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反应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方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9487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机化学反应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有机化学反应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有机化学反应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有机化学反应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有机化学反应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机化学反应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方法.docx

《有机化学反应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机化学反应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方法.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机化学反应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方法.docx

有机化学反应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方法

幻灯片1

有机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研究方法

幻灯片2

有机化学反应过程研究方法一一动力学方法

●既理论化又简单化的方法才具有实用性。

●在有机反应的过程中运用宏观动力学概念,研究反应过程的影响因素,使工艺优化过程理论化。

●在应用动力学概念优化工艺时不需要求取动力学数据,使反应过程研究简单。

 

幻灯片3

●动力学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动力学方法及其基本特征

●动力学研究方法举例

●分离过程优劣的检验标准

●多步反应过程的分离方法简化原则

幻灯片4

动力学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转化率、选择性和收率

●选择性

●收率

●平行副反应与连串副反应、活化能与反应级数

●主副反应的速度比---对比选择性

●温度效应

●浓度效应

 

幻灯片5

转化率

●转化率的定义为:

反应物A所反应掉的分数。

其数学方程式为:

●转化率=反应消耗原料A的物质的量/应加入原料A的物质的量

幻灯片6

选择性

●选择性定义:

反应掉的原料中,生成目的产物所占的分数。

其数学方程式为:

●选择性=反应生成主产物所消耗原料A的物质的量/反应消耗原料A的物质的量

幻灯片7

收率

●收率概念定义为:

加入的反应原料中,生成目的产物所占的比例。

●其数学方程式为:

●收率=反应生成主产物所消耗原料A的物质的量/反应加入原料A的物质的量

 

幻灯片8

●收率为转化率与选择性的乘积,收率为转化率与选择性的综合函数。

●反应的目标是提高反应的收率,之所以引进转化率和选择性的概念,是因为收率更抽象,而转化率和选择性更具体。

●研究的对象越抽象,则影响因素越多,因果关系越复杂,分析起来越难;而研究的对象越具体,影响因素越少,越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手段。

用具体的概念代替抽象的概念,才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幻灯片9

●对于有机合成工艺的优化,往往以提高目的产物的收率为目标,由于影响因素较多,问题复杂。

●动力学研究方法的目标是提高选择性,这就剔除了转化率的影响,使目标更具体了,此时只有温度和浓度才是选择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技术关键找到了。

因在一定转化率下,主副产物之和是一个常数,副反应产物减少必然带来主反应产物增加。

幻灯片10

●转化率X与选择性S各自的函数关系为:

X=f(Ci·T·t)S=f(Ci·T)

●未提及压力是因为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变量,而只是温度或浓度的函数。

●表面上看,转化率较复杂,但要提高转化率实际上却非常简单,要么延长时间,要么升高温度,要么增加反应物的浓度或移出产物,而再无别的办法。

●选择性虽只是温度和浓度的函数,却远比转化率关系复杂。

●研究较复杂的收率问题,可以将其分解成选择性和转化率问题,分阶段研究,逐项解决,以简化研究过程。

幻灯片11

平行副反应与连串副反应、活化能与反应级数

●提高主反应的选择性就应抑制副反应。

●副反应种类繁多,归纳起来只有两种:

●平行副反应

●连串副反应

幻灯片12

平行副反应

●为方便讨论,可设定A,B,C…为反应物,p为目的产物,S为副产物,设在同一反应过程中,同时发生如下两种反应类型:

●A+B→P

(1)

●A+C→S

(2)

●式

(1)和式

(2)是平行进行的,式

(2)就是式

(1)的平行副反应。

幻灯片13

●RP=KPe-Ep/RTCAaCBb

●RS=KSe-Es/RTCAa’CCc’

●在温度、浓度一定的条件下,反应速度取决于反应的活化能和各反应组分的反应级数。

 

幻灯片14

连串副反应

●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目的产物可与某一组分继续反应生成副产物。

●ABPCS

●该反应可拆分成:

●A+B→P(3)

●P+C→S(4)

●则式(4)就是式(3)的连串副反应。

 

幻灯片15

●用与平行副反应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出具有连串副反应的主副反应的速度方程分别为:

