花和第四朵小花取出小心加热,观察现象。

现象

遇醋酸变成红色

遇水不变色

遇二氧化碳也不变色

同时接触水和二氧化碳后变成红色

加热红色未褪去

加热红色褪去,又恢复为紫色

[分析]石蕊是一种植物的色素,能在酸性、中性及碱性环境下显现出三种不同的颜色。

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小花,小花易烧焦变黑,影响观察。

可用灯泡发光提供的热量完成这个反应。

[结论]

(1)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变成红色。

(2)水不能使石蕊变成红色,二氧化碳也不能使石蕊变成红色。

(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类似醋酸的物质,这种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4)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物质不稳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总结]CO2与H2O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CO2+H2O===H2CO3

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受热时分解更快。

H2CO3===H2O+CO2↑

[引导]在生物课上同学们已学过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为了揭示原因,下面进行如右实验探究。

[展示说明]通过实验发现,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归纳]实验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Ca(OH)2+CO2===CaCO3↓+H2O。

二、二氧化碳的用途和缺点

[资料]固态二氧化碳——干冰

干冰是一种半透明的白色固体,在常压和-78.5℃时升华,升华时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热量,使环境温度降低,水蒸气冷凝为水滴聚集在一起形成雾。

影视舞台上经常见到的云雾缭绕、使人如入仙境的景象就是这样形成的。

分析:

1.二氧化碳能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作温室里的气体肥料。

2.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又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3.因为易溶于水,所以可制汽水等碳酸饮料。

4.干冰可用作人工降雨,创造云雾缭绕的景象;还可作制冷剂,用于冷藏食物。

5.是一种很好的化工原料。

二氧化碳的用途

[分析]二氧化碳的用途这么大,但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也有负面影响。

[讨论]谈谈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止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增强应采取什么措施。

[结论]1.全球温度升高,可能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淹没许多城市。

2.现在温带的农业发达地区,由于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干旱,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

[讨论]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可采取哪些措施?

[回答]节约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等。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传播“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为保护地球尽一份责任。

[课堂练习]

1.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2.下列图中,体现二氧化碳用途的是(  )。

3.某同学经查资料了解到二氧化碳会溶于水并与水发生反应生成酸。

该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验证了这一结论。

实验1:

取一小块经紫色石蕊溶液浸泡过的干燥的纸(以下简称“纸”),往纸上滴上几滴稀醋酸,纸变红色。

实验2:

取一小块纸,往纸上滴上几滴纯净的水,纸不变色。

实验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4:

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水的试管中一会儿,用胶头滴管取其中的溶液滴到纸上,

纸变红。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2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充实验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B

3.

(1)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2)将干燥纸放入CO2中,干燥纸不变色

(3)CO2+H2O===H2CO3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以下收获:

1.了解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了解了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质的用途。

3.由于要验证到底是哪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要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实验。

4.研究一种事物,科学的方法一般是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探究实验→得出结论。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练习与应用”1、3、4、6、7题。

2.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有关CO2气体性质的实验:

(1)王亮同学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沿漏斗缓缓倒入烧杯中(图A),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该现象说明二氧化碳: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峰同学将收集满CO2气体的试管倒插入紫色石蕊溶液里(见装置B),并轻轻振荡试管。

①描述产生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丽同学轻轻捏C中胶头,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

(1)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 ①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②密度比空气大

(2)①试管中液面上升,试管中液体呈红色 ②CO2+H2O===H2CO3

(3)烧瓶内溶液变浑浊,气球逐渐胀大 澄清石灰水吸收烧瓶内的二氧化碳气体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沉淀,同时,烧瓶内压强减小,外界空气进入气球,使气球胀大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运用了两种学习方法,一是实验探究法,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第二课时 一氧化碳

导入新课

导入一 每年的冬季,全国各地煤气中毒事件频繁发生。

为保证广大群众生命安全,开展预防煤气中毒的宣传活动尤为必要。

如果你是一名宣传员,你知道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

煤气是如何使人中毒的?

学完本课题内容,你一定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宣传员!

导入二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碳元素有+2和+4价,所以碳的氧化物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

1个CO2分子比1个CO分子多1个氧原子,这会使得它们的性质有什么不同呢?

