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逻辑学案例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8741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6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律逻辑学案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法律逻辑学案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法律逻辑学案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法律逻辑学案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法律逻辑学案例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法律逻辑学案例分析.docx

《法律逻辑学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律逻辑学案例分析.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法律逻辑学案例分析.docx

法律逻辑学案例分析

《普通逻辑学》课程案例分析

赵志仁

逻辑知识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第一节逻辑知识在侦查工作中的应用

一、侦查假设的逻辑方法

1侦查假设的概念及其特征

所谓侦查假设,是侦查机关的侦查人员采取秘密和公开的调查手段,在收集了一定的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对案情所做的一系列假定性设想的一种逻辑方法。

侦查员和指挥员常常以此制定侦查方案,不断地推动侦查工作深入发展,达到破案的最终目的。

这是一种特殊的逻辑推理,也是一种特殊的逻辑思维方法。

侦查假设是查清犯罪活动的性质、目的、手段以及作案过程的一种假定性解释。

侦查假设是侦查工作必经的一个阶段。

侦查假设具有客观实践性、个案性、连续性三个主要特征。

(1)客观实践性。

侦查假设的客观实践性是指它来源于侦查的客观实践。

只有在具备了犯罪的客观行为,经过一番调查了解,掌握了一定犯罪材料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侦查假设。

例如,只有当巨额钱物被盗,发生了盗窃案,才能在此基础上建立内盗还是外盗的侦查假设。

如果根本没有发生刑事案件,当然谈不上侦查假设了。

离开具体的客观的犯罪事实,仅凭主观臆想瞎猜测、乱分析,就不是侦查假设了。

一个比较复杂案件的侦查假设,总是随着侦破工作的进展,不断推出新的假设。

侦查假设是否正确,最后总是要受客观实践的检验。

因此,侦查假设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客观实践性。

(2)个案性。

一般情况下,假设可分全称假设、特称假设和单称假设。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常常是某一类,甚至是整个事物的性质、结构、功能等的假设,因此,往往用全称或特称假设,又称为类似假设。

而侦查活动绝大部分都围绕着某个特定的对象、单个的犯罪人和事件进行,即使有并案侦查的情况,但犯罪分子的犯罪活动、手段都是具有其个性特征的。

因此,侦查对象的独特性质,决定了侦查假设的个案性质,如以人命名的案件:

“张德刚案件”、“王利平案件”等,有以日期定名的案件:

如“113案件”、“1120案件”(即指1月13日、11月20日)等,这些都是单称性的假设。

因此,侦查假设必然是以单称、个案性进行的。

(3)连续性。

侦查假设是一系列假设的提出→推动→再提出→完善、修改、补充→侦查实践证实的、连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这个假设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也正是侦查过程步入深入的过程。

侦查假设也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一个问题弄清了,又会出现另一个新矛盾。

例如某年某月,一列装满重要军事物资的火车被颠覆,排除意外事件以后,首先要看是责任事故,还是有意破坏,这可以相应地建立两个侦查假设,再进行收集材料,勘察等等,一旦发现是故意破坏所致,那么,就要寻找作案人,这又必须进行新的假设,即:

是什么人?

采取了什么手段?

作案过程如何等等。

再根据这些新的假设,重新组织力量,开展侦查工作,直到破案为止。

2侦查假设的客观依据

侦查假设是建立在犯罪行为所改变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形态基础之上的,这些形态构成了犯罪信息。

也就是说,任何犯罪行为必然是某种客体实施了精神的、或物质的侵犯行为或冲突,其结果一般都会改变物质的形态,并使有关信息储存在客体之中,例如:

手印、脚印、刀痕、血迹、衣物、精斑、唾液等等。

这种犯罪后留下的痕迹,就是犯罪信息。

这些信息被侦查人员所接收、储存,经过筛选,并据此提出侦查假设,进行调查访问、摸底排队、获取证据等等。

侦查假设决不是幻想或主观的虚构,而是根据犯罪信息,通过分析和推理的思维方法,而建立在已知的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

3侦查假设的步骤和方法

侦查假设一般有三步,即:

提出假设、否定假设和验证假设。

第一步,侦查假设的提出。

提出侦查假设是侦查假设的起始环节。

提出假设必须根据犯罪分子作案的现场,综合运用各种侦查措施进行调查、勘察、询问,和对犯罪事件发生、发现的经过以及由于犯罪行为所引起的种种变化进行客观、辩证的分析。

这是提出侦查假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现场勘查是提出侦查假设最初的、也是最主要的条件,离开了对犯罪现场的客观分析,不可能提出科学的侦查假设,还会使侦查工作陷入主观盲目之中。

