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专题开天辟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8764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专题开天辟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二专题开天辟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二专题开天辟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二专题开天辟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二专题开天辟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专题开天辟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x

《第二专题开天辟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专题开天辟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专题开天辟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x

第二专题开天辟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二专题开天辟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为什么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在哪里?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我们能获得什么经验?

第二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为什么“改造”?

二、如何进行“改造”?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线、基本纲领和革命道路,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道路,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基本经验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

【重点难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经验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经验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为什么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在哪里?

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毛泽东指出: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认清国情也是认清和破解一切革命问题的逻辑起点。

中国共产党要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东方大国领导革命并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认清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国的历史特点。

在此,分为两个问题介绍如下。

(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是当时中国社会的最基本国情,其是如何由独立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过程是随着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逐步形成的。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

“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社会。

但是,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国家。

毛泽东的话深刻地说明了中国是如何由独立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

帝国主义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使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半殖民地化。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武装入侵和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强行割占、租用土地划分势力范围驻扎军队,干涉行政司法,攫取了多种特权。

同时,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培植买办实力,将地主阶级作为统治中国的支柱和工具,实现所谓“以华制华”政策,使中国丧失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在经济方面,列强通过索取经济赔款控制海关贸易关税,垄断财政金融,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中国逐渐丧失经济上的独立,不得不依赖和受制于帝国主义。

其经济侵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商品输出阶段;第二,资本输出阶段。

在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进入第二阶段。

所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开始在中国投资设厂,大量利用中国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经营厂矿企业,攫取高额利润。

严重压制了中国民族工商业,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说帝国主义的侵入使本来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国家沦为了形式上独立实质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

帝国主义的资本入侵使中国的手工业者和农民走向了破产的边缘,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随着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封建内部孕育着资本主义,加之外国资本的侵入,中国社会内部已经资本化,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列强借助资本和政治的优势,极力排斥和阻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完整的封建社会,但也没有发展成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从1914年“一战”的爆发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以后,发生了新的变化。

首先,从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来看:

十月革命使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从原来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转变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时代,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

其次,从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来看,从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从此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阶级,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最后,从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来看,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的传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反复分析、比较和鉴别,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2、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与总结

(1)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初步形成

★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反帝反封

★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

★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

1921年,中共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

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达到国内和平,对外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主义共和国。

是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强大的,于是决定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合作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三大提出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

四大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

从1925年到1927年,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一系列文章,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化

★党的八七会议

★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到抗日战争时期,通过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特别是经过抗日战争时期的锻炼,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逐步成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的新经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面临着建立一个新中国,还是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这样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战略决战。

围绕着中国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代表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同代表无产阶级和人民利益的共产党展开了两种前途的战略决战,国共两党从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激烈的较量,在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的经验中,丰富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指导路线。

总路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同时也提出了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的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这条总路线是在革命的实践基础上总结的,其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

总路线的内容包括: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中国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者,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之一,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也是革命的动力之一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段对农民的领导是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础,坚持把握无产阶段领导权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关键,在与资产阶级联合时要保持独立自主,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基本策略,建立强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前途和步骤。

毛泽东指出:

“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

”“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

”中国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它不是旧式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是新的民主主义革命。

【补充问题】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1)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义性质的革命,其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是不同的,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在政治上要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共同的敌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允许有利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发展、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其目标是消灭社会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2)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互相联系互相衔接的。

毛泽东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比喻为文章的上篇和下篇,两篇文章,上篇与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区别和联系,才能正确的领导中国革命。

关于两者的关系问题,党内有过两次错误的倾向。

其中有教条主义者的毕其功于一役的一次革命论,其论点是看到了他们间的联系而混淆了其区别,其认为应该把社会主义革命任务放在民主革命一次完成,同时反对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实行过左的政策,使中国革命蒙受了重大损失。

另一种是二次革命论的观点,其看到了两者间的区别,但忽略其两阶段的联系,主张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将来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所以在革命时期放弃了领导权,同样给革命带来了重大危害。

他们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毛泽东的两步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其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前途问题。

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纲领是党树立的旗帜,是党的重要标志。

1940年,毛泽东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945年在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当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党的纲领联系起来,并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新民主主义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展开和体现,勾画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

(1)政治纲领

政治纲领是: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其国体是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应有之义。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3)文化纲领

文化纲领是: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也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其中据主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三、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我们能获得什么经验?

