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冯骥才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9758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德冯骥才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公德冯骥才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公德冯骥才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公德冯骥才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公德冯骥才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德冯骥才阅读答案.docx

《公德冯骥才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德冯骥才阅读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德冯骥才阅读答案.docx

公德冯骥才阅读答案

公德冯骥才阅读答案

【篇一:

中考阅读:

冯骥才专题】

部分

猫婆冯骥才

①我那小阁楼的后墙外,居高临下是条又长又深的胡同,我称它为猫胡同。

每日夜半,这里是猫儿们无法无天的世界。

它们戏耍、求偶、追逐、打架,吵得人无法入睡。

为了逃避这群讨厌的家伙,我真想换房子。

奇怪,哪来这么多猫,为什么偏偏都跑到这儿来聚会闹事?

②一天,我到一位朋友家去。

他视猫如命。

③我说:

“我挺讨厌猫的。

”他将一个白色的东西放在我手上:

一只毛绒球大小雪白的小猫缩成团儿,小耳朵紧紧贴在脑袋上,一双纯蓝色亮亮的圆眼睛柔和又胆怯地望着我。

我情不自禁地对朋友说:

“太可爱了,把它送给我吧!

④蓝眼睛一入我家,便成了全家人的情感中心。

每当它闯祸,只要一瞅它那纯净光澈的蓝眼睛,火气顿时全消,反而把它拥在怀里?

?

我也是视猫如命了。

⑤入秋,天一黑,不断有大野猫从猫胡同爬上我家的房顶来。

我关紧通向晾台的门,蓝眼睛便发疯似的抓门。

我知道它在发狂地爱,便打开门不再阻拦。

一天夜里,它再没回来。

⑥家中每个人全空了。

我房前房后去找。

一个孩子告诉我,猫胡同顶里边一座楼的后门里住着一个老婆子,养了一二十只猫,人称猫婆,蓝眼睛多半是叫她的猫勾去的。

⑦当夜,我钻进猫胡同,在黑暗里寻到猫婆家的门。

我冒冒失失地拍门,非要进去看个究竟不可。

门打开,一个高高的老婆子出现——这就是猫婆了。

⑧我说我找猫,她立刻请我进屋去,是间阴冷的地下室。

一股噎人的猫味扑鼻而来。

屋顶很低,正中吊下一个很脏的灯泡,把屋内照得昏黄。

一个柜子,一座生铁炉子,一张大床,地上几只放猫食的破瓷碗,再没别的。

⑨猫婆问我猫的样儿,我描述一遍,她立即叫道:

“见过见过,常找我们玩,多疼人的宝贝!

丢几天了?

”我盯住她脸看,只有焦急,却无半点装假的神气。

我说:

“五六天了。

”她的脸顿时阴沉下来:

“您甭找了,回不来了!

”我很疑心她骗我,目光搜寻可能藏匿蓝眼睛的地方。

猫婆的手忽向横着的铁烟囱上一指:

“这都是叫人打残、摔坏的猫!

我把它们拾回来养活的。

您瞧那只小黄猫,孩子们想要烧死它,我一把抢出来的!

您那宝贝丢了这么多天,哪还有好?

现在乡下常来一伙人,下笼子逮猫吃,造孽呀!

”她说得脸抖,手也抖,点烟时,烟卷抖落在地。

烟囱上那小黄猫跳下来,叼起烟,仰起嘴递给她。

猫婆笑脸开花:

“瞧,这小东西多懂事!

⑩面对这受难猫儿们的救护神,告别出来时,不觉带着点惭愧和狼狈的感觉。

⑾从此不知不觉我竟开始关切所有猫儿的命运。

猫胡同再吵再闹也不再打扰我的睡眠,猫叫成了我的安眠曲?

?