侦查假设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案件性质的假设。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本质属性。

刑事案件也是如此。

不同类型的案件,其性质是迥然不同的。

即使是同类案件其性质也是有差异的,如同是伤害罪,就有故意伤害和过失伤害、有直接伤害和间接伤害等等。

案件的性质不同,侦查对象的范围也不相同。

案件的性质仅凭感觉器官是无法得到的,必须通过对案情的分析,才能对案件性质进行假设。

如果是盗窃案,就要确定是内盗还是外盗;如果是人命案,就是确定是自杀,还是他杀,还是意外案件;如果是杀人案,还要分析是故意杀害还是过失杀害等等。

与案件有关的情况都需要在勘查和调查的基础上去假设,然后才能逐步地予以确定。

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犯罪分子内外勾结、上下串联,各类案件日趋复杂,仅就抢劫、盗窃、诈骗财物的案件来看就有多种交叉的表现形式:

见财起意进而图财害命者有之;财产纠纷而入室抢劫并报复杀人者有之;入室盗窃而见色起意、施以强奸者有之;合同纠纷为挽回损失,连偷带抢者有之。

因此,侦查假设也应更加科学化、严密化,并且在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进行多层次、多系列的假设。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案件变化多端的新情况。

第二,关于犯罪客体的假设。

所谓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关于犯罪客体的假设,是解决犯罪行为究竟侵犯了什么的问题。

对犯罪客体假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可以帮助侦查人员认识、把握犯罪的本质;二是可以确定案件的性质,分清各种犯罪之间的界限。

能提出比较科学的切合实际的假设的关键是要详细地了解案情。

所以,对所发生的一切情况掌握得愈全面、详细、具体,所建立的侦查假设也就愈可靠。

第三,关于确定嫌疑对象的假设。

任何刑事案件,必然有犯罪主体,即作案人。

为了确定犯罪主体,必须首先作出关于嫌疑对象的假设,寻找那些具备作案条件的人,作为侦查对象的假设。

例如:

某少女被强奸后杀死在河边。

经调查,该女青年系河东村人,死前曾和甲、乙、丙三个男青年谈过恋爱。

把这三个人假设为嫌疑对象,从这三个人中进行筛选,看谁具备了更多的作案条件,当然也不排除在更广泛的范围中进行嫌疑对象的假设,通过实践检验,最后确定犯罪分子。

第四,对作案时间、空间以及作案手段进行假设。

任何案件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发生的。

因此侦查员和指挥员准确掌握作案的时间、地点,对破案是极其重要的。

对作案的时间,包括什么时间作案?

作案的过程共用了多少时间?

作案的空间即作案的地点在何处?

是第一现场还是第二或第三、四现场等等,侦查人员必须经过对犯罪信息的分析,提出侦查假设,才能进一步确定侦破的方向和范围。

这里仍以河边女尸为例,通过法医验尸,认定女尸已在水中浸泡了2~3天,因此作案时间基本可以确定;发现女尸的河边没有作案痕迹,看不出这里是第一现场。

那么到底第一现场在何处,这需要作关于犯罪现场的若干假设。

既可以假设第一现场在河东边附近的房子里或树林里,也可以假设就是在河边,然后根据掌握的线索,进一步确定和检验假设。

以上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侦查假设的主要内容。

当然还可以进一步从犯罪的动机、结果、整个作案过程等方面进行侦查假设。

这些都是侦查假设的起点环节。

第二步,通过筛选,否定假设,建立新的假设,找到破案的可靠途径。

在侦查实践中,随着对犯罪分子作案情况的大量了解和掌握,使侦查人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于是不断地否定那些与事实不相符合的假设。

通过否定那些假设,可以不断地缩小侦查范围,把握侦查方向。

也只有不断地否定那些错误的假设,才能逐渐使侦查人员的思维更集中到真实性的假设方面来;只有不断地抛弃和否定那些错误的假设,才能区分真相和假相,不被虚假的现象所迷惑,使侦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否定、筛选假设可以说是通向最后破案的桥梁。

这里仍以河边女尸为例:

经调查发现,她曾同甲、乙、丙三个人有过恋爱关系。

这就可以先作三个侦查假设:

如果是甲作案,那么甲就必须有作案的时间、特定的手段。

经了解,甲没有作案时间,因此甲作案的假设就不能成立,应予否定。

后经深入了解,乙和丙也同样存在与作案事实相矛盾的情况,于是乙和丙作案的假设也被否定了。

随着调查工作的不断深入,又了解到了新情况:

前几天村里来了一个外地卖金银首饰的小贩,常常把几个女青年带到河边小树林中打首饰,其中就有受害的女青年。

根据这个线索,于是作出新的假设:

那个打金银首饰的可能作案,第一现场有可能在小树林中。

根据新的假设进行勘察,果然发现了小树林是作案的第一现场,那里有扭打的痕迹,还有女尸的头发、布丝等遗留物。

在筛选、否定假设的过程中,从逻辑上说,往往采用选言推理的形式。

选言推理是演绎推理的形式之一,它的一个逻辑要求是作为推理前提的选言判断,必须力求穷尽各种可能。

为此,侦查员在侦查的过程中,对于作案人的各种假说必须全面、周详,力求避免遗漏或疏忽。

假设的大前提往往以或A、或B、或C……来表示了解的各种可能,这些可能应当努力包括所有的情况,然后在实践中将不可能者一一排除。

只要真正穷尽了各种可能,排除不可能后,余下者便是要找的案犯了。

只是由于侦查的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会不断地出现,要真正做到穷尽各种可能并非易事,因此必须善于根据新情况或新问题修正原有假说,提出新的假说。

只有这样,才能一步步地向破案的方向逼近。

第三步,侦查假设的证明。

查假设的证明虽然离不开逻辑证明,但主要是事实证明。

这是由侦查假设的实践性所决定的。

侦查假设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侦查实践中产生的。

人类发展史表明:

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认清。

侦查破案亦是如此,特别是对情况与线索的区别、对犯罪嫌疑人的摸排、对侦查范围的制定、对侦查目标的选择,往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只有通过多次地反复地检验,才能突出侦查重点,为制定最佳的侦查方案提供充实的依据。

如果不对侦查假设进行检验,就无法确定先侦查什么后侦查什么,侦查工作就难以步步深入。

侦查假设将在实践中得到证明,侦查假设证明的过程也就是侦查工作逐步向纵深发展的过程。

侦查假设的验证并不是简单的肯定和否定,往往是曲折的,存在着三种不同情况:

一是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被证明假设为真,案情则会进一步暴露或达到破案的目的;二是假设中有部分是正确的,另部分不符合客观实际,则应进一步修改、补充,使其更加完善;三是假设与客观情况完全不符合,则被证明为错误的,这样的假设则被完全否定,应以新的侦查假设补充它。

虽然错误的假设被排除,但是不能完全否定它的作用,它往往是达到其理性认识的中介和桥梁,使新的假设更加确切、具体。

侦查假设在反复实践中,终被证明为真。

侦查假设虽然已被实践所证明,认定了犯罪分子,但也仍然需要逻辑证明,也就是将实践检验的结果,以系统、理论的形式予以论证,并起草法律文书,转交检察机关对罪犯提起公诉。

〖HTK〗4侦查假设的逻辑要求〖HT〗

侦查假设既是侦查实践必经的途径,又是侦查人员经常运用的主要的逻辑思维方法。

它要求:

(1)假设的根据必须真实可靠。

侦查假设是围绕着确定犯罪分子是谁这个主题展开的,稍一疏忽就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因此,必须慎重对待。

