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专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9662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翻译专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翻译专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翻译专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翻译专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翻译专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翻译专业发展规划.docx

《翻译专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翻译专业发展规划.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翻译专业发展规划.docx

翻译专业发展规划

翻译专业发展规划

一、翻译专业发展背景

1、增设专业的主要理由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科技文化的不断进步,尤其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社会对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传统的外语教学无法满足社会对专业翻译人员的需求。

翻译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现象日益严重,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

在翻译需求逐步增加的同时,中国翻译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服务质量和人才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仲伟合表示“目前中国专业翻译人才缺口较大,无法满足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对外开放新格局及‘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人才培养还需长时间努力。

”“目前中国共有230所高校开设了翻译本科专业,设置翻译硕士学位的高校有205所,在校生共计6万余人。

”虽然学校数量较多,但实际招生培养人数并不多,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刚刚“在路上”。

因此,翻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比较好。

另一方面,随着翻译学逐渐获得认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翻译教学在现行教育体制中赢得一席之地,也为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成为讨论的焦点。

在此背景下,单纯培养合格的外语人才,而忽视了翻译专业的专门性和特殊性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要。

增设翻译专业,与传统的英语专业相互补充成为当务之急。

翻译专业的设置有助于完善外语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应对翻译人才缺乏现状,强化学生竞争力。

毕业生可以进入大中型翻译公司,民办高校,大中型英语培训机构,大中型外事外贸企业和新闻媒体等单位就业。

2、翻译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中国现有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人员约6万人,翻译从业人员保守估计达50万人,而有关抽样调查显示该数字可能达到100万人。

然而,现有的翻译人才仍无法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

目前国内市场最紧缺几类翻译人才,分别为科技口译、会议口译、法庭口译、商务口译、联络陪同口译和文书翻译。

国内专业外语人员少,又集中在少数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和政府部门中;其次,外译中工作由于相对容易,人才缺口不大,但能够胜任中译外工作的高质量人才则严重不足,估计缺口高达90%以上。

目前语言服务在“一带一路”对接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仍不理想,特别是对于中国文化的翻译难度较大。

2016年初关于英语翻译人才在各领域的分布数据的问卷调查中指出:

(1)最急需人才的方向是企业业务翻译和驻外工程项目翻译。

(2)从业人员被调查者中94%的人认为翻译行业社会需求量大,尤其是各大进出口公司、企事业单位、旅游公司以及翻译公司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很大,前景很好。

(3)翻译从业人员被调查者在不同场合从事翻译活动的比率分布,表明翻译从业人员一般较多的是从事一般性会见翻译和会议发言翻译,即随同翻译和同声传译的需求比较多。

(4)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比较大,翻译专业发展前景较好,但不同程度地存在翻译人才招聘困难的问题,尤其是高端翻译人才更为稀缺。

翻译人员缺乏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不足。

二、专业建设目标

1、翻译专业的建设思路

(1)总体建设思想

通过走访国内多所知名理工科院校的翻译实习基地,深入剖析我校学科优势和地缘优势,结合本地翻译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特点,我校翻译专业培养目标可以明确为“具备翻译职业素养的合格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为学生创造针对就业市场需求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在翻译实践中锻炼、提升。

(2)师资建设定位

以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师资为主体,建设和完善适应翻译专业新时期发展需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专业教师既具备深厚的英语和翻译理论功底,同时具有丰富的翻译工作经验,并满足应用技术型高等院校对师资提出的教学、科研、教改能力,及职称、学历配置规格等各项要求。

(3)专业建设定位

我校作为一所应用型大学,定位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因此,翻译专业的培养也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培养综合就业能力为本位。

在教学中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转岗能力与创业能力。

结合我校的特色,依托我校若干专业集群,培养的翻译人才以实用型翻译为主要方向。

(4)专业发展规模定位

根据对全国专业布局和人才市场供需情况的科学分析,立足学院和学科发展实际,翻译专业规模应稳定在单个年级2-3个自然班,并按人才市场需求合理调控翻译专业的规模增量。

2、总体建设目标

目前全国获批翻译专业的高校大部分为公办外语院校,文科或综合性大学,但也有不少公办理工学校。

武昌首义学院作为民办高校中排名名列前茅的理工高校,申办翻译专业属于创新和尝试,但还是具有一定优势。

可以将其优势理工科专业资源和翻译学科结合,将有利于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翻译人才,符合市场需求。