●RP=KPe-EpP/RTCAaCBb

●RS=KSe-Es/RTCPp’CCc’

 

幻灯片16

主副反应的速度比-对比选择性

●平行主副反应及连串主副反应的竞争将是讨论的重点。

然而,活化能和反应级数等动力学数据不容易得到,有诸多未知数的反应速度方程没有实用价值。

●主副反应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主副反应速度的竞争。

●引进对比选择性------相对反应速度的概念(一个主反应与某一副反应速度比),便可将主副反应竞争的影响因素具体化了。

幻灯片17

●设定S为对比选择性,得到带有平行副反应的对比选择性的函数式为:

●S=KP/KSe-(Es-Ep)/RTCA(a-a’)CBbCC-c

●显而易见,S的取值范围为0→+∞。

●这里KP/KS是常数项,e-(Es-Ep)是温度的单元函数,可称为温度效应;CA(a-a’)CBbCC-c仅与各组分的浓度有关,可称为浓度效应。

●除特殊的反应抑制剂可减缓反应速度外,反应级数α,b,c,a'等一般为正值。

 

幻灯片18

●上式中未知活化能、反应级数的具体数值。

●重要的是要知道主副反应之间活化能的相对大小和主副反应对某一组分反应级数的相对大小。

幻灯片19

温度效应

●S=KP/KSe-(Es-Ep)/RTCA(a-a’)CBbCC-c

●当各组分浓度一定时,对比选择性是温度的单元函数:

●S=Ke-(Es-Ep)/RT(K=KP/KSCA(a-a’)CBbCC-c)

●若Es>Ep,Es-Ep>0,则:

●T(Es-Ep)/RTe-(Es-Ep)S

●T(Es-Ep)/RTe-(Es-Ep)S

 

幻灯片20

●若Es

●T→S

●T→S

●结论:

●升高温度有利于活化能高的反应,降低温度有利于活化能低的反应。

●逆定理亦成立:

升高温度有利的反应,其活化能较高,降低温度有利的反应,其反应的活化能较低。

温度变化对对比选择性影响的趋势与主副反应活化能的大小一一对应。

 

幻灯片21

●Es-Ep>0

●Es-Ep<0

●这里,我们只关心Ep、Es的相对大小,而不关心Ep、Es的具体数值。

指导我们选择反应温度条件的理论依据,是Es与Ep的相对大小,而不是它们的具体数值。

 

幻灯片22

S-T曲线

幻灯片23

●当在两个不同的温度下做同一合成实验时,一般情况下,能得到两个不同的选择性,据此可以判断主副反应活化能的相对大小,并由此推断是低温还是高温对主反应有利。

幻灯片24

●例如:

在一个反应过程中,依次取T1、T2两个温度点实验(T1S2,则提供了如下信息:

●主反应活化能较低,低温有利于抑制副反应;

●大于T1的所有温度点,其选择性均小于T1对应的选择性S1;

●温度的选择实验只能在小于T1的范围内进行。

这大大地缩小了温度选择的范围,简单而高效。

 

幻灯片25

●S是主反应速度与某一特定的副反应(而不是所有副反应)速度的比值。

而往往在不同的温度范围内有不同的副反应,这就要求我们对复杂问题分段讨论。

●S与S,需要严格区别。

 

幻灯片26

浓度效应

●S=KP/KSe-(Es-Ep)/RTCA(a-a’)CBbCC-c

●当温度一定的条件下,对比选择性仅与各组分的浓度有关:

●S=KCA(a-a’)CBbCC-c(K=KP/KSe-(Es-Ep)/RT)

●在一般情况下,各组分均不是反应抑制剂,a,a’,b,c均为正值

●CB↑→CBb↑→S↑(B组分高浓度有利,应一次性加入)

●Cc↑→CC-c↓→S↓(C组分低浓度有利,除尽更好)

 

幻灯片27

A组分浓度对选择性的影响

●A组分浓度对选择性的影响,涉及到主副反应对A组分的反应级数。

然而我们也只关心反应级数a’与a的相对大小

●换句话说,CA(a-a’)对S的影响,只存在三种情况:

●①当a-a’>0时,CA↑→CA(a-a’)↑→S↑

●②当a-a’<0时,CA↑→CA(a-a’)↓→S↓

●③当a-a’=0时,CA(a-a’)=1,S不随CA而变

●因而只要知道a与a’的相对大小,就足以清楚A组分浓度对选择性的影响了。

 

幻灯片28

如何求取,a-a’的正负值

●为了求取,a-a’的正负值,可在同一温度下作两个实验:

试验一是将A组分一次性加入(若温度无法控制的话,将B组分改为滴加);试验二是将A组分慢慢滴加,则试验一即为高浓度的A组分,试验二为低浓度的A组分。

比较两实验的选择性。

幻灯片29

●若A组分一次性加料,对比选择性提高,即CA↑→→S↑,说明a-a’>0→a>a’,A组分一次性加料可提高其浓度,对反应选择性有利。

●若A组分一次性加料,选择性降低,即CA↑→S↓,说明a-a’<0→a

 

幻灯片30

●上述推论的逆定理存在,主副反应级数差的正负值定了,加料方式变化引起选择性的变化趋势也就定了。

两者一一对应,互为因果关系.

●就S=KCA(a-a’)而言,

 

●K=KP/KSe-(Es-Ep)/RT)CBbCC-c

 

幻灯片31

●由S=KCA(a-a’),可得S-CA曲线:

 

●(c)a-a’>0

 

幻灯片32

动力学研究方法举例

●温度效应、浓度效应对反应选择性的影响是个普遍存在的一般规律,但在不同的具体实例中往往体现出特殊性,有时某一种效应更重要,而另一种效应不显著。

●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普遍性的理论原则指导下解决特殊的问题。

幻灯片33

 

这是一个既有平行副反应,又有连串反应的典型例子。

幻灯片34

平行副反应

 

幻灯片35

温度效应

T=10℃时,CP/CS1=5

●实验得出:

●T=80℃时,CP/CS1=2(色谱峰面积比)

●T=10℃时,CP/CS1=5

●由此推论:

●由于T↓→S↑,故Evp

●在10℃以上已无实验的必要,反应温度应控制在10℃以下。

 

幻灯片36

浓度效应

●对P与Sl说来,浓度效应不明显

●可以认为a-a’=0,b-b’=0。

幻灯片37

连串副反应

 

幻灯片38

温度效应

●实验得出:

●T=80℃时,CP/CS1=1(色谱峰面积比)

●T=10℃时,CP/CS1=10

●由此推论:

●由于T↓→S↑,故Evp

●在10℃以上已无实验的必要,反应温度应控制在10℃以下。

 

幻灯片39

浓度效应

●由动力学方程式可推论:

●CA↑→S2↑,A组分高浓度有利于主反应,应一次加入。

●Cp↓→S2↑,P组分低浓度有利于主反应,在反应生成后尽可能移走。

●B组分的浓度效应不能直接看出,由实验结果:

●当CB↓时(滴加卤素时)CP/CS2=15

●当CB↑时(一次性加入时)CP/CS2=1

●可以推论:

●b

 

幻灯片40

结论

●综合Sl与S2,设S=f(S1,S2)

●可得出结论:

●T↓→S↑(温度效应)

●CA↑→S↑(浓度效应,一次性加入)

●CB↑→S↓(浓度效应,滴加有利)

●CP↓→S↑(浓度效应,反应后尽可能移走)

 

幻灯片41

动力学方法及其基本特征

●首先定性反应产物

●跟踪定量反应产物

●分阶段研究反应过程和分离过程

●程序升温法

●调节加料法

幻灯片42

首先定性反应产物

●动力学研究的目标是研究反应的选择性。

提高主产物的生成与降低副产物的生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为两者的和是常数,此消彼长。

●既然把抑制副产物的生成作为主要目标,就应找出主要副产物是什么,研究主副反应在活化能、反应级数上的差异,进而研究主副反应竞争的影响因素,这样才能找出有利于主反应而不利于副反应的温度、浓度条件。

●所有这一切,搞清副反应产物结构是必要前提,这就要求首先定性反应产物。

幻灯片43

●要定性的反应产物是分析反应混合物的全部组分。

包括主产物,各副产物,各原料的物质结构,它们在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谱图上的相对位置和相对大小。

