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导论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8786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0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资料.docx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导论复习资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资料.docx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导论

名词解释

1、思想库:

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组织。

2、元政策:

用以指导和规范政府政策行为的一套理念和方法的总称。

其基本功能在于如何正确制定公共政策和有效的执行、评估、分析公共政策。

3、总政策:

是国家实行的全部政策中处于最高层的政策,是制定其他政策的依据。

4、基本政策:

指公共权力机构指导国家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工作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是用以指导部门政策的主导性政策。

5、具体政策:

亦称为部门政策,主要针对对具体的公共政策问题作出的政策规定,基本政策和元政策之外的都可以视为具体政策。

6、公共物品:

私人不愿生产或无法提供的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劳务。

7、利益集团:

是由具有共同立场、观点或利益的各人组成的团体性组织,以履行团体利益聚合功能为职责,以保障或增进团体成员利益为目标。

8、渐进模式:

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政策科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的。

它的大意是政策制定所根据的是过去的经验,经过渐进变迁的过程,从而获得共同一致的政策。

即新政策的制定是以现行的政策作为基本方案,是对以前政策的局部性调整和边际变革,体现为一种“渐进”过程,在与其他新方案相互比较后,制定出的新政策。

9、决策职能:

指政策主题依靠决策体制,通过决策方式,对公共政策方案进行选择,从而确定政策战略与政策目标的职能。

10、公众议程:

是指人们群众共同议论某个问题,并认为有必要提交政府采取措施给予解决的一种政策议程。

11、政策资源的混合:

是指投入不同政策的资源,彼此交织在一起,很难分清某项资源的指出究竟应该属于哪一个政策,或每项政策的总投入是多少。

12、政策的重叠:

是指针对相同或相似的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群体,不同的机构或部门分别制定并各自执行各自的政策。

13、政策问题:

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公共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去实现和解决的问题。

14、政策工具:

是指人们为了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手段与方式。

15、政策终结:

就是公共政策领域里发生的终结现象。

(就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无效的或引发了重大不良后果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

16、政策评估:

是依据一定的标志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评价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7、公共政策执行:

就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17、政策执行偏差:

通常也叫做政策执行变形。

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18、政策规划:

是政府针对现实某些政策问题在未来可能演变或生成的情形,系统地制定一套解决预案的过程。

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政策构想。

19、头脑风暴法:

又称智力激励法。

是一种常用的专家会议法,它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并使之产生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的方法。

20、公共政策问题:

当公共权力主体意识到社会公共问题已经防碍整体社会发展,充分了解公众的公意性并认同这种公众的政策诉求时,公共问题就变成为公共政策问题。

21、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

22、政策标的物:

政策所需要直接作用的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

23、政策环境:

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即指凡是影响政策的存在,发展变化的因素都是政策环境。

24、体制:

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责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25、制度:

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利益的个人行为

26、政策议程:

政策问题或政策机构的行动计划的过程,它提供了一条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过程的渠道和一条给予考虑的事项

27、公共政策概念:

公共政策是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它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填空和选择

1、1951年由拉纳和拉斯韦尔主编的《政策科学:

范围和方法新近发展》一书,被认为是公共政策诞生标志。

2、60年代中期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方法论的解放作用。

3、叶海卡.德络尔在67一71年,出版了政策科学的三部曲:

《公共政策制定检讨》(68年)《政策科学构想》71年、《政策科学进展》71年、强调学者与官员尤其是政策制定者的紧密合作等等。

4、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是以其合法性为基础的。

5、环境对政治系统的影响叫输入;政治系统对环境的反应叫输出。

6、总政策的合法形式:

宪法,执政党的纲领,国家元首、执政党领袖、政府首脑的正式报告,执政党、政府的正式文件。

7、在决策者中,政党是核心因素,行政机关是关键因素,利益集团是不可忽视的要素,公民是重要组成部分。

8、政策主体的职能主要有:

决策、组织、控制

9、控制程序:

确立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

10、控制方式:

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提前控制、实时控制、反馈控制

11、中国现行政治体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议行合一体制。

12、政策议程的两个阶段:

公众议程、政府议程

13、创造性思维表现出:

思考的独立性、方法的独特性、目标的前瞻性、思维的发散性、结果的聚敛性、形式的超长性等特征。

14、政策方案的评估设计两个方面的内容:

预测性评估、可行性评估

15、基本的政策工具有:

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工具、社会化手段工具

16、政策评估是一种有计划、按步骤进行的活动,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过程,政策方案的评估和择优,对方案进行审定的目的是减少决策失误。

17、公共政策一般分为:

元政策、总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

“元政策”是关于政策的政策。

总政策是国家实行的全部政策中处于最高层次。

最重要的是元政策。

18、其他政策分类:

按政策生成情况,可分为原生型和派生型政策;按政策作用程度,可分为积极引导型和消极抑制型政策; 按政策数量构成,可分为单项和复合政策;按政策主体性质,可分为国家、政党和社团政策;按政策主体层次,可分为中央、地方政策和政策;按政策所属领域,可分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政策;按政策作用时间,可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政策;按政策空间跨度,可分为国内和国际政策。

19、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是政策引导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或事物的发展朝着政策制定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重要内容:

规定目标、确定方向、教育指导、统一认识、因势利导。

20、政策系统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组成。

21、影响政策执行最主要的因素是制度性因素。

22、类别分析里有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

23、公共物品的两个特征:

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24、政策执行偏差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执行过程中表面一致内容不一致的是替换性执行。

25、决策模型中,林布隆提出的是渐进模型

26、元政策和基本政策以外的政策称为具体政策。

27、成为公共政策问题的条件是:

提上政府政策议程。

28、从评估组织的活动形式上来看,政策评估可以分为非正式评估与正式评估;从评估机构的权力、地位角度看,可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来看,可分为前评估和后评估;评估的形式中最重要的是正式评估。

29、政策终结的方式:

废止、替代、分解、合并、缩减。

30、政策终结的障碍:

心理方面、社会方面、法律方面、资源方面。

31、评估信息欠缺和评估经费不足是困扰政策评估的两大难题。

32、政策资源包括:

经费、人力、信息、权威。

33、政策对象,就是指政策作用和影响的对象,它涉及到一定的人和事。

政策执行对象的(适用性)是指政策的(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和政策对人的效力。

34、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制度性因素)。

35、政策资源主要有:

经费、人力、信息、权威资源等,无论政策制定有多么具体明确,如果没有充足的政策资源,那么,执行的结果也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

36、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

37、法定主体:

行政机关、立法机关、研究机构.

38、价值因素是指决策者的个人好恶,作任何一项决策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价值问题,因此,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决策的首要前提。

事实前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客观性、可检验性和变动性三个方面。

39、事实前提虽然也依赖于决策者的认知,但这种认知与决策者对价值前提的认知有所不同,它不是对主体自身需求的认知,而是对客观对象的具体认知,所以其内容具有客观性;具有客观性的事实前提是人们可以通过实际调查和科学实验加以认识的,它具备量化的依据,是能够被检验的;事实前提是决策的客观依据,它只是客观事实中对决策发生作用的部分,决策的选择性特点必然会导致事实前提的变动性。

40、当社会问题只影响与其关联的群体时,这类社会问题的涉及面还是比较小的,当某些社会问题的影响已不再局限在某个区域或生活的某些领域,对人们利益的影响已不再是某个群体或某个层次的社会成员时,社会问题就转化为公共社会问题。

其标志是出现公意性诉求。

41、政策问题划分为三类:

结构良好的问题、结构适中的问题、结构不良的问题三类。

42、问题描述指可操作性语言(数字、文字、符号、图表等表达方式)对问题进行明确表达的过程。

注意的问题是第一、问题描述应做到详尽真实,切忌人为夸大或缩小第二,尽量缩短报告链条,减少报告层次。

在政策问题确认过程中,越级行为有时是完全必要的并值得鼓励的,特别是发生一些重大政策问题的时候。

43、在规划活动中,经验思维是最易碰到和最常使用的一种方式。

经验思维的特点在于经验的联想和经验的迁移。

44、 政策分析中通常使用的理论有三类,即认识理论、因果理论和系统理论。

45、政策分析的基本因素有问题、目标、备选方案、效果、模型、政治可行性。

46、公共政策全过程是指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

47、民主体制有两种,即直接民主制和代议民主制。

(又称间接民主)

48、外在成本与决策人数成反比,决策成本与决策人数成正比。

49、路线,战略是总政策;方针、政策是基本政策;策略,计划,措施是具体政策。

简答

1、公共政策产生的根源?