强化应用技术转型理念指导下的实践平台建设和教学改革,具备高质量的翻译专业办学水平,为大中型翻译公司,民办高校,大中型英语培训机构,大中型外事外贸企业和新闻媒体等行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融合型翻译人才,建设成为学校专业群中的优势专业,并力争在省内具有品牌效应。

三、分阶段、分项建设目标

(一)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科建设为导向,以学科带头人培养、团队建设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突出人才战略在专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统筹学科建设需求、教育教学改革需求、办学特色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抓“培养、引进、共建”三个环节,通过科学规划、学科带动、机制创新等措施,建立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学科研队伍,为实现专业发展目标提供师资保障。

2、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目前本专业现有15名专兼职教师,其中高级职称为5人,占33.3%;讲师职称8人,占53.3%;助教职称2人,占13.4%。

硕士学位13人。

从事高校教学经历在10年以上占79%,复合型、双师型5人。

3、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

本专业师资队伍应满足翻译专业对师资人才提出的各项要求;队伍的职称、学历、学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现有师资通过系统培养综合素质提升明显,高学历、高职称、高应用技能的学科领头人才经引进后在专业建设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与用人单位开展的师资共建工程取得突出成效。

建设出一支与专业建设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

计划到2020年,我教研室专有教师总数在20人左右。

青年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人数达到教师总数的100%,任课教师中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以上;拥有2至4名在有关领域中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具备“双师”型素质教师人数占教师总数的50%以上。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的措施

新时代下的翻译具有实践性、应用型和专业性的特点,因此要求翻译专业任课老师具有丰富的翻译理论基础,熟悉各翻译流派的主流思想,精通翻译策略和技巧,并且要具备相当数量的口笔译实践经验。

我系将集中利用社会、企业、学校等多方面的优势,培养应用型翻译专业老师。

(1)高校之间的合作。

积极参与有实力和有经验的高校组织的针对翻译专业教师的进修班。

与开设专业学位点的各高校定期举行交流活动,在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创新、语言实习基地建设、师资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2)高校与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合作。

聘请企业中翻译经验丰富的一线译者,参与我校教学和交流活动,他们的第一线经验可促进翻译专业教师的职业成长。

建立一定规模的翻译培训中心和实习基地,为翻译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提供与市场、客户直接接触的机会,增强实战性。

(3)翻译专业教师自身的学习。

鉴于目前教师队伍整体上翻译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我系将积极探索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提高教师的翻译能力和教学水平,如短期师资培训、脱产去企业实习、参与翻译赛事、承担翻译实务任务等促使教师突破传统训练,追求创新职业发展。

(4)鼓励教师从最新的研究成果中进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使科研结果促进教学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培养双师型素质的教师。

(5)落实“学科带头人引进计划”

经过5年的师资建设,认真落实“学科带头人引进计划”,重点培养、汇聚一些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务经验,并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切实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

(6)加速培养“青年骨干教师”,促使后备人才脱颖而出

围绕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中青年骨干教师、后备领军人物的选拔,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新一代学科、学术带头人。

(7)加强师德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

坚持政治、业务标准并重原则,不断强化以德育人、以德治教的观念,积极挖掘教师职业道德的新内涵,探索加强教师师德修养的有效途径,倡导积极进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严于律己的精神风尚,定期表彰和奖励优秀教师,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创建一支符合时代精神、德才兼备、开拓进取的教师队伍。

(二)课程建设

1、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2011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明确提出翻译人才培养目标“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

”此目标明确了通用型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应该具备6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双语知识与技能、双语转换能力、计算机辅助翻译知识、交流沟通能力、翻译职业及道德、相关行业知识。