同时,任何假设都不是主观臆想,不是虚构,它必须建立在一定事实的基础之上。

因此,侦查假设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要建立在已经掌握的、可靠的事实基础之上。

只有这样的假设,对侦查工作才有实际意义。

(2)侦查假设不能与案件中的事实相矛盾。

一旦发现矛盾,必须予以否定,重新提出假设。

(3)关于案件性质与犯罪主体的假设,是核心假设。

这些假设不仅能说明和解释该案的性质、过程、犯罪主体等,而且还能理解与之相关的事实,并能据此进行有效的、合乎逻辑的推理。

(4)侦查假设,要力求穷尽各种可能性。

即使是同一个案情,或同一件事实,都应有若干个不同的假设去解释它。

这样既可以在对立的假设中择优,有利于选择最佳的侦查决策,也可尽量避免遗漏有关情况。

以上四点是侦查假设过程中的最基本的思维要求。

侦查假设是侦查工作必经的途径,是侦查人员必用的逻辑方法,刑侦人员应当重视和研究这一方法,使侦查工作进一步科学化。

二、侦查演绎法

侦查演绎法是侦查过程中常用的逻辑方法。

演绎推理的思维方向是从一般推向个别。

就演绎推理而言,只要前提可靠,推理形式正确,就可以得到必然性结论。

侦查中常见的演绎推理形式有假言推理、联言推理、选言推理、直言三段论和二难推理等。

其中最经常、大量使用的是假言和选言推理。

下面将对这两种推理的方法在侦查中的应用进行说明。

1假言推理在侦查中的应用

所谓假言推理是以假言判断为前提,并且根据假言判断前后件之间的关系而推出结论的推理。

例如:

某日清晨,一位退休老工人在市内一座大桥附近散步时,发现河面上漂浮着一个黑乎乎的物体。

他马上喊人来用铁钩子钩上来,是一团用麻袋包裹着的东西。

老工人扒开一看,里面装着一大块一大块的肉。

一种不祥之兆揪住他的心,他用手扒了扒肉,突然露出了一只手,定睛一看是一只被水泡得惨白的人手。

在场的人都惊得目瞪口呆。

公安人员接到报案后运用了如下推理方法进行侦破。

第一,运用假言推理准确无误地立案。

市公安局闻讯后立即派侦查员赶往现场,进行认真细致的勘查和尸表检查。

侦查工作的第一步就是现场勘查。

通过现场勘查来获取与案件有关的痕迹、物证等信息并进行反馈。

要反馈就离不开逻辑推理。

思维上的反馈是否符合逻辑,不仅直接涉及能否准确无误的立案问题,也涉及能否迅速及时破案的问题。

勘查表明:

发案现场位于桥南170里处的西郊。

侦查员从麻袋里取出了一具无头、无腿的女性残尸躯干。

这段残尸躯干用双层白塑料布包裹着。

勘查表明:

此案是一起特大案件。

其推理依据如下:

如果是“杀人碎尸案”,那就应当列为“特别重大案件”,本案确实是杀人碎尸案,所以,本案应当列为“特别重大案件”。

这里的大前提是:

“刑事案件及其立案标准和管理制度的规定”。

小前提是现场勘查得来的真实情况。

结论是通过大小前提之间的推导得出的,带有必然性。

这个充分肯定式假言推理使侦查员迅速、准确、无误地立了案。

第二,详细而周密地掌握现场情况,为假言推理提供依据。

这起特大杀人碎尸案的侦破难度是很大的。

因为侦破杀人碎尸案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查明死者姓甚名谁?

家住哪里?

死者生前有无工作单位,单位又在何方?

而发案所在市,地域宽阔、人口众多。

据不完全统计,发案所在市的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在千万以上。

而在众多的人口当中,女性的比例近一半,即有500多万人。

茫茫人海,上哪里去寻找这个被害妇女呢?

其难度可想而知。

这里用“大海捞针”来形容此案的侦破难度并非夸张。

那么,如何利用已知的这些条件来破案呢?

经过研究认为,客观世界的任何事物的存在和联系都有着一定的条件关系。

就本案的实际来看,首先要根据现场勘查和尸表检查的情况,分清和寻找被害妇女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

其次,要在此基础上运用各种假言推理绘制被害者画像,用逻辑推理来提供查找被害妇女的依据,尽最大可能缩小查找被害妇女的范围。

根据尸表检查和尸体的分剖情况,侦查技术人员做出了如下推断:

①死者是被绳勒造成窒息死亡,而后又被碎尸投入河内。

②作案时间在12月20日左右,饭后二三小时之内。

③作案工具系刀和锯两种。

④尸体包装物有麻袋、塑料布、牛皮纸和三种不同的绳子;尸体外表很干净,无任何灰垢(并非水泡干净的);整个现场无血迹,因而分析本现场不是第一现场,第一现场应在室内。

⑤死者年龄约在35至40岁之间;根据两臂横直测量,身高约165公分左右。

⑥死者两手细长,皮肤白润,不是体力劳动者。

⑦死者颈部有几根弯曲头发,腹部有妊娠线。

死者应是生前烫发和生过孩子的妇女。

⑧死者右锁骨部位有一黑痣,右手食指指甲盖上有一先天性的紫红道。

血型为A型。

〖HT〗

上述推断是否合乎逻辑呢?