(1)行为主义盛行。

行为主义盛行于20世纪前半叶,它扬弃抽象、难以证实的心灵状态,只研究具体可观察的行为。

行为主义的主要理论认为:

人是被动的、可以由环境来操控,而学习就是对学习者提供一连串的外界刺激,以形成个体某种特定反应行为的过程。

(2)社会问题增多。

(3)政策替代文化的出现。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

广义的文化总括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和精神的全部产品。

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相区别。

我们所讲的“文化”,并非是在一般文化知识和文化艺术层面上讲的文化,而是“大文化”的含义。

所谓大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构成,是人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

2、公共政策产生的基本原因?

(1)人类在当代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以及人们对政府解决问题能力及表现不满。

(2)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已经发展出一些可以改善政策系统和提高政策质界的理论和方法,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日益把注意力转向与公共政策相关的问题研究。

(3)思想库的成熟及其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实出。

公共政策的兴起与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及各国所面临的、特殊问题有关,随着科学进步及社会发展,人类在当代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错综复杂,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使得人类第一次将自已的命运与改善政策质量的问题直接联系起来。

人们在当代所面临的是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问题,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而且各种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尽管这些问题可以处理,但却往往缺乏明确的答案。

3、当代社会或政策问题的显著特征?

(1)难以给予明确的界定,即问题的实质和边界难以把握;

(2)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实际应用之前往往难以说明是正确的;

(3)没有什么解决办法可以得到预期的结果;

(4)解决办法很少是即好又便宜的;

(5)解决办法的好坏往往难以在公共物品的基础上加以衡量;

(6)这些办法的公平性不可能加以客观地测量。

因此,这就使得那些影响到公众利益的政府决策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困难

4、影响决策者行为的价值观概括:

P19

(1)政治价值观;

(2)组织价值观;(3)个人价值观

(4)公众价值观;(5)意识形态价值观

5、政策分析的基本任务:

(1)帮助制定者确定政策目标;

(2)找出达成目标的各种可能办法;

(3)分析备选方案的各种可能结果;

(4)以一定的标准排列各种备选方案的顺序。

6、事实前提和价值前提的区别:

(1)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

事实前提主要侧重于客观实际条件,价值前提侧重决策主体的要求;

(2)认识形式的表现不同:

事实前提的判断依赖客观标准,容易达成共识;价值前提的判断依赖于人民的价值体系,常引起冲突和矛盾;

(3)影响决策的作用不同:

事实前提对决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行动方案的选择上;价值前提对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决策目标的确定上。

7、政策评估模式:

(1)目标达成模式;

(2)附带效果模式;

(3)无目标模式;(4)综合评估模式;

(5)经济模式;(6)职业化模式。

8、公共政策和环境的关系:

p47

(1)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2)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有什么样的政策环境,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公共政策;

(3)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

(4)公共政策也不是完全消极和被动的,它对政策环境也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9、影响政策规划的因素?

(1)理念上存在缪误。

强调政策规划的重要性,规划可以不记代价,自由投入;规划不难平衡,不会顾此失彼;规划可以万无一失,因果一致:

规划可以一成不变,自始自终等缪误;

(2)社会环境变迁导致政策规划失败;

(3)组织能力严重不足。

政策规划所设定的政策目标往往是组织的能力所无法达到的。

10、基本政策的特征?

(1)层次性。

一般来讲,制定和发布基本政策的国家机关规格和级别很高,通常是国家最高权威机构货其授权机关制定和发布的。

(2)广泛性:

从范围上来讲,基本政策要么覆盖全球,要么覆盖整个领域,起影响面是非常大的。

(3)稳定性:

从时间上来看,基本政策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特征,除非发生重大的政治变动,基本政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实质性变化。

(4)权威性。

基本政策是具体政策的制定依据,具体政策必须符合基本政策的要求,不能与之发生冲突。

从这一点来看基本政策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11、渐进模型的的特点?