以培养通用型和专门型相结合的“二型”人才为目标,不断优化课程组的结构与设置,深入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研究,注重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以精品课程及优质课程的示范性建设,带动翻译专业课程群整体质量的提升;建设通识教育、双语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与技能、实践教育4大模块的教学体系。

2、课程建设现状

翻译专业现有课程建设情况如下:

(1)公共基础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军事理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势与政策、大学体育、日语/法语、现代汉语、逻辑学及公共选修课。

(2)学科基础课程

英语语音、英语精读、高级英语、英语初级听力、英语中级听力、英语口语、英语泛读、多文体阅读、汉语写作、英语基础写作、英语中级写作、英语高级写作、学术英语写作、英语语法、古代汉语、英语国家概况、语言学、词汇学、英国文学作品选读、美国文学作品选读。

(3)专业核心课程

翻译概论、英汉语言对比、英汉翻译、汉英翻译、实用翻译、翻译批评与赏析、口译、交替传译、视译、计算机辅助翻译、跨文化交际。

(4)专业选修课程

中国文化翻译、中西翻译简史、旅游翻译、科技翻译、文学翻译、新闻翻译、法律翻译、影视翻译与中西文化、商务英语翻译、商务口译、同声传译、翻译研究方法。

(5)集中性实践环节

英语语音模仿实践、独立中文阅读与写作、英语阅读和文化实践、英语笔译实践、英语口译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3、课程建设总体目标

依照学院总体发展规划,以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为导向,建设符合翻译职业能力构成的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衔接,构建教学资源配置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结构体系。

充分发挥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相互促进在人才培养中的突出作用。

在优质课程建设方面,到2020年建成院级培育优质课程4—5门、校级精品课程2—3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在课程管理方面,实现课程管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在实践教学方面,开展校企合作,开辟各种翻译实习及实训基地。

4、课程建设具体措施

(1)加强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保证课程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成立院、专业教研室二级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学院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定全院的课程建设规划、方案,组织开展优质课程、精品课程的评选和验收,对各类课程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等工作;专业教研室负责制定课程建设规划、方案,开展各类课程的建设、指导、验收和检查,组织申报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工作。

(2)建成科学的课程设置,加大专业关联课程比例

进一步加大双语知识与技能课程及专业知识与技能课程的比例。

开设“现代汉语”、“汉语写作”等汉语方面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汉语素养和功底。

同时,根据我校的专业特色开设诸如“商务翻译”、“旅游翻译”、“法律翻译”、“科技翻译”和“新闻编译”等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将“翻译技术”纳入课程体系中,要求学生掌握运用主要办公软件与工具,通晓机器翻译和机器辅助翻译的工作机制,学会使用至少一种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

(3)建设教学辅助平台,有效利用翻译术语库

与翻译企业共建网站、专业技术术语库,提供教学支持平台,引进语料处理技术支持和服务,实现翻译资源共享。

利用翻译企业在多年实践中积累的大量专业术语,补充教材中的术语空白,进行学生项目实践和翻译实践,促成翻译成品和科研成品,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升级语料资源,培育特色优势翻译领域。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确保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

围绕课程建设目标,进一步加强教师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培训,调整充实培训内容,通过加大投入、内培外引、多渠道、多层次培训方式,全面提高师资质量,建设优秀教学团队。

将课程建设纳入教学工作考核、奖励范畴,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职工积极参加课程建设。

(5)强化基础设施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鼓励学生参加翻译实践活动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高级翻译实训室,全面推行实训室开放。

利用大量音视频素材,通过校园网络与教学资源中心相连接,为翻译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示范素材,用于翻译课程和同声翻译的教学演练,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注重翻译教学实习与实训,选择本省内外知名翻译企业和具有专业特色的企业作为我校翻译教学的翻译实习实训基地;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地方举办的各类国际会议等翻译实践活动。

(6)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优质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为保证课程建设的质量,学院要加大课程建设经费投入力度,设立课程培育建设专项经费,做好各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期培育工作。

