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9488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x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x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结题报告

延安市实验中学侯雪萍

一、课题背景

(一)社会进步和学生成长需要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概念,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潜能,从而促进学生心身和谐发展的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现代社会变化加剧,科技发展导致生产方式日新月异,信息产生和传播令人目不暇接,人际交往与生活模式也因此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个人的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导致了更大更长久的压力,长期压力的积累对个体的发展日益凸显,而此时的教育不仅担负着传承文明与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的重任,而且还要肩负起对人内在世界的关怀,即帮助人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养成追求和体验人生幸福感的基本能力。

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身心发展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可以用“在矛盾和不平衡中快速发展”来概括。

他们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

但是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有所欠缺,需要继续学习,有些要依赖父母,为此会产生许多矛盾和冲突,使得这一时期成了危机四伏。

所以,对于个体和社会发展而言,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须的紧迫的。

(二)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开设专门的课程。

因为课程最能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它主要面对全体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以发展和预防为主,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而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保障。

由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家课程设置中没有详细的规定,所以,至今,在心理健康课程方面,没有系统性,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教材、难以操作,在教学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缺乏规定性和科学性的统筹安排,使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失去了其有效性和科学性。

从课程学的角度设立专门的课程,才会以此为主线将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开展。

(三)校本教材的开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要求

我校是一所现代化完全中学,被评为“省级示范初中”,在校初中生4200名左右,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深刻的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生的成长中担负着重要责任。

例如:

在一次新生心理健康的普查时发现,我校新生心理健康总体处于中上等水平,其中轻微问题组和严重问题组的同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各种心理障碍,集中表现在:

学习焦虑,人际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等。

在成长的每个阶段,学生们要经历的心路历程各不相同。

怎样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长的动力?

首先值得探讨的是,面对多数学生的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立。

心理健康课程的编制应自成体系,充分体现地域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符合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

我们尝试采用引入、改编、整合和创新等方式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开发具有学校特点、能满足学生人格成长需求富有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二、理论依据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

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心理治疗到心理咨询再到心理健康的过程。

霍伊特认为:

心理辅导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部分,要通过全校性服务,充分帮助学生发展潜能。

全校老师都应该担任辅导工作,要将辅导工作统一在学校课程之下,从校长到咨询人员各司其职。

这样的教育模式对学校和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如何建立一套有效而又受欢迎的课程呢?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有多种途径,陈家麟教授认为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有:

专门课程;学科渗透;寓于活动;优化环境;心理咨询。

如果不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就无法保证其系统性。

目前在我校只有初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没有指定的教材和明确的课程标准,其他年级均没有开设课程。

以讲座或选修课形式出现的其他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必修课程的延伸,也不应当是单纯体现学生兴趣取向的小组活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校本课程的开发才能保证其规范性、科学性。

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既是对国家课程规划的重要补充,又是体现学校心理教育自身特点的保障。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

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施瓦布的“实践的课程模式”认为:

“兴趣需要的满足和能力德性的提高”应当成为课程实施的最终目的。

他把教师和学生看作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在课程开发中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孤立于课程之外,教师是课程的主要设计者,或者在执行课程的实践中可以根据特定的情形发挥创造性,学生则有权对于什么样的学习和体验是有价值的以及如何完成这种学习和体验等问题提出疑问要求解答。

课程开发的焦点是课程系统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过程,尤其是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课程理论充分重视教育情境的独特性,使具体学校和独特的学生群体的需要成为课程开发的核心。

“实践模式”和“过程模式”理论为当代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人士共同参与。

它充分尊重学生、学校、社区的差异性,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

校本课程开发的这一特点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关怀精神,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是不谋而合的。

处于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中的人的心理发展历程和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这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发展性。

只有借助校本课程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充分满足这一要求。

(三)学生中心课程论

杜威提出课程与教学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兴趣和需要。

主张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态度等为基础来编制课程。

这两种课程有两个特点:

第一,课程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不是学科内容和社会问题。

第二,课程内容不是既定不变的,是随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变化而变化的。

“课程的职能是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有助于个人发展的有内在奖励的经验。

它把学生的自我实现视为一种基本需要。

课程的核心是情感与认知和学生行动的整合。

让学生本身成为课程的一部分,让学生参与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而不是课程传递的对象”。

释放和重视学生的愿望,令教育活动避免成为学生被动的接受。

(四)泰勒的课程理论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课程编制的四个阶段:

确定目标;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五)政策依据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概念的提出使得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开发。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要求建立具有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的课程结构,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育人功能,培养出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谐发展的人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了政策依据,有了开发的指导思想和更充分的开发空间。

三.研究内容

几年来,经过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建立了一个以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为基础,开展个别咨询为延伸,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为支持的工作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我们首先要探索的教育途径。