(1)渐进模型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政策制定要以现行政策为基础,不能重打鼓另开张。

(2)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

并不强调有所创新,也不是无所作为,只是注重对现行政策的修改与补充,以弥补现行政策的缺陷。

(3)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

不是金口玉言,一劳永逸,要注意反馈调节,在试探和摸索中前进。

12、现代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主要途径?

p39

(1)以主权者身份,通过直接投票的方式决定某些重大的政策问题,直接行使个人的权利;

(2)通过代议形式,推选代表参与政策制定,间接行使个人的权利;

(3)使用威胁手段,如参加请愿,示威、罢工、罢课等活动,反对某项政策的出台,迫使政府修改或废止这一政策;

(4)通过参加政治党派和利益集团,借助团队的力量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5)通过制造社会舆论或进行多方游说等手段,提出政策诉求,影响政策导向;

(6)以个人的知识活动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或理论指导。

13、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

(1)明确既定目标;

(2)实施反馈控制;

(3)完善管理体制;(4)提高执行人员素质;

(5)采取相应强制措施。

14、政策终结的作用

(1)及时地终止失效的货无效的政策,可以将人力、物力、财力组织配备到新的政策实施上去,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2)有利于促进政策优化,一个国家的公共管理部门,在一定时期必须选择和配置最优化的一系列政策,构成政策系统来解决。

(3)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

公共管理部门运用政策执行的周期性特征,不断地将绩效低下的旧政策适时地淘汰,更换、废止,让新的政策发挥出效能。

15、可行性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

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可行性分析法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和手段之一。

可行性分析法力求回答的是“我们能够做什么”的问题。

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经济上的可行性:

指公共政策能够获得各种经济资源的充分支持,并能和宏观经济的整体发展相配合(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则是万万不能的)

(2)行政上的可行性:

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能够得到各级行政组织、行政人员和行政程序的充分配合和支持。

(3)法律上的可行性:

指公共政策中没有为法律所限制或禁止的内容。

如有人提出应该允许“安乐死”这个问题,“安乐死”可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但这在法律上是被禁止的。

(4)、计术上的可行性:

指拥有实际存在并可以运用的科学技术的方法去解决公共政策中的相关问题。

上述四种可行性是相互联系的,其中一种可行性不成立,都会降低其他几种可行性。

 

16、在问题界定这一阶段的任务是?

(1)消除不相干的信息资料,用数字说话,抓住焦点或关键因素,明确界定问题;

(2)然后分析者应弄清楚,当事人可能解决的问题是否存在;

(3)应该能够提供第一手关于问题的陈述,应该能够估计分析者所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4)当备选方案被派生和分析时,问题的其他方面可能要加于界定,这就出现问题的重新界定任务。

17、行政手段特点?

行政手段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采用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及规章制度等行政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域实施政策的方法。

(1)权威性。

采用行政手段的行为主体是上级政府机关或上级领导,作用对象是下级政府机关或工作人员。

他们之间强调的是垂直领导关系,下级服从上级的关系。

(2)强制性。

强制性体现于行政组织体系在思想上、纪律上要求服从集中统一的意志,这就是说,行政主体所发出的命令、规定、条例等都必须执行,有时属于根本不考虑价值补偿问题的无偿性服从,更有甚者是要求无条件的绝对服从。

当然,这同法律所具有的普遍约束力那种强制不尽相同,它允许特别情况下的灵活机动。

(3)对象的有限性和时效性。

在实际工作中,行政指示、命令等往往是就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完成某一项具体任务而做出的,因此,它的内容和发布的对象是具体有限的。

不仅如此,行政指令还有时效性,即它只对特定时间和特定对象有效,而不像行政法规那样,适用范围具有广泛性。

18、经济手段的特征?