⑿转过一年,到了猫儿们求偶时节,猫胡同却忽然安静下来。

⒀我妻子无意间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

猫婆死了。

同时才知道关于她的一点经历。

⒁她本是先前一个开米铺老板的小婆,被大婆赶出家门,住在那座楼第一层的两间房子里,后又被当做资本家老婆轰到地下室。

她孑然一身,拾纸为生,以猫为伴。

⒂曾有人为她找了个卖肉的老汉作伴儿。

老汉受不了猫闹、猫叫、猫味儿,就搬出去住。

而她坚持与这些猫共享着无人能解的快乐。

⒃前两个月,猫婆急病猝死,老汉搬回来,第一件事便是把这些猫统统轰走。

被赶跑的猫儿每每回来,必遭老汉一顿死打。

⒄一种伤感与忧虑从我心里漫无边际地散开,散出去,随后留下的是一片沉重的空茫。

⒅入冬后,我听到一个令人战栗的故事——

⒆我家对面一座破楼修瓦顶。

白天换瓦时活没干完,留下个洞,一只猫钻进去御寒;第二天瓦盖上,这只猫无法出来,急得在里边叫。

住在这楼顶层的五六户人家谁也不肯将自家的顶棚捅坏,放它出来。

这猫叫了三整天,直至声音消失!

⒇听到这故事,我彻夜难眠。

更深夜半,天降大雪,猫胡同里一片死寂。

忽然,后墙下传来一声猫叫,在胡同深处,猫婆故居墙头上,孤零零趴着一只猫影,蜷缩一团,凄婉哀叫。

不是那只小黄猫吗?

忙叫声:

“咪咪!

”谁知将它惊动,起身慌张跑掉。

(21)猫胡同里便空无一物。

只剩下一片夜的漆黑和雪的惨白,还有奇冷的风在这又长又深的空间里呼啸。

1.请具体说明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

2.请简要概括文中猫婆的形象。

(4分)

3.文中两处写到小黄猫,有何用意?

(6分

4.

4.请探究“听到这故事,我彻夜难眠”这句话中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感。

(6分)

答案:

11.①发现猫的可爱而改变先前讨厌的态度;②为下文丢猫、找猫的情节提供依据。

(一点2分)

12.命途多舛;孤苦贫困,与猫相依为命;爱猫救猫,仁慈善良;疾恶如仇。

(每点1分)

13.①猫婆的仁慈善良;②小黄猫念旧感恩;③和有些人的冷酷形成对比,批判人性冷漠。

(6分,每点2分)

14.①对猫被困在瓦内至死遭际的痛心;②对原来猫胡同内的猫寒冬雪天无处御寒的忧虑;③对人们为了自家利益而罔顾其他生命的自私行为的失望;④对猫婆收养受难猫儿的崇敬和追思。

(6分,每点2分,答满三点得满分)

公德冯骥才

①在汉堡定居的一个中国人,对我讲了他的一次亲身感受。

②他刚到汉堡时,随着几个德国青年驾车到郊外游玩。

他在车里吃香蕉,看车窗外没人,就顺手把香蕉皮扔了出去。

驾车的德国青年马上“吱”地来了个急刹车,下车拾起香蕉皮塞到一个废纸兜里,放进车中,对他说:

“这样别人会滑倒的。

”这件事给他印象很深,从此再不敢随便乱丢废物。

③在欧美国家的快餐店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吃完东西要把用过的纸盘纸杯吸管扔进店内设置的大塑料箱内,以保持环境的整洁。