在课程的设置上,发展性的教育指导思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保证。

我校进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的具体内容是:

(一)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团队建设

在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团队中,教师应该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因为他们在心理健康的第一线。

我校现有专职心理教师2名,主要任务是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制定、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课程修订、课程评价等工作不能只由心理教师来完成,而应当是一个团队。

我们成立的团队成员包括学校主管领导、心理教师、其他科任教师。

对我们这个团队成员的要求是:

要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素质,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探究的热情,充分认识心理健康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愿意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学习研究和实践,并且具有一定的开发能力,包括:

突破单个学科的专业性,充分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能够对开发的设想进行实施,并及时记录反馈,以助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要有与其他成员合作与有效沟通的能力。

成员们具备了这些能力,本着自愿的原则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规化。

根据团队成员的课时安排,保证课程研发的时间。

同时搜集学生各方面的心理信息并进行分析,在确定具体课程。

所以需要成立这样一个团队,并做好团队的管理。

(二)制定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目标

泰勒认为“如果要设计一种教育计划并不断加以改进,那就有必要拥有有关于所指向的目标的观念,针对这些教育目标,应该怎样选择材料、规划内容、开发教学程序、编制测验的标准。

教育计划的所有内容实际上是达到基本教育目标的手段。

”目标的确立是确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可以让心理健康教育有明确的指向性。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注重学生的个人经验和价值,以学生为中心。

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心理需求,以及他们的心理发展状况,所以要充分了解各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才能合理系统的组织开发课程。

因此对初中生各阶段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和本校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调查分析是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目标的前提。

1.初中各年龄段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

借助多种研究资料,专业书籍我们总结出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独立意识增强:

开始有了获得自尊的需要,他们希望同伴能接受自己、肯定自己、喜爱自己。

由于身体急剧变化,他们感到已长大成人,希望自己支配自己,并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不少情况下开始对师长表现出不驯服,要求成人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

但因为处在转折时期,思想和行动还未脱稚气,所以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常常充满矛盾,很容易自以为是。

学习心理变化:

初中生的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能够在观察中注意到事物的细微处,能够较长时间地专注干一件事物,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地表达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

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与成人相比较少有保守性,他们喜欢进行奇特的幻想,在许多方面都有创新的见解。

因为有了较深刻的内心体验,所以自我需要的范围扩大了,需要满足的要求也提高了。

情感体验变化:

初中生的兴奋性较高,稳定性较差,波动性较大,两极性十分明显,容易激动,十分热情而又经常动荡、变化,容易出现冲动行为。

随着思维的日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初中生情感的指向日益广泛,既有社会性情感,也有自我认知的态度体验。

在某些情况下,初中生们似乎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

态度的认识因素与情感因素易于产生不协调性,即理智上认为应该(或不应该),而情感上却不然。

意志品格方面:

近期目标是推动初中生心理活动的主要动机,他们很难将自己的行为同远大目标真正联系起来,他们在各种活动中想到的是如何完成任务,而不是完成任务的意义;他们往往决心很大,行动却很差,说的和做的相脱离。

初中生仍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估价,而是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

几次甚至一次偶然的成功,就可以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才而沾沾自喜;几次偶然的失利,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无能透顶而极度自卑。

性格开始朝着稳定与成熟的方向发展,但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在思维品质方面,初中生思维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其思想的偏激与极端,不能全面、辩证地分析回题、解决问题,而是抓住一点而不计其余。

这种思想的片面性还使初中生在思考、分析问题时极易钻牛角尖,严重者会出现心理障碍。

初中生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在显示出很高的创造力的同时,又暴露出思想上缺乏严谨的逻辑性及全面性,所以,对问题的最后处理结果常常是虽很有新意,但并不准确。

自我评价方面:

初中生开始由注重外部表现的具体评价,向以抽象慨括为主的抽象评价转变,他们已经能够把一些社会准则、道德规范纳入自我评价之中。

开始将个人的主动适应替代了原先对外界要求的被动迎合,即在社会适应方面的自觉性和选择性得到飞跃性的发展。

由于发现了不同于外部现实的内心世界,所以初中时期便产生了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欲望和能力。

2.本校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为了更好的把握学生心理动态,我校对每年新入学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普查,发现:

本校学生除了初中生该有的普遍心理特征外,还有一定的特殊性。

调查发现:

在学习心理方面的问题最突出,在“学习焦虑”上女生高于男生,生源地为县城的学生显著高于生源地为城市的学生。

随着升学考试和就业考试的难度增加,学生和父母都很关心学习。

学生每天把学习挂在心上,担心被老师提问,上课时提心吊胆,一有考试就怕考不好而无法安心学习,

人际关系问题仅次于学习问题,青少年时期,由于自我意识增强,不会与人交往,很怕生人,所以,与他人讲话时,担心会不会脸红,受到老师或父母责备时,一直放在心上,并担心朋友也会背地里说自己的坏话,因而经常感到焦躁。