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半封建国家进行革命,必须面对和回答以何种道路革命,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共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基本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中国革命应走何种道路,党对这个问题经过逐步探索的过程。

在西方无论资产阶级革命还是无产阶级革命都是在大城市展开的,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无产阶级国家的重点也是在城市。

十月革命正是以城市为中心实践成功的典型。

这也似乎成为共产党人夺取革命胜利的唯一道路。

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

1924年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建立后,走的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这一时期党在城市站稳了脚根,开展了工农运动,促进了革命形式的向前发展。

但是对于农民参加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一系列武装起义的失败使共产党人不得不思考中国革命应该怎么走,这是根本问题,而解决根本问题的关键在于能不能认清中国国情的特殊性。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中心开始转向农村,中国共产党人就走上了一条与十月不同的新型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武装夺取政权,在中外都是正确的,而夺取政权的道路各国是不同的,而不应该强求一致。

毛泽东从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创立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理论。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中,分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展的原因及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了先占农村,后取城市的思想,标志着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发展促进了全国各地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1930年上半年全国共建立大小15块革命根据地,红军也发展到约10万人。

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可行性。

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的迅猛也展现了中国独特的社会环境,标志着中国革命的中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并在实践上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深入分析了中国国情,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为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奠定了基础。

从1936年到1939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等,进一步论证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标志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形态并成为全党的共识。

1938年11月,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

“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武装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党在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上迅猛发展,抗日时期华北华中广大根据地控制在中共手中,日军只能占据少量的城市和郊县,充分体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巨大威力。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逐步实现了分块分片的解决农村包围城市并夺取城市的任务。

1949年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会上宣布党的工作重心开始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至此革命道路理论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1)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制度,外无独立,必须坚持武装斗争。

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中国的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由于异常强大的敌人是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党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开展斗争,在农村长期的积聚力量,锻炼自己的队伍,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先进的革命根据地,成为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依托走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

(3)农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必须发动、组织和武装农民。

从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成浩浩荡荡的革命队伍,不断扩大革命成果,才能最后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红色政权能够发展和存在的原因及条件:

(1)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是中国的国情,是根本原因。

社会经济形态不是一个统一的资本主义而是地方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

中国广大的人力物力资源不在城市而在农村,农村可以离开城市独立存在,这就是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基础,也就是由经济的不平衡造成了政治上的不平衡。

中国是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国家,帝国主义在中国实施划分势力范围的剥削政策,造成中国各派军阀的长期分裂与不统一。

各派军阀的战争不仅削弱了其力量,也造成其进攻革命力量的不一致,从而给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中国是地域广阔的大国,红色政权就有回旋和发展的空隙和余地。

(2)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客观条件,其发生的地方一般是国民革命蓬勃发展的地方。

(3)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南京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新军阀,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

它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却使中国各个阶级的社会矛盾尖锐和复杂化。

从而有利于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

(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这是必要条件,只有拥有相当规模的革命军队才能对付各种类型的反革命军队,才能造成革命根据地长期发展的局面。

(5)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正确的政策。

这是最重要的主观条件。

毛泽东在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一方面总结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在理论上潜心研究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解决了建设根据地当中的理论问题。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支持革命斗争的人力物力的主要来源,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

有了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武装革命才能有可靠的依托,土地革命才能有坚实的基础。

为了革命的发展和加强就必须加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是新民主主义斗争的主要形式,也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适应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在敌强我弱的形式下否定了照搬照抄的城市中心论,肯定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基本经验的过程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发刊词》一文中,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

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是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第二,实践意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

第三,世界意义。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人民的反帝斗争,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

推荐阅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

思考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2.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

3.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为什么“改造”?

1、首先因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这一问题主要剖析了我国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

重点把握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特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也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随着国民经济逐渐恢复,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轮廓日益清晰起来。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这一社会形态有它自己的特点。

首先,在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经济上,通过没收官僚资本、限制改造私人资本、积极引导个体经济和鼓励国家资本的方法,形成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

即: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它是国家经济同私人资本合作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

文化上,通过大力宣传和学习,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其次在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多成分性质

这个问题需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阶级力量、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等方面来加以分析。

(1)从经济上看,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

在五种经济成分中有两种是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即: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所以,在五种经济成分中主要的经济成分实际上只有三种:

一种是社会主义经济、一种是个体经济、还有一种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在这些经济成分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个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存在,而且有适当的发展。

从这里可以看出: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也有资本主义因素。

其中,社会主义因素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居于领导地位(政治上建立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国际环境,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而非社会主义因素则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因而新民主主义社会必将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从阶级力量和社会主要矛盾来看,与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有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

一是工人阶级,它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二是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它们在国家政权中占有重要位置,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三是民族资产阶级。

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三种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并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一矛盾的解决,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为什么?

因为这一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仍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与这种两面性相联系,这一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相对抗的一面,也有相互合作的一面。

这种两重性,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在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面前的特殊身份:

既是被消灭的对象,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这便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采取和平的方式,即通过和平的社会主义改造,而逐步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即:

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的设想,发展变化为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

最初提出的是“先建设、后改造”的基本思路。

就是先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完成工业化建设,然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搞社会主义改造,即要把新民主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分开来进行,时间为15到20年。

后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面貌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1952年党中央认为,我国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已到来,于是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和步骤作了重新思考,提出“现在(52年)就要开始用10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即“改建并举”的思想。

1953年底,中共中央正式地、完整地表述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了这条总路线,并在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会上将这条总路线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

二、如何进行“改造”?

1、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恩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