这比分析纯品更有意义,原因是从混合物的定性定量谱图中可以看出其中各组分的相对大小和各组分随温度和浓度条件不同的变化。

●动力学研究方法要求副反应最小,而其他研究方法往往要求主反应最大,两者比较虽然动机一致,方法与效果却差异很大。

前者是在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于不同的副反应采取不同的抑制方法,针对性强,对条件的分析把握也最准确。

后者的影响因素太多,难以理清思路。

●先定性方法非常重要,它是动力学方法的前提条件。

幻灯片44

定性的方法

●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气相、液相色谱均可推测各副产物可能的结构。

还可辅之以化学分析手段估计各组分的可能结构。

 

幻灯片45

定性反应产物的作用

a.首先搞清楚反应过程中有哪些副产物生成;

b.当有多个副产物时,重点找出最主要副产物也就是生成量较多的副产物的结构,因为只有抑制了主要副反应,才能显著提高主反应的选择性;

c.根据主要副产物的结构,研究其生成的化学反应方程、速度方程和对比选择性方程,并据此进行温度效应、浓度效应分析;

d.由对比选择性方程即可确定部分工艺条件,并据此编制获取活化能相对大小和反应级数相对高低的试验方案。

幻灯片46

跟踪定量反应产物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同一实验不同时刻各组分的含量进行跟踪测试,根据跟踪测试结果认识影响因素,再根据影响因素来调整实验方案。

幻灯片47

优点

●可在同一实验中考察原料、中间体、产物,各副产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趋势,从一个实验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可根据实验过程中的新现象调整和修改预定方案,使每一具体实验的目标多元化

●可以将不同时刻、不同组分的相对含量,整理成表格或曲线,从中不仅可以观察到不同组分的数量,还可以观察到各组分在不同阶段依不同条件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率,从而找出宏观动力学影响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去调整温度、浓度因素,以提高选择性。

幻灯片48

●应该指出,这里所说的“定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定量,它仅仅需要测定反应物系内各组分在不同工艺条件下气相色谱或液相色谱峰面积的相对值。

●它不能代表各组分的实际含量,但它却能表示出各组分含量的相对大小和各组分依不同条件的变化趋势,对于工艺条件的研究来说,这个程度的信息已经足够,它相当于一个简化了的半定量方法。

 

幻灯片49

分阶段研究反应过程和分离过程

●人们往往习惯于每次实验都分离提纯出产品并计算收率。

然而除特别简单的实验外这是不科学的。

●A研究开发的初始阶段,分离过程是不成熟也不可能成熟的,因此很难估算分离过程损失,这样所得产品的多少并不代表反应过程收率。

幻灯片50

B实验的最终结果是反应过程与分离过程的总结果,影响因素太多,考查某一影响因素较难。

C一个实验真正做到完成分离提纯的程度很难,往往后处理时间大大多于反应时间,若每个实验都做到分离提纯,则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实验次数势必大幅减少,工作效率降低。

D为降低科研费用,往往进行微量制备,而很多微量制备的实验几乎不能完成全过程。

比如说精馏,没有一定数量就无法进行。

幻灯片51

●E在反应过程中直接取反应液进行中控分析最接近于反应过程的在线测试,最能反映出反应过程的实际状态,对于某一因素的变化的影响也最敏感,应用起来也最简便。

●F做好反应过程是分离过程研究的基础。

副产物越少则分离过程越简单,因此在研究开发初始阶段进行分离过程研究也不科学。

●总之,在研究开发的最初阶段,应先回避分离过程而仅研究反应过程。

 

幻灯片52

程序升温法

●通过比较两个不同反应温度条件下的反应结果,可以比较主副反应活化能的相对大小,从而确定反应温度的选择范围。

●程序升温法一一一种反应温度的优化方法。

●程序升温法是在实验的最初阶段采用的。

一般采取微量制备,物料量以满足分析测试即可。

为使放热反应的温度可控制,反应物料也不必成比例(一般使某一种原料微量)。

在跟踪测试的基础上,采取程序升温的办法,往往一次实验即可测得反应所适合的温度范围,并可得到主反应与某一特定副反应活化能的相对大小和确认反应温度最佳控制条件。

幻灯片53

程序升温跟踪测试示意图

幻灯片54

●在T1温度下反应一段时间,取样a分析;若未发生化学反应,则升温至T2后反应一段时间后取样b分析;若发现反应已经发生,但不完全,则此时应鉴别发生的是否是主反应;若在T2温度下先发生的是主反应,则继续反应一段时间后取样C分析;若反应仍不完全,升温至T3后反应一段时间取样d分析;若仍不完全则升温至T4,取e..··..直至反应结束。