如果合乎逻辑,推断就是正确的,就能为侦查员分析作案时间、案件性质、作案条件,特别是迅速查明死者提供可靠的依据。

如果上述推断不合乎逻辑,就会给侦查工作设置不应有的障碍,甚至使侦查工作走上弯路,或步入歧途。

这里仅就几个主要推断从假言推理和侦查实践结合的角度作些分析:

①死者是被绳勒造成窒息死亡。

如果死者颈部绳勒的索沟里有生理反映(表皮脱落与皮下出血之痕迹);那就应是绳勒造成的窒息死亡;检验表明:

死者颈部绳勒的索沟里有生理反映(表皮脱落与皮下出血之痕迹),所以死者应是被绳勒造成窒息死亡。

确定犯罪分子用何种手段将被害人致死,是对杀人案正确开展侦查的一件必要工作。

由于客观事物间存在着因果联系,并且因果联系的规律性知识通常由假言判断表达,所以侦查员往往把规律性知识和勘验检查中掌握的事实材料结合起来得出结论。

本案的侦查员就是运用这种方法,依靠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假言推理来确定被害人的死因和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的。

②本现场不是第一现场,第一现场应在室内。

这是由两个假言推理得出的结论。

第一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式:

如果是杀人碎尸第一现场,周围必有大量血迹;本现场无血痕(且无伪造和破坏之嫌疑);所以,本现场不是杀人碎尸第一现场。

第二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式:

只有在室内杀人碎尸,尸表才可能无任何灰垢;本案被害人的尸表无任何灰垢;所以,本案的被害人是在室内被杀死碎尸的。

准确地分析第一现场的所在地,在侦破杀人碎尸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直接涉及侦查员能否正确制定侦查方向,准确判断犯罪分子的作案条件等一系列问题。

③死者身高约在165公分左右。

这是由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式得出的结论。

如果死者发育正常,那么死者的身高应近似于两臂横直长度;尸检证明:

死者发育正常;所以,死者身高应近似于两臂横直长度。

已知死者两臂横直长度165公分,所以死者身高近似于165公分。

这个近似值的伸缩幅度可在正负5公分之间。

即:

调查时可以排除160公分以下和170公分以上的妇女,使调查范围缩小。

④死者是脑力劳动者。

这是由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式得出的结论。

如果死者两手细长,皮肤白润,那就不是体力劳动者;

检尸证明:

死者两手细长,皮肤白润;所以,死者不是体力劳动者。

死者不是体力劳动者,当然就是脑力劳动者,这样侦查范围又进一步缩小为脑力劳动者。

⑤死者生前生过孩子。

这是通过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推出来的结论。

只有生过孩子的妇女,腹部才有妊娠线;死者腹部有妊娠线;

所以,死者生前生过孩子。

把③、④、⑤三个推理的结论联系起来,就可以得到被害妇女的生理特征,从而把不符合以上生理特征的妇女排除在外,缩小调查范围。

经查访某单位曾有一女干部失踪,她的身高、肤色、发型与无名女尸相似,与该失踪妇女的丈夫所介绍的固定生理特征完全相同,于是侦查认定这个失踪的女干部就是被害人。

然后再通过指纹鉴定,运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如果失踪妇女的指纹与被害妇女的指纹完全相同,那么失踪妇女就是被害妇女;经鉴定,失踪妇女的指纹与被害者指纹完全相同;所以,该失踪妇女就是被害者。

经过以上一系列假言推理,终于弄清了死者姓甚名谁,在何处工作。

这都是通过给残尸画像、按照残尸所提供的条件,建立的假言推理系列。

第三,运用假言推理的否定式,确定嫌疑对象。

死者查明后,下一步就要确定残害妇女的是何许人也?