今天我们探究有关一氧化碳的知识。

推进新课

一、一氧化碳的性质

[分析]一氧化碳是无色气体。

不清楚是否有气味,是否溶于水。

嗅闻气体气味的方法

[实验探究1]探究一氧化碳是否有气味,是否溶于水。

实验步骤:

(1)把两支分别盛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让学生观察水面是否上升。

(2)用拇指按住盛一氧化碳的试管口,从水槽中取出试管,松开手指让一位学生闻气体气味。

(3)按

(2)同样操作从水槽中取出另一试管,滴入2~3滴紫色石蕊溶液。

[分析]把两支盛满气体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

如果气体能溶于水,试管内的气压减小,大气压会把水压入管内,引起液面上升。

如果气体不溶于水,液面不会有变化。

[结论]一氧化碳不溶于水,无气味。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二氧化碳溶于水后,跟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石蕊溶液变红。

[分析]因为一氧化碳没有气味,所以一旦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不易察觉。

由此说明,平时闻到的煤气味并不是一氧化碳的气味。

[提问]根据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我们在实验室应怎样收集它呢?

[回答]排水集气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思考]用向下排空气法行不行?

[分析]不行,因为一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密度接近,且一氧化碳无色,无法知道气体是否集满,而且一氧化碳有毒,长时间收集会使实验者中毒。

[过渡]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那么一氧化碳如何呢?

[实验探究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实验步骤:

在贮气瓶的导管口点火,观察火焰的颜色;把一个内壁附着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观察现象并分析。

现象:

一氧化碳可以燃烧,火焰呈蓝色;烧杯内壁有白色固体生成;烧杯壁发烫。

结论:

一氧化碳点燃时生成二氧化碳,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2CO+O2

2CO2

[分析]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一氧化碳在燃烧。

[思考]用煤炉烧水时,水开时常会溢出来,洒在通红的煤上,会发生什么现象?

[分析]会听到“嗞”的声响,同时火苗蹿得很高。

这是因为发生下列反应:

C+H2O(气)

CO+H2,产生的一氧化碳和氢气都能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思考]应该怎样鉴别一氧化碳和氢气?

[回答]把干冷洁净的烧杯分别罩在两种点燃气体的火焰上方,烧杯上有水珠的原气体是氢气,另一瓶是一氧化碳;也可将沾有石灰水的烧杯分别罩在两种点燃气体的火焰上方,烧杯上有白色斑痕的原气体是一氧化碳,另一瓶是氢气。

[设问]有人用煤炉取暖容易发生煤气中毒,你知道中毒的原理吗?

[实验探究3]探究一氧化碳的毒性

实验步骤:

首先向烧杯中加入柠檬酸钠溶液,然后倒入新鲜鸡血,搅动,使鸡血与抗凝剂充分混合,即得到暗红色的全血(指加入抗凝剂的血液)。

实验时,可以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5mL鸡血稀释液,其中一支试管内的血液作对比用,向另一支试管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

现象:

血液与一氧化碳接触后由暗红色变成鲜红色(樱桃红)。

[注意]1.本实验不宜直接使用纯血,将纯血和蒸馏水以1∶30的比例稀释,实验效果最好。

2.制备鸡血的稀释液时,加入柠檬酸钠溶液,作为血液的抗凝剂。

3.必须连续不断地通入一氧化碳气体,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

[分析]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之所以引起煤气中毒,是因为一氧化碳被人吸进肺中,极易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

一氧化碳跟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气大200~300倍,造成机体急性缺氧。

当一氧化碳在空气中浓度为0.02%时,人在2~3h后就会出现头晕恶心的症状;浓度达0.08%时,2h后即昏迷;浓度再高,将危及生命。

[讨论]1.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煤气中毒?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生成CO的两种途径。

2.有人用煤火取暖,又担心煤气中毒,临睡前在煤炉上和地上放两大盆冷水,这样做能预防煤气中毒吗?

3.用煤火取暖时,怎样预防煤气中毒?

4.有人说只要一闻到煤气味就把火炉搬出去,就不会造成煤气中毒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5.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有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

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

[结论]1.

(1)煤气泄漏;

(2)火炉通风不良,氧气供给不足;(3)生煤炉的房间未装烟囱;(4)当炉火快熄灭或刚加煤时,火炉里中下层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向上通过灼热煤炭会产生较多一氧化碳,都有可能导致煤气中毒。

2C+O2

2CO,CO2+C

2CO

[总结]因此,我们不宜长时间在密闭房间里使用炭火取暖。

2.水不能预防煤气中毒,因为CO难溶于水。

3.首先应装烟囱,其次应注意睡觉时头不要靠墙边,因为CO的密度略小于空气,它会沿着墙壁慢慢地向上飘,还要注意室内通风,封火时煤层不要过厚。

4.不对,因为一氧化碳没有气味。

5.因为一氧化碳无色无味,煤气泄漏不易被察觉,所以煤气厂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

如果发生煤气泄漏,应立即关闭煤气阀门,然后开窗通风。

[设问]一氧化碳还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产生呢?