幻灯片55

●若样品d中无副产物.e中有副产物,说明Ep

若样品b中发生的是副反应,则应立即升温,并适时补加原料,边升温边取样f、g、h等,直至主反应发生。

●若主反应在较高温度时发生了,说明Ep>Es.反应应避开较低温度段。

Ep>Es时程序升温过程应在缺少易发生副反应的那种主原料的情况下进行,即先预热反应底物至一定温度,再滴加未加入的原料,后滴加的原料用溶剂稀释效果更佳。

●由此可见,一次程序升温过程便可基本搞清楚主副反应活化能的相对大小和反应温度控制的大致范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幻灯片56

优化的温度控制不是常量

●当Ep

●优化的温度控制不一定也不应该是常量,对于主反应活化能较低的反应过程,温度应是随转化率变化的变量。

幻灯片57

不同温度下转化率、选择性与收率关系

幻灯片58

(a)为高温反应,转化率虽然高,但选择性低,收率较低。

(b)为低温反应,选择性虽然高,但转化率低,单程收率仍然较低。

当然,若容易回收未反应的原料,也是一种选择。

(c)先低温反应,后缓慢升至高温反应,显然单程收率最高,这就是程序升温过程的优势。

幻灯片59

调节加料法

●S=KP/KSe-(Es-Ep)/RTCA(a-a’)CBbCC-c

●由于a,a‘,b,c均为正值,B组分一次性加入以实现B组分的高浓度,对主反应有利;c组分浓度越高对主反应越不利,应尽可能除去。

●A组分浓度对对比选择性的影响还不能从理论上确定,则应通过实验比较加料顺序对选择性的影响。

若A组分滴加有利于选择性的增加,则说明a-a’<0→a0→a>a’。

●一般地,对任意一组分I对S的影响,均可比较I组分一次加入和滴加对反应选择性的影响,并相应得到I组分浓度对主副反应级数的相对大小。

 

幻灯片60

●滴加时间对S的影响没有必要讨论,因为需要滴加来提高选择性的组分,其浓度越低越好,滴加速度慢相当于降低了滴加组分在反应物系的浓度。

●浓度效应如此简单,仅仅通过改变加料次序即可知道某一组分对主副反应级数的相对大小。

幻灯片61

新的化学反应过程研究

●以A+B→P为目标的化学反应

●取A、B两组分和适量溶剂于室温下加入反应器中(其中A组分为微量),混合后取样分析讨论

幻灯片62

反应结果的温度效应分析

幻灯片63

 

幻灯片64

副产物S结构与浓度效应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将可发生副反应的组分的浓度降低,则可减少该副反应。

因此往往可以根据副产物的结构确定加料方式的调整方向。

幻灯片65

幻灯片66

●按照以上讨论结果安排试验和调整工艺条件,便可清楚地认识某一组分对主副反应级数的相对高低,并依此原理确定该组分的加料方式,以满足浓度效应的要求。

幻灯片67

按动力学方法的工艺优化次序

①重复文献条件,对反应产物定性分析。

②变化反应温度确认主副反应活化能的相对大小并确定温度控制曲线。

③根据副产物的结构改变加料方式,以确认主副反应对某一组分的反应级数的相对大小并确定原料的加料方式。

此时反应选择性已达最佳。

④选择转化率的高低。

力求转化完全或回收再用。

此时反应收率最佳。

⑤选择简单的分离方式并使分离过程产物损失最小。

幻灯片68

反应条件因果关系图解析

S=KP/KSe-(Es-Ep)/RTCA(a-a’)CBbCC-c

幻灯片69

分离过程优劣的检验标准

①产品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