3.制定课程目标的原则

适时性原则:

首先根据初中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课程目标。

其次在学生有需要时通过心理课程给予帮助。

发展性原则:

心理教育要走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前边,目标适当的高于目前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养成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心理健康维护,实现自我成长。

可操作性原则:

目标要具体化,可以观察评定,可以训练和培养。

综合性原则:

目标要将本校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初中生心理发展规律相结合,要有针对性,又不忽视心理教育的系统性。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经过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断的设计、实施和反思,我们团队成员对课程内容几个方面达成共识:

1、有关心理学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应当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帮助成长、促进发展这一目的下,依据已定的课程目标来确定。

课程有关心理学方面的内容可以包括:

关于人的心理结构要素的知识;关于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知识;关于心理卫生或心理健康以及自我保健的知识;关于优化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的知识;如何进行自我心理教育的知识。

在内容的选择上知识是适合选择较浅显易懂的,它是为发展心理调适能力服务的。

正确合理的选择编排心理知识是确定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课程内容的首要方面。

适当的安排心理教育知识,能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的理解。

2、传递健康理念

在课程的内容中,让学生领会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树立健康的人生理念。

初中生有足够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去完成这一内容的阅读,这种方式有助于促进认知与情感的协同发展。

3、维护心理健康的一般技能

心理健康的标准中提到:

与现实环境能保持接触;保持人格完整;能从经验中学习;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合理的表达情绪和情感……保持心理健康除了懂得一些心理知识、具有正确的健康观念外还需具备重要的能力。

如:

交往的技巧、调控情绪的方法、增强记忆的方法等等。

心理教育课堂上,探讨和教给学生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技能是有必要的。

4.丰富学生心理体验,感受成长的喜悦

心理健康教育课常用的活动方式有情境体验、心理陈述、行为训练、小品、角色扮演、心理剧、讨论、辩论等形式。

通过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受,自主地进行心理调整。

以上四个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课都必须包含的。

一般来说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围绕认识自我、环境适应、学习心理、人际关系等主题设计。

我们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在课程实施中采用多种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课堂上让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四)课程实施

1.根据课程内容选择授课方式

完成了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规划和设计后,接下来就是实施了。

首先考虑的是时间的安排,在固定的课时对对应的班级和年级开课,此外,在学生的某些特殊阶段为各年级开讲座,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有选择的使用。

以环境适应为例,我校将初一新生的适应辅导放在开学三周左右。

经过两周里对学生的调查发现: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校园走出来,进入初中阶段,面临一个全新的环境,多数学生都能很快的适应一个新环境,但有少数学生存在一定的环境适应问题。

如果学生适应不良,就可能长期处于一种焦虑、紧张、烦躁的状态之中,使正常的学习、交往和活动受到消极的影响。

针对学生的这一问题我们制定了“笑迎新生活”专题:

本专题的课程目标是:

了解自己在新环境中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带来的不适,带领他们感受环境的适应,活动中体验怎样快速的适应初中的生活、学习以及给自己的初中生活制定一个完美切实可行的计划。

本专题的课程有:

(1)准备好了吗

(2)勾勒友谊树

(3)心灵首先到达

(4)我的愿景墙

以班级为单位授课。

2.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从课程教学角度来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同样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主体性原则:

在实际的课程实施中,创设情景、组织活动,教师只是协助者,学生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方式体现。

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做到全面了解学生,避免主导课程活动全过程。

平等、理解和尊重原则:

信任是学生对教师所营造的平等、理解和尊重氛围的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反应,信任建立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只有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才能换来学生的坦诚相待。

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学会沟通,尊重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给学生更多的理解与鼓励。

开放性原则:

在课程的实施中不拘泥于课程,在活动中给学生更多展示自我,反思自我的机会。

这要求教师做到不禁固学生的思想和感情,要有开放的意识放下师道尊严,听取学生的认识,促进多向交流。

(五)课程实施的评价

课程评价是指研究一门课程某些方面或全部的课程价值的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评价是通过对学生的评价,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关注发展中的需求,借此考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对课程进行改善。

具体评价方式:

我校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通过期中期末问卷调查对教师进行评价。

2、通过组内观课议课对教师课堂进行评价。

3、教师自评,反思。

四.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开发与实践中的思考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有效的管理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是一个可替代的地方特色课程,更不是国家课程的延伸和拓展,它是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通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深刻感受到开发需要有效的管理。

1、课程开发团队的内部管理

有效的管理首先是校本课程开发团队的管理。

面对初中三个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两个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建立一个教育思想统一,具有心理教育基本素质的心理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团队是一个基本的组织保证。

团体动力学理论显示,团体具有吸引各个成员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来自于成员们对团体内部建立起来的一定的规范和价值的遵从,他把个体的需求和团体的目标联结在一起,使团体行为能够影响个体行为。

因此要使参与的教师在心理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进行开放、民主的合作,良好的组织管理直接关系到该课程开发的连续性和实效性,也直接影响着教师从事课程开发的积极性。

参与到开发工作中来的教师他们为什么会参与这项工作?