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

经济手段运用价格、罚款以及经济责任等来组织、调节和影响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的活动。

(1)间接性。

它不像行政手段那样是直接干预,而是利用经济杠杆作用对各个方面的经济利益进行调节来实行间接控制的。

(2)有偿性。

与行政手段下的无偿服从不同,经济手段的核心在于贯彻物质利益原则,注重等价交换原则,"有偿交换、互相计价"是其主要规则。

有关各方在获取自己经济利益的权益上是平等的。

(3)关联性。

一种经济手段的变化不仅会引起社会多方面经济关系的连锁反应,而且会导致其他各种经济手段的相应调整,它不仅影响当前,而且会波及今后。

19、全面理性模式基本内容

全面理性模式又称纯粹理性模式,泛指决策者能够依据完整而综合全面的资料作出合理的决策。

(1)决策者面临的一个既定的问题。

即该问题同其他问题的区别非常明显,或者至少同其他问题相比,它是最重要的;

(2)理性人首先应该清楚自己的目标,价值或要点,然后予以排列优先顺序。

即决策者选择决定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或是希望是最大的,或是希望损失最小,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3)能够列出所有达成目标的备选发案。

即决策者可供选择的方案是两个以上;

(4)调查每个备选方案所有可能的结果;

(5)比较两个备选方案的可能结果,决策者会将每个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受益程度或受损失程度计算或估算出来,进行比较选择最佳者;

(6)选择最能达到目标的备选方案。

20、有限理性模式(又称满意性的决策模式)在决策过程中的表现?

1、体制或制度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的影响:

(1)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体制并非对任何政策建议都能接受,它对于政策形成的制约表现在:

某项政策是否可行并得到确定,其实现过程也受体制制约。

如下级制定的政府政策,是否可行,受体制的制约的一个首要因素就是上级政府所赋予的管理权限。

政策的制定机关涉及各个部门、各个层次,它们之间横亘着一条条组织界线,各自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关心的利益不同,使得政策制定过程成为一个复杂的利益、权力划分的过程。

制定政策的机构不仅为整体经济和社会利益服务,它还有着自身系统的利益要求。

于是,各自为政、政出多门便时有发生。

各单位内部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政策在该组织所辖范围中所处的地位和决策程序的科学化程度等,也是影响政策制定的因素。

由此可见,要想改变政策的制定过程,就要改变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机构设置,就要协调各组织之间的利益,调解在政策问题上发生的冲突。

由专家和政府官员制定政策,并与各利益集团进行协商、谈判和讨价还价,已成为西方国家政策形成过程的主要特征。

长期以来,我国政策形成过程往往是先由有关的职能部门提出意见,然后由领导决定,其中缺少带有统揽全局的研究和咨询环节,因而政策失误的可能性较大。

实践证明,政策失误不是某一个机构或某一个人的问题,根本的还是体制问题。

(2)一项政策的决定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其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在现行体制下,可行政策往往容易被选择,相反与现行体制相抵触的政策往往被搁置;作为决策者,必须考虑到政策的执行及其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这就必须考虑到各执行机关与决策机关的关系及它们的管理权限、部门利益等,即体制制约着政策的选择,体制上容纳的可能性决定了政策选择的结果。

(3)体制的习惯势力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弊和社会的认识、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解决的机会;显然,如果代表旧体制的习惯势力占优势,则很难推出改革的新政策。

由此可见,政策取向选择的往往正是决定于政策制定机关各种权力关系的结构情况即体制状况。

随着民主机制的加强,政策选择问题上的争执和分歧将愈来愈明显,很难制定意见一致的政策,更需要探讨日渐增多的体制对政策选择的制约因素。

(4)体制制约政策执行,如果政策上出现不一致,那么政策很难得以真正贯彻。

体制是影响政策选择结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一些西方国家,对政策起制约作用的因素有联邦制、议会程序、联邦法院、政府机关制定政策的政治——行政模式。

即使政权更迭,也很难改变行政机构的惰性和过去养成的习惯。

体制上的限制和惰性使得政策不可能发生迅速的实质性的变化。

一些重大的政策的变革不光是某政党和政府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思想做出的选择,而且必须伴随体制上的变革,才有可能实现。

2、公共政策的特征:

(1)权威性。

政策的本质是阶级意志、利益的集中表现,是统治阶级管理国家、进行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