为了使别人舒适,不妨害别人,这叫公德。

④在美国碰到过两件小事,我记得非常深。

⑤一次是在华盛顿艺术博物馆前的开阔地上,一个身穿大衣的男人猫腰在地上拾废纸。

当风吹起一块废纸时,他就像捉蝴蝶一样跟着跑,抓住后放在垃圾筒内,直到把地上的乱纸拾净,拍拍手上的土,走了。

这人是谁,不知道。

大概他看不惯这些废纸满地,就这样做了。

⑥另一次在芝加哥的音乐厅。

休息室的一角是可以抽烟的,摆着几个脸盆大小坐地的烟缸,里边全是银色的细砂,为了不叫里边的烟灰显出来难看。

但大烟缸里没有一个烟蒂。

柔和的银沙很柔美。

我用手一拂,几个烟蒂被指尖勾起来。

原来人们都把烟蒂埋在下面,为了怕看上去杂乱。

值得深思的是,没有一个人不这样做。

⑦有人说,美国人的文化很浅,但教育很好。

我十分赞同这见解。

教育好,可以使文化浅的国家的人很文明;教育不好,却能使文化古老国家的人文明程度很低,素质很差。

教育申的“德”,一个重要成分是公德。

公德的根本是重视他人的存在。

⑧我坐在布鲁塞尔一家旅店的大厅内等候一个朋友。

我点着烟,看到对面一个人面前放个烟碟,就伸手拉过来。

不一会儿那人起身伸长胳膊往我面前的烟碟里磕烟灰,我才知道他也正在抽烟,赶紧把烟碟推过去。

他很高兴,马上谢谢我,并和我极友好地谈起天来。

我想当我把烟碟拉过来时,他为什么不粗声粗气地说;“哎,你没看见我正在抽烟!

⑨美好的环境培养着人们的公德,比如清洁的新加坡,有随地吐痰恶习的人也不会张口把一口痰唾在光洁如洗的地面上。

相反,混乱肮脏的环境败坏人们的公德,比如纽约地铁,墙壁和车厢内外到处胡涂乱抹,污秽不堪,人们的烟头乱纸也就随手抛了。

⑩好的招致好的,坏的传染坏的。

善的感染善的,恶的刺激恶的,世上万事皆同此理。

1.填空。

(2分)

(1)选文第⑨段将新加坡和纽约地铁对比,意在揭示_________(限制在10字以内)的道理。

(2)第⑩段画线句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一句古语:

______________。

2.说说下列甸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

(1)驾车的德国青年马上“吱”地来了个急刹车,下车拾起香蕉皮塞到一个废纸兜里,放进车里,对他说:

“这样别人会滑倒的。

”..

(2)当风吹起一块废纸时,他就像捉蝴蝶一样跟着跑,抓住后放在垃圾筒内,直到把地上的乱纸拾净,拍拍手上的土,走了。

.........

3.你认为选文第⑧段中的“我”是有公德的吗?

为什么?

(3分)

4.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何为公德?

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公德?

(请提出两个建议)(4分)

答案:

12.

(1)环境影响(人们的)公德(1分,答“环境对公德形成有作用”“环境培养或败坏公德”等相同意思亦可,但答“美好的环境培养公德”“环境培养人们的公德”“环境败坏人们的公德”等不给分)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1分)

13.

(1)“拾”“塞”“放”这一连串动作(这一组动词),表现了德国青年捡拾香蕉皮的行为是自然的(主动的、娴熟的、习惯性的),(1分)说明他具有不妨害别人的公德。

(1分)

(2)这里将风中废纸比喻成上下翻飞的蝴蝶,(1分)写出了“他”紧追不舍的情状,体现了“他”的公德心。

(1分)

14.“我”是有公德的。

(1分)因为“我”知道他正在抽烟,便赶紧把烟碟推过去,(1分)说明“我”是重视他人存在的(关心他人的)有公德的人。

(1分)(答“没有公德”该题不给分)

15.公德是使别人舒适,不妨害别人,(1分)重视他人的存在。

(1分)如:

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重视公德教育;在公共场合应顾及他人的感受;改善人居环境,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习惯等等。

(依据原文,答出任意两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给2分)

怀念老陆(冯骥才)