可以将他们分为“任务取向”和“自我取向”者,“任务取向”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他们自己决定的、内在的目标。

他们目标的中心是个人发展和成熟。

“自我取向”的人则强调绩效,他人的绩效、重要人物的绩效会作为自己绩效的标准。

准确把握动因使得组织管理者能够针对动因采用合理的手段激励小组成员。

对于关注个人发展和成熟的教师,进修、学习、研讨会更好地满足他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专业发展的需求。

乐于强调绩效的小组成员,可以更多地鼓励他们参与活动课程展示、评比、竞赛等,既调动了他们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又促进了他们专业的发展。

2、学校提供的管理支持

从开发团队外部来看,学校首先不仅要赋予教师决定课程的权力,更要从制度上保证教师有不断学习进修的机会。

对大多数成员而言,要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者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学习,还要加强课程开发的能力。

这种开发能力包括:

突破单个学科的专业性,充分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能够对开发的设想进行实施,并及时记录反馈,以助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具有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合作与有效沟通的能力。

其次,学校通过什么方式认可开发团队的工作,是否有合理的激励机制,都是影响团队心理课程开发正常进行的重要因素。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师间合作不足。

教师教学专业文化趋向与孤立,在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管理中教师间缺乏合作。

但在这个团队中,参与到开发活动中来的教师都是自愿的,共同的志趣和专业认同使得大家走到一起,从教师最初主观意愿来看,带有良好的合作意向。

从开发团队运行的远景来看,成员间建立互相支持并且协同合作的关系是小组内部管理必须达到的状态。

我们还要注意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兼职参与课程开发教师专业有较大差别。

怎样通过开发团队内心理专业课题的研究、团队学习为教师提供新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组成员的稳定性。

(2)建设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包含了对学生心理发展、预防、干预三个层面的任务;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两条途径;心理辅导课程、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等多种形式。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心理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不是封闭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一方面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需要为前提,设计课程方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和训练。

另一方面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充分发挥课程开发体系中各因素的作用,要多渠道构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的支持系统,开发和利用隐性教育资源,将系统中各因素互相联结、渗透、互补来发挥整体的功能。

3、多渠道构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的支持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了由课程开发团队的教师在各年级定期开设外,还可以以班会为辅导,父母学堂为补充,团体辅导为延伸的一个课程开发支持体系。

在学科教学课时之外,班会是班级活动自由度最大的时间,也是班主任对班级进行德育教育时间。

在促进学生个体成长、健全人格养成方面,学校德育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德育在理念上更注重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弘扬主体精神,开发潜能,培养德性。

实现这一转变要求德育改变说教、灌输、批评、管制等方式,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通过活动、训练、实践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以良好的心理素质给道德品质的养成以稳固的心理支撑。

班会可以说是一个德育与心育的结合点。

发挥班级作用,让更多的班主任参与心理教育,以系列主题班会的形式组织班级本位的心理辅导活动。

既丰富了教育形式,又提高了班主任的心理教育能力。

通过设计班会主题将心理教育因素渗透到班会中。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影响最大。

家长教育方式偏差,如教育方式粗鲁简单、放任式、溺爱式等不恰当或错误的教育方式引发了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

还有一些家长因为工作、家庭关系自身内心就充满苦恼和困惑,在教育孩子时不良的情绪和自身心理压力就会不自觉地向子女倾泻。

如果不做好家长的家庭教育参谋与指导工作,学校心理教育的功效就会受到影响。

因此,父母学堂的心理教育讲座是学生心理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支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可以为初一新生和家长开设《适应新环境》家庭教育讲座,为初二年级学生家长开设《突破沟通障碍》的亲子交往讲座,为初三年级学生家长开始《备战中考》的家庭饮食和生活指导。

团体辅导是针对学生自愿组织的。

它的规模比课堂小,参与的同学互相间更容易形成和谐、友好的小组合作关系。

我们把团体辅导分为发展型和辅导型两种。

发展型是对某一专题感兴趣的同学参与进来,希望通过辅导了解更多相关的心理知识和有关技巧。

辅导型则是指某一方面存在心理困惑甚至偏差的同学在心理教师的邀请下参与的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