一氧化碳的来源

[思考]前面我们学过木炭可以夺取氧化铜中的氧,生成二氧化碳,使氧化铜失去氧被还原成铜,一氧化碳是否也可以还原氧化铜呢?

[实验探究4]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实验步骤:

在玻璃管中放入氧化铜,通入一氧化碳赶走玻璃管内的空气后,加热。

观察现象并与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作对比。

现象:

玻璃管中的黑色粉末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

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与木炭还原氧化铜的现象相同。

CO+CuO

CO2+Cu

[提问]该反应是不是还原反应?

若是还原反应,哪种物质具有还原性?

[回答]含氧化合物CuO中的氧被CO夺去,因此该反应是还原反应。

CO能夺走CuO中的氧,所以CO具有还原性。

[讨论]

(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要求“两先两后”,即先通气再点燃,先熄灯后停气,这是为什么?

先通入一氧化碳,赶出试管内空气,避免一氧化碳跟管内的空气混合,受热而引起爆炸。

停止反应后,先熄灭酒精灯,仍继续通一氧化碳,防止灼热的铜遇到进入管内的空气又生成氧化铜。

(2)该实验装置不同于碳还原氧化铜装置的一个主要部位是:

用酒精灯点燃尾气。

为什么?

一氧化碳有毒,用酒精灯点燃尾气是防止未与氧化铜充分反应的一氧化碳散失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分析]工业上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在炼铁厂把铁矿石还原成铁。

Fe2O3+3CO

2Fe+3CO2

[讨论]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相互转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CO+O2===2CO2 CO2+C

2CO

[课堂练习]

1.仔细观察在煤炉中燃烧的煤,你会发现有如右图所示的现象。

请你指出在图中蓝色火焰处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A.C+O2

CO2B.2C+O2

2CO

C.2CO+O2

2COD.CO2+C

2CO

2.木炭燃烧时能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1)木炭和一氧化碳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但它们的化学性质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

它们都能与__________反应,请写出一氧化碳与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其化学性质不同。

请写出区分它们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个即可)

答案:

1.C

2.

(1)氧气(或氧化铜) 2CO+O2

2CO2(或CO+CuO

Cu+CO2)

(2)CO2+Ca(OH)2===CaCO3↓+H2O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一氧化碳的三大性质:

可燃性、毒性、还原性。

另外锻炼了大家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了解了一氧化碳的各种性质,它既可能危害人类,又能造福于人类。

我们只有掌握物质的性质,才能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污染,保护环境。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练习与应用”1、2、5题。

2.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试回答:

(1)该装置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开始时,同学们针对是先给氧化铜加热,还是先通入一氧化碳的问题展开了讨论,你认为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图中A处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不仅能生成铜,还可能生成中间产物氧化亚铜(化学式为Cu2O)。

如果要对反应后A处残留固体的组成进行探究,试猜想残留固体的组成有哪几种可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

(1)缺少尾气的处理装置,而把一氧化碳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了  在出气口处添加一燃着的酒精灯,把未反应的一氧化碳燃烧掉

(2)先通入一氧化碳

(3)黑色的固体逐渐变成亮红色的固体 CuO+CO

Cu+CO2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全部为铜;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铜和氧化亚铜的混合物;氧化铜、氧化亚铜的混合物;铜、氧化铜和氧化亚铜的混合物

本课对前面所学知识要有充分的回顾,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节奏,对于前几节课所学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可能有所遗忘,应充分让学生回顾旧的知识。

通过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进行对比帮助学生记忆,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步步引导,分小组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分小组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经过不断的反思与调整,将教学内容及方法调整为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氧化碳的毒性与解毒

一氧化碳被吸进肺里,跟血液里血红蛋白结合成稳定的碳氧血红蛋白,随着血液流遍全身。

一氧化碳和血红蛋白的结合力要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大200~300倍,而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却比氧合血红蛋白缓慢3600倍。

因此,一氧化碳一经吸入,便和氧争夺血红蛋白。

同时由于碳氧血红蛋白的存在,影响氧合血红蛋白的合成和正常解离,使血液的带氧功能发生障碍,造成机体急性缺氧。

在一氧化碳浓度较高时,还可以与细胞色素中的氧化酶中的铁反应,从而控制细胞的呼吸过程,阻碍其对氧的利用。

由于中枢神经对缺氧最为敏感,中毒时先感觉到疲倦乏力,然后,发生一系列全身的症状。

一氧化碳的中毒程度,主要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