①近些天常常想起老陆来。

想起往日往事的那些难忘的片断,还有他那张始终是温和与宁静的脸,一如江南的水乡。

②我和老陆一南一北很少往来,偶然在京因会议而邂逅,大家聚餐一处,老陆身坐其中,话不多,但有了他便多一份亲切。

他是那种人-----多年不见也不会感到半点陌生和隔膜。

他不声不响坐在那里,看着从维熙逞强好胜地教导我,或是张贤亮吹嘘他的西部影城如何举世无双,不插话,只是面含微笑地旁听。

③这不能被简单地解释为“与世无争”,没有一个作家会在思想原则上做和事佬。

凡是读过他的《围墙》乃至《美食家》,都会感受到他的笔尖里的针芒。

只不过他常常是绵里藏针。

我想这既源自他的天性,也来自他的小说观。

他属于那种艺术性的作家,他把小说当做一种文本的和文字的艺术。

高晓声和汪曾棋都是这样。

他们非常讲究技巧,但不是技术的,而是艺术的和审美的。

④一次我到无锡开会,就近去苏州拜访他。

他陪我游拙政、网师诸园。

一边在园中游赏,一边听他讲苏州的园林。

他说,苏州园林的最高妙之处,不是玲珑剔透,极尽精美,而是曲曲折折,没有穷尽。

每条曲径与回廊都不会走到头。

有时你以为走到了头,但那里准有一扇小门或小窗。

推开望去,又一番风景。

说到此处,他目光一闪说:

“就像短篇小说,一层包着一层。

“我接着说:

“还像吃桃子,吃去桃肉,里边有个核儿,敲开核儿,又一个又白又亮又香的桃仁。

”老陆听了很高兴,禁不住说:

“大冯,你算懂小说的。

⑤记得那天傍晚,老陆在得月楼设宴招待我。

入席时我心中暗想,今儿要领略一下这位美食家的真本领究竟在哪里了。

席间每一道菜都是精品,色香味俱佳,却看不出美食家有何超人的讲究。

饭菜用罢,最后上来一道汤,看上去并非琼汁玉液,入口却是又清夹又鲜美,直喝得胃肠舒畅,口舌愉悦,顿时把这顿美席提升到一个至高境界。

大家连连呼好。

老陆微笑着说:

“一桌好餐关键是最后的汤。

汤不好,把前边的菜味全遮了;汤好,余味无穷。

”然后目光又是一闪,好似来了灵感,他瞅着我说,“就像小说的结尾。

”我笑道:

“老陆,你的一切全和小说有关。

⑥于是我更明白老陆的小说缘何那般精致、透彻、含蓄和隽永,他长于从各种意味深长的事物里找到小说艺术的玄机。

⑦然而生活中的老陆并不精明,甚至有点“迂“。

我听到过一个关于他“迂“到极致的笑话。

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老陆当选中国作协副主席,苏州地方政府分一座两层小楼给他,还配给他一辆小车。

老陆第一次在新居接待外宾就出了笑话。

那天,他用车亲自把外宾接到家来。

但楼门口地界窄,车子靠边,只能由一边下人。

老陆坐在外边,应当先下车。

但老陆出于礼貌,让客人先下车,客人在里边出不来,老陆却执意谦让,最后这位国际友人只好说声:

“对不起”,然后伸着长腿跨过老陆跳下车。

⑧后来见到老陆,我向他核实这则文坛软闻的真伪。

老陆摆摆手,什么也不说,只是笑。

不知这摆手,是否定这个瞎诌的玩笑,还是羞于再提那次的傻样?