通过调查该妇女生前表现及亲属朋友,又运用了以下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HTF〗只有具备作案时间的人,才是杀人碎尸的凶手;

〖SX(Z2〗某甲、乙、丙……都没有作案时间;

〖〗所以某甲、乙、丙……都不是作案人。

〓〓〓〓〖SX)〗

只有具备作案动机和目的的人,才是杀人碎尸的罪犯;

〖SX(Z2〗某甲、乙、丙等不具备作案动机和目的;

〖〗所以某甲、乙、丙等不是杀人碎尸的罪犯。

〓〓〓〓〓〖SX)〗〖HT〗

由上述两个推理不难看出:

在摸底排队,排除嫌疑人时,侦查员最常用的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式。

它在缩小侦查范围,突出重点嫌疑人的环节上,起较大的作用。

第四,根据作案的必要条件,正确确定罪犯。

从逻辑思维的角度看。

在侦查工作中,嫌疑对象确定得是否准确,关键在于认定的各种条件是否确实、准确,即分清哪些条件是充分的、哪些条件是必要的、哪些条件又是充要的,如果要突出重点嫌疑人,就得掌握足够的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虽然达不到完全认定犯罪分子的目的,但毕竟能突出侦查目标,随着必要条件逐步地增加,由量变到质变。

一旦众多的必要条件和确凿的证明密切结合起来,就可以向充分必要条件转化,达到迅速确定罪犯的目的。

经过进一步深入调查发现:

丁有杀人作案的条件。

①丁是被害人的直接领导,几年来两人关系密切、异常,经常同吃饭,同看电影,外出散步,形影不离。

不少人反映,他俩多次在树林、办公室接吻搂抱,并有“越轨”行为。

据此推断:

如果并非夫妻关系的已婚男女,常在一起接吻搂抱,那么关系一定暧昧。

丁与被害人并非夫妻关系,常在一起接吻搂抱;

所以,丁与被害妇女关系一定暧昧。

在此推理的基础上,分析了丁与被害妇女的基本情况。

丁在单位系中层领导,掌握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颇受单位重视,是个很有前途的中年人,已经结婚,并有一个孩子,妻子尽管不在身旁,但夫妻感情较好。

据此分析:

他与被害人交往只是想“玩一玩”、“占点便宜”,并不是真正爱上了被害人。

被害人常把丁与自己丈夫比较,感到自己丈夫“过于土气”、“没风度”、“没路子”,渐渐对丈夫和孩子由冷淡到疏远,甚至仇恨,为此平常打骂孩子,讽刺丈夫,并向丁表示要与丈夫离婚,忠于丁,献身丁等等。

丁既怕事情闹大影响自己的夫妻关系,又怕影响自己的前途,因而有杀人灭口的可能。

②丁有作案工具来源。

捆女尸用的绳子共三种,其中有两种是市场销售的普通麻绳,另一种是国内罕见的尼龙绳。

经检验、鉴定,这种尼龙绳国内不生产,只有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化纤工业发达的国家才有。

而丁本人近几年曾多次去美国、日本。

发现尸体的第二天,丁将两根同样的绳子(26mm)扔到了搂下垃圾箱内。

被邻居看到,拾回来,所剩下半截绳子头,与捆尸所用的绳头剪断的刀口一致。

至此,重点嫌疑对象逐步确定,经批准拘留了丁。

丁在大量罪证和事实面前,不得不交待杀人碎尸的作案动机和过程。

在上述侦破中,假言推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是由于,任何一起案件的发生都是客观存在,并都存在着条件和结果之间的联系。

即某事物的发生和存在,决定着另一事物的发生和存在。

因此,当侦查员一旦找到了条件和结果之间存在的必然性联系时,便可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假言推理进行分析,判断案情,从而取得满意的结果。

应当指出,在侦查工作中,嫌疑对象的确定是否准确,关键在于认定的必要条件是否准确。

侦查实践证明,具备犯罪必要条件愈多的人,作案的可能性愈大。

如果具备了作案需要的全部必要条件,而且必要条件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明犯罪的链条,那么破案就水到渠成了。

为此侦查人员应从哪些方面搜集有关的必要条件呢?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其一,犯罪人在现场留下的物品、工具、脚印、指纹、唇纹、唾液、精斑、毛发、皮屑等;

其二,犯罪人是否熟悉现场,是否了解现场周围的情况,有无预谋;

其三,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有无利害关系;

其四,犯罪人作案时,是否因被害人反抗而留下肉体创伤、衣物裂痕,犯罪分子所使用的凶器给被害人所留下的伤痕;

其五,犯罪人应该具备的作案时间、动机,及企图达到的目的、使用的手段等等。

以上这些都是运用假言推理的重要依据。

只有在对作案人各方面情况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运用假言推理。

条件愈多,愈细致、深入,破案的效率会愈高。

第五,运用假言推理中容易出现的逻辑错误。

假言推理是一种演绎推理,它要求前提必须真实可靠,同时还应遵循假言推理的规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