(三)教学研究与改革

1、教学研究与改革指导思想

结合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和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背景,翻译专业的教学研究与改革重点着眼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将校企合作教育培养模式研究成果植入翻译本科生教育,仔细分析研究国内外的翻译教学经验和方式,实行产学研合作创新翻译教学、构建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最终目的是培养出适合翻译企业和翻译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

2、教学研究与改革现状

目前我院已承担多项科研教改项目,如省级项目《基于需求分析的英语专业核心竞争力及培养模式研究》,多个校级项目《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课程体系研究》,《以培养英语专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核心能力研究》,《基于整体听写法的英语专业听力教学方法研究》等。

我院教师在核心、国家级及省级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编著出版多部著作,如与翻译相关的著作《英语语言文化交际与翻译》,《商务英语翻译理论与教学》等。

成立并运作翻译工作室,指导学生参加海峡两岸口译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湖北省第十六届至第二十一届外语翻译大赛专业组笔译及口译比赛并多次获奖。

与多家企业建立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翻译实习实训场所。

在培养适合翻译企业和翻译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的目标下,推动校企合作育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上做出诸多有益探索。

3、教学研究与改革总体目标

通过全面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使传统课堂讲授与翻译实践紧密结合,避免空洞说教,探索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通过与翻译研究机构开展产学研活动,使翻译专业的培养方案更贴近社会需要,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通过与翻译科研机构联合办学,为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孵化器的作用。

每年争取获批3-4项校级教改课题,1-2项省部级以上教改课题,实现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成果应用与转化。

(四)实验室建设

1、翻译实验室建设现状

(1)翻译工作室

2013年至今,外语系翻译工作室成立并运作。

多名学生担任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笔译及口译工作、第十二届国际公共采购交流大会陪同口译以及广交会陪同口译工作。

并在省级乃至全国的各类口译翻译比赛中频频获奖。

(2)实训基地

翻译教学是以学生的训练为核心,除课上在老师指导下的训练,还为学生开辟了“自主学习教室”,“翻译实践与翻译项目管理”,与翻译机构联手建立了翻译实习基地。

始终坚持将实习实训基地建在企业,企业将人才培养基地建在学校的互利互惠合作模式,积极探索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近几年来,外语系一直努力与相关行业和企业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为本系学生在社会实践、实习和就业等方面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和就业渠道。

与外语系签订联合培养的合同单位有:

1)“天骄教育素质培训有限公司”,合同期限为3年(2011.4.5---2014.4.4),教育实习的学生达到了53人。

经过实习锻炼,学生的英语技能得到了运用和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能力得到了锻炼,与学生、家长以及同事的交流能力得到了加强,为毕业后从事英语翻译打下了基础。

2)“湖北省五矿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合同期限为3年(2013.9.2---2016.9.1)。

学生在该公司实习,熟悉了企业运作的程序、学习和翻译了企业英语订单,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外国语学院还与“新航线”、“魔耳英语”和“东星集团”等企业单位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

每一学期外语系都有在校学生去这些企业实习,也有毕业生去就业工作。

在这些企业里实习工作,学生们不仅将课堂知识转化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还增强和锻炼了自己的专业核心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将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以服务于社会。

4)外国语学院与与知名翻译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有利于学生开展翻译实践活动,也为毕业生进行毕业实习和在翻译公司就业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翻译实验室建设方案及进度安排

2015-2017年,成立校级翻译研究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1-2个口译实验室。

一方面为应用翻译专业的学生提供翻译实训平台提高学生翻译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为社会和企业提供口译、笔译的服务。

2018-2020年,建成现代化的翻译实训工作室,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模拟翻译实践。

运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设备把现代翻译技术融入翻译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和趣味性。

建一个课程网站,把学生的课堂延伸至课外,为学生提供一个讨论的平台,供学生进一步互动,并随时向教师咨询。

3、实验队伍建设方案

经过3—5年的努力,造就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先进实验教学方法、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专兼职结合、业务骨干力量相对稳定、与理论教师实现动态平衡的实验教师队伍。