⑨说起这摆手,我永远会记着另一件事。

那是1991年冬天,我在上海美术馆开画展。

租了一辆卡车,装满一车画框由天津出发,车子走了一天,凌晨四时途经苏州时,司机打盹一头扎进道边的水沟里,许多画框玻璃粉粉碎。

当时我不知道这件事,身在苏州的陆文夫却听到消息。

据说在他的关照下,用拖车把我的车拉出沟,并拉到苏州一家车厂修理,还把镜框的玻璃全部配齐。

这便使我三天后在上海的画展得以顺利开幕,否则便误了大事。

事后我打电话给老陆,几次都没找到他。

不久在北京遇到他,当面谢他。

他也是伸出那瘦瘦的手摆了摆,笑了笑,什么也没说。

⑩作家比其他艺术家更具有生养自己的地域的气质。

作家往往是那一块土地的精灵。

比如老舍和北京,鲁迅和绍兴,巴尔扎克和巴黎。

他们的心时时感受着那块土地的欢乐与痛苦。

他们的生命与土地的生命渐渐地融为一体—从精神到形象。

这便使我一想起老陆,总会在眼前晃过苏州独有的景象。

于是,老陆去世那些天,提笔作画,不觉间一连画了三四幅水墨的江南水乡。

妻子看了,说你这几幅江南水乡意境很特别,静得出奇,却很灵动,似乎有一种绵绵的情味。

我听了一征,再一想,我明白了,我怀念老陆了。

1.第②段中写从维熙和张贤亮两位作家有什么作用?

(2分)

2.第4-5节中老陆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小说创作的看法,仔细揣摩用白己的话归纳老陆的小说创作观。

(4分)

3.仔细阅读第7-9节,各用一句话概括所叙的两件事,并回答这两件事各白表现老陆怎样的性格特点。

(4分)

4.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记叙文中常常穿插议论文字,比如本文的第⑥段就是如此。

分析这段文字的表达效果。

(2分)

5.揣摩文章结尾为什么要写我作水墨江南水乡画和妻子对我画作的评价?

(5分)

答案:

17.(2分)衬托((1分)老陆的温和、宽厚(1分)

18.①小说创作情节应该曲折起伏;②小说结尾应该余味无穷(4分,每点2分)

19.①坚持让外宾先下车((1分),表现老陆的谦逊礼让((1分);

②主动帮我修车修镜框((1分),表现老陆的乐于助人(1分)

20.对第4,5节记叙内容的评价(1分),表明老陆创作出优秀小说的原因是在于他能从各种意味深长的事物里找到小说艺术的玄机。

(1分)

21.(5分)内容上:

①用作水墨江南水乡画来表达我对老陆的怀念(1分)

②用画水墨江南水乡来赞美老陆的创作具有苏州的地域气质(或赞美老陆的作品具有精致、透彻、含蓄和隽永的特点)(1分)③用妻子的评价赞美老陆宁静、灵动、宽厚的性格。

(1分)

结构上:

①前后呼应②点题。

(2分)

守岁冯骥才

①一种昔时的年俗正在渐渐离开我们,就是守岁。

②守岁是老一代人记忆最深刻的年俗之一,如今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城市人,最多是等到子午交时之际给亲朋好友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拜个年,然后上床入睡,完全没有守岁那种意愿、那种情怀、那种执着。

③我已不记得自己哪年开始不再守岁了,却深刻记得守岁那时独有的感觉。

每到腊月底就兴奋地叫着今年非要熬个通宵,一夜不睡。

好像要做一件什么大事。

父母笑呵呵说好呵,只要你自己不睡着就行,决没人强叫你睡。

④记得守岁的前半夜我总是斗志昂扬,充满信心。

一是大脑亢奋,一是除夕的节目多:

又要祭祖拜天地,又要全家吃长长的年夜饭,最关键的还是午夜时那一场有如万炮轰天的普天同庆的烟花炮竹。

尽管二踢脚、雷子鞭、盒子炮大人们是决不叫我放的,但最后一个烟花——金寿星顶上的药捻儿,却一定由我勇敢地上去点燃。

火光闪烁中父母年轻的笑脸现在还清晰记得。

⑤待到燃放鞭炮的高潮过后,才算真正进入了守岁的攻坚阶段。

大人们通常是聊天,打牌,吃零食,过一阵子给供桌换一束香。

这时时间就像牛皮筋一样拉得愈来愈长了;瞌睡虫开始在脑袋里喷撒烟雾。

⑥无事可做加重了困倦感,大人们便对我说笑道:

可千万不能睡呀。

⑦我一边嘴硬,一边悄悄跑到卫生间用凉水洗脸,甚至独出心裁地把肥皂水弄到眼睛里去。

大人们说,用火柴棍儿把眼皮支起来吧。

⑧年年的守岁我都不知道怎么结束的。

但睁眼醒来一定是在床上,睡在暖暖的被窝里。

枕边放着一个小小的装着压岁钱的红纸包,还有一个通红、锃亮、香喷喷的大苹果。

这寓示平安的红苹果是大人年年夜里一准要摆在我枕边上的。

一睁眼就看到平安。

⑨我承认,在我的童年里,年年都是守岁的失败者,从来没有一次从长夜守到天明。

⑩故而初一见到大人时,总不免有些尴尬,尤其是想到头一天信誓旦旦要“今夜决不睡”之类的话。

当然,我也会留意大人们的样子,令我惊奇的是:

他们怎么就能熬过那漫长一夜?

⑾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知道为什么守岁。

可是守岁的道理并不简单。

?

后来我对守岁的理解,缘自一个词“辞旧迎新”。

而首先是“辞”字。

⒀辞,是分手时打声招呼。

⒁和谁打招呼,难道是对即将离去的一年吗?

⒂古人对这一年缘何像对待一位友人?

这一年仅仅是一段不再有用的时间吗?

⒃那么,新的一年大把大把可供使用的时间呢?

又是谁赐予我们的?

是天地,是命运,还是生命本身?

任何有生命的事物不都首先拥有时间吗?

⒄可是,时间是种奇妙的东西。

你什么也不做,它也在走;而且它过往不复,无法停住,所以古人说“黄金易得,韶光难留”。

也许我们平时不曾感受时间的意义,但在这旧的一年将尽的、愈来愈少的时间里——也就是坐在这儿守岁的时刻里,却十分具体又真切地感受到时光的有限与匆匆。

它在一寸一寸地减少。

在过去一岁中,不管幸运与不幸,不管“喜从天降”还是留下无奈、委屈

与错失——它们都已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在它即将离我们而去时,我们便有些依依不舍。

所以古人要“守”着它。

⒅守岁其实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表达着我们的生命情感。

⒆是的,守岁这一夜非比寻常。

它是“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

因而,我们的古人便是一边辞旧,一边迎新。

以“辞”告别旧岁,以“迎”笑容满面迎接生命新的一段时光的到来。

新的一年是未知的,不免小心翼翼。

古人过年要通宵点灯,为了不叫邪气暗中袭入;还将年画上所有形象都画上笑眼笑口,以寓吉祥。

由于对未来的这种盛情,所以正月初一破晓“迎财神”的鞭炮更加欢腾。

⒇于是,我们的年俗就这样完成了岁月的转换,以“辞”和“迎”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以长长的守夜与天地一年一度地“天人合一”。

(21)我们和洋人的文化真有些不同。

洋人对新年只有狂欢,我们的心理似乎复杂得多,其情其意也深切得多。

可是我们正在一点点离开这些。

(22)这到底是因为农耕文明离我们愈来愈远,还是人类愈来愈强势,无须在乎大自然了?

(23)守岁渐行渐远。

当然,我们不必为守岁而勉强守岁。

民俗是一种集体的心愿,没有强迫。

我们虽然不必为守岁而勉强守岁,但如果有条件和精力来守岁,不妨体验一下这个节点的独特魅力,这也是对大自然和生命的一种敬畏。

1.倒数第二段中,“这到底是因为农耕文明离我们愈来愈远,还是人类愈来愈强势,无须在乎大自然了”。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4分)

2.文中作者写到了自己小时候守岁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3.“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知道为什么守岁。

可是守岁的道理并不简单。

”结合文本,请概括分析“守岁”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6分)

4.文中最后一段说“守岁渐行渐远”,对此,作者认为应该怎样面对?

请概括回答。

(3分)

5.其实很多民俗都在渐行渐远,关于民俗文化的现状和发展,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4分)

答案:

18、

(1)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守岁等民俗渐行渐远的思考,作者认为有农耕文明愈来愈远离的客观原因,更有人类愈来愈不在乎大自然的主观原因。

(2分)

(2)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愈来愈不在乎大自然导致民俗渐行渐远的遗憾之情。

(2分)(第一句要解读内容,第二句解读情感)

19、

(1)叙写生动,丰富了过去一家人执着守岁的画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2分)

(2)由儿时记忆中大人们通宵守岁引发思考,揭示守岁这一民俗蕴含的文化内涵,深化了主题。

(2分)(要抓准丰富内容和深化主题这两个关键词)

20、

(1)守岁是“辞旧迎新”,既告别旧岁,表达对即将过去的一年的依依不舍,又笑容满面、小心翼翼地迎接生命中崭新而又充满未知的一段时光的到来。

(2分)

(2)守岁其实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2分)

(3)守岁是以一种特殊的风俗完成岁月的转换,并与天地一年一度地“天人合一”。

(2分)

21、

【篇二:

语文期末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咫尺(zhi)干涸(he)跷跷板(qiao)即物起兴(xing)

b.绯红(fei)炽热(chi)扎猛子(zha)颔首低眉(han)

c.媲美(pi)鞭挞(ta)文绉绉(zhou)如法炮制(pao)

d.家醅(pei)挑衅(xin)超负荷(he)龙吟凤哕(hu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不自量力海誓山盟托泥带水彻夜不寐

b.喜形于色别出心裁微不足道夜阑人静

c.相形见拙盛气凌人美味佳肴纹丝不动

d.精巧绝伦长吁短叹名门旺族神秘莫测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的丹青描绘它,摄影师以令人神往的镜头记录它。

b.长期以来,日本一些右翼分子一直妄图抹杀日军侵华的种种罪行,这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胸中都感到义愤填膺。

c.实践证明,要在教学中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能引导学生学习,绝不能越俎代庖。

d.真实的月球与传说中美丽的月亮大相径庭,它其实是一块冰冷的“大石头”。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美丽”“端庄”“晶莹”“沸腾”“特别”都是形容词。

b.“今天星期四”“红高粱”“大明湖畔”都是偏正短语。

c.乐陵的金丝小枣驰名中外。

(主语是“乐陵”)

d.凉风,即使是一点点,也给了人许多希望。

(假设复句)

5.下面语段有两处语病,请在原句中改正。

电信诈骗的泛滥和滋生使许多人成为受害者。

电信诈骗不仅损害了公民权

益,而且扰乱了社会秩序。

开展防电信诈骗进校园,是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

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海底两万里》这部科幻小说讲述了生物学家阿龙纳斯跟随尼摩船长乘坐诺第

留斯号潜艇在海底作了两万里环球探险旅行的故事。

b.《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墨池记》是我国古典文学“记”类作品中的经典

之作,其作者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罗、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格和顽强奋斗的

精神。

d.《名人传》中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对音乐孜孜不倦地追求,在双耳失聪、双目

失明、疾病缠身的情况下,创作了音乐史上辉煌的篇章。

7.默写填空:

(1),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京》)

(2)此中有真意,。

(《饮酒》(其五))

(3)浩荡离愁白日斜,。

(《己亥杂诗》)

(4)龚自珍《己亥杂诗》中“,”

两句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誓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

格和献身精神。

(5)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意在借此干

涉别国内政。

(欧阳修《醉翁亭记》)

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填空。

(2分)

(1)有哪种胜利能与这场胜利相比?

拿破仑的哪场胜利,奥斯特利茨哪天的阳

光能达到这一超人努力的光荣?

这种胜利是精神力量所从未取得过的殊荣。

一个

穷困潦倒、残疾而孤独、生而痛苦、世界从未给予他欢乐的人,却创造了欢乐献

给全世界!

他用自己的苦难锻造欢乐。

他以一句充满豪情的话概括了他的一生,

这句话今天已经成了一切勇敢人的座右铭:

“惟其痛苦,才有欢乐。

上面的文字出自《》,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