(1)落实实验室主任负责制

实验室主任在院领导下,全面负责实验室工作,统筹安排实验室资源。

确立实验室主任队伍在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建设力度,配备较强的实验室主任,保证实验教学工作稳定运行,不断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

(2)加强实验人员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重视实验队伍培训工作,制定培训计划,经常对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在经费和政策上给予保障支持。

不定期举行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研讨会、开办专题讲座,介绍和交流本专业及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和前沿成果。

每年选送部分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或实验室管理人员参加国内有关研讨会;积极开展与省内外高校的相互考察、交流和研修,以适应实验教学工作的新要求。

(3)打通理论教师和实验教师队伍

鼓励和引导专业理论教师,特别是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或具有高级职称、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定期轮流到实验室工作并形成制度,确保每门实验课在实验室工作的教师保持相对稳定。

采取激励措施,鼓励优秀教师充实到专职实验教师队伍中,参与实验教学、实验技术和实验室建设、管理工作。

(4)组织、引导教研室参与实验教学研究

将教研室的业务活动与实验室的建设密切结合,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逐步实现实验教学既相对独立,又与理论教学密切结合,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业务骨干相对稳定、与理论教师实现动态平衡的实验教师队伍。

(5)加强与企业和社会各界的交流合作,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确定5所以上的校企合作机构,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开始翻译教学与实践的合作教育。

充分利用校外优质资源建设“双师型”导师队伍。

寻找合作企业共建翻译网站,建设专业技术翻译术语库,校企间多方面实现资源共享。

(五)教材建设

1、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强调以人为本、一切为学生服务的工作理念,大力推进教育创新。

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南为依据,以课程建设的成果为依托,立足民办院校的特点,继续完善专业教材建设体系,实施“精品教材建设工程”,争取编写出一批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鼓励教师编写符合学校教学实际要求或具有特色的教学辅助教材和实验指导书(讲义);继续坚持教材的择优选用原则,确保高质量、有特色教材进课堂,保证教学质量。

2、教材建设目标

继续加强教材选用管理,规范选用程序,大力推广、使用教育部规划教材、国家级重点教材、省部级优秀教材或推荐教材,把精品教材作为教材选用的主要目标,5年之内选用以上优秀教材率应达到80%以上,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对发展迅速和应用性强的课程,要不断更新教材内容,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缩短使用周期,使用近3年出版新教材的比例应达到60%以上;鼓励直接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

将选用优秀教材和自编特色教材相结合,不断提高教材质量。

根据条件和需要努力编写校本特色、优势教材,到2020年出版特色、优势教材5本左右,争取有1-2门课程教材入选省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教材。

继续重视并加强实验指导书等辅助教材编写工作。

3、教材建设主要措施

(1)规范教材选用制度,积极使用先进教材。

继续加强教材选用管理,规范选用程序,各专业特别是各专业的主干课程,都要积极选用国家“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优秀教材、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2)加大投入,积极编写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

进一步加大对教材建设的投入,争取在五年间编写出版1-2部有特色、高水平、内容新、复合型培养人才所需教材。

(3)突出重点,着力抓好精品课程的教材建设。

在具有优势和特色专业的课程上,集中力量,抓好具有较强师资力量的精品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

(4)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对教材建设的影响,积极研究探索与之相配套的各类新型教材的建设和应用。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研制和开发多媒体教材,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5)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建设。

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建设,必须做到与理论教学相配合、符合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

对实训课程教材的编写,既要考虑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更应该强调编写稳定性、通用性较强的实习教材。

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建设要体现规范化,具有创新性与综合性,同时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6)建设翻译实践材料库,把教材与翻译案例相结合,在教学中依托翻译教学理论。

与校外合作单位协作,由他们提供真实的翻译材料作为学生课程作业与实践内容。

建设翻译语料库,使教师带领学生对各种译作进行量化研究以及统计分析,为教学选材提供依据。

(7)建立激励机制

对于获得优秀教材奖,列为教育部规划教材、国家级重点教材、省部级优秀教材的主编和副主编,参照学校科研奖励办法予以奖励,进一步调动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多出教材,出好教材。

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教研室

